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百家讲坛 苦命皇帝咸丰(十)辛酉政变

咸丰皇帝临终前确立了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托孤体制,这个体制出于咸丰皇帝对权力制衡的考虑,却由此掀起了统治阶层的巨大波澜,肃顺、慈禧、奕訢三方纠结,明争暗斗。生命垂危的咸丰皇帝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自以为周全的考虑却引发了一场政变,不仅使国家的权力运行机制发生逆转,更改变了近代中国的命运。

年仅二十六岁的慈禧经过政变,掌握了清王朝的权力并持续长达四十七年之久,其间,清朝内有民生凋敝、外有列强凌辱,一个曾经辉煌的王朝逐渐衰落并最终走向了灭亡。那么,这场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政变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年轻的慈禧、奕訢叔嫂是如何扳倒权倾一时的“八大臣”的呢?

恭亲王奕訢因为在北京有自己的政治势力,为人又胆大心细,所以政变前的各项安排与“八大臣”相比更胜一筹。然而,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毕竟有咸丰皇帝的遗命,居于正位,况且八个人各自在官场都有着自己深厚的人脉,势力不可小觑。一场你死我活的权力之争蓄势待发。那么,回到了北京后,双方将展开怎样的较量呢?

“八大臣”瞬间被拉下了权力的巅峰,沦为阶下囚,充分表明了慈禧和奕訢出手的稳、准、狠。然而“八大臣”毕竟为咸丰皇帝亲自任命,在政治上也具有极大的影响力,要惩治他们也需要有合理的理由,那么,慈禧、奕訢会以何种借口处置他们?“八大臣”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呢?

喻大华教授认为,肃顺的失败固然是个人的失败,但更重要的,是触动了皇权的根本。这是封建社会中臣子不可触碰的底线。“八大臣”中,肃顺、端华、载垣已经正法,那么其他五个人该如何处理呢?这场政变最后的结局又如何呢?

辛酉政变是影响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政治事件,这场政变使国家的权力运行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年仅二十六岁的慈禧经过政变上台,掌握了清王朝的最高权力并持续长达四十七年之久,其间,清朝内有民生凋敝、外有列强凌辱,一个曾经辉煌的王朝逐渐衰落并最终走向了灭亡。然而,政变的发生却始自于咸丰皇帝临终设立的托孤体制,这也许是咸丰皇帝生前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那么,关于咸丰皇帝、关于这场政变,喻大华教授又有怎样独到的看法呢?

《百家讲坛》栏目邀请辽宁师范大学喻大华教授,为您讲述系列节目《苦命皇帝咸丰》大结局《辛酉政变》,敬请关注。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咸丰皇帝临终前确立了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托孤体制,这个体制出于咸丰皇帝对权力制衡的考虑,却由此掀起了统治阶层的巨大波澜,肃顺、慈禧、奕訢三方纠结,明争暗斗。生命垂危的咸丰皇帝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自以为周全的考虑却引发了一场政变,不仅使国家的权力运行机制发生逆转,更改变了近代中国的命运。年仅二十六岁的慈禧经过政变,掌握了清王朝的权力并持续长达四十七年之久,其间,清朝内有民生凋敝、外有列强凌辱,一个曾经辉煌的王朝逐渐衰落并最终走向了灭亡。那么,这场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政变究竟是怎样发生的?年轻的慈禧、奕訢叔嫂是如何扳倒权倾一时的“八大臣”的呢?

