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二十六)皇室恩怨

  上一集讲到淮南王刘安的谋反其实是由来已久,刘安的父亲刘长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为刘安后来的谋反早就埋下了伏笔。刘长作为刘邦的第八的儿子,生下来就没有了母亲,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刘长虽然没有了母亲,却因此有机会得到了强权人物吕后的特别眷顾,后来刘长又被封为淮南厉王,可以说是权倾一时,富甲一方,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有着如此优越条件的刘长一生竟然遭遇了两次大的劫难。

  根据《史记》记载,刘长一出生就充满了悲剧色彩,生下来就没有了母亲,可以说是孤苦伶仃,幸好有吕后的抚养才长大成人。那么当刘长长大成人知道自己的身世后,他究竟是如何给自己的母亲报仇的呢?

  后来刘长长大后把母亲之死的怨恨,全部加在了审食其的头上。刘长认为审食其的不作为是导致母亲身遭不测的根本原因,所以审食其应当死。在这里可以看出刘长杀审食其是蓄谋已久的,从另外一个侧面也显示出刘长是一个鲁莽之人,目无法纪。我们现在看来审食其之死无疑是有些冤枉的,那么发生了这个大案之后,汉文帝是如何处置他这个弟弟刘长的呢?

  在刘长杀死审食其之后,汉文帝并没有处罚他这个兄弟,致使刘长越来越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后来竟然不自量力地走上了谋反的道路。刘长的一生可以说是悲剧性的一生,他生后没有母亲,死时绝食而死,那么谁应该为刘长的死负责呢?

  从以上王立群先生的分析可以看出,汉文帝对待刘长可以说是仁至义尽,谋反之后依然对他厚爱有加,所以不可能是汉文帝有意谋杀了刘长。可是这里的论据只是做了表面的分析和论证,有人从汉文帝的性格入手,认为历史的真相是汉文帝有意杀了刘长,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刘长之死呢?刘长之死究竟与汉文帝的性格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通过王立群先生的分析可以看出,汉文帝是一个政治老练之人,从谋略上来讲,刘长根本不是汉文帝的对手,所以就有人猜测,汉文帝靠谋略纵容刘长一步步走向死路,事实上是汉文帝用软刀子杀死了刘长,那么汉文帝为什么要杀死刘长呢?这个推断在《史记》中有什么蛛丝马迹呢?

  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王立群读《史记》汉武帝之《皇室恩怨》的来龙去脉。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画外音:上一集讲到淮南王刘安的谋反其实是由来已久,刘安的父亲刘长的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为刘安后来的谋反早就埋下了伏笔。刘长作为刘邦的第八个儿子生下来就没有母亲,但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刘长的不幸遭遇却得了强权人物吕后的眷顾,后来刘长又被封为淮南厉王,可以说是权倾一时,富甲一方。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有着如此优越境遇的刘长一生却遭遇了两次大的劫难,那么,刘长究竟遭遇过怎样的劫难呢?他的悲惨命运究竟是怎样造成的呢?

    淮南王刘长是刘邦的第八个儿子,他的出生是一件很不幸的事情,他的出生刚好是发生在赵国的一个谋反案,也就是贯高谋逆案。简单来说,就是刘邦在经过赵国的时候,对他的女婿张敖非常不敬,骂这个张敖,结果引发张敖有国相贯高要谋杀刘邦。所以等到第二年,也就是高祖八年,刘邦再经过赵国的时候贯高就准备下手。而这一次赵王张敖献给了刘邦一个美人叫赵姬,这这赵姬国为和刘邦一夜亲密的关系就怀上孕了,到第二年贯高谋反的事情就被发现了。发现以后,当然赵王和贯高就被送到京城去审讯了,比较可悲的是刘长的母亲赵姬也受到牵连被关到监狱关起来了。被关起来以后她就提出来她怀上了皇上的龙子,要求把她释放出来。但是这个事情上报给刘邦以后,刘邦当时正在恼火,当然我们可以理解,刘邦这个火还是有他道理的,主要是国为他一生当中没有经历过,特别是他当了皇帝以后,没有经历过一次谋杀案,这是唯一的一次谋杀案。而且这一次的谋杀案的主谋很可能就是他的女婿张敖,刘邦非常火,所以在盛怒之下刘邦就对赵姬怀孕这件事不予理会,所以赵姬就被关在里面,最后她就托她的弟弟去通过审食其去找吕后。审食其是吕后的亲信,吕后听说刘邦又有一个赵姬怀了一个孩子,吕后肯定不帮忙,因为吕后现在已经够麻烦了。因为刘邦身边有一个戚夫人已经够他头痛了,再来一个赵夫人那她岂不是更倒霉吗?更受冷落了。

