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百家讲坛 明太祖朱元璋(十三)功臣铁券

朱元璋在洪武三年第一次分封的时候,他分封了六个公、二十八个侯、两个伯,加起来三十六个人。这很有意思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封公的人,他一定是功劳非常非常大,是有帮助朱元璋直接建国的这样的功劳。

比如,他身边后来当丞相的李善长,比如徐达这样的大将军,常遇春这样的常胜将军,当然还有他的外甥像李文忠,还有呢,他身边跟着他时间很久,而且成为一个方面军的领导人的大将军冯胜,大将军邓愈,只有这六个人是可以封公的。

那我们看下这六个人有什么特点呢?

五个武臣,带兵打仗的,有一个文臣李善长。

因为李善长一直跟在朱元璋身边,朱元璋打滁州的时候他就跟着朱元璋了。

鞍前马后这么多年,而且起了很重要作用,所以他封了公了。

那我们除了这六个公作为一个特殊的等级之外,二十八个侯全部都是武将。

所以,明朝实际上公侯伯的分封是有条件的,凡是封侯的,都是武臣,带兵打仗的。

封伯的,是文臣在明朝洪武三年这一次分封里边,分封了两个伯,一个就是汪广洋,一个就是刘基,两个人都是文臣。

《百家讲坛》栏目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商传先生,为您讲述系列节目《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集《功臣铁券》。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朱元璋在洪武三年第一次分封的时候,他分封了六个公、二十八个侯、两个伯,加起来三十六个人。这很有意思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封公的人,他一定是功劳非常非常大,是有帮助朱元璋直接建国的这样的功劳。比如,他身边后来当丞相的李善长,比如徐达这样的大将军,常遇春这样的常胜将军,当然还有他的外甥像李文忠,还有呢,他身边跟着他时间很久,而且成为一个方面军的领导人的大将军冯胜,大将军邓愈,只有这六个人是可以封公的。那我们看下这六个人有什么特点呢?

     五个武臣,带兵打仗的,有一个文臣李善长。因为李善长一直跟在朱元璋身边,朱元璋打滁州的时候他就跟着朱元璋了。鞍前马后这么多年,而且起了很重要作用,所以他封了公了。那我们除了这六个公作为一个特殊的等级之外,二十八个侯全部都是武将。所以,明朝实际上公侯伯的分封是有条件的,凡是封侯的,都是武臣,带兵打仗的。封伯的,是文臣在明朝洪武三年这一次分封里边,分封了两个伯,一个就是汪广洋,一个就是刘基,两个人都是文臣。

    《百家讲坛》栏目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会长商传先生,为您讲述系列节目《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集《功臣铁券》。

     朱元璋皇帝做到了名副其实了。帮助打天下的就得分封功臣了。怎么分?过去习惯英雄排座次。打天下也一样。帮助打天下的就得论功行赏。朱元璋也得这样做。傅友德就有实惠,之前是颖川侯,后来成为颖国公了。明的功臣分等级。在洪弄三年,第一次行赏时,分成了三个等级:公、侯、伯。其实也有子与男。不过这些是追封的。打天下时战死的,追封的,是子与男。其实还有封王的。像徐达死后追封为中山王。常遇春也是追封为王。生前不可以封王,死了就可以追封为王。这些公侯伯类的功臣,也讲品级。他们是高于一品的。这些功臣的地位级别超过了一品大员。这就相当高了。因为他们为建国有功。

     第一次分封时有六公二十八侯二伯。因为这些公,一定是非常大功劳的。像李善长韩国公、徐达魏国公、常遇春郑国公、李文忠曹国公、冯胜宋国公,邓愈卫国公。有特例,常遇春病死了,特许把他的郑国公给了其子。这由儿子常茂袭封的。这六个人中有五个是武臣,一个是文臣,李善长。二十八个侯也全是武将。明朝公侯与伯的分封是有条件的。凡是侯,都是武臣。封伯的是文臣。有大的功劳,才能封伯。洪武三年时分封了两个伯。一是汪广洋,一是刘基。这是明的一套制度。又立过战功,再封的,不讲。只讲这些开国元勋的位置,让我们看出当时的特点。

