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百家讲坛 苦命皇帝咸丰(七)科场第一案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最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自隋朝创立,至清朝时已趋于完善。清朝的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其中的乡试每三年在各地省城举行一次,考中者称为举人。这是读书人走向仕途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

咸丰帝即位后,一心图治,正想通过科举考试遴选出能够力挽狂澜的济世之才。然而,就在天子脚下的一次乡试中,一场谁都预想不到的科场舞弊案却让他龙颜大怒,悲愤交加,而这场科场舞弊案最终则演变成清朝历史上最大的一起科场案件。那么,这场震惊朝野的科场舞弊大案到底是如何发生的呢?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创造,它为社会下层的读书人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为皇帝提供了选拔人才的渠道。

有鉴于科举考试的重要性,有清一代对科场舞弊案参与者的处罚极为严厉,顺治皇帝甚至定下了科场犯罪一律处死的祖制。那么,这场科场舞弊案牵扯的官员将会面临怎样的命运?一直主张严刑峻法的肃顺,又将在这起案件的处理过程中发挥什么作用呢?

不过对于这场清朝科场第一大案,许多人认为这是权臣肃顺利用自己的职权,排斥异己,打击报复的冤假错案,那么喻大华教授将会如何解读这个问题呢?

《百家讲坛》栏目邀请辽宁师范大学喻大华教授,继续讲述系列节目《苦命皇帝咸丰》第七集《科场第一案》,敬请关注。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王朝最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自隋朝创立,至清朝时已趋于完善。清朝的科举考试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其中的乡试每三年在各地省城举行一次,考中者称为举人,这是读书人走向仕途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咸丰帝即位后,一心图志,正想通过科举考试遴选出能够力挽狂澜的济世之才,然而就在天子脚下的一次乡试中,一场谁都预想不到的科场舞弊案却让他龙颜大怒,悲愤交加,而这场科场舞弊案最终则演变成清朝历史上最大的一起科场案件。那么,这场震惊朝野的科场舞弊大案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

乾隆晚年以来,官员们贪赃枉法,因循懈怠,国家机器运转不灵,嘉庆、道光两代君主也能惩贪奖廉,但效果不明显。在肃顺看来,解决这个问题一点都不难,他有办法,杀。不管他牵扯多少人,不管他官多大,就一个字,杀。咸丰八年秋天,发生了清朝历史上最大的科场案——戊午科场案。因为这一年是农历戊午年。其实,要不是肃顺坚持,这个黑幕根本不可能揭发出来,更谈不上最大的科场案了。什么是科场案呢?就是处理科举考试舞弊的案件。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大多愿意当官,但怎么才能当官呢?从隋朝以后,实行科举制度,作为国家选拔文官的途径,宋朝之后,科举制度基本定型。读书人走科举的道路,第一步是考秀才,第二步是考举人,第三步是考进士,考中了进士之后就能够当官了。

当然国家要是急需用人的话,举人也可以当官。咸丰八年,是全国举行乡试之年,秋天举行,八月十五之前的那几天考。全国同时开考,全国各省的考试都顺顺当当地结束了,然而偏偏天子脚下的顺天乡试出事了。顺天就是今天的北京市。发榜的时候,士子们都去看榜,十年寒窗,金榜题名,此时的心情可想而知。高中者洋洋得意,落榜者不死心,一遍一遍地看,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结果还是没有自己的名字,但是发现了平龄的名字,顿时群情激昂。平龄是谁?平龄是满洲镶白旗人,满族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这没问题,关键是平龄这个经常登台唱戏,结果很多人都认识他。这一子落榜的人就不干了,为什么呢?清朝规定,像戏子这一类属于“下九流”的人根本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结果平龄不但下场应考,居然还金榜题名,更滑稽的是名次非常理想,高中顺天乡试第七名举人。所以大家就不干了,就激发了一场规模不太大的群体性事件。