    所以吕后也不管。审食其一看吕后这个样子,审食其也没有太用劲儿,这个事情就被搁置起来了。所以这个刘长实际上是在狱中,在她母亲关押期间生出来了。所以赵姬把刘长生下来以后,赵姬心里非常不平衡,她觉得自己怀了龙子,又没有参与谋反,最后是一直被关押,最后在关押之中生了孩子,孩子生下来以后赵姬自杀。这是刘邦的儿子呀,刘邦的儿子不能随便处置,看守他的就把这个皇子送给刘邦了。刘邦看到这个儿子,刘邦这个时候气也消了,很后悔,觉得很对不起赵姬,于是他就厚葬了赵姬,这个孩子没有娘啊,就交给吕后让吕后来领养他。

    画外音:根据《史记》记载,刘长一出生就充满了悲剧色彩,生下来就没有母亲,可以说是孤苦伶仃,幸好有吕后的抚养才长大成人。那么刘长长大以后知道自己的身世后,他究竟是如何给他的母亲报仇的呢?

    在吕后的宫中长大以后,刘长和吕后的关系就很亲密,在刘邦所有的儿子中间,因为我们知道刘邦跟吕后有一个儿子叫刘盈,就是后来的汉惠帝,除了这一个儿子以外,其他的七个儿子中间只有刘长跟吕后的关系最亲密,她是从小把他带大的。所以在惠帝和吕后掌权期间,刘长没有受到什么虐待。因为他有这样一个背景,吕后不会为难她领养大的这个孩子,因为我们知道吕后执政期间刘邦的儿子基本上是被摧残光了,特别是三个赵王刘如意、刘友、刘恢,三个赵王都被杀掉。

    就是到汉文帝继位的时候,刘邦的儿子中间只剩了两个人,一个是皇四子刘恒,一个是皇八子刘长,所以两个兄弟的关系还是比较亲的。所以汉文帝继位后对刘长就比较迁就,所以他也比较放肆,到了后来刘长跟汉文帝出去打猎的时候,他对汉文帝的称呼就发生了变化,他称呼汉文帝什么呢,称大兄,就是大哥。其实他们之间的关系虽然是兄弟实际上是君臣,但是刘长因为这样一种关系他叫汉文帝干脆叫大兄,叫大哥,汉文帝也就应了,认了他弟弟这样一种称呼。所以在文帝的这种庇护之下,刘长的胆子就越来越大,胆子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发生了一件大事情,因为刘长长大以后他知道他母亲的死是怎么死的了,他知道他母亲赵姬他不能怨刘邦,因为刘邦是他的生身之父,他也不敢怨吕后,他把所有的怨恨都加在了审食其的头上。

    所以到了汉文帝朝,吕后这一族虽然被来族了,审食其没有死,审食其还活着,所以刘长就专门去见审食其。审食其一听说刘长来见就赶快出迎,迎到大门口,刘长就在审食其家的门口趁审食其不备,突然之间拔出一个大铁锤,一锤就把审食其击倒在地。刘长带了一个随从,上去一刀就把审食其给杀了。这是一件很了不得的大事情,审食其被封为辟阳侯,而且在吕后时期他做过丞相,是这样一个大臣,结果被刘长一锤给结果了性命。所以这件事情非常大,刘长杀了审食其,立即就跑到汉文帝那儿,向汉文帝请罪。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他是肉袒请罪,所谓的肉袒就是把上衣脱了光着膀子,然后讲了三条,他说审食其该杀。