     当时有一文臣,也想封为伯,就是当年出主意的朱升。功劳也大,时间也长,朱元璋想封他,朱升拒绝了。不适合,如果一定要给我,我希望不要封我,答应一个条件,更高兴。给了一个免死牌,并且能传给家人的。朱元璋答应了。不过后来没起作用。儿子还是被杀了。

     明朝的规定这些人有地位有名声,有待遇。那时按粮食来计算,明规定,最高的俸禄是亲王,他儿子们是一万石年薪。分封时是五万石,最高。公待遇最高,徐达是最高的,年薪五千石。李善长四千石。其他的公少些。侯呢?一般一千五百石,也有六七百石的。伯就更少了,汪广洋是三百六十石,刘基二百四十石。刘基是无人能替代的,可是封时,待遇极低。不过刘基的后人沾的光不少。后来刘家的年薪到了七百石。明的一品待遇是年薪八十石,最低的九品年薪十几石。比较起来,功臣们高得多得多。大家还是比较满意的。再想想与那些牺牲的人比,更是心安了。


    还有世代承袭的铁券,可以世代享受的政治待遇。这就是铁券,有字,是金的。这是传家宝。有这个,谁都不敢惹你了。除了这个,还有皇帝的圣旨,合起来叫铁券丹书。功臣们得到这样的待遇,经济与政治上的优待。如果夺券了,就是坏事了。要保住,就得老实不惹事事。功臣们怎么可能不惹事?招灾的事也就常有。是小事,朱元璋就算了。关键是不能惹大事。像朱亮祖永嘉侯,派到广东,在当地惹事了。与当地的富商们勾结,不服管理。地方官员就不能允许,矛盾就来了。

    朱亮祖让当地地方官满足各种要求。开始还算客气,把知县道同请来,安排。道同说,“公大臣,奈何受小人役使?”指出了实质,朱元璋大怒。当地恶势力讨好他,仗着他胡作非为。道同照抓,朱亮祖就抢走。矛盾激化。最后道同想,这样的力量,我管不了。写成报告,报告给皇帝。朱亮祖恶人先告状。朱元璋一看,县令这样胆大?怎么敢这样?不能要了,杀了。于是使臣带着圣旨去杀道同。这时,看到了道同的奏章。他完全明白了,这是出于正义。朱元璋赶快追回前边的圣旨。他们赶到时,道同被杀了。这事埋进了朱元璋的心中。违法还诬告,并且让我犯错误。朱元璋是恩仇必报的。他找了一个机会,把朱亮祖父子打死。在管理功臣上,朱元璋也是非常严格的。

    有一个故事,一天朱元璋正吃早餐,烧饼。一口下去,听到喊,刘基求见,不能吃了,赶快放下,盖上了。刘基走进了,朱元璋想,他什么都知道,就考考他。你看我这个东西是什么?刘基看了一下,就说,“半似日兮半如月,定是金龙咬一缺。”朱元璋想太厉害了。再间他国家到底能不能长治久安。刘基说,还用说?能万世不绝呀。朱元璋说不对,历朝历代都不可能长久呀。到底能延续多长呢?刘基说,虽然太子是嫡系,文星高照妨皇孙。

    文星是谁呢?就是后来的明成祖朱棣。再往下呢?刘基说,“北方胡虏害生民,御驾亲征保太平。相送金龙复故旧,云开边日照边疆。作用阉人保社稷,八千女鬼乱朝纲。”讲到了朱棣讲到了魏忠贤的专权。这太可怕了。刘基怎么有这么大本事?这是后人编的故事。是清人要推翻清时编的烧饼歌。这不是真事。但是通过这些,我们看得到后人关注明历史时,把朱元璋放在关注朱家命运的立场上。

    这是帝制时代,皇帝希望子孙世代相传,这是常情。朱元璋依赖刘基,对刘基给的待遇却低。朱元璋器重刘基,表现出一种信任,他跑到前线,家中的事都交给刘基。刘基负责中央工作,有官员犯错误,李善长等都不愿意处理,刘基不讲情面,报告给朱元璋,刘基把这人杀了,也就与李善长等结下了矛盾。他们就到朱元璋面前告状。时间长了,朱元璋也就相信了。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