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百家讲坛 喻大华讲清朝之《嘉庆王朝》(五)洪亮吉大案

  我们在上集节目中讲到,嘉庆四年正月,太上皇乾隆驾崩,嘉庆帝在国丧期间诛杀了父皇宠信二十多年的和珅,获得了他的权力和地位。

  然而,没有太上皇乾隆的训政,与和珅势力的消亡,嘉庆帝的亲政还是不那么顺风顺水。在经历了乾隆末年权臣当道、言路堵塞的高压统治之后,嘉庆帝决定“诏求直言,广开言路”。

  但有些官员趁上书之际,直言不逊,把矛头直接指向嘉庆。嘉庆帝深感不严惩不足以消除心中之恨,他决定抓翰林院编修洪亮吉为典型,来个杀一儆百。

  那么,洪亮吉是谁?他究竟干了什么,而使自己差点断送性命?

  辽宁师范大学喻大华教授为您讲述翰林院编修洪亮吉一波三折的命运,系列节目《喻大华评说嘉庆王朝》第五集《洪亮吉大案》。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画外音】我们在上集节目中讲到,嘉庆四年正月,太上皇乾隆驾崩,嘉庆帝在国丧期间诛杀了父皇宠信二十多年的和珅,获得了他的权力和地位。然而,没有太上皇乾隆的训政,与和珅势力的消亡,嘉庆帝的亲政还是不那么顺风顺水。在经历了乾隆末年权臣当道、言路堵塞的高压统治之后,嘉庆帝决定“诏求直言,广开言路”。但有些官员趁上书之际,直言不逊,把矛头直接指向嘉庆。嘉庆帝深感不严惩不足以消除心中之恨,他决定抓翰林院编修洪亮吉为典型,来个杀一儆百。那么,洪亮吉是谁?他究竟干了什么,而使自己差点断送性命?辽宁师范大学喻大华教授为您讲述翰林院编修洪亮吉一波三折的命运,系列节目《喻大华评说嘉庆王朝》第五集《洪亮吉大案》。

    嘉庆皇帝亲政初年有一个烦恼,他感觉手下的大臣好像不大拿他这个皇帝当回事儿,不像对他爸爸乾隆皇帝那样敬畏,决定抓个典型开刀,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厉害。谁撞到枪口上了?洪亮吉。

    洪亮吉生于乾隆十一年,公历是1746年,江苏常州人,穷苦家庭出生,想通过科举考试改变命运,在乾隆五十五年的这一年考上了进士,而且殿试的名次是榜眼,全国第二,差一点儿就点了状元,从此进入仕途。从翰林院编修做起,干过一段贵州学政,主管一省教育级别不低,嘉庆元年调回北京做了京官之后,仕途就不顺利了。洪亮吉官儿当得一般,但学问非常好,精通历史地理学、音韵学、经学,诗做得也很出色。他是个学者,当然有学者的脾气,架子比较大,也不是很通达人情世故,说起话来,反正就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喝起酒来不管什么长官、上司,想评论谁就评论谁,而且一般不大说好话。《清史稿·洪亮吉传》里面有这么一句很形象的描述,说他“长身火色,性豪迈,喜论当世事”。“长生火色”就是说他个子很高,红脸大汉,性情豪迈,喜欢评论热点问题。这样的人在官场里是不大可能一帆风顺的。

    【画外音】洪亮吉喜好谈论时政,对乾隆末年和嘉庆朝面临的严峻的社会问题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在经过广泛的考察研究后,他写了许多关于国计民生的作品,对当时社会动荡、人民被迫铤而走险的原因做了深刻的分析和阐述。但是,洪亮吉毕竟是中下级官员,他的建议并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随后,在一次朝廷大考翰林学士时,洪亮吉的答卷呈现在嘉庆帝的面前。那么,嘉庆帝是如何看待洪亮吉这个人的呢?