     为什么该杀呢?第一,赵国的谋反案我母亲是无辜的,但是审食其不出面,不极力地营救我母亲,让我母亲也被关押了。这是第一桩罪。第二,赵王刘如意和他的母亲戚夫人也是无辜的,被吕后杀了,审食其完全有能力去协调这个事,他没有办,罪二。第三,吕后封诸吕危及到刘姓王朝,在这个时候审食其又不出手去阻止吕后这样做,第三条罪。所以我杀审食其是替天下人除掉一个恶贼。

    画外音:刘长长大后把母亲之死的怨恨全部加在审食其的头上,刘长认为审食其的不作为是母亲身遭不测的根本原因,所以审食其应该死。从这里可以看出,刘长杀审食其是蓄谋已久的,从另一个侧面也显示出刘长是一个鲁莽之人,目无法纪。我们现在看来,审食其之死无疑是有些冤枉的,那么发生了这个大案之后,汉文帝是如何处置他这个弟弟刘长的呢?

    杀了之后这件事就闹大了,这个事情等于说他弟弟给他哥哥出了个大难题,刘长杀了审食其汉文帝怎么办呢?怎么处理吧?朝中所有的大臣都看着汉文帝,汉文帝最后的处理是怎样处理的呢?不予处罚。就不了了之了,这件事情对刘长来说可是一件大事情,这个人这个胆儿是越练越大,何况有他哥哥这么一个庇护,杀了一个人,而且杀的是一个曾经做过丞相的辟阳侯,都没有受到处罚,所以刘长就越来胆子越大,他胆子大到什么程度呢?第一,他在他的淮南国里边不用汉朝的法律,“自为法令”,他按他的法律来执行,就是他搞成独立王国。

     第二,他在淮南国进出一律要戒严清道,这个戒严清道只是皇帝的特权,他这个诸侯王没有这个权力,他也要戒严清道。第三,他下的命令一律称制。我们曾经讲过吕后的女主称制,只有皇帝的诏令称制,他把他诸侯王的命令称制。所以杀了审食其以后,刘长的胆子是越来越大,胆子大到最后就出了一件大案子。到了汉文帝前元六年,刘长搞了一次谋反,他搞了七十个人、四十辆车要发动谋反,而且要勾结匈奴、勾结闽越,这个事情很快发觉了,一发觉就把刘长抓起来了。我每一次读《史记》我都觉得很荒唐,我们知道前面的汉景帝时期曾经出过吴王间濞的吴楚七国之乱,那个时候吴王是动用了几十万军队。

     这个刘长竟然是用了这么七十个人、四十辆车,他要搞谋反。而且这件事情在《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间是记载得很清楚的,在《汉书》中间也有记载,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有记载,史书的记载是准确的,这个材料没有错,而且在把刘长抓过去审讯的时候他也认帐,就是这样爆发了所谓淮南厉王的谋反。谋反以后要处理啊,最后的决定是把刘长他的诸侯王给撤了,不让他做王了,然后把他迁到蜀郡一个县里边,监视居住,把他看管起来居住,然后用一个货车改造成囚车,拉着他往蜀郡去。沿途各县负责给他供应食物,据史书记载,刘长说了这样一句番话,“吾以骄故不闻,吾过至此”,他说我因为骄横骄傲我不知道自己的过错,发展到今天。“人生一世间,安能邑邑如此”,人生一世怎么能这样郁闷地生活呢?所以不食而死,绝食自杀了。到了汉文帝前元十二年,也就是刘长死过以后六年,这时候民间传出来一首非常有名的民歌,这个民歌就这么几句,“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能相容。”

