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百家讲坛《大隋风云》(下部)(十一)老臣伏诛

  隋炀帝是一个猜忌心很重的皇帝,在他的猜忌之下,功高震主的老臣杨素,被逼而死。这为隋炀帝统治时期的君臣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

  仅仅在杨素死后的第二年,大隋的朝廷,又发生了一起震惊朝野的大案,有人给隋炀帝打了三位元老重臣的小报告,这样一来,三位元老重臣发牢骚的话,就一字不落地传到了隋炀帝的耳朵里。按照一般人的想法,这也不是什么大事,三位元老重臣私下议论议论皇帝,批评几句朝政,又没有谋逆的行为,皇帝就算发了脾气,顶多也就是打打板子,树立威信而已。

  而隋炀帝呢,也确实是发了脾气,但这脾气不是一般地大,他下了一道诏令,这道诏令,可以说震惊了朝野,三位元老重臣,被隋炀帝一道诏令,在同一天处以极刑,那么,隋炀帝为什么一点也不顾及君臣关系,要下此狠手呢?这件事情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隐情?隋炀帝毫不留情地诛杀元老重臣,这又给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

  大隋王朝的三位元老重臣被隋炀帝下令处死,表面上看,他们都是因言获罪,私下的言语触怒了隋炀帝,所以才死于非命。但蒙曼老师通过抽丝剥茧的分析,为我们揭开了表象之下的深层原因,三位元老重臣的被杀,并不是看上去的那么简单,它的背后另有隐情。那么,这是什么隐情呢?

  中央民族大学蒙曼教授全面解读隋炀帝的帝王人生。敬请关注系列节目《大隋风云》下部第十一集《老臣伏诛》。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隋炀帝是一个猜忌心很重的皇帝,在他的猜忌之下,功高震主的老臣杨素,被逼而死。这为隋炀帝统治时期的君臣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

  仅仅在杨素死后的第二年,大隋的朝廷,又发生了一起震惊朝野的大案,有人给隋炀帝打了三位元老重臣的小报告,这样一来,三位元老重臣发牢骚的话,就一字不落地传到了隋炀帝的耳朵里。按照一般人的想法,这也不是什么大事,三位元老重臣私下议论议论皇帝,批评几句朝政,又没有谋逆的行为,皇帝就算发了脾气,顶多也就是打打板子,树立威信而已。

  而隋炀帝呢,也确实是发了脾气,但这脾气不是一般地大,他下了一道诏令,这道诏令,可以说震惊了朝野,三位元老重臣,被隋炀帝一道诏令,在同一天处以极刑,那么,隋炀帝为什么一点也不顾及君臣关系,要下此狠手呢?这件事情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隐情?隋炀帝毫不留情地诛杀元老重臣,这又给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

  大隋王朝的三位元老重臣被隋炀帝下令处死,表面上看,他们都是因言获罪,私下的言语触怒了隋炀帝,所以才死于非命。但蒙曼老师通过抽丝剥茧的分析,为我们揭开了表象之下的深层原因,三位元老重臣的被杀,并不是看上去的那么简单,它的背后另有隐情。那么,这是什么隐情呢?

  中央民族大学蒙曼教授全面解读隋炀帝的帝王人生。敬请关注系列节目《大隋风云》下部第十一集《老臣伏诛》。

  隋炀帝是一个猜忌心很重的皇帝,在他的猜忌之下,功高震主的老臣杨素,被逼而死。这为隋炀帝统治时期的君臣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仅仅在杨素死后的笫二年,大隋的朝廷,又发生了一起震惊朝野的大案。

     大业三年,发生了大案。让高颍、贺若弼、宇文弼死于非命。这与北巡漠北有关。临幸启民可汗的牙帐,搭建搞得声势浩大。这固然是巩固了北边疆,也造成了浪费。这让那些习惯艰苦朴素的老臣不满,还聚在一起议论,其中就是三个。高颍、贺若弼、宇文弼。这个高颍,是著名的宰相,反对改立太子,才罢相。现在重新召回朝廷,任为太常卿,是主礼乐的,是三品官。贺若弼是右武侯大将军,光禄大夫,宋国公,武将的三品,光禄大夫,是标明政治待遇的一品。宋国公,仅次于王,这是给异族封的最高级别了。宇文弼,能文能武,是礼部尚书,也是三品官。

