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百家讲坛 末代皇帝溥仪(七)振翅欲飞

百家讲坛 末代皇帝溥仪(七)振翅欲飞

  张勋拥戴溥仪复辟,张勋是个什么人?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张勋是江西奉新人,光绪十一年春天,公历是1885年3月,清军在中法战争中取得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镇南关大捷,打得法国鬼子狼狈逃窜,尸横遍野。张勋在这场战役中浴血拼杀,立下战功,从此步步高升。到宣统三年,就是1911年的时候,升任为江南提督,终于成长为国家的一名高级武官。张勋这个人性情开朗直率,没有太多的心眼儿。回想自己从一个没爹没妈的苦孩子成长为国家的军政大员,他感觉一辈子都报答不完大清王朝的皇恩,所以民国建立之后,依然不忘故主。为此保留着清朝的辫子,并且不让士兵剪辫。所以他的部队老百姓都叫辫子兵。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百家讲坛 末代皇帝溥仪(七)振翅欲飞

张勋拥戴溥仪复辟,张勋是个什么人?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张勋是江西奉新人,光绪十一年春天,公历是1885年3月,清军在中法战争中取得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镇南关大捷,打得法国鬼子狼狈逃窜,尸横遍野。张勋在这场战役中浴血拼杀,立下战功,从此步步高升。

到宣统三年,就是1911年的时候,升任为江南提督,终于成长为国家的一名高级武官。张勋这个人性情开朗直率,没有太多的心眼儿。回想自己从一个没爹没妈的苦孩子成长为国家的军政大员,他感觉一辈子都报答不完大清王朝的皇恩,所以民国建立之后,依然不忘故主。为此保留着清朝的辫子,并且不让士兵剪辫。所以他的部队老百姓都叫辫子兵。

【画外音】1917年7月1日,一件对紫禁城里的小朝廷来说是天大的喜事从天而降,大清朝复辟了,可是为什么这么大的事情,作为主角的溥仪却事前一无所知,为什么历史上会把这一次复辟称为“张勋复辟”,这一场对大清朝来说犹如昙花一现的复辟又会给溥仪的生活带来怎样变化呢?

【喻大华】上集讲到,张勋拥戴溥仪复辟,张勋是个什么人,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张勋是江西奉新人,他出生在咸丰四年(1854年),是农家子弟,年幼父母相继去世,孤苦伶仃,小小年纪就到当地的大户人家去打工,但是张勋这个人还是有不少长处的,什么长处呢?他眉清目秀,聪明伶俐,所以很快就做了大户人家少爷的书童,耳濡目染,也跟人家学了一些文化。但是你总干书童能有多大出息呢,所以在光绪初年,二十出头的张勋投身军营,成为一名清军战士。光绪十一年春天,公历是1885年3月,清军在“中法战争”中取得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镇南关大捷”,打得法国鬼子狼狈逃窜,尸横遍野。张勋在这场战役中浴血拼杀,立下战功,从此步步高升,到宣统三年,就是1911年的时候,升任江南提督,终于成长为国家的一名高级武官。清朝亡国前夕,一度监危受命,担任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南洋大臣等要职。张勋这个人性情开朗直率,没有太多的心眼儿,回想自己从一个没爹没妈的苦孩子成长为国家的军政大员,他感觉一辈子都报答不完大清王朝的皇恩,所以民国建立之后,依然不忘故主,为此保留着清朝的辫子,并且不让士兵剪断,所以他的部队老百姓都叫“辫子兵”,张勋做梦都想恢复清朝的统治,但他也知道,凭着自己手下那几万条枪,根本不足以达到目的。不料,在1917年初的时候,机会来了,这个时候,日本军部的谋次长田中义一来华游历,参谋次长拿我们中国话说,就是副总参谋长,到中国来游历,从南到北转悠了几个月,分别找各地的军阀密谈,谈了些什么呢?中华民国陆军部的接待人员也很纳闷,谈什么呢?问田中,既不礼貌,人家也不会告诉你,问各地的军阀,军阀也不说,后来问到张作霖的时候,张作霖透露了一点,他说这个田中策动各地军阀拥戴溥仪,恢复清朝的统治。日本军是出于什么考虑要恢复溥仪的统治地位呢?限于史料,学术界至今没有开展研究,但是呢,田中找了张勋谈话,张勋得到田中的保证之后,他顿时看到了复辟大清的希望,你看,有外国人支持我嘛。另外,就在田中义一在华活动期间,总统黎元洪跟总理段祺瑞因为中国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事儿闹僵了,因为这个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接近尾声,战局也明朗了嘛。段祺瑞是坚决主张参战,但是黎元洪反对,黎元洪为什么反对呢?他主要是怕段祺瑞借机扩大势力,所以他不同意参战。双方闹得很僵,最后撕破了脸,段祺瑞被黎元洪撤职之后,跑到了天津,策动了直隶、安徽、山东等等好多省份脱离中央独立,要对黎元洪动武,要打他,然后,段祺瑞派代表前往南京,找到当年北洋军的老战友副总统冯国璋,希望获得冯国璋的支持。根据当时亲历者的回忆,冯国璋对段祺瑞的代表说,“我虽是以副总统的身份坐督江苏,但有些事儿还是以徐州的张绍帅为首”,张绍帅就是张勋,因为张勋字绍轩嘛,冯国璋接着说,“他年资在我等之上,是我们的老大哥,遇事总要请他出来主持。”——苏锡麟《复辟之役中的亲身经历》。于是在冯国璋的撮弄之下,各个独立省份的代表就跑到徐州开会,在会上,大家一致推举张勋出来调停,主持公道,谁让你是大哥呢,非你不可了。那么张勋趁机提出了什么呢?拥戴溥仪复辟清朝的这么一个主张。

【画外音】虽然张勋一心想要拥戴溥仪,复辟清朝,可是冯国璋和段祺瑞心里可不是这么想的,他们根本就不想拥立溥仪,恢复清朝,可是让人不明白的是,冯国璋和段国瑞最终还是默认了张勋的复辟计划,那么,他们两个人的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呢?