读书人闹事,即使规模不大,国家肯定重视,更何况牵涉的还是科场案件,所以有御史上奏皇帝请示查办。咸丰帝看了御史的奏折之后,决定查办。派载垣、端华、陈孚恩等人查办,您发现了吗?这三个人全是肃顺这一边的人,要论地位,当然是载垣、端华的地位高,人家是王爷嘛,要论能力,陈孚恩首屈一指。调查迅速展开,很快查明平龄唱戏属实,但平龄不是职业戏子,属于京剧“发烧友”,登台唱戏属于友情客串,所以平龄考中举人不违反规定,国家也没有规定举人就不可以喜欢京剧,就不可以登台唱戏,只要他不是职业的戏子就可以。按说事情到此为止就可以结案了,因为读书人控告的就是这个人没考试资格,现在看来人家有,是不是就可以结案了?然后做下说服疏导工作,时间一长,自然就风平浪静了。

陈孚恩不死心,他调来了平龄的试卷,看,结果发现了问题,平龄的墨卷跟朱卷不符,问题严重了。科举考试为了确保公正性,从宋朝开始实行糊名易书制。所谓“糊名”就是把写有考生姓名这一栏把它糊上,现在的考试中依然实行,但是“易书”已经不实行了。大家的知道,汉字的书写非常容易辨认笔体,为了防止批卷的人从笔体上认出考生的身份,干脆打人把试卷重抄一遍,抄完之后,经核对无误,然后就可以拿去评阅了,这就叫“易书”。

考生答卷子用黑色的墨笔答,这叫“墨卷”;抄写的人用红色的笔来抄,叫“朱卷”。按说,这两份卷子应该是一致的,内容是一致的。但是平龄的墨卷上有七处错误,而朱卷上没有错误,很显然抄写人员给他改正了。平龄被捕入狱,相关人员也被控制了,但这个案子很快又走进了死胡同。平龄入狱后很快不明不白地死在狱中,而抄写人员一口咬定,改试卷是下意识行为。看到错顺手就给改了,不是故意作弊,连平龄是谁我都不认得,不信你问平龄去。这个案子成了无头案,死无对证,再怎么往下挖呢?载垣、端华他们甚至已经拟好了处理意见,算了吧结案吧。怎么个处理意见呢?把负责此次顺天乡试的主考官副考官等人一概罚俸禄一年,然后就结案拉倒。

至此,这场发生在顺天府的乡试案件似乎可以画上句号了,但是,肃顺能发现了问题的端倪。此时的肃顺任礼部尚书兼内大臣,已经进入了咸丰王朝的核心层,并且成为载垣、端华等王公大臣的领头羊。那么,肃顺是如何找到顺天科举案的突破口的呢?

肃顺一直在幕后关注着这个案子,他听说要结案,大骂载垣、端华糊涂。肃顺要借此兴起一场大狱,但是这案子成无头案了。肃顺有办法,他向咸丰皇帝建议,对此次顺天乡试中举者的试卷全部复查一遍,肃顺果然出手毒辣,他信心十足,他不信咱大清朝的考试能经得起复查,给我查。咸丰帝对肃顺言听计从连连点头,下令磨勘顺天乡试试卷。“磨勘”就是复查,是科举时代的专有名词。奉旨磨勘,谁也不敢掉以轻心,由刑部主持磨勘,戒备森严,翰林院的人在那查这个卷子。

十月二十六日,磨勘结果上报咸丰皇帝,果然不出肃顺所料。此次顺天乡试,取中举人三百名,查出有问题的试卷五十份,问题主要有错别字、格式错误,更严重的还有涂改试卷的现象,狗狗和小老鼠根据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喻大华教授视频资料整理最滑稽的是有的考生有的科目的试卷答得非常差,有的科目的试卷又答的非常好,是“偏科”吗?估计是请了“枪手”。总之,这五十份有问题的试卷表明,六分之一的人根本就不应该中举。肃顺暗自得意,咸丰帝目瞪口呆,虽然官场黑暗,但科举考试却是一方净土,谁敢在这块净土上作弊,罪加十等。更何况在天子脚下的北京作弊呢?咸丰帝下令,把主考官副考官一律撤职查办。

