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 清代皇陵谜案(十)道光帝废弃陵寝之谜
道光皇帝是清朝入关以后的第六位皇帝,全名爱新觉罗·旻宁,公元1782年出生,1820年继位,1850年去世,在位三十年,享年六十九岁。道光一生谨小慎微,鲜有作为,特别是鸦片战争的失败,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的签订,使得道光的名字永远地写在中华文明史的耻辱柱上。
道光作为一代帝王,没有成就一代伟业,只能算是一个兢兢业业、勤于政务的守成之君。这样的一位皇帝,他又会如何建造自己的陵寝呢?在道光陵寝修建的前前后后,究竟会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秘密?清东陵文物管理处研究室主任李寅依据史料,破解清代皇陵谜案——道光帝废弃陵寝之谜,敬请关注。
道光皇帝是清朝入关以后的第六位皇帝,全名爱新觉罗·旻宁,公元1782年出生,1820年继位,1850年去世,在位三十年,享年六十九岁。道光一生谨小慎微,鲜有作为,特别是鸦片战争的失败,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的签订,使得道光的名字永远地写在中华文明史的耻辱柱上。道光作为一代帝王,没有成就一代伟业,只能算是一个兢兢业业、勤于政务的守成之君。这样的一位皇帝,他又会如何建造自己的陵寝呢?在道光陵寝修建的前前后后,究竟会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秘密?
道光节俭,有许多故事。竟然常穿旧裤子。大臣们也跟着学。曹振英跪拜时,故意露出打掌处。道光问他打掌须银几何?曹振英傻了。不知道多少钱,支吾了半天,说须银三钱,道光感慨,外间太便宜了。我们要五两呀。他不知道五两能买多少银子。一次百官来贺皇后生日,他下令宰两条猪,打卤面来招待。道光心安理得。
让道光帝震怒的地宫浸水案:宝华峪历经六年,竣工后,道光亲自把自己的皇后迁到这儿下葬。这儿与康熙的景陵规制一样。并没有像仿祖陵来建。他查看时,看到工程浩大,坚固,非常高兴,把修建的官员加官晋爵。他的节省并不在这儿。道光要去东陵谒陵,要去祭一下皇后。在打扫时,发现地宫的木门潮湿。衙役们汇报给奕绪。奕绪赶紧上奏,要求打开木门去查看。道光震惊。马上派敬征去东陵查看。敬征去查看,果然地宫有积水,非常严重。道光来到白涧行宫。敬征汇报了情况。道光急了。于是大骂大臣们。
道光帝不愿修复浸水的地宫:这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原因是大臣们偷工减料造成的。为什么敢大胆胡弄皇上?因为这时官场腐败,不作为成了普遍现象。官场腐败,不过是多磕头少说话。首席军机大臣都这样,整个官场不是更厉害?所以一号工程都会出问题。有大臣们进行建议,补救与治理。之前也出现过地宫渗水现象。乾隆的裕陵也渗过水。查不出原因。乾隆从大局出发,对地宫的工程补救了。入葬前近五十年间没再出现渗水现象。现在完全可以以此为例,来补救。所以,有官员就提出,对地宫进行补救治理。可是道光认为可笑,不想修。就又提出在东陵内再重修一座陵寝。可是道光说,自有主见,不用说了。过了不久,下令大臣到北京附近四处寻找。
道光帝在西陵重新选址建陵:最后在河北选择了一块地方。借机会去实地查看,一见倾心。命名为龙泉裕。宝华峪就废掉了。他亲自设计规制。外观上看缩小了一些。像神道上没有石像生。还裁了方城与明楼。有些缩小了规模。地宫改为四券两门。但是,建筑形式与工艺等别具一格,造价惊人。像三个宫殿的木料是金丝楠木,在明清代,主要产自湖南与海南,采伐是要命的差事。嘉庆时,不得不改为黄松。道光帝用了大量的金丝楠木。用了一千五百立方的木料。来源是个谜。三座宫殿的楠木雕龙是人间杰作。一共有1316条龙。有人认为是地宫渗水吓怕了道光帝。道光帝慕陵外俭内奢:精工细作的墙壁雕刻,在墙壁上抹黄泥,可是这儿三座宫殿全是磨砖对缝,干摆灌浆。费时费工,外表看浑然一体。还有别具一格的石牌坊。前朝与后寝间有门,他改为了大的石牌坊,用青白石雕砌而成。这一项,比原来增加了2387两银子。慕陵远远超过定东陵。这与道光的节俭大相径庭。道光帝为陵寝的东折西建找借口:道光帝为什么宁可违背祖制来执意如此?不仅仅是因为地宫渗水,隆恩殿有雕刻他的两首诗,道出了真正原因:“东望珠阜瞻依近,罔极恩慈恋慕萦”;“郁郁山川通王气,哀哀考妣近陵区。”明确表达了追慕父母的心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