【喻大华】其实,冯国璋跟段祺瑞的真实用意是打倒黎元洪,然后由这两个人分任总统和总理,但这个话一则不好明说,二则张勋苦口婆心,非让大家同意他的复辟方案不可。这会儿就僵在这儿了,但是大伙儿一合计呢,如果放手让张勋去复辟,至少打倒黎元洪这个目的能够达到吧,等张勋闹得不可收拾的时候,再坐收渔人之利。于是大家想出这么一步棋,那么就默认了张勋的计划了。这张勋也多了个心眼,他感觉空口无凭,于是拿出了一块黄布,你们光说支持我,不行,得签字画押,各省代表并不在乎,纷纷提笔签名支持复辟,张勋就有信心了,日本人支持他,另外名省代表也支持他,于是带着4000名“辫子兵”开往北京,控制了各个要害部门,并把大总统黎元洪给监管起来。张勋进宫朝见溥仪,然后跟形形色色的遗老面谈,既然张勋愿意复辟遗老和清室方面自然求知不得,所以策划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只是瞒着溥仪一个人,这倒不是故意蒙蔽,因为这个时候溥仪年仅十二岁,还是个孩子,说了也白说。经过一番谋划,等到复辟大戏正式开场的时候,才告诉了溥仪,那是1917年7月1日早晨的事儿,溥仪惊得目瞪口呆,不过回过神儿来,也很高兴。为了赢得各方面的支持,复辟势力以溥仪的名义发布诏书,宣布收回国家政权,采用君主立宪国体,皇族亲贵不得干预国政,实行满汉的融合的民族政策,赦免政治犯,取消苛捐杂税等等,他希望获得全国各界的支持,北京的龙旗也都挂起来了,各地的遗老弹冠相庆,宫中更是一团喜气,太妃们忙着烧香拜佛,溥仪倒是跟平时的感觉没有太大差别,依然是捉迷藏,玩骆驼,倒是那些皇族亲贵们感觉愤愤不平,由于被排除在政权之外,所以大骂说,这哪里是大清复辟,简直就是“张勋复辟”。这个时候张勋自命为直隶总督兼议政大臣,垄断了朝政。张勋还想举行一个盛大的典礼,逼迫民国大总统黎元洪亲自向溥仪交还国家政权,然后退位。但黎元洪坚决不干。黎元洪外号叫“黎菩萨”,你让他去他不去,他也不吱声,说你去不去,不去弄死你,你信不信。黎元洪依然不吱声,复辟势力甚至都动了杀机。在这里边,溥仪说了一句感动的话,因为复辟势力威胁,要处死黎元洪,那么这些人跟溥仪说了,溥仪才十二岁,脱口说了一句话,说那不好,民国也优待过我嘛。但是正在争争吵吵这个过程中,黎元洪就跑了,到哪儿去了,跑到了东交民巷的使馆区里面去避难去了。清朝早已被中国人民唾弃了,尽管共和国的实践尚不理想,但中国人民也不能够接受清朝复辟的事实,所以,消息传开之后,立即遭到各地舆论的坚决反对,各界人士纷纷发表通电,要求讨伐张勋。段祺瑞看到自己的政敌黎元洪已经让张勋给撵跑了,目的完全达到,于是不失时机地在7月3日在天津的马厂附近组织“讨逆军”,宣布兵发北京,讨伐张勋。张勋带到北京的“辫子兵”就4000人,又没带重武器,天时地利一样不占,所以一触即溃。结果这场复辟进行了十二天就收场了。张勋从此退出政界,不问国事,1923年病逝于天津,终年70岁。张勋自我感觉被耍了,其实,更委屈的是十二岁的溥仪,他稀里糊涂地做了十二天的“真皇帝”,也没感觉跟以往有什么差别,就被孤零零地扔在了最危险的风口浪尖上,没人管了。在复辟期间,溥仪除了不上书房以外,跟平时也差不多,但是,随着段祺瑞讨逆迫近北京,他真感到了恐惧,太妃成天哭哭啼啼,师傅急得团团转,大伙儿心里都有数,等到城破之日,张勋固然可以一走了之,但是他们却无路可逃,只能坐以待毙。战况激烈的时候,一架摇摇晃晃的小飞机从紫禁城上空飞过,扔下了三枚炸弹,有一枚还没爆炸,另两枚爆炸也没造成什么战果,当然是没有炸到溥仪,但是紫禁城里边所有的人都有一种末日临头的感觉。7月12号,师傅脸色铁青地拟好了《退位诏书》,给溥仪看的时候,溥仪放声大哭。复辟失败了,原来的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也走出了外国公使馆,不过没脸再当总统了,灰溜溜地下野而去,总统一职由冯国璋代理,段祺瑞官复原职,还做国务总理,但他垄断了国家政权,原来的目的全部达到,不仅全部达到,还捞了一顶“再造共和”的桂冠,真是风光无限,踌躇满志。当段祺瑞以胜利者的姿态来到北京的时候,清室代表也尴尬地挤在欢迎的人群里边,来迎接段祺瑞。这个时候清室方面十分恐惧,他们静待胜利者的惩处,最乐观的估计,也会被取消优待,闹不好都可能抓起来给判了。然而,让清室喜出望外的是,不管是冯国璋还是段祺瑞,一致辞同意不追究清室的责任。可是,明明参与了复辟,这就等于颠覆了中华民国了,你怎么逃脱民国的报复呢!面对“诚恳老实”的前清皇室,这些军阀感觉可笑,说你真是一根筋,不得已只好跟他直说,说你们不许发表《退位诏书》,居然还弄出个《退位诏书》来,你跟我统一口径,就说复辟是被劫持的被动行为,一切全是张勋干的,所有的脏水全泼向张勋。内务府终于心领神会,明白了,于是把《退位诏书》卷巴卷巴就收起来了,然后改成一个什么呢——《内务府声明》,它发表了个声明,怎么说的呢?“张勋率领军队,入宫盘踞,矫发谕旨,擅更国体,违背先朝懿训(先朝懿训就是隆裕太后那个《退位诏书》),冲人深居宫禁,莫可如何。”——溥仪《我的前半生》。冲人就是溥仪,他是一个小孩,居住在宫禁里边,他也没办法,让张勋给绑架了。总之,这场复辟跟前清皇室一点儿关系都没有,溥仪也是受害者。