     这是汉代很有名的一首民歌,说一尺布再短还可以缝成衣服,一斗粮食虽然很少还可以舂成米大家来吃,兄弟两个人不能相容。这个矛头直指汉文帝,这个民歌后来就传到汉文帝耳朵里去了,汉文帝一听特别不是滋味,汉文帝一听就知道,因为这个民歌把刘长的谋反说成是兄不容弟,这样一来汉文帝感到心里很紧张。然后汉文帝立即就下了一个诏令,追尊这个死去的刘长为淮南厉王,而且按照王侯之礼隆重安葬了他,并且还派了三十户老百姓世世代代为他守陵。

    画外音:在刘长杀死审食其之后,汉文帝并没有处罚他这个兄弟,致使刘长越来越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后来竟不自量力地走上谋反的道路。刘长的一生可以说是悲剧性的一生,他生时没有母亲,死时绝食而死。那么,谁应该为刘长的死负责呢?

    以我来看,刘长之死汉文帝肯定脱不了干系,罪是你定的,流放是你派的,最后死在路上,你是逃不了干系的。但是这个逃不了干系还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无意为之,一种是有意为之。我们先说无意,汉文帝不是有意要杀他的弟弟的,这方面有没有理由呢?有。有理由。第一,坚决不杀。汉文帝是坚决不杀刘长的,刘长谋反的事情被发现以后,召集大臣们商议,大臣们第一次商议就是杀。汉文帝就说不行,重新再议论。重新再议论大臣们就提出来还是要杀,汉文帝还不同意,说只能废他的王位,可以废王位,但是不能杀。最后同意就是说把他流放监视居住,汉文帝始终不同意杀他的弟弟,这可以说是汉文帝没有谋杀他弟弟的第一个铁证。

     第二,汉文帝对他弟弟还特别照顾,他有一个规定,说刘长去蜀郡监视居住的时候,他的妃嫔可以和他同行,而且要由当地政府给他盖房子,而且还特意规定刘长必须保证每天五斤肉、二斤酒,这个待遇也是不错的了。第三,汉文帝还亲口说,他派他弟弟到蜀郡去监视居住并不是长期的,汉文帝说了一句话“我特苦之耳”,我是有意让他遭一点儿罪,意思就是说过一段时间我就把他接回来了。这是第三个证据。第四,当刘长绝食而死的消息传到京城以后,《史记》中间记载了汉文帝的表现,四个字,“上哭甚悲”,就是汉文帝大放悲声,大哭一场。这个大哭,我们应该看到确实有兄弟之情在里面。因为刘邦的八个儿子中间就剩下他们两个,这样这个小弟弟又死了,小弟弟死了他感到难过,大放悲声,应该说这还是可以理解的。第五,在刘长死了以后,汉文帝亲自下令要处理沿途的那些官员,因为沿途的官员不给刘长的囚车开封。司马迁的记载是沿途所有的县都没有打开,所以刘长是一直被关在里边,从陕西拉往四川,所以汉文帝就下令把沿途所有接待的县的那些县令一律处死。这个处罚我们今天看来只能是四个字“委过于人”,因为当时对诸侯王管制是很严的,有罪的诸侯王管制的更严,沿途的县令谁也不敢放,你万一把刘长放出来他要是跑了谁来负责任?所以谁也不敢开封。现在他死了,他就下令把沿途的县令一律处死,处罚是很严格的,当然他想用这个惩罚表明他对他弟弟是很宽厚的。最后一点,就是封其四子。两年以后就把刘长四个儿子全部封侯。所以我们从这一点来看,汉文帝对他弟弟刘长确实不薄。