    早在嘉庆三年,朝廷就以考试的形式出了道题,让中下级京官答卷,为镇压白莲教大起义征集对策,开卷考试,可以拿回家答。洪亮吉借这个机会写了几千字,指陈时弊把大清朝说得一团漆黑。据说嘉庆很生气,但是生气也没有用,因为嘉庆帝手里边没有权,权力在乾隆太上皇那儿,想要处分官员必须得经过他父亲乾隆太上皇,嘉庆又不愿意让他父亲烦心,结果便宜了洪亮吉。洪亮吉不但不感到庆幸,反而愤愤不平。为什么呢?你们不重视我。不干了,走,回家。于是就找了个借口辞官回家了。不久太上皇驾崩,嘉庆帝清算了和珅,这让洪亮吉很兴奋,感觉国家又有了希望就又回到了北京。

    大家说,你想走就走,想回来就回来?原来洪亮吉早年做过朱珪的哥哥朱筠的幕僚。朱珪现在是吏部尚书,嘉庆帝的亲近重臣,所以洪亮吉就找朱珪求他给安排个工作。吏部尚书管全国的干部嘛,于是朱珪就跟嘉庆帝说,这个“小洪”啊,就是洪亮吉,嘴不大好但是学问非常好,乾隆太上皇是很看重这个人的,曾经国家的“青年后备干部”,现在比较困难,看能不能安排个工作。嘉庆帝说,这个人我知道,不大着调,嘴不好是肯定的,可以给他找一个不动嘴的工作,让他去编《乾隆实录》,这么个活,编书。

    洪亮吉兴奋了一段之后,感觉国家跟原来好像也还差不多,没有多大改观,白兴奋了。再加上出了个什么事儿呢,他不是编书吗,嘉庆帝对他这个编书的工作不大满意,否定了他的阶段性成果。这本来很正常,人家是皇帝当然有权力批评你,但是洪亮吉牛脾气又上来了,不干了,走,回家!

    【画外音】性情耿直的洪亮吉,怀着一腔热情想为朝廷尽职尽责,怎奈官场失意,所以无心留恋职位俸禄,想辞官回家。就在此时,嘉庆帝下诏寻求治国之策,各级官员都可以进谏上书。一直苦于报国无门的洪亮吉又看到了希望,于是他写下几千字的进言书上呈皇上。那么,这个进言书都写了些什么?这些进言给他带来的是福还是祸呢?

    嘉庆帝亲政初年,下诏求言,号召各级官员给朝廷建言献策。洪亮吉官儿小,只是个实录馆的编修,他没有权力上奏折,于是临行之前就写了一份几千字的奏折,写好了之后抄了三份,分别投给军机大臣成亲王永瑆、吏部尚书朱珪,还有吏部右侍郎刘权之一人一份,请他们转奏皇帝。为什么抄三份呢?我感觉他是豁出去了,无论如何要把这份奏折递到嘉庆帝的桌子上,抄三份是为了保险,他估计三个人里边至少能有一个人给他递上去。

    朱珪和刘权之收到洪亮吉的奏折之后先看一遍,因为代递者也负连带责任,所以要看一看,看适不适合代递。这一看非同小可,说这个奏折一旦递上去肯定是一场波澜。怎么办,递还是不递?还没拿定主意,不知深浅的成亲王永瑆已经把奏折递上去了。

    嘉庆帝打开洪亮吉的转奏看,一看,洪亮吉把矛头直接指向了嘉庆皇帝。我把洪亮吉的奏折翻译成现代汉语您听听。他说,现在皇帝想治理好国家的愿望是有的,而且很迫切,普天下的老百姓想过太平盛世生活的愿望那更是迫切。但是,皇上忙活了好几个月并没见到什么好转的趋势。为什么呢?我认为有这么几个原因:第一,皇帝应该更加切实地效法祖宗的勤奋,但是还没有完全效法;第二,用人行政应该改变和珅时期的作风,但是也还没有完全改变,现在社会风气、官场风气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下流”;此外,你赏罚也不严明,言路似开未开,想肃清吏治实际上并没有肃清,就这么个意思。