【画外音】一场劫难轻松化解,紫禁城中的氛围又恢复了常态,溥仪继续过着自己灰色的童年时光,在腐败的宫廷里呼吸着十九世纪遗留下来的灰尘,过着荒谬的帝王生活。但是,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溥仪,他开始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愿意按照祖先的模式走自己的人生路,为此跟王公们尖锐地对立起来,那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喻大华】原来,在1918年的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又有一些国家爆发了革命。比如,中国最大的邻国俄国的皇室被推翻,沙皇一家死无葬身之地,这引起了一个叫李经迈的遗老的伤感。李经迈是谁,知道他的人不多,不过要提到李经迈的爸爸,大家可能都知道,是谁呢?是李鸿章。李经迈跟清皇室说,目前民国方面虽然基本能够恪守《优待条件》,但是应该未雨绸缪,万一将来溥仪在国内待不下去,最好出国定居,为此,就应该学一些英语。那么李经迈推荐了他的朋友庄士敦做溥仪的英文师傅。庄士敦是苏格兰人,牛津大学的文学硕士,英语水平那就不用说了。难得的是,庄士敦在中国几十年,对中国历史和古典文学有深厚的造诣,能讲一口流利的汉语流利到什么程度呢?溥仪后来回忆,说庄师傅说的汉语,比陈(宝琛)师傅说得还好,所以他做溥仪的英文师傅很合适。在内务府看来,庄师傅的优点还不止于此,而且这个庄士敦他做过英国在华租借地威海卫的行政长官,有一定的官方背景,这样一来,他能够给清室提供一定的保护。大家说一个英语老师能给清室提供什么保护啊?您别忘了那是旧中国啊,洋人在中国的土地上没人敢惹,所以庄士敦被清室聘请,清室的目的,一个是拿他当老师,再一个拿他当保镖。那么1919年3月,内务府开出了月薪1000块大洋的高价,聘请庄士敦做溥仪的英文师傅。庄士敦后来写了一本书,叫《紫禁城的黄昏》,记载他跟溥仪的交往,他在书里边说了这么一句话,“1919年3月3日,我第一次从庄严的神武门进入了紫禁城,从此,我便进入了一个新的时空世界。我所通过的那座门,不仅使我从一个共和国进入到一个君主国,而且使我从二十世纪的新中国进入到一个比罗马帝国的建立还要早的古老中国。”什么意思呢?你看紫禁城就在北京的中心,他跟城里城外一墙之隔,但是是两个世界,墙外是共和国,里边是君主国,差别太大了。面对这种腐败的气息,庄士敦决定转变溥仪。庄士敦教溥仪英语,也开始改变他的思想生活,他讲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讲西方的科技成果,甚至讲了专制与民主的区别。溥仪十分吃惊,他说那么我的祖先都是不负责任的专制暴君了吗?庄士敦在上课的同时还关心溥仪的健康。他发现溥仪可能患有近视眼,建议他接受检查。这一下宫里面炸了锅了,王公太妃们义正词严地说,皇上正值青年,眼睛怎么会有病,皇帝的眼睛怎么能给外国人看呢。因为庄士敦要请外国大夫看嘛。但是庄士敦不理睬任何人的反对,请来了协和医院的美国大夫来给溥仪做检查,检查的结果,溥仪的眼睛先天性近视,左眼800度,右眼600度,必须佩戴眼镜。溥仪后来戴上了眼镜,目前的景物顿时清晰,他高兴极了。庄士敦对溥仪的影响越来越大。溥仪后来回忆,“在我眼里,庄士敦的一切都是最好的,甚至连他衣服上的樟脑味也是香的······他身上穿的毛呢衣料竟使我对中国的丝织绸缎的价值发生了动摇,他口袋上的自来水笔竟使我因中国人用毛笔宣纸感到自卑······”。终于,在庄士敦的刺激之下,溥仪做出了一件在王公遗老们看来是大逆不道的事儿。原来,庄士敦说中国人脑后的辫子是猪尾巴,说这象征着落后、野蛮和不卫生。庄士敦也是,他一个英语老师,你上课说这些干什么,你说完了之后溥仪就受不了,回宫之后就决定要剪辫子。负责理发的太监跪在地上痛哭流涕,宁死都不尊旨。这还了得,皇帝的辫子能剪吗。无奈之下,溥仪自己动手剪掉了辫子,成了爆炸性的事件,太妃痛哭了好几场,师傅的脸色铁青,连太监都在背地里挖苦,说连个辫子都没有,那还算个你们儿吗。这些太监可是都留着辫子的。但是这个事儿传到社会上,国人对这位小皇帝刮目相看,一致好评。庄士敦向溥仪介绍了很多西方的事物,为此,年轻的溥仪极力模仿,他穿西服,打网球,喝咖啡,骑自行车,安电话,买汽车,要做一个时髦的人,甚至把新文化运动的闯将——北京大学教授胡适请进行了紫禁城,谈了一个小时的白话文。王公还有太妃们得知真相又炸了锅。溥仪订了很多报纸,从报上看到有生活无着的求助消息,他都能让内务府给求助者送钱。您知道吗,从这时起的十多年间,溥仪一直是中国著名的慈善家。大家可能以为溥仪很有钱,沽名钓誉不在话下,其实不然,即使在溥仪后来生活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依然慷慨解囊。不管他主观动机如何,从客观结果上看,确实令人感动,对于这一点,王公遗老们一般不加干涉。作为一个西方人,庄士敦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所以,他逐渐成了宫中不受欢迎的人。我给您举一个例子。有一次过旧历年,庄士敦进宫,太监纷纷过来磕头拜年,但磕完头之后并不起来,眼巴巴地看着庄士敦,很显然,太监是在向他讨赏,因为按照中国的习惯,庄士敦该给红包,但是庄士敦坚持不给,为啥不给呢?他说我没让你给我磕头,你愿意磕头,凭什么跟我要钱。最后闹得面红耳赤。另外,庄士敦经常向溥仪揭发内务府的黑幕。当时,小朝廷经济困难,内务府经常把宫里面的宝物拿出去卖,换钱花,有一次把个金塔给卖了,庄士敦就跟溥仪说,说内务府把这个金塔按重量卖的,你不如按艺术品或文物来卖,那更值钱,庄士敦说只有傻瓜才会这样干。他跟溥仪说完了,溥仪就把内务府大臣叫来了,说那个金塔怎么卖的,是不是论斤卖的,内务府说,不是,论两卖的,溥仪说只有傻瓜才会这么干,你不能按艺术品卖吗。你说庄士敦在这里边这么里挑外撅的,自然内务府非常讨厌他,太监背地里管他叫“洋鬼子师傅”。但溥仪欣赏他,再则,他毕竟是外国人,所以,讨厌归讨厌,大家拿他也没有办法。溥仪在逐渐成长,庄士敦的到来,使他思考了很多,他不愿意走祖先的老路,也不相信共和国会长期优待前朝的皇室,当时社会上废除《优待条件》的呼声越来越高,每次国会开会,都有议员建议,对《优待条件》加以修正。在这种情况下,溥仪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优待条件》还能维持多久。