    画外音:从以上王立群先生的分析可以看出,汉文帝对他的弟弟刘长可以说是仁至义尽。谋反以后依然对他厚爱有加,所以不可能是汉文帝有意谋杀了刘长,可是这里的论据只是从表面出发,有人从汉文帝的性格入手认为历史的真相是汉文帝有意杀了刘长,那么我们究竟该怎样看待刘长之死呢?刘长之死究竟与汉文帝的性格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我下面介绍第二种意见,有意为之。汉文帝是有意杀了他弟弟。我们先看看汉文帝跟刘长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刘长这个人我们刚才已经介绍过了,我们从介绍的情况来看,刘长是一个没有政治头脑的人。你想想他敢杀审食其,公开入宅行凶,而且他搞了七十个人、四十辆车就谋反,非常荒唐,说明刘长毫无政治头脑。那么汉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第一点我们要肯定汉文帝政治老练,我们举一个例子,大家想想在吕后执政期间,刘姓诸王特别是刘邦的儿子,三个赵王刘如意、刘友、刘恢相继被杀,然后调代王刘恒去做赵王,这个代王刘恒就是后来的汉文帝,刘恒不去。吕后的命令他敢抗,而且他说了一个理由,他要为嫡母守边,这样把吕后给骗过去了。在整个吕后执政期间,汉文帝也就是当时的代王刘恒干什么呢?刘恒就在那儿表演,刘恒是个高明的表演家,他装什么呢?一,他装弱智,第二是装孙子,装弱智装孙子他把吕后给蒙了。吕后就认为代王是一个没有大志的人,没有本事的人,你不来就不来吧,就放过他了。这一件事说明刘恒政治上非常老练。第二,杀了诸吕以后要选一个刘姓王室的人做继位皇帝,选谁不选谁,这是个关键时刻,在杀诸吕的时候是齐王刘肥的三个儿子立了大功,就是当时的一个刘襄,还有一个刘章,还有一个刘兴居,特别是那个刘章立了很大的功劳,因为刘章杀了吕产,刘章杀吕产是荡平诸吕最关键的一步。所以当刘章杀了吕产的消息告诉周勃以后,周勃就觉得大局已定,他就立即下令抓捕所有吕姓王族的人。

     所以刘章是立了大功的人啊,而刘章又是刘邦的孙子,刘章完全可以被立为皇帝。为什么刘章没有被立为皇帝呢?因为刘章太能干了。你想想吕后让他主持酒宴的时候,他就把一个逃席的人给杀了。所以刘章的果断,刘章的勇敢,刘章的智谋,刘章的胆略,让当时掌握着帝王废立之权的陈平跟周勃感到害怕,他们都害怕刘章,因为他们觉得如果立了刘章他们这帮老臣要想控制刘章这个小伙子非常难。想来想去,刘章不立立谁啊,立那个刘恒吧。那个代王刘恒,反正那是个弱智,立了他好控制啊。结果,上当了。等到把刘恒迎过来,周勃才知道刘恒是个老谋深算的老狐狸啊。刘恒来到以后,周勃当时就提出来要跟刘恒单独说几句话,结果刘恒就派他手下的人说皇帝面前没有私话,如果是公话我们就到朝堂上说,如果是私话你就免开尊口。一下子就把周勃给挡回去了,这个时候周勃才知道这个代王刘恒一点都不是弱智。

    画外音:通过王立群先生分析可以看出,汉文帝是一个政治老练之人,从谋略上来讲,刘长根本不是汉文帝的对手。所以有人猜测,汉文帝用谋略纵容刘长,致使他一步步走向死路,事实上是汉文帝用软刀子杀死了刘长。那么汉文帝为什么要杀死刘长呢?这个推断在《史记》中有什么蛛丝马迹吗?

