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27年,学成归国的徐悲鸿怀着满腔的报国热情与改良中国画的远大理想,开始了国内的新生活,当年的翩翩少年,现在已是小有名气,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了,徐悲鸿受聘担任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不仅有了施展艺术才能的平台,更有了培养美术人才的基地。归国后的徐悲鸿在担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之余,自己的艺术创作进入一个新阶段,面对民族危亡、百姓疾苦,徐悲鸿用他手中的画笔为民请命、奋力呐喊,此间,他创作了大型历史主题油画《田横五百士》和《傒我后》,在展出后引起巨大轰动,被称为“中国美术复兴的第一声”。
巨幅画作《田横五百士》的尺寸为3 .49米长,1 .97米高,是徐悲鸿学成归国后的第一件大型油画作品,也是他历史题材绘画的开篇。在创作之前,徐悲鸿曾对画面上的人物模特逐一画了精确的素描稿,今天我们仍能在这些素描稿上,看到大师饱含深情的笔触。徐悲鸿把自己和家人的形象留在了画作上永远流传,是表达自己崇尚田横节义、呼唤民族精神的最好方式。在《田横五百士》之后,徐悲鸿接着又创作了一幅巨型油画《傒我后》。
《傒我后》取材于五经之一的《尚书》,原文为:“傒我后,后来其苏”,表达的是人民不堪夏桀的暴行,而盼望商汤大军的解救。《傒我后》的尺寸为3 .18米长,2 .3米高,自1930年开始创作,完成于1933年,其时正值“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寇侵略中国,徐悲鸿想借此抒发被压迫人民渴望得到解救的愿望。
在当年,《傒我后》和《田横五百士》一起高悬于南京中央大学礼堂,其壮阔的画面、深刻的寓意,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这两幅作品现藏于北京徐悲鸿纪念馆,时至今日,仍无声地传达着对民族精神的呼唤。徐悲鸿是融会中西绘画之长的大艺术家,在他留洋归国后,他不仅创作油画作品,同时对中国画的探索仍同步进行,《九方皋相马》就是其代表作,那么,这幅作品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百家讲坛》邀请书画鉴定专家吕立新,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写实徐悲鸿》第五集《复兴之声》,敬请收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