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中国古代社会,政府通过人民种地而征收的人头税和农业税,几乎就是国家的全部财政收入,因此,管理人口和土地就是国家的根基。
在朱元璋建国之时,刚刚经历了元末数十年的天下大乱,人民四处逃散,耕地破坏严重,整个国家和社会都处于无序的状态。
为了让社会迅速安定下来,作为皇帝的朱元璋,首要任务就是要摸清基本国情。
于是,朱元璋用“户帖”的形式进行了全国性的人口普查,基本摸清了国家的人口情况,但随后发现,若在此基础上把各家各户的土地与赋税情况同时标注,则管理更为有序,于是有了后来的黄册,黄册的内容细致到每一个人,而且每一册都复制上交中央存档备份,全国有那么多个府州县,黄册的数量是相当惊人的,为此,朱元璋在南京玄武湖建立黄册库,派专人看管整理黄册。
有了黄册这个“宝典”,统治者对国情了如指掌,足不出宫便能指点江山。
黄册使人丁与赋税深度结合,归根到底还是为了税收的方便和彻底。
但有黄册只是有了税收的依据,实施起来还需要有具体执行者,于是朱元璋又在基层设立“粮长”为国家收取赋税。
《百家讲坛》栏目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商传先生,为您讲述系列节目《明太祖朱元璋》第三十集《编户齐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