大案通天,承审官员加倍努力,很快就打开了缺口,这个缺口是从“条子”上打开的。只要有考试,免不了就会有人要作弊,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最低等的作弊是夹带,就是把参考书参考资料偷偷带进考场;比这高明的叫枪替,就是找水平比自己高的人替自己进场考试,这就要得到监试官员的配合,要不然的话替考者进得了场吗?大家说那时候也没有照片,你知道我是谁吗?事情也不是那么简单,报名的时候要提供自己的详细信息,包括长相家世的信息,进场的时候要核对,替考者轻易进不了场。当然最高级的是条子。

考试结束之后,考生向主考官副考官递条子,条子上写上考生的姓名、试卷的特点,虽然试卷被重抄,但是我写上我试卷文章的每段结尾的两个字,你比如第一段结尾是“者也”,第二段结尾是“而已”,第三段结尾是“也夫”,一样能找到这个卷子,让他们在批卷的时候,在录取的时候高抬贵手。条子的末尾写上酬金的数额,办成了之后,凭条子收钱。大家说要办成事人家不付款怎么办?这可能性也不能说没有,但是很小。陈孚恩连哄带骗,从副考官程庭桂那里拿来不少条子,程庭桂没当回事,因为入闱之前收到条子这个事很平常,从来都是这样的。要是条子收得少了,考官都觉得没面子,甚至主动向考生或者考生家长索要条子。根据《清代野史》这部书记载,收条子或者索要条子也不一定是都为了获利,也有沽名钓誉,显摆优越的用意,当然不光程庭桂一个人了,其他人也陆陆续续交了一些条子。通过这些条子揭开了黑幕。

对于广大读书人来说,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是改变他们命运的最好办法,所以尽管清朝历来对科场舞弊的处罚力度极大,仍然有不少人铤而走险。至道光、咸丰两朝,通过递条子的方式作弊已经成为科举考试中的普遍现象,但是顺天科场案件并非仅仅是递条子这么简单,由此牵扯出的一系列黑幕让咸丰帝目瞪口呆。

突破口是从一个叫罗鸿绎的考生那里打开的。罗鸿绎是广东肇庆府人,家里有钱,花银子买官,得了一个刑部主事的七品芝麻官。罗鸿绎当了官之后,总觉得低人一等,前途也不大光明,所以他也想考个功名。但他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那点墨水根本就考不上去,于是他就找在朝为官的老乡李鹤龄求他帮忙。李鹤龄一口答应,他说自己很可能被皇上指派参与这次顺天乡试的主考、录取等工作,说到时候我录取你小菜一碟。当然了,万一要是皇上不派我去,凭着我的人脉也可以给你疏通关节,但是办成这个事需要花钱。

于是罗鸿绎就答应你办成了之后我给你五百两白银,什么概念呢?大概相当于今天十万块钱吧。五百两买个举人太便宜不过了,改变了一辈子的命运,当然这是朋友价。考试前夕,咸丰任命顺天乡试的主考官是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柏葰,同考官是翰林院编修浦安,副考官分别是户部尚书朱凤标和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程庭桂,其中没有李鹤龄。于是李鹤龄就找了同考官浦安,求他帮忙让罗鸿绎金榜题名,浦安答应了,说让他去考吧,考完把条给我递上来,到时候我给他办。阅卷的时候,浦安找到了罗鸿绎的卷子,一看文章写得一般,达不到录取标准,但碍于情面,还是写了很好的评语,然后推荐给主考官柏葰。柏葰就看,他看了一遍试卷之后,认为达不到录取水平,打入另册,然后派家丁向浦安解释一下。

