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家讲坛《蒙曼说唐》长恨歌之开元盛世(二)姚崇罢相
唐玄宗亲政后,励精图治,唐朝的政治经济全面走上了正轨,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这样的局面和姚崇的辅弼之功是分不开的。唐玄宗对姚崇言听计从,君臣之间亲密无间。陶醉在巨大荣誉中的姚崇,此时丝毫没有想到过否极泰来这句老话的含义,然而坐在皇帝宝座上的唐玄宗,已经开始考虑换马了。俗话说:请神容易送神难,即使是皇帝让姚崇下台,同样也需要一个得体的方式,那么唐玄宗让姚崇下台的理由是什么呢?他又是如何换掉姚崇的呢?
中国民间有一个说法,叫做打狗看主人。是说一个人如果有了权力或者声望,看在他的面子上,别人对他的亲朋好友都得客气一点。这也是人之常情。然而唐玄宗却突然对正处在事业顶峰的姚崇不客气了,抓住他手下和儿子的小辫子死死不放,那么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隐秘呢?正处在事业顶峰的姚崇又该如何应对呢?
姚崇在拜相的三年多的时间里,大刀阔斧,当断即断,出色地履行了宰相的职责,开元盛世的初步形成,姚崇功不可没。唐玄宗作为伯乐,对姚崇也是礼遇有加,让姚崇在群臣的羡慕的眼光中,享受到了一种作为人臣的旷古少有的荣耀。那么这种君明臣贤的状况为什么不能保持长久呢?姚崇罢相仅仅是因为他手下小吏和儿子招权纳贿吗?
通过蒙曼副教授的分析可以看出,唐玄宗准备换马决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当政府运转走入正轨的时候,姚崇的历史使命也就已经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讲,姚崇罢相正应了那句古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那么当我们望着姚崇黯然走向政坛的凄凉背影时,我们又该如何给他一个历史的评价呢?
中央民族大学蒙曼副教授为您讲述<长恨歌>之《开元盛世》第二集《姚崇罢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