     三人其实有共性,一是都是隋文帝时的元老重臣,有威望。二是在隋炀帝时也位高权重。隋炀帝爱出游,也给他们提供了交流的机会。旅行期间,帐蓬在一起,没什么特别公务,整天聊天。高、宇、贺,三人年龄身份相仿,有得聊。当然聊政治,当时厚待启民可汗,高颍就发表意见,这种做法不对,把路带清楚了,守备虚实都弄清了,有了反心,就养虎为患了。高颍又说,近来朝廷殊无纲纪。批判朝政。宇文弼也发牢骚,“天元之侈,以今方之,不亦甚乎?”现在的皇帝也是有过之无不及。修长城,宇文弼也说,长城之役,幸非急务。修长城不是劳民伤财吗?这样的牢骚,贺若弼也有,对启民可汗搞排场时,他就说,你看着吧,这样折腾就得垮。都是批评多表扬少。这就有人汇报给了隋炀帝。

       有人给隋炀帝打了三位元老重臣的小报告,这样一来,三位元老重臣发牢骚的话,就一字不落地传到了隋炀帝的耳朵里。按照一般人的想法,这也不是什么大事,三位元老重臣私下议论议论皇帝,批评几句朝政,又没有谋逆的行为,皇帝就算发了脾气,顶多也就是打打板子,树立成信而已。而隋炀帝呢,也确实是发了脾气,但这脾气不是一般地大,他下了一道诏令,这道诏令,可以说震惊了朝野,那么,诏令说了些什么呢?这些议论不过一般内容。显得不太客气,不过是私下议论。这历来都有。面对这样的事,隋炀帝怎么处理?下令三人,处以死刑。三个都处死了。

     儿子或入边疆,或者掖入朝廷。这三个大臣也怪可怜的。像高颍他母亲说过,你富贵已极,就差砍头了。没想到躲过初一,隋文帝没要他的命,隋炀帝却要了。贺若弼也是贵族。北周时,父亲议论,被宇文护逼着自杀了。临死时,跟儿子说,“吾必欲平江南,然此心不果,汝当成吾志。且吾以舌死”,你当思之。告诫他要谨言慎行。说完,让儿子张开嘴,拿锥子扎他的嘴,让他少说话。父亲的第一个愿望实现了,真平定了江南。第二个,没有做到,还是与父亲一样因口舌死于非命。三个人的这个惩罚也太夸张了。不仅是因为隋炀帝的刚愎自用,还至少有三个原因:一是这三人都与隋炀帝有过节。高颍与隋炀帝的过节是当年反对立他为太子。这有仇,贺若弼是当年平陈战争中,不听杨广的命令,抢了头功。宇文弼呢,没什么事儿,但是他是杨谅的行军司马。这个仇记在心头。三位大臣,都不属于杨广的派系,这是诛杀的第一个原因。

     大隋王朝的三位元老重臣被隋炀帝下令处死,表面上看,他们都是因言获罪,私下的言语触恕了隋炀帝,所以才兄干非命。但蒙曼老师通过抽丝剥茧的分析,为我们揭开了表象之下的深层原因,三位元老重臣的被杀,并不是看上去的那么简单,它的背后另有隐情。那么,这是什么隐情呢?

    第二个原因是,三人都是隋文帝时期的元老,不怎么买隋炀帝的账。高颍这人太不领情了。曾被革职,是隋炀帝重新启用他,他应该感激才对,高颍是不是这样?他没有这样。他刚当上太常卿,就与隋炀帝有矛盾了。巡游时,隋炀帝想展示繁华,用艺术形式展示最高。隋炀帝追忆北齐北周的艺术,于是想召回当时的艺术家,而且要重新整理当年的散乐,这是各种表演的总称,属于民间通俗艺术。高颍就管这个,隋炀帝想他应该配合?