    嘉庆帝看到这里,心里哇凉哇凉的,寒心啊。你看洪亮吉把全国一片大好形势说得一团漆黑,而且这一团漆黑的原因全怪嘉庆皇帝。硬着头皮往下看吧,洪亮吉又说,何以言励精图治尚未尽法也,自三四月以来视朝稍晏,窃恐退朝之后,俳优近习之人,荧惑圣听者不少(《清史稿》)。就是说,在励精图治方面你比你祖宗差远了,最近这三四个月以来,你上朝比较晚,而且我还担心你退朝之后跟那些“俳优”,就是“文艺工作者”混在一块儿,受他们的蛊惑。看到这儿,嘉庆有点压抑不住满腔的怒火了,这不完全是诽谤吗!我什么时候上朝晚了,我天天按时上朝,我一天到晚疲于奔命,哪有时间去接近什么所谓的“文艺工作者”?不过再往下看,更气人的话还在后边。洪亮吉接着说,说咱大清的官共同的特点是什么呢,他说:“以模棱为晓事”,说这个官员真懂事,怎么懂事?他模棱两可;“以软弱为良图”,说那个人见识真高,为什么高呢?他软弱;“以钻营为进取之阶”,进取靠钻营;“以苟且为服官之计”,当官儿靠的是苟且。这句话说得太好了。我给归纳一下子,大清朝官场作风按洪亮吉先生的意思是四句话,十六个字:模棱两可、软弱退让、钻营投机、苟且偷安。行了,这四点要能做到,这官就能做得很大。洪亮吉用了几千字把大清王朝做了不遗余力的抹黑之后,用这样一句话做了结尾——根据《清史稿》记载洪亮吉说,“亮吉以为今日皇上当法宪皇帝之严明使吏治肃而民乐生,然后法仁皇帝之宽仁”。就是说,你先学学你爷爷雍正的严厉,然后你再学学你太爷爷康熙的仁慈。这句话把嘉庆气坏了。我不如我爸爸乾隆,我不如我爷爷雍正,我不如我太爷爷康熙,不错,但是这话只能我自己说,你们当臣子的不能说!我说,那是谦虚,是对祖先的崇敬;你们说,就是没把我这个皇帝放在眼里。

    嘉庆一下子想到了自己亲政这半年来受的窝囊气。前两天皇后出宫,在神武门那个地方出了点儿事儿一个贵族见到皇后的大驾不给让道,反而抢道,差点儿“追尾”,现在洪亮吉又指着鼻子教训自己,拿那些捕风捉影的推测之辞质问自己。自己在天下人眼里哪里还是个皇帝!俗话说拿豆包不当干粮,可自己不是豆包,是一言九鼎的皇帝。小样儿,我收拾不了你!嘉庆帝拍案而起,来人,把洪亮吉给我拿下!

    【画外音】洪亮吉勇敢地站出来揭发时弊,抨击僚臣,甚至有些言辞直接指向嘉庆帝。内心对于洪亮吉早有怨气的嘉庆帝看后勃然大怒,立即传军机处会同刑部将上书直言的洪亮吉缉拿归案。可是,等抓住洪亮吉之后,嘉庆帝又顾虑重重,不知该如何处置洪亮吉。那么,嘉庆帝到底怕什么呢?

    其实,这个时候真正骑虎难下的是嘉庆帝。不抓洪亮吉,心中这口恶气难消;但是,抓起洪亮吉之后怎么办呢?他上书毕竟有一个大背景,是你皇帝号召大伙儿来建言献策。一旦严办洪亮吉舆论肯定对自己不利,满朝官员不明真相,今后的言路可就堵塞了。所以尽管心里一肚子气,还得设法挽回。这皇帝真不是个人干的活,里外不是人。这个时候,吏部、刑部、军机处的官员正准备开审洪亮吉。阴暗的大堂上官员们表情肃穆,衙役目露凶光,各种刑具摆满了一地。洪亮吉像个小鸡似的被拎上来,然后扔在官员们的脚下。这时候,一个太监大摇大摆地走上堂来,高喊“皇上有旨”。所有官员立即起立,面向北方做虔诚的表情。太监说:“皇上说了,洪亮吉读书人,体弱,毋许用刑”。话音刚落,洪亮吉趴在地上痛哭失声。刑部尚书赶紧命令人把这些刑具都搬走,然后现场气氛稍微缓和了一下子,然后开审。第一个问题,要问洪亮吉这个作案动机,(当然也不能说是作案,)上奏折这个动机是什么。这话怎么能这么样问呢?不是你皇帝号召人家上奏折吗。所以洪亮吉回答得很干脆,一句话就顶回去了。洪亮吉说,“庶人传语,况翰林乎”(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就是说,老百姓都可以向政府反映意见,何况我还是个翰林呢。好了,这个问题提完了,提第二个问题:你说皇上上朝晚,退朝之后解决“俳优”,就是“文艺工作者”,依据是什么?洪亮吉说得也很干脆。他说,一时糊涂信笔混写,自请治罪。好了,这个问题也问完了。第三个问题:你说咱们大清朝的官儿贪污腐败,到底谁贪污腐败你给我指出姓名来?这个问题问得很刁钻,但也不能说他问得就不对,你在法庭上嘛,你还是要拿证据的。洪亮吉回答得也很干脆。他说,谁腐败谁知道,我不知道,也说不出姓名来。主审官员一拍桌子说:“大胆,你不知道你就敢胡说,分明是在诽谤。”然后,换了副面孔说,各位还有什么要问的。大家说,没有了。这个案子本来线索清楚、情节简单,没什么要问的。说,没什么要问的,那就退堂,拿今天话就是“休庭”。一个时辰后宣判:洪亮吉大不敬罪、诽谤罪罪名成立,判处“斩立决”。