这个家丁是柏葰的亲信,他去跟浦安解释,怎么解释得不得而知,他反而成了浦安的说客,他回来跟柏葰说,说浦安的脸上挂不住了,他说他这次入闱就推荐了一份试卷,无论如何希望大人成全。柏葰就很为难,他稍一思考,感觉也应该给同僚一个面子,所以就改变主意,录取罗鸿绎为举人。当然名次不理想,是顺天乡试第二百三十八名举人。事后,罗鸿绎的考支付了五百两白银,李鹤龄自己留了二百两,给了浦安三百两,柏葰分文未得。发榜之后,按照惯例,新举人要去拜老师,这罗鸿绎就到浦安家拜访,送给浦安十两白银,然后又到主考官柏葰家拜访,因为柏葰是主考官,所以给了柏葰十六两白银。这不是行贿,是学生拜老师的见面礼,并且老师也要回礼。至此,真相大白。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创造,它为社会下层的读书人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为皇帝提供了选拔人才的渠道。有鉴于科举考试的重要性,有清一代对科场舞弊案参与者的处罚极为严厉,顺治皇帝甚至定下了科场犯罪一律处死的祖制。那么,这场科场舞弊案牵扯的官员将会面临怎样的命运?一直主张严刑峻法的肃顺又将在这起案件的处理过程中发挥什么作用呢?

皇帝指派的主考官副考官组成了一个犯罪集团,试问该当何罪?当然是死罪。清朝的法律载得明明白白。这个时候,柏葰、浦安、李鹤龄、罗鸿绎这四个人已经被捕下狱了。柏葰的家丁也被投进了大牢,很快死在狱中。对他们的量刑也在研究之中,既然是科场考试作弊,罪上加罪,当年顺治皇帝曾经规定,科场犯罪一律处死,所以不存在争议。但大家普遍认为柏葰冤枉,也就是说,很多人认为柏葰不应该被处死,为什么呢?第一,犯罪情节较轻。柏葰录取罗鸿绎是抹不开面子,没有坚持原则,并且他在整个案子中没有受贿,冤就冤在这。对于下属犯罪,他负有领导和失察的责任,如果是一般的失察,革职就足够了,当然这是科举考试中的失察,应该重判。但是判死刑还是显得有点过重;第二,柏葰是国家一品大员,历任军机大臣、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一生为官,操守清廉,谨慎小心,按说当官当到他这个级别,只要不谋反,不谋大逆,就没有死罪了。

因为《大清律》明确规定,八种情况不适用死刑的,分别是:亲故贤能功贵勤宾。所谓亲就是皇帝的亲属;所谓故是皇帝的老朋友;贤就是社会上那些品德非常高尚的人;能就是很有才能的人。以此类推,这些人即使犯罪,也要从轻发落,不能处死。柏葰能“贤能功贵”那四种情况贴上边。所以大家认为柏葰要是杀他的话,有点过重了。尽管如此,咸丰九年二月十三日,载垣、端华、陈孚恩等主审官员秉承肃顺的意思,越过刑部直接向咸丰帝报告处理意见,包括柏葰在内的四名人犯一律处死,执行方式为斩首,建议立即执行。同日,在圆明园勤政殿,咸丰帝召集承审官员,刑部官员,军机大臣,各部尚书,研究对此案的终审。咸丰帝已经看到处理意见了,他怒气冲冲,但还有点拿不定主意。确实这个决心不好下,所以他要征徇一下大家的意见。此时,四名人犯已经被带到了菜市口,就等着这次会议的结果,只要皇帝圣旨一下,立即执行。

四名人犯中除了柏葰,其他三人已经注定非死不可了。这次会议其实仅仅讨论柏葰的命运。生死攸关、圣意不明,谁都不敢说话,大殿里鸦雀无声,关键的时刻,肃顺站了起来,当众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说,科举考试是国家大典,一旦营私舞弊,处理极严,柏葰是国家一品大员,又是科甲出身,他难道不知道科场定例吗?就因为一个卑贱的家丁向他求情,他就敢于辜负皇上的恩典,藐视国家的法律,以身试法。现在这个家丁已经死了,要是不死,难保不揭发出更深的情节,所以,建议皇帝批准承审官员的处理意见,立即执行死刑。肃顺这番话非常有分量,坚定了咸丰皇帝的决心。根据《清文宗实录》记载,咸丰皇帝说,情虽可原,法难宽宥,言念及此,不禁垂泪。就是说虽然情有可原,但是法令如山,不能原谅宽恕,必须处死,一想到这里,我眼含热泪。