    这么一个政治老道的汉文帝当了皇帝以后对他的弟弟采取了一系列宽容的做法,这个宽容叫我们今天想起来都不可思议。我下面列举一下汉文帝怎么宽容他弟弟。第一,他弟弟叫他大兄他答应;第二,他弟弟公然杀死辟阳侯审食其他不处罚;第三,他弟弟在淮南国一切按照皇帝的规格来生活他不管;第四,当时有一个大臣叫袁盎,袁盎看到这种情况给汉文帝说了这么几句话“诸侯太骄必生患”,像淮南王刘长这样的诸侯这么骄横,一定将来会留下后患,最后司马迁写下三个字“上不听”,就是汉文帝不听,这是第四;第五,在刘长叛乱的当年,也就是汉文帝前元六年,刘长公然下令把中央政府派到他淮南国的那些官员全部驱逐出境,这个做法就是不得了的事情,皇帝派来的官员你把他驱逐出境,汉文帝怎么做的呢?“帝曲意从之”。汉文帝委曲了自己,答应了。第六,淮南王擅杀无罪之人,而且擅自封赏,他也默许;第七,发展到最后,淮南王也就是他的这个弟弟刘长给他哥哥写的上的奏章都言辞不逊,非常傲慢无礼。从我们上面列举的七点来看,汉文帝完全是有意地放纵他的弟弟,让他弟弟一步一步地觉得可以无法无天,最后发展到七十个人、四十辆车谋反,他是有意为之。而且在刘长被发现谋反以后,在处理的中间,汉文帝表现得很虚伪。

     大臣说要杀他不同意,大臣们再要说杀他还不同意,最后只同意把他的王给撤了,监视居住。就这他还要保证每天五斤肉、二斤酒,保证他的王侯的生活,表现得好象是很“关照”,但是这个“关照”是要打引号的。但是实际上,汉文帝决定把他弟弟从陕西押到四川也就是蜀郡,要走这么长的路的时候,袁盎又给他提了一个意见,袁盎讲什么?“淮南王为人刚,今暴摧折之,臣恐卒逢雾露病死,陛下为有杀弟之名,奈何?”袁盎又提醒他,说淮南王刘长这个人脾气非常暴,性格非常刚烈,这么一个人你给他关在囚车里一个县一个县地押送,等于是沿途不断地游街示众啊,从陕西要给他游街示众到四川,这么一个长途的游街示众他能受得了吗?他受不了一定会自杀,万一他死了你岂不落下一个杀你弟弟的恶名吗?所以袁盎给他提了个醒,这说明汉文帝如果想不到他弟弟会死在路上的话,至少袁盎提醒以后他会想到,他应当想到了,他起码知道他弟弟的性格。但是他还是不采纳还要这样,那么只有一个解释,汉文帝就是想让他弟弟在路上死了,只有这么一个解释。

     以上,我介绍了两个方面的理由,不知诸位同意哪一个意见,以我看来,汉文帝谋杀其弟应该是一个比较可靠的信息。虽然司马迁在《史记》中间、班固在《汉书》中间没有直接表述,因为历史的记载有直笔,也有曲笔,这就是历史很难读懂的地方。所谓直笔就是历史学家把历史事件真实地客观地记录下来了,没有其他的意思在里面,这就是直笔。还有一种写法就是史学家把自己的观点把他的看法隐藏在那个字里行间,需要读史的人穿透字面来了解真相,这是曲笔。所以历史的难读之处就在于他有直笔也有曲笔,司马迁其实用曲笔交待了汉文帝谋杀其弟。当然汉文帝为什么要谋杀其弟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汉文帝他做了皇帝以后惟一能够代替他的就是他的弟弟,虽然他的弟弟没有多大的政治才能,毕竟他是一个可以接班的人选啊,是个合法的人选,如果这个合法的人选除掉了,他岂不就高枕无忧了吗?所以这样说比较符合历史的真实。但是汉文帝杀了他的弟弟刘长,然后他的儿子又封侯又封王,这个做法其实是埋下了皇室恩怨的一个种子,这个种子到了刘长的儿子刘安的时候就爆发了。

    《史记》中间记载刘安也写了这么一句话,“时时怨望厉王死,时欲畔逆未有因也。”那就是刘安一直把他父亲的死这件事情记在心里面,而且时时都想叛逆没有机会。所以刘长是在淮南王的位子上造反,刘安也是在淮南王的位子上的造反,所以淮南王这个爵位就好象是一道咒语一样预示着谋逆,谁要是封侯为淮南王就有可能造反。那么刘长其他的儿子没有被封为淮南王,那么他们是不是就能够摆脱这个咒语的束缚呢?请看下集《一错再错》。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