当时,以肃顺为首的热河集团是不愿意回北京的,毕竟北京是奕訢的势力范围。他不愿意回去,能拖一天是一天,但小皇帝的登基大典要在紫禁城举行,另外,咸丰帝也要入土为安。所以,尽管肃顺心中一百个不愿意,在各方面的压力之下,肃顺还是做出了回京的决定。来的时候容易,回去就麻烦了,多了一具棺材。当年,嘉庆皇帝也是逝世在避暑山庄,灵柩运回北京的时候,每天清晨,道光皇帝在灵前请驾,跪送父皇嘉庆的灵柩启程,然后策马前驱,在前方等候。灵柩一到,立即跪迎。就这样把嘉庆皇帝的灵柩运回了紫禁城。

按说小皇帝也应该效仿这一制度,但“八大臣”一合计,感觉不妥,小皇帝毕竟才六岁,哪里经得起这份折腾,再者此时已是初冬时节,早晚口外天气十分寒冷,所谓口外一般指的是长城以外,这个时候已经很冷了,万一折腾出病来,咸丰帝的丧事可是还没办完。考虑到这里,“八大臣”立即决定,让两宫皇太后带着小皇帝先回北京。等灵柩到京的时候,小皇帝出城跪迎一次就算了,估计咸丰帝的在天之灵也能谅解。“八大臣”为此做了分工,肃顺护送咸丰的灵柩,载垣、端华护送小皇帝4:55跟两宫皇太后分别回京。后来的历史表明,这是肃顺走的一步臭棋,一步走错,满盘皆输,这步棋臭在哪呢?您想,肃顺护送咸丰帝的灵柩,而灵柩由上百名杠夫抬着,前后仪仗队簇拥,浩浩荡荡,绵延几里开外,肯定走得很慢,并且沿途地方官甚至老百姓都要来吊唁参拜,也要耽误不少时间。

相反,两宫皇太后带着小皇帝很快就会到京。这样一来,有了一个时间差,两宫太后到京之后,立即就能跟奕訢取得联系,从容布置,而肃顺还在半路上。而且,肃顺跟载垣、端华分头行动,遇事不能沟通,这样一来,两宫太后实际上脱离了肃顺的控制,自由了。咸丰十一年九月二十三日,公历是1861年10月26日,两宫皇太后跟小皇帝踏上了回京之路。皇室在热河待了一年多,此间政局发生了天翻地覆般的剧变。当年的皇后变成了皇太后,皇子变成了皇帝,而咸丰帝却永远地逝去了。临行前,慈禧、慈安在咸丰帝的灵柩前痛哭流涕,哭完了,抹了把眼泪,头了不回地上轿而去,她们对避暑山庄毫不留恋。自打嘉庆皇帝在这里驾崩,这是皇室第二次来到这里,又遇到了一场大丧。

从此,清朝皇室再也没有来到避暑山庄,太伤心了。九月二十八日,两宫皇太后跟皇帝一行抵达南石槽行宫,这个地方在今天顺义和昌平的交界处,京城三品以上官员到这里来迎驾。恭亲王奕訢也来到了这里,慈禧、慈安召见了奕訢。第二天,九月二十九日,回到紫禁城的两宫皇太后再次召见了奕訢。对这两次叔嫂密谈的内容,史书没有记载,但这个时候的奕訢已经做了十分周密的布置,都做了哪些布置呢?第一,军方肯定支持这场即将发生的大变故,北方清军的两大统帅,僧格林沁和胜保都是自己人。僧格林沁跟皇室是至亲啊,他管嘉庆皇帝叫姥爷,管道光皇帝叫舅舅,跟奕訢是嫡亲的表兄弟。胜保跟皇室虽然没有亲属关系,但他恨透了肃顺,在咸丰帝还活着的时候就说过要“清君侧”这样的话。

此次两宫皇太后回京,胜保布置了两万清军沿途警戒,保护两宫太后和皇帝万无一失。第二,在人事安排上,组成狗狗和小老鼠根据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喻大华教授视频资料整理以奕訢为首,包括奕訢的岳父大学士桂良,还有贾桢,周祖培,军机大臣文祥等人为核心的中央政权。这些的资历声望足以盖过赞襄政务的八大臣。第三,在舆论上,奕訢已经布置亲信大臣写了一批建议垂帘听政的奏折。从今天起将陆续上奏营造声势,同时,奕訢还安排撰写政变成功之后的各种谕旨以备随时发布。第四,在外交上,英法联军已经开始从中国沿海撤军,保证不会生枝节。第五,严冬将至,奕訢布置救济饥民,开设粥场。所谓粥场就是一天向饥民提供两顿稀粥不要钱,以此保证北京社会秩序的稳定。抛开政见之争的是是非非,你不得不承认,奕訢胆大心细,才略非凡。相比之下,肃顺刚愎自用,目空一切,哪里是奕訢的对手。