咸丰从感情上还是不希望杀柏葰的,但这个时候不讲感情。他下令对柏葰四人执行死刑,派肃顺、赵光前赴菜市口监斩。赵光是刑部尚书,然后又对其他官员说了很多的话,要求大家要引以为戒,自重自爱严格自律这些维护正气之类的话。此时的菜市口已经人山人海,这是一个闹市区,又是一个固定的刑场,不行刑的时候,人们在此观光购物,一旦行刑就最临时戒严。不过一戒严反而有更多的人聚集到这里,平时杀的都是江洋大盗,今天听说杀的全是现任官员,其中还有一位一品大员,所以观众的兴致更高。

跟观众的兴致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死刑犯,这个时候带着刑具,蹲在墙角,面如死灰,等着割脑袋。当然了,犯人的家属往往也在场等着收尸,心情可想而知。柏葰没戴刑具,也没有蹲在墙角,刑部官员让他坐到板凳上,因为刑部从来没杀过一品大员,估计等行刑的时候,皇上能有恩典,把死刑改判,改判成流刑,就是流放,发配充军。所以刑部的衙役就跟柏葰开玩笑,柏葰自己也这样认为,还让儿子快给自己收拾衣物。话音刚落,人群一阵骚乱,最终宣判的时刻到了!看到刑部尚书赵光哭着走下车,柏葰顿时面如死灰。

    咸丰八年,全国举行乡试,顺天(今北京市)乡试出现修改试卷的舞弊事件,咸丰帝下旨复查所有试卷。复查结果显示:本次顺天乡试共录取举人300名,其中有问题的试卷50份。问题主要有错别字、格式错误、更严重的还有涂改试卷的现象,最滑稽的是,极个别考生有的科目答得很差,有的科目却答得很好,估计是请了“枪手”。一次考试1/6的人不应该中举,这一结果让咸丰帝目瞪口呆。科场作弊罪加十等,更何况是在天子脚下胡作非为。咸丰帝下令把主考官、副考官一律撤职查办。

    缺口从一个叫罗鸿绎的考生那里打开。罗鸿绎知道自己根本考不上,在考试前找到在朝为官的老乡李鹤龄帮忙。李鹤龄又找到了担任同考官的翰林院编修浦安。阅卷时,浦安找到了罗鸿绎的卷子,一看达不到录取标准,但碍于情面,写了很好的评语,然后推荐给了主考官——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柏葰。柏葰看了一遍试卷,表示不够录取水平,打入另册。可浦安又让人传话说:脸上挂不住,此次入闱,自己仅仅推荐了这一份试卷,无论如何希望大人成全。柏葰稍一思考,感觉应该给同僚一个面子,就改变了主意,将罗鸿绎录为顺天乡试第238名举人。事后,罗鸿绎给出500两白银,浦安分了300两,李鹤龄留200两,柏葰分文未得。至此真相大白。

    当年顺冶帝规定科场犯罪,一律处死,死刑应该没有争议,但大家普遍认为柏葰不应被判处死刑。第一,犯罪情节较轻:柏葰录取罗鸿绎是抹不开面子,没有坚持原则,而且,他在整个案子中没有受贿。第二,柏葰是国家一品大员,为官谨慎小心,操守清廉。他这个级别的官只要不谋反、不谋大逆,就没有死罪。到底杀不杀柏葰这个一品大员,咸丰考虑了很久,也和朝臣一起商量,根据《清文宗实录》记载,咸丰最后说:“情虽可原,法难宽宥,言念及此,不禁垂泪。”然后命令对柏葰等人执行死刑。

    本次大案处死现任官员五名,几十人被流放、撤职、降级、罚俸。处死官员人数之多,级别之高,均无先例。喻大华不无感慨地说:“这颗一品大员的人头换来了以后30年的科场清廉。”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