【画外音】洋人师傅庄士敦给溥仪展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渐渐地年仅15岁的溥仪有了一个想法,他要做一件皇帝从来没有做过的无比大胆的事情。那么,这又是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呢?一向对自己的人生没有什么决定权的溥仪能够实现他的愿望吗?

【喻大华】在1920年的时候,溥仪居然多次向王公们提出主动放弃《优待条件》,然后他出洋留学。提出这么个要求。这下子把王公们急白了头,苦苦相劝,拼死抵制,绝对不能出洋。王公们跟溥仪说,既然民国政府都没有取消《优待条件》,干嘛自己先要把它放弃了呢?溥仪慷慨激昂地说,“我不要什么优待,我要叫百姓黎民和世界各国都知道,我不希望民国优待我,这倒比人家先取消优待的好”——溥仪《我的前半生》。他是这么个理由。王公们众口一词,“《优待条件》载在盟府,各国公认,民国倘若取消,外国一定帮我们说话。”溥仪说,“外国人帮我们,你们为什么不叫我到外国去?难道他们见了我本人不更帮忙吗?”王公哑口无言,但就是不让步,不同意溥仪出洋留学。溥仪换了个思路,他说民国政府经济窘迫,人民困难,不应该再接受民国的优待费了。王公们简直嗤之以鼻,说民国是大清的敌人,你不用考虑敌人的难处。没想到让溥仪一句话就给噎回去了,溥仪怎么说的?他说,“如果他们是我的敌人,那就越发不应该拿他们的钱了”——庄士敦《紫禁城的黄昏》。大家可能疑虑,说中国的末代皇帝有这样的认识水平。不管是真情还是假意,溥仪确实说过这样的话。在溥仪出洋留学这个问题上,王公们无论如何坚持不让步。溥仪无奈之下,甚至打算离家出走。他通过庄士敦跟荷兰驻华使馆取得了联系,双方约定了时间和地点,到时候使馆的汽车开到神武门外边等溥仪,就等溥仪从里边跑出来。但是溥仪离家出走的计划被王公给得知了,王公们怎么会知道?您别忘了,溥仪一天24小时身边十几个太监跟着,太监报的信呗!所以溥仪被堵在了宫门口,没跑了。为了让溥仪收收心,王公们加紧了溥仪婚事的筹办。溥仪对结婚一点兴趣都没有,但是王公们苦苦相劝,非让他结婚不可,再加上考虑到自古以来我们中国还没有光棍的皇帝,他也不愿意开这个先例,于是就答应了。溥仪决定选皇后的消息一传开,立即引起了轰动,满蒙王公贵族闻风而动,民国政府要员上门提亲。由于进不去紫禁城,所以人们纷纷涌向载沣的王府。您别看溥仪是个退了位的皇帝,但在当时中国人的心目中依然具有神一样的魅力,谁家闺女要是能攀上这个高枝儿,真不知是几辈子修来的福分。中国过去的婚俗规定,男女双方都没有婚姻自主权,一律由长辈做主,皇帝也是这样。其实溥仪对这个事毫无兴趣,更是懒得过问。于是,太妃和王公们一手操办。清朝皇帝往往在登基之前就已经成婚了,所以不存在选皇后的问题,以前只有康熙、同治、光绪这三位皇帝选过皇后,那个时候的办法是把候选的女孩子请进紫禁城,一个一个地展示一下,供太后和皇帝现场挑选,但现在毕竟已经是民国时期了,清朝没有了国家政权,人权平等的呼声不断高涨,在这种情况下,让人家大闺女站成一排,挑来挑去,感觉就不大合适了。更重要的是,照相术已经普遍应用。在这种情况下,王公太妃研究决定,通过照片挑选。于是,成册的照片送进了紫禁城,太妃们戴上老花镜,聚在一块儿,日以继夜地讨论,王公们不时应召入宫,一起来切磋。范围越来越小,分歧越来越大,终于争执发生了。由于难以协调,最后师傅出面给打圆场,怎么办呢?请皇上圣裁,毕竟是人家媳妇嘛,你们有意见,是不是问问溥仪,看他是什么个想法呢。溥仪本来不愿意掺和这事儿,爱选谁选谁,一看王公和太妃拿着照片找上门来,顿时感觉头疼,不过弄明白事情原委之后,松了一口气,原来就是画个圈,很简单。于是拿过照片稍微看了看,拿铅笔在一个照片上就画了个圈。溥仪晚年回忆,这所以在这个照片上画圈,是因为这张照片上旗袍的花色图案看起来相对顺眼。

【画外音】溥仪对待选皇后的态度让我们即使到今天也能感觉到溥仪的无奈,不过既然溥仪已经选定了一个皇后,那么接下来的事情就应该顺理成章地举行大婚典礼了。可是没有想到,关于选后这件事情,还是引起了一个不小的波澜。