    【画外音】在对洪亮吉兴师问罪之后,以“大不敬”罪判洪亮吉 “斩立决”。结果上报嘉庆帝后,嘉庆帝感到左右为难。本来,嘉庆帝是想通过洪亮吉一案杀一儆百,以解心中之恨。可是,如果杀了洪亮吉,“广开言路”的大好局面可能就会被葬送,到那时朝廷大臣将如何看待言而无信的皇帝呢?那么,处于两难境地的嘉庆帝该如何发落洪亮吉呢?

    嘉庆四年八月二十七日,公历是1799年的9月26日,嘉庆帝发布上谕。根据《清仁宗实录》记载,这道上谕有三层意思:第一,嘉庆说,我亲政以来,上书言事者不少,“从未有匡及朕躬者”。就是说,你们批评谁也不能批评我,专制皇帝是不受批评的,他只能做自我批评。洪亮吉是第一个站出来批评皇帝的人,必须严惩,否则还有没有王法了。第二层意思,嘉庆说,洪亮吉也不是什么善意的批评,“语涉不经,全无伦次,肆意妄言,有心诽谤”(《清仁宗实录》)。第三,嘉庆帝表示,洪亮吉毕竟是上书言事,为了不堵塞言路,所以将他的死刑改判为流刑,发往新疆伊犁。完了。

    中国古代有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叫司马光,他写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叫《资治通鉴》,那里面有一个著名的观点,他说,臣子要“善谏”,君主要“纳谏”。所谓“善谏”,就是说臣子要善于给皇帝提意见。比如说给皇帝提意见的时候,要注意一下方式、方法,时机、场合,否则搞得皇帝下不来台,建言者也要跟着遭殃倒霉,还不如就不提。当然,对君主的要求是,无论是多么难听的话,只要是有价值的意见,你都要接受。这叫“纳谏”。

    在洪亮吉事件上,嘉庆帝跟洪亮吉都有责任。可以说洪亮吉没有做到“善谏”,嘉庆帝没做到“纳谏”。但是,谁的责任更大呢?我感觉嘉庆帝的责任更大。洪亮吉上书言事,就算他话说得难听,说得没有依据,但毕竟是你先号召人家给你提意见。人家响应号召,你把人家发配伊犁——当初的号召不就成了陷害人的圈套了吗?今后谁还敢给你提意见,谁还敢相信你的话呢?更何况,洪亮吉说得也不是没有道理。你如果让洪亮吉为他说的每一句话负责,他可能拿不出根据。但是你要说他是瞎说,那也不客观。洪亮吉说了很多石破天惊的大实话。嘉庆帝不是昏君:洪亮吉说得真大胆、真露骨,但是冷静想一想,是不是这样呢?所以把洪亮吉发配新疆之后,嘉庆帝就有点后悔。正赶上伊犁将军进京觐见,嘉庆帝顺便谈起洪亮吉这个事儿。伊犁将军是个马屁精,他估计嘉庆帝是怕背黑锅,不敢杀洪亮吉。所以他跟皇帝表示说,我要见义勇为,为皇帝出气,杀洪亮吉。而且他表示,这个事儿其实谁都不用背黑锅,很简单,比如说制造一场交通事故,制造什么医疗事故之类的,事儿就办完了。最后,伊犁将军一再跟嘉庆帝强调:虽然很简单,但是我从来没干过;虽然是没干过,但估计不难办。嘉庆帝把眼睛一瞪,说了句:大胆!糊涂!然后狠狠教训了这位将军一顿。然后唤来军机大臣,把批评伊犁将军的这些话写成上谕发往全国。嘉庆帝这样做,我感觉根本意图是为了保护洪亮吉,因为这些话就向天下公开了。伊犁将军暗自叫苦,心想:这不是拍马屁拍马蹄子上了吗?这回可好,还背个大包袱!等洪亮吉到了伊犁,还得给配两个保镖、配两个保健医生,万一洪亮吉在伊犁期间有个三长两短,自己跳进黄河都洗不清!