恭亲王奕訢因为在北京有自己的政治势力,为人又胆大心细,所以政变前的各项安排与“八大臣”相比更胜一筹。然而,以肃顺为首的“八大臣”毕竟有咸丰皇帝的遗命,居于正位,况且八个人各自在官场都有着自己深厚的人脉,势力不可小觑。一场你死我活的权力之争蓄势待发。那么,回到了北京后,双方将展开怎样的较量呢?

九月三十日,按照奕訢的安排,两宫太后在养心殿召见奕訢、贾桢、文祥、周祖培等人,当这些人从隆宗门东行,即将进入养心殿的时候,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原来,在宫门口碰见了载垣和端华两人。他们看到一行人见往养心殿去见太后,载垣还质问,说太后不能召见臣子,那样一来,不跟垂帘听政差不多了吗?但是谁也没理他,这是一次“诉苦大会”,又是一次战前动员,慈禧向各位大臣控诉肃顺的骄横跋扈,无法无天,欺君罔上,说到“八大臣”气势汹汹吓得皇帝尿裤子那件事,慈禧放声大哭,慈安太后也哭了,小皇帝见两位妈妈哭了,自然也跟着哭。在这个节骨眼上,根据《庸庵笔记》记载,周祖培突然厉声说,何不重治其罪,就是说为什么不把他们从重处理呢?周祖培这一句话,顿时使两宫皇太后的哭声戛然而止,慈禧谦虚地问,彼为赞襄王大臣,可径予治罪乎?就是说人家是赞襄政务王大臣,我们能直接处理人家吗?

周祖培肯定地说,可降旨先令解任,再予拿问,就是说你先把他撤了再把他抓起来。慈禧高兴地说,善。于是当场宣读事先准备好的上谕,这道上谕给赞襄政务王大臣罗列了三项罪名,最后,撤除“八大臣”职务,命令奕訢研究如何惩处“八大臣”,同时命奕訢研究垂帘听政的礼仪。奕訢一行出了养心殿,立即传旨解除载垣、端华的职务。载垣轻蔑地说,“我辈未入,诏从何来?”载垣的意思是说,按照咸丰帝的遗嘱,只有赞襄王大臣才有呈旨的权力,我都没进去,哪来的诏书啊。你们有拟定圣旨的资格吗?还奉旨来拿我,你们奉得是什么旨?恭亲王大喝一声,拿下。载垣、端华立即被奕訢警卫按倒在地,拖出了隆宗门,押往宗人府监禁。同时,奕訢立即派人火速通知奕譞捉拿肃顺。当天深夜,在密云县城,毫无准备的肃顺在被窝里被捉拿,然后押解来京,肃顺一路上用最恶毒的语言,把慈禧和奕訢骂了个底朝天。

“八大臣”瞬间被拉下了权力的巅峰,沦为阶下囚,充分表明了慈禧和奕訢出手的稳、准、狠。然而“八大臣”毕竟为咸丰皇帝亲自任命,在政治上也具有极大的影响力,要惩治他们也需要有合理的理由,那么,慈禧、奕訢会以何种借口处置他们?“八大臣”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呢?

慈禧和奕訢决定立即处理肃顺集团,史学界每当谈到这场政变的时候,往往用“迅雷不及掩耳”这个词来形容慈禧、奕訢手段的干净利落。其实啊,慈禧和奕訢之所以要迫不及待处理肃顺,根本原因是要抢在小皇帝的登基大典之前处理完此案。原定登基大典在十月初九日举行,届时普天同庆,赦免囚犯,如果拖到那个时候处理,不仅于喜庆的气氛不符,而且新皇帝一上台就诛杀先朝大臣,也给人以不和谐的感觉,所以他们要着急处理。这样一来,肃顺一案就不能走司法程序,因为那样费时太多,慈禧和奕訢决定用皇帝的生杀大权直接处理肃顺。