【喻大华】圣裁的结果一公布,正中下怀的太妃自然高兴,相反,则愤愤不平持反对意见的太妃来找溥仪,跟溥仪说,说皇帝,你挑选的皇后叫文绣,这个人出身贫寒,祖上也没有太显赫的背景,长得也不体面,更重要的是才十二岁,建议皇帝另选婉容做皇后,说婉容出身大户人家,长得更没得说,风姿绰约,亭亭玉立,是少见的美人。其实,是不是美人溥仪倒不在乎,关键是拗不过太妃的唠唠叨叨,好在画个圈也很容易,于是,又提起铅笔,在婉容的照片上画了个圈。至于太妃之间如何协调,他就懒得管了。果然,太妃之间吵起来了,你这事办的。溥仪画了两个皇后出来,你说最后怎么协调,太妃之间就干起来了,这些太妃都是同治、光绪皇帝的配偶,有的从十四五岁开始守寡,在宫里边禁锢了几十年,百无聊赖,现在对溥仪的婚事都非常热心,所以现在就争起来,争得难以协调。最后王公、师傅们一起参与意见,做出了这么一个决定,立婉容为皇后,文绣为妃。不过消息反馈到溥仪那儿又遇到了麻烦,因为溥仪本来是一个都不想选,结果这一下弄两个,感觉很委屈。大家就是一顿劝说,说你是皇帝,不同凡人,要有后有妃,那没办法的事。溥仪一听说是皇帝制度造成的,虽然心里很委屈,但是也就没说什么,就这样定了。确定了后妃人选,下一步就是按照皇家婚俗紧锣密鼓地筹划大婚典礼,前清皇室固然希望把溥仪的婚礼办到同治、光绪皇帝那样的规格,但他们也知道,目前凡事都得看中华民国的脸色,要把婚礼办得体面,一则离不开大笔的金钱,再则有些礼仪排场需要民国政府的默认。不过清室信心十足,这不仅因为此时的大总统是做过大清朝东三省总督军机大臣大学士的徐世昌,而更由于这个徐大总统跟清室关系密切,密切到什么程度呢?徐世昌竞选总统,前清皇室提供了300万块钱的竞选经费。所以,无论是从利益交换的角度还是历史渊源的旧情,徐世昌没有任何理由不为溥仪的婚礼一路开绿灯吗,所以大伙儿有信心,没事。然而,风云突变,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束,徐大总统受到南北军阀的夹攻,黯然下野,继任者是黎元洪。提起黎元洪,清室感到头疼,因为黎元洪在前清的时候做过中级军官,蒙受的皇恩不多,更重要的是,前几年张勋复辟,把黎元洪给赶下了总统宝座,差点要了他小命,现在黎元洪能够不念旧恶,为溥仪的婚礼开启绿灯吗,大家一点儿把握都没有。但是婚礼的筹办已经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了,怎么办?中国末代皇帝的大婚典礼又将是怎样的一番盛况呢?请看下集,少年夫妻。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百家讲坛 末代皇帝溥仪(七)振翅欲飞

张勋拥戴溥仪复辟,张勋是个什么人?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儿呢?张勋是江西奉新人,光绪十一年春天,公历是1885年3月,清军在中法战争中取得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镇南关大捷,打得法国鬼子狼狈逃窜,尸横遍野。张勋在这场战役中浴血拼杀,立下战功,从此步步高升。

到宣统三年,就是1911年的时候,升任为江南提督,终于成长为国家的一名高级武官。张勋这个人性情开朗直率,没有太多的心眼儿。回想自己从一个没爹没妈的苦孩子成长为国家的军政大员,他感觉一辈子都报答不完大清王朝的皇恩,所以民国建立之后,依然不忘故主。为此保留着清朝的辫子,并且不让士兵剪辫。所以他的部队老百姓都叫辫子兵。

【画外音】1917年7月1日,一件对紫禁城里的小朝廷来说是天大的喜事从天而降,大清朝复辟了,可是为什么这么大的事情,作为主角的溥仪却事前一无所知,为什么历史上会把这一次复辟称为“张勋复辟”,这一场对大清朝来说犹如昙花一现的复辟又会给溥仪的生活带来怎样变化呢?

【喻大华】上集讲到,张勋拥戴溥仪复辟,张勋是个什么人,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张勋是江西奉新人,他出生在咸丰四年(1854年),是农家子弟,年幼父母相继去世,孤苦伶仃,小小年纪就到当地的大户人家去打工,但是张勋这个人还是有不少长处的,什么长处呢?他眉清目秀,聪明伶俐,所以很快就做了大户人家少爷的书童,耳濡目染,也跟人家学了一些文化。但是你总干书童能有多大出息呢,所以在光绪初年,二十出头的张勋投身军营,成为一名清军战士。光绪十一年春天,公历是1885年3月,清军在“中法战争”中取得了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镇南关大捷”,打得法国鬼子狼狈逃窜,尸横遍野。张勋在这场战役中浴血拼杀,立下战功,从此步步高升,到宣统三年,就是1911年的时候,升任江南提督,终于成长为国家的一名高级武官。清朝亡国前夕,一度监危受命,担任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南洋大臣等要职。张勋这个人性情开朗直率,没有太多的心眼儿,回想自己从一个没爹没妈的苦孩子成长为国家的军政大员,他感觉一辈子都报答不完大清王朝的皇恩,所以民国建立之后,依然不忘故主,为此保留着清朝的辫子,并且不让士兵剪断,所以他的部队老百姓都叫“辫子兵”,张勋做梦都想恢复清朝的统治,但他也知道,凭着自己手下那几万条枪,根本不足以达到目的。不料,在1917年初的时候,机会来了,这个时候,日本军部的谋次长田中义一来华游历,参谋次长拿我们中国话说,就是副总参谋长,到中国来游历,从南到北转悠了几个月,分别找各地的军阀密谈,谈了些什么呢?中华民国陆军部的接待人员也很纳闷,谈什么呢?问田中,既不礼貌,人家也不会告诉你,问各地的军阀,军阀也不说,后来问到张作霖的时候,张作霖透露了一点,他说这个田中策动各地军阀拥戴溥仪,恢复清朝的统治。日本军是出于什么考虑要恢复溥仪的统治地位呢?限于史料,学术界至今没有开展研究,但是呢,田中找了张勋谈话,张勋得到田中的保证之后,他顿时看到了复辟大清的希望,你看,有外国人支持我嘛。另外,就在田中义一在华活动期间,总统黎元洪跟总理段祺瑞因为中国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事儿闹僵了,因为这个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接近尾声,战局也明朗了嘛。段祺瑞是坚决主张参战,但是黎元洪反对,黎元洪为什么反对呢?他主要是怕段祺瑞借机扩大势力,所以他不同意参战。双方闹得很僵,最后撕破了脸,段祺瑞被黎元洪撤职之后,跑到了天津,策动了直隶、安徽、山东等等好多省份脱离中央独立,要对黎元洪动武,要打他,然后,段祺瑞派代表前往南京,找到当年北洋军的老战友副总统冯国璋,希望获得冯国璋的支持。根据当时亲历者的回忆,冯国璋对段祺瑞的代表说,“我虽是以副总统的身份坐督江苏,但有些事儿还是以徐州的张绍帅为首”,张绍帅就是张勋,因为张勋字绍轩嘛,冯国璋接着说,“他年资在我等之上,是我们的老大哥,遇事总要请他出来主持。”——苏锡麟《复辟之役中的亲身经历》。于是在冯国璋的撮弄之下,各个独立省份的代表就跑到徐州开会,在会上,大家一致推举张勋出来调停,主持公道,谁让你是大哥呢,非你不可了。那么张勋趁机提出了什么呢?拥戴溥仪复辟清朝的这么一个主张。