    【画外音】洪亮吉因言获罪,差点丢掉性命,虽然嘉庆帝赦免他一死,但还是被流放新疆伊犁。洪亮吉上书一案是嘉庆帝亲政初年的一件大事,在嘉庆帝借助封建社会不可逾越的君臣之禁忌,来发泄对洪亮吉不满的同时,也葬送了亲政后言路大开的大好局面。此后,上书言事的人日渐稀少,嘉庆帝不得不重新思考对洪亮吉一案的处理。那么,对治理朝政仍抱有希望的嘉庆帝会还洪亮吉一个清白吗?命运多舛的洪亮吉最终的结局将会是怎样的?

    嘉庆五年春天北方大旱,春播无法进行,来年的日子怎么过?老百姓设坛祈雨,哭求上天降下甘霖,但上天不为所动;各级官员出面祈雨,不下;王公贵族出面祈雨,不下;皇子亲王出面祈雨,还不下。北方骄阳似火,人心浮动,谣言四起。嘉庆心里忧心忡忡,万一老百姓走投无路揭竿而起,如何收场?不得已,嘉庆只好亲自设坛向上天祈雨。这是一个风险很大的工作,万一老天爷还不下雨,那就是不给皇帝面子了,那么皇帝的面子往哪儿搁?结果可能更糟。可怕的事情出现了——皇帝祈雨依然不下。看来老天爷不给皇帝面子。嘉庆帝心急如焚,他感觉自己是什么事儿没做好,激怒了上天,于是下令赦免囚犯。不下雨。嘉庆帝下令,开设粥场赈济灾民。还不下雨。嘉庆帝决定无论如何,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求来一场透雨。

    终于,嘉庆五年闰四月初三日,公历是1800年的5月26日,嘉庆帝做出了个艰难的抉择——为洪亮吉平反。根据《清仁宗实录》记载,嘉庆帝召来军机大臣命令他们拟一道诚恳的上谕,这道上谕要表达三层意思,嘉庆帝向他们交代说,第一,你要表达什么呢,要表达洪亮吉的奏折“实无违碍之句,仍有爱君之诚,惟言视朝稍晏及小人荧惑等句,未免过激”,就是说洪亮吉这个奏折没有政治错误,有对皇帝的忠心,只是他说皇帝上朝晚以及受小人蛊惑这两点未免说得过激,这是第一层意思。第二,“洪亮吉所论实足启沃朕心,故置诸座右,时常观览……而勤政远佞,更足警省朕衷”。就是说,洪亮吉的奏折具有重大的启发价值,现在已经成了皇帝的座右铭,天天看。至于说勤政和远离小人这两点,更具有重大的借鉴价值。第三层意思,希望满朝官员今后继续上书,给朝廷提意见。为了表示虔诚,嘉庆帝决定把平反洪亮吉的上谕亲笔抄一遍,他写得很工整,心情很沉重也很委屈:自己做错了事儿,自己改。眼里夺眶而出,他咬紧嘴唇,不让眼泪滴到纸上。这道上谕的最后两个字是“钦此”。当他写完最后一划的时候,一道闪电划破长空,一连串的惊雷压倒了太监的尖叫,一场大雨从天而降。一百二十年后,中国修《清史》,在《洪亮吉传》里面写了这样四个字:诏下而雨。总管太监把嘉庆帝请到廊下,然后命令太监们在雨水中奔跑,欢呼。嘉庆帝看着眼前的蒙蒙雨雾,听着头上的滚滚春雷,一想到这是来自上天的声音,一种恐惧感就压上心头。根据《清史稿》记载,嘉庆帝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天鉴捷于呼吸,益可感畏”。就是说,我治理天下,上天监督我,两者敏感得像呼吸那样紧密,太可怕了。

    洪亮吉刚刚抵达伊犁不久,伊犁将军就送来了赦免他的消息,然后表示要派人把他送回故乡。洪亮吉严词谢绝。洪亮吉用两只脚,把中国的北部边疆走了个来回。他写下了《伊犁日记》、《天山客话》两部作品,写下了大量感人的诗篇。真不愧是学者,让人判了流刑,还写了那么多作品。洪亮吉直接走回了故乡,从此闭门不出,专心研究学问,不再关心清朝的政治,成为清朝的著名学者。

    在洪亮吉这个事件的处理上,我感觉嘉庆帝最终的选择还是值得肯定的。明清两代因为给皇帝上书,获罪的人很多,比较起来,洪亮吉的下场还是好的。就此来说,嘉庆帝知错就改,气量不小。嘉庆帝执政初年雄心勃勃,想一展宏图,使大清朝走上中兴之路,他还将有哪些举措呢?请看下集。谢谢!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