    高颍没有配合,因为这个要求与他的理念不合。他当了十八年的宰相,隋文帝与他一样,都清教徒式,现在隋炀帝想要的是淫词,不同意。高颍上建议,“此乐久废,今或征之,恐无识之徒,弃本逐末,递相教习”。上有所好,开了口子,下边的人纷纷效仿。大家都学,社会风气就败了。不能这样征集。废弃这一套,这不是明摆着比较,以死皇帝压活皇帝?让隋炀帝不痛快。

     贺若弼呢?因为这人太骄傲了。历史上有名的骄傲。一个例子,他平陈有功,按他的想法,应该出将入相,要当宰相。隋文帝可没这样想,提拔了杨素,贺若弼仍是将军,他就到处跟人讲,说高颍与杨素一点本事没有。最后传到隋文帝耳中,隋文帝与他当面探讨。我挺倚重他们,贺若弼说,“臣并知其为人,诚有此语”。非常强硬。高颍与杨素应该是最有本事的人,贺若弼这样评价不是骄傲自大吗?隋文帝晚年,挺冷落贺若弼的。可是到炀帝时,贺若弼更骄傲了。隋炀帝一次间贺若弼,杨素、韩擒虎与史万岁三人,俱称良将,优劣如何?这是让他评价一下三个。他点评说,杨素是猛将,非谋将;韩擒虎,没有领导能力。史万岁可惜当不了大将。看来都不行。

     隋炀帝就间大将是谁?他回答你自己看看吧。言下之意非他自己莫属,这让隋炀帝不能接受。隋炀帝也是骄傲的人,在他看来,真有文武全才,应该是他自己呀。怎么可能是贺若弼呢?就更疏远了他。贺若弼如果细致,应试学会闭嘴。可是他照样信口开河。这次议论太过奢侈,是明证。如果别的皇帝或许会放过他。隋炀帝觉得这人肆无忌惮,不过是居功自傲,也就没有安全感了。宇文弼呢?比两个更冤枉,他是声望太好了。是文武全才,还长期当地方官,也有成绩。先当刑部尚书、礼部尚书,都有成绩。历职显要,声望甚重,物议多见推行。隋炀帝对这本就不踏实了,现在批评自己,更让隋炀帝产生不把自己放在眼中的心情。这是第二个因素,都让皇帝觉得不安全了。第三原因是,私议朝政,有结党的嫌疑。当时议论的不止他们,别人没这样的恶劣后果,高是跟何稠说的,这是工程技术专家。隋炀帝觉得何稠议论可以,这三人不可以,这是素有威望的政治家,这不是结党吗?皇帝视为大忌。这是第三个原因。

       三位元老重臣,被隋炀帝一道诏令,在同一天处以极刑,那么,隋炀帝为什么一点也不顾及君臣关系,要下此狠手呢?这件事情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隐情?隋炀帝毫不留情地诛杀元老重臣,这又给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

     应该怎么看待呢?至少要考虑四个方面:一是要清除元老重臣,他们的不同意,也基于与隋文帝对比。这些重臣存在,容易让皇帝产生压抑,何况是隋炀帝这样的人?

     更难于忍受。还有一个清除隋文帝的势力,还在于洗牌。二是意味着沉重打击关陇贵族集团。这个集团的特点是文武兼资,身份高到可以与皇帝一个身份的程度,对皇权有制约。像杨素,像高、贺、宇都属于这个集团。现在几个老臣清除意味着隋炀帝的权力加强,也意味着给其他地区官员的上升开辟了道路。三是对隋炀帝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隋一下子损失了几个优秀的政治家。像高颍,对于把握政治方向及维稳都有作用。能让他步子放慢的只有这样的人,一旦扫除,制约的力量就小了,纠错机制就不行了。

     另一个不利影响是不利于隋炀帝形象的塑造。这几个对隋的忠心高,杀掉就引人反感,何况是因言获罪?天下人都同情高颍,就意味着天下人都认为隋炀帝错了。三是,让隋的政治风气就坏了。进谏与纳谏的间题上,本是皇帝主导,大皇帝宽容,就勇于进谏,否则大臣们只会明哲保身甚至见风使舵。这给了人们一个信号,从此闭嘴吧,一言堂加剧了。四是暴露了隋炀帝人格上的重大缺失。人格上刚愎自用,害怕别人胜过自己。他们有实力有威望,隋炀帝就害怕他们超过自己,但是一个好皇帝应该是能让大臣才华发挥到极致并为自己所用的人。像刘邦。可是一个皇帝害怕大臣有能力,希望他们服贴的是武大郎开店了,不利于政治局面的开展。隋炀帝又失招了。他会努力挽回吗?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