【画外音】虽然张勋一心想要拥戴溥仪,复辟清朝,可是冯国璋和段祺瑞心里可不是这么想的,他们根本就不想拥立溥仪,恢复清朝,可是让人不明白的是,冯国璋和段国瑞最终还是默认了张勋的复辟计划,那么,他们两个人的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呢?

【喻大华】其实,冯国璋跟段祺瑞的真实用意是打倒黎元洪,然后由这两个人分任总统和总理,但这个话一则不好明说,二则张勋苦口婆心,非让大家同意他的复辟方案不可。这会儿就僵在这儿了,但是大伙儿一合计呢,如果放手让张勋去复辟,至少打倒黎元洪这个目的能够达到吧,等张勋闹得不可收拾的时候,再坐收渔人之利。于是大家想出这么一步棋,那么就默认了张勋的计划了。这张勋也多了个心眼,他感觉空口无凭,于是拿出了一块黄布,你们光说支持我,不行,得签字画押,各省代表并不在乎,纷纷提笔签名支持复辟,张勋就有信心了,日本人支持他,另外名省代表也支持他,于是带着4000名“辫子兵”开往北京,控制了各个要害部门,并把大总统黎元洪给监管起来。张勋进宫朝见溥仪,然后跟形形色色的遗老面谈,既然张勋愿意复辟遗老和清室方面自然求知不得,所以策划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只是瞒着溥仪一个人,这倒不是故意蒙蔽,因为这个时候溥仪年仅十二岁,还是个孩子,说了也白说。经过一番谋划,等到复辟大戏正式开场的时候,才告诉了溥仪,那是1917年7月1日早晨的事儿,溥仪惊得目瞪口呆,不过回过神儿来,也很高兴。为了赢得各方面的支持,复辟势力以溥仪的名义发布诏书,宣布收回国家政权,采用君主立宪国体,皇族亲贵不得干预国政,实行满汉的融合的民族政策,赦免政治犯,取消苛捐杂税等等,他希望获得全国各界的支持,北京的龙旗也都挂起来了,各地的遗老弹冠相庆,宫中更是一团喜气,太妃们忙着烧香拜佛,溥仪倒是跟平时的感觉没有太大差别,依然是捉迷藏,玩骆驼,倒是那些皇族亲贵们感觉愤愤不平,由于被排除在政权之外,所以大骂说,这哪里是大清复辟,简直就是“张勋复辟”。这个时候张勋自命为直隶总督兼议政大臣,垄断了朝政。张勋还想举行一个盛大的典礼,逼迫民国大总统黎元洪亲自向溥仪交还国家政权,然后退位。但黎元洪坚决不干。黎元洪外号叫“黎菩萨”,你让他去他不去,他也不吱声,说你去不去,不去弄死你,你信不信。黎元洪依然不吱声,复辟势力甚至都动了杀机。在这里边,溥仪说了一句感动的话,因为复辟势力威胁,要处死黎元洪,那么这些人跟溥仪说了,溥仪才十二岁,脱口说了一句话,说那不好,民国也优待过我嘛。但是正在争争吵吵这个过程中,黎元洪就跑了,到哪儿去了,跑到了东交民巷的使馆区里面去避难去了。清朝早已被中国人民唾弃了,尽管共和国的实践尚不理想,但中国人民也不能够接受清朝复辟的事实,所以,消息传开之后,立即遭到各地舆论的坚决反对,各界人士纷纷发表通电,要求讨伐张勋。段祺瑞看到自己的政敌黎元洪已经让张勋给撵跑了,目的完全达到,于是不失时机地在7月3日在天津的马厂附近组织“讨逆军”,宣布兵发北京,讨伐张勋。张勋带到北京的“辫子兵”就4000人,又没带重武器,天时地利一样不占,所以一触即溃。结果这场复辟进行了十二天就收场了。张勋从此退出政界,不问国事,1923年病逝于天津,终年70岁。张勋自我感觉被耍了,其实,更委屈的是十二岁的溥仪,他稀里糊涂地做了十二天的“真皇帝”,也没感觉跟以往有什么差别,就被孤零零地扔在了最危险的风口浪尖上,没人管了。在复辟期间,溥仪除了不上书房以外,跟平时也差不多,但是,随着段祺瑞讨逆迫近北京,他真感到了恐惧,太妃成天哭哭啼啼,师傅急得团团转,大伙儿心里都有数,等到城破之日,张勋固然可以一走了之,但是他们却无路可逃,只能坐以待毙。战况激烈的时候,一架摇摇晃晃的小飞机从紫禁城上空飞过,扔下了三枚炸弹,有一枚还没爆炸,另两枚爆炸也没造成什么战果,当然是没有炸到溥仪,但是紫禁城里边所有的人都有一种末日临头的感觉。7月12号,师傅脸色铁青地拟好了《退位诏书》,给溥仪看的时候,溥仪放声大哭。复辟失败了,原来的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也走出了外国公使馆,不过没脸再当总统了,灰溜溜地下野而去,总统一职由冯国璋代理,段祺瑞官复原职,还做国务总理,但他垄断了国家政权,原来的目的全部达到,不仅全部达到,还捞了一顶“再造共和”的桂冠,真是风光无限,踌躇满志。当段祺瑞以胜利者的姿态来到北京的时候,清室代表也尴尬地挤在欢迎的人群里边,来迎接段祺瑞。这个时候清室方面十分恐惧,他们静待胜利者的惩处,最乐观的估计,也会被取消优待,闹不好都可能抓起来给判了。然而,让清室喜出望外的是,不管是冯国璋还是段祺瑞,一致辞同意不追究清室的责任。可是,明明参与了复辟,这就等于颠覆了中华民国了,你怎么逃脱民国的报复呢!面对“诚恳老实”的前清皇室,这些军阀感觉可笑,说你真是一根筋,不得已只好跟他直说,说你们不许发表《退位诏书》,居然还弄出个《退位诏书》来,你跟我统一口径,就说复辟是被劫持的被动行为,一切全是张勋干的,所有的脏水全泼向张勋。内务府终于心领神会,明白了,于是把《退位诏书》卷巴卷巴就收起来了,然后改成一个什么呢——《内务府声明》,它发表了个声明,怎么说的呢?“张勋率领军队,入宫盘踞,矫发谕旨,擅更国体,违背先朝懿训(先朝懿训就是隆裕太后那个《退位诏书》),冲人深居宫禁,莫可如何。”——溥仪《我的前半生》。冲人就是溥仪,他是一个小孩,居住在宫禁里边,他也没办法,让张勋给绑架了。总之,这场复辟跟前清皇室一点儿关系都没有,溥仪也是受害者。