虽说中国帝王至高无上,但毕竟也要有个借口,从而对天下有一个交代。处置肃顺用的是什么借口呢?根据《清穆宗实录》记载,十月初六日,慈禧、奕訢给肃顺、载垣、端华等人拟定了这样一些罪名。第一,最大的罪名,是自封顾命大臣,窃取皇权。圣旨以小皇帝的口吻说,实则我皇考弥留之际,但面谕载垣等立朕为皇太子,并无令其赞襄政务之谕。这道谕旨的意思就是说,我爸临死的时候就留下一道诏书,这道诏书就是立为我皇太子,根本没有说封他们为赞襄政务王大臣。第二,这些人朋比为奸,专擅跋扈,当面咆哮,目无君上。这指的是“八大臣”跟两宫皇太后对着干,吓得小皇帝尿裤子那件事。当然了,这毕竟影响皇帝的光辉形象,所以没有直说。

第三,“八大臣”离间两宫皇太后跟恭亲王奕訢之间的关系,而且还离间两宫皇太后之间的关系。第四,他擅自用避暑山庄里皇帝才能用的一些器物。第五,慈禧当初在避暑山庄避难的时候,要求改善生活待遇,肃顺主管行宫事务,拒绝了慈禧的请求。凭心而论,第一条罪名是欲加之罪,奕訢抓住了咸丰帝的托孤谕旨不是亲笔所书的这一点让“八大臣”有口难辨。近百年来,随着清宫档案的解密,已充分证明了赞襄王大臣的任命是咸丰帝的本意,虽然皇帝没有亲笔书写这道谕旨,但军机大臣当着皇帝的面书写,法律效力是一样的。肃顺坐没坐御座,就是皇帝的那个宝座,那是死无对证的事,热河行宫不同于紫禁城,礼制相对宽松一些,咸丰帝会一会就走了,然后肃顺接下来会下来,这个可能性也有。其它各条指控属实,但看你怎么看,如果要上纲上线,肃顺等人也有口难辨,更何况连辨的机会都没给,既然罪名如此,该如何量刑呢?刑部秉承奕訢的旨意,拟定肃顺、载垣、端华三人大逆罪成立,判决一律凌迟处死。

同日,经奕訢跟两宫皇太后议定,免除肃顺等三人凌迟处死的刑罚。载垣、端华沾了亲王的光,虽然现在已经被革去亲王的爵位了,但他以前是亲王,照顾国家的颜面也不能让他们暴尸菜市口,改为赐令自尽。肃顺的爵位低,无关国家的颜面,定为斩立决。随后,三人被提出牢房,执行死刑。三人自打收监,一直无人过问,现在突然被带出牢房,原以为是去审讯,哪知死到临头。载垣、端华痛哭流涕,被拖上了绞首架,肃顺被反绑到了牛车上,拉到了菜市口,临刑的时候破口大骂,拒不下跪,被割烂了舌头,打断了腿,两位“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和一位一品大员同时被杀。自打清朝立国以来,这还是头一遭。当时,也有人认为对肃顺等人应该从轻发落,因为毕竟是权力之争,既然权势已经到手了,何苦搞得人头落地呢?但慈禧、奕訢不答应,这不仅因为双方有着刻骨的仇恨,更重要的是必须用这些人的人头来证明这场斗争是正义与邪恶,忠臣与奸臣之间的较量。

在这种情况下,肃顺等人已经注定必死无疑了。肃顺权势熏天,顿时土崩瓦解,史学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肃顺没有军方的支持,也有人认为,肃顺这个刚愎自用麻痹大意自蹈覆辙咎由自取。我认为肃顺的垮台原因有三点。第一,间接原因。几年来,肃顺铁腕治国,飞扬跋扈,树敌太多,造成了自己的孤立,正因如此,肃顺被杀,当时很少有人替他们鸣不平,反而有很多人认为大快人心。第二,直接原因。肃顺轻视了恭亲王奕訢,更轻视了女流之辈的慈禧,这使得对手变成了一支出奇制胜的奇兵,这使得奕訢在咸丰出逃热河之后,经过一年的经营,实际上控制了北京,他在咸丰帝死后被排斥,反而使他赢得了朝野的普遍同情。慈禧虽是女流之辈,但心狠手辣,是天才的阴谋家。