【画外音】一场劫难轻松化解,紫禁城中的氛围又恢复了常态,溥仪继续过着自己灰色的童年时光,在腐败的宫廷里呼吸着十九世纪遗留下来的灰尘,过着荒谬的帝王生活。但是,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溥仪,他开始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愿意按照祖先的模式走自己的人生路,为此跟王公们尖锐地对立起来,那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喻大华】原来,在1918年的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又有一些国家爆发了革命。比如,中国最大的邻国俄国的皇室被推翻,沙皇一家死无葬身之地,这引起了一个叫李经迈的遗老的伤感。李经迈是谁,知道他的人不多,不过要提到李经迈的爸爸,大家可能都知道,是谁呢?是李鸿章。李经迈跟清皇室说,目前民国方面虽然基本能够恪守《优待条件》,但是应该未雨绸缪,万一将来溥仪在国内待不下去,最好出国定居,为此,就应该学一些英语。那么李经迈推荐了他的朋友庄士敦做溥仪的英文师傅。庄士敦是苏格兰人,牛津大学的文学硕士,英语水平那就不用说了。难得的是,庄士敦在中国几十年,对中国历史和古典文学有深厚的造诣,能讲一口流利的汉语流利到什么程度呢?溥仪后来回忆,说庄师傅说的汉语,比陈(宝琛)师傅说得还好,所以他做溥仪的英文师傅很合适。在内务府看来,庄师傅的优点还不止于此,而且这个庄士敦他做过英国在华租借地威海卫的行政长官,有一定的官方背景,这样一来,他能够给清室提供一定的保护。大家说一个英语老师能给清室提供什么保护啊?您别忘了那是旧中国啊,洋人在中国的土地上没人敢惹,所以庄士敦被清室聘请,清室的目的,一个是拿他当老师,再一个拿他当保镖。那么1919年3月,内务府开出了月薪1000块大洋的高价,聘请庄士敦做溥仪的英文师傅。庄士敦后来写了一本书,叫《紫禁城的黄昏》,记载他跟溥仪的交往,他在书里边说了这么一句话,“1919年3月3日,我第一次从庄严的神武门进入了紫禁城,从此,我便进入了一个新的时空世界。我所通过的那座门,不仅使我从一个共和国进入到一个君主国,而且使我从二十世纪的新中国进入到一个比罗马帝国的建立还要早的古老中国。”什么意思呢?你看紫禁城就在北京的中心,他跟城里城外一墙之隔,但是是两个世界,墙外是共和国,里边是君主国,差别太大了。面对这种腐败的气息,庄士敦决定转变溥仪。庄士敦教溥仪英语,也开始改变他的思想生活,他讲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讲西方的科技成果,甚至讲了专制与民主的区别。溥仪十分吃惊,他说那么我的祖先都是不负责任的专制暴君了吗?庄士敦在上课的同时还关心溥仪的健康。他发现溥仪可能患有近视眼,建议他接受检查。这一下宫里面炸了锅了,王公太妃们义正词严地说,皇上正值青年,眼睛怎么会有病,皇帝的眼睛怎么能给外国人看呢。因为庄士敦要请外国大夫看嘛。但是庄士敦不理睬任何人的反对,请来了协和医院的美国大夫来给溥仪做检查,检查的结果,溥仪的眼睛先天性近视,左眼800度,右眼600度,必须佩戴眼镜。溥仪后来戴上了眼镜,目前的景物顿时清晰,他高兴极了。庄士敦对溥仪的影响越来越大。溥仪后来回忆,“在我眼里,庄士敦的一切都是最好的,甚至连他衣服上的樟脑味也是香的······他身上穿的毛呢衣料竟使我对中国的丝织绸缎的价值发生了动摇,他口袋上的自来水笔竟使我因中国人用毛笔宣纸感到自卑······”。终于,在庄士敦的刺激之下,溥仪做出了一件在王公遗老们看来是大逆不道的事儿。原来,庄士敦说中国人脑后的辫子是猪尾巴,说这象征着落后、野蛮和不卫生。庄士敦也是,他一个英语老师,你上课说这些干什么,你说完了之后溥仪就受不了,回宫之后就决定要剪辫子。负责理发的太监跪在地上痛哭流涕,宁死都不尊旨。这还了得,皇帝的辫子能剪吗。无奈之下,溥仪自己动手剪掉了辫子,成了爆炸性的事件,太妃痛哭了好几场,师傅的脸色铁青,连太监都在背地里挖苦,说连个辫子都没有,那还算个你们儿吗。这些太监可是都留着辫子的。但是这个事儿传到社会上,国人对这位小皇帝刮目相看,一致好评。庄士敦向溥仪介绍了很多西方的事物,为此,年轻的溥仪极力模仿,他穿西服,打网球,喝咖啡,骑自行车,安电话,买汽车,要做一个时髦的人,甚至把新文化运动的闯将——北京大学教授胡适请进行了紫禁城,谈了一个小时的白话文。王公还有太妃们得知真相又炸了锅。溥仪订了很多报纸,从报上看到有生活无着的求助消息,他都能让内务府给求助者送钱。您知道吗,从这时起的十多年间,溥仪一直是中国著名的慈善家。大家可能以为溥仪很有钱,沽名钓誉不在话下,其实不然,即使在溥仪后来生活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依然慷慨解囊。不管他主观动机如何,从客观结果上看,确实令人感动,对于这一点,王公遗老们一般不加干涉。作为一个西方人,庄士敦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所以,他逐渐成了宫中不受欢迎的人。我给您举一个例子。有一次过旧历年,庄士敦进宫,太监纷纷过来磕头拜年,但磕完头之后并不起来,眼巴巴地看着庄士敦,很显然,太监是在向他讨赏,因为按照中国的习惯,庄士敦该给红包,但是庄士敦坚持不给,为啥不给呢?他说我没让你给我磕头,你愿意磕头,凭什么跟我要钱。最后闹得面红耳赤。另外,庄士敦经常向溥仪揭发内务府的黑幕。当时,小朝廷经济困难,内务府经常把宫里面的宝物拿出去卖,换钱花,有一次把个金塔给卖了,庄士敦就跟溥仪说,说内务府把这个金塔按重量卖的,你不如按艺术品或文物来卖,那更值钱,庄士敦说只有傻瓜才会这样干。他跟溥仪说完了,溥仪就把内务府大臣叫来了,说那个金塔怎么卖的,是不是论斤卖的,内务府说,不是,论两卖的,溥仪说只有傻瓜才会这么干,你不能按艺术品卖吗。你说庄士敦在这里边这么里挑外撅的,自然内务府非常讨厌他,太监背地里管他叫“洋鬼子师傅”。但溥仪欣赏他,再则,他毕竟是外国人,所以,讨厌归讨厌,大家拿他也没有办法。溥仪在逐渐成长,庄士敦的到来,使他思考了很多,他不愿意走祖先的老路,也不相信共和国会长期优待前朝的皇室,当时社会上废除《优待条件》的呼声越来越高,每次国会开会,都有议员建议,对《优待条件》加以修正。在这种情况下,溥仪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严峻的问题:《优待条件》还能维持多久。