肃顺对此没有察觉,反而做出了一系列乖张的举措,直到身陷大牢方才领略了对手的老辣,但为时已晚。第三,根本原因是肃顺触动了专制社会那根臣子碰不得的红线——皇权。自古天无二日,国无二主,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肃顺的权势再大,毕竟是臣子,如果代行皇权,已经犯了君臣关系的大忌。当时皇帝年仅六岁,不能亲政,谁能够做皇帝的惟一合法代表呢?显然在天下人眼中,两宫皇太后甚至奕訢都比肃顺更合适。肃顺等人代行皇权,普天下的人都可以怀疑圣旨是不是皇帝的本意,试问“八大臣”何以取信以天下呢?国家政令真伪难分,名不正言不顺,早晚要出大乱子。可以说,肃顺等人的下场,并不奇怪,究其原因,这也是咸丰帝一手造成的。

喻大华教授认为,肃顺的失败固然是个人的失败,但更重要的,是触动了皇权的根本。这是封建社会中臣子不可触碰的底线。“八大臣”中,肃顺、端华、载垣已经正法,那么其他五个人该如何处理呢?这场政变最后的结局又如何呢?

现在肃顺、载垣、端华被送上了断头台,那么其他五个如何处理呢?更何况肃顺的党羽还不止这五个人,要不要一揪到底呢?刑部最初拟定的量刑意见是剩余的五位赞襄王大臣,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一律发配新疆,但是最终仅仅流放了穆荫一人,而且穆荫也没有发配新疆,而是改为流放军台,什么是军台呢?是我国西北地区的驿站或者哨所这一类地区。真正流放新疆的只有一人,陈孚恩。确实,陈孚恩虽然没列入到赞襄王大臣之中,但他是肃顺集团的灵魂人物,此外其他人没有深究。这样一来,这个案子杀三人,流放两人,涉及面确实不广,而且尤其难得的是在抄肃顺等人家的时候,抄出了很多信件,经慈禧太后同意,奕訢把这些信一把火都烧了,然后发表上谕,说当初肃顺得势的时候,势力很大,满朝大臣跟肃顺来往在所难免。

现在亲君主就要继位了,宽厚和平,不咎即往,希望满朝大臣今后洗心革面,为国宣力。这一举动赢来了满朝称颂,即使到今天,依然有史学家评论,这一举动显示了慈禧的大政治家风度。但我不同意这个看法,我想这个案子最终能够比较宽大地把它结束了。慈禧、奕訢均有难言这隐,跟风度无关。这五位赞襄王大臣当中,景寿是奕訢的妹夫,小皇帝的姑父,而且景寿政变前就已经跟两宫皇太后互通声气了。他们之间秘密沟通,所以这个时候,无论是两宫皇太后还是奕訢都同意对景寿要网开一面。此外,杜翰的处理也很棘手,在慈禧看来,除了肃顺、载垣、端华,最可恶就是这个杜翰,不仅帮肃顺出谋划策,而且几次跟两宫皇太后吵架,杜翰都是冲锋在前气势汹汹。即使把杜翰绑到菜市口砍头都不解气。

但是杜翰偏偏有个强硬的后台,他死去的爸爸杜受田。杜受田是咸丰帝的授业恩师,从这个意义上说,慈安太后建议对杜翰也网开一面。奕訢跟慈安太后意见一致,希望从轻发落。这不意味奕訢对杜翰有什么好感,他有一个难言之隐。当时社会上流行一个谣言,说奕訢当年失去皇位,是由于杜受田暗中策划的,因为杜受田是咸丰帝的老师嘛。现在如果严办杜受田的儿子,肯定又会有谣言说奕訢梗梗于怀,报复杜受田的儿子,可见人言可畏。最后慈禧接受了慈安和奕訢的意见,同意放杜翰一马。这样一来,五位赞襄王大臣其中有两位不能严办,其他人自然跟着沾光,只拿穆荫做典型,说他,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最久,班次在前,情节尤重——《清史稿》说他在军机处干了这么多年,而且排名也很靠前,出了这么大事,你的责任也很大,把他流放军台,其他四个人仅仅革职而已。另外,慈禧、奕訢也考虑到登基大典将至,不愿搞得人心惶惶,从而影响了和谐和稳定,所以慈禧、奕訢没有深究肃顺的同党,也是现实利益的考虑,绝不表明慈禧是一个心胸开阔不计前嫌的人。这场流血的宫廷政变因为发生在农历辛酉年,俗称辛酉政变。

辛酉政变是影响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政治事件,这场政变使国家的权力运行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年仅二十六岁的慈禧经过政变上台,掌握了清王朝的最高权力并持续长达四十七年之久,其间,清朝内有民生凋敝、外有列强凌辱,一个曾经辉煌的王朝逐渐衰落并最终走向了灭亡。然而,政变的发生却始自于咸丰皇帝临终设立的托孤体制,这也许是咸丰皇帝生前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那么,关于咸丰皇帝、关于这场政变,喻大华教授又有怎样独到的看法呢?

辛酉政变是一场权力之争,在今天的价值判断上难以用是非利弊来权衡,也不能设想假如肃顺继续执掌国政局面会比慈禧、奕訢更好,但辛酉政变的果实最终落到了慈禧太后之手。此间,慈禧把爱新觉罗的子孙玩于掌股之上,直到断头祖宗三百年的江山,抛开王朝利益,今天的史学工作者也承认慈禧是一个负面的历史人物。她统治期间,清政府对外卖国,对内专制独裁,有鉴于此,无论是传统史学家,还是现代的史学工作者,均感痛心。我前面说,肃顺失败的重要原因在于他小看了慈禧,其实当时轻视慈禧的何止肃顺,以奕訢为首的北京集团同样没把慈禧放在眼里。

他们以为,用“太后垂帘”的虚名跟慈禧作交易就能换来实实在在的国家政权,为此全力支持慈禧,不惜一搏。假如这个时候的奕訢能够预见到慈禧后来一手遮天,荼毒爱新觉罗子孙,恐怕奕訢也会犹豫不前。咸丰十一年十月初三日,咸丰帝的灵柩运回了北京,暂时安放在紫禁城,但此时谁还顾得上这位死皇帝,正为自己的利益打得头破血流。咸丰帝尸骨未寒,肃顺等八大臣赞襄政务的体制就被慈禧和奕訢打得粉碎,这也预示着咸丰帝的失败。十月初九日,小皇帝的登基大典在紫禁城举行。大清朝入主中原之后的第八代君主登上了历史舞台,不过小皇帝仅仅是个傀儡,现在的局面是太后垂帘听政,亲王辅政,当初肃顺为小皇帝拟定的“祺祥”年号被废弃,改用“同治”。

咸丰帝在位期间清朝积累了二百多年的矛盾来了个总爆发,咸丰帝一个人把大清朝列祖列宗的苦难都承受了,一生短暂,备尝艰辛,自打继位开始,太平天国运动就深深地困扰着他,倾全国之力,依然未见胜利的曙光,又遭遇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打击,咸丰帝终于崩溃了,以三十一岁的年龄命丧热河。但是,当清王朝终于挺过这一系列的打击之后,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中国逐渐融入到世界的洪流中去,跟过去的闭关锁国时代相比,天地宽了,机遇多了,大清朝终于度过了乾隆晚年以来的统治危机,迎来了一场枯木逢春的“同光中兴”,这真是中国王朝没落史上的一个奇迹。然而,咸丰帝却没有等到这一天,可见咸丰帝真是像人们普遍认为的那样,是一位“苦命”的皇帝。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