【画外音】洋人师傅庄士敦给溥仪展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渐渐地年仅15岁的溥仪有了一个想法,他要做一件皇帝从来没有做过的无比大胆的事情。那么,这又是一件什么样的事情呢?一向对自己的人生没有什么决定权的溥仪能够实现他的愿望吗?

【喻大华】在1920年的时候,溥仪居然多次向王公们提出主动放弃《优待条件》,然后他出洋留学。提出这么个要求。这下子把王公们急白了头,苦苦相劝,拼死抵制,绝对不能出洋。王公们跟溥仪说,既然民国政府都没有取消《优待条件》,干嘛自己先要把它放弃了呢?溥仪慷慨激昂地说,“我不要什么优待,我要叫百姓黎民和世界各国都知道,我不希望民国优待我,这倒比人家先取消优待的好”——溥仪《我的前半生》。他是这么个理由。王公们众口一词,“《优待条件》载在盟府,各国公认,民国倘若取消,外国一定帮我们说话。”溥仪说,“外国人帮我们,你们为什么不叫我到外国去?难道他们见了我本人不更帮忙吗?”王公哑口无言,但就是不让步,不同意溥仪出洋留学。溥仪换了个思路,他说民国政府经济窘迫,人民困难,不应该再接受民国的优待费了。王公们简直嗤之以鼻,说民国是大清的敌人,你不用考虑敌人的难处。没想到让溥仪一句话就给噎回去了,溥仪怎么说的?他说,“如果他们是我的敌人,那就越发不应该拿他们的钱了”——庄士敦《紫禁城的黄昏》。大家可能疑虑,说中国的末代皇帝有这样的认识水平。不管是真情还是假意,溥仪确实说过这样的话。在溥仪出洋留学这个问题上,王公们无论如何坚持不让步。溥仪无奈之下,甚至打算离家出走。他通过庄士敦跟荷兰驻华使馆取得了联系,双方约定了时间和地点,到时候使馆的汽车开到神武门外边等溥仪,就等溥仪从里边跑出来。但是溥仪离家出走的计划被王公给得知了,王公们怎么会知道?您别忘了,溥仪一天24小时身边十几个太监跟着,太监报的信呗!所以溥仪被堵在了宫门口,没跑了。为了让溥仪收收心,王公们加紧了溥仪婚事的筹办。溥仪对结婚一点兴趣都没有,但是王公们苦苦相劝,非让他结婚不可,再加上考虑到自古以来我们中国还没有光棍的皇帝,他也不愿意开这个先例,于是就答应了。溥仪决定选皇后的消息一传开,立即引起了轰动,满蒙王公贵族闻风而动,民国政府要员上门提亲。由于进不去紫禁城,所以人们纷纷涌向载沣的王府。您别看溥仪是个退了位的皇帝,但在当时中国人的心目中依然具有神一样的魅力,谁家闺女要是能攀上这个高枝儿,真不知是几辈子修来的福分。中国过去的婚俗规定,男女双方都没有婚姻自主权,一律由长辈做主,皇帝也是这样。其实溥仪对这个事毫无兴趣,更是懒得过问。于是,太妃和王公们一手操办。清朝皇帝往往在登基之前就已经成婚了,所以不存在选皇后的问题,以前只有康熙、同治、光绪这三位皇帝选过皇后,那个时候的办法是把候选的女孩子请进紫禁城,一个一个地展示一下,供太后和皇帝现场挑选,但现在毕竟已经是民国时期了,清朝没有了国家政权,人权平等的呼声不断高涨,在这种情况下,让人家大闺女站成一排,挑来挑去,感觉就不大合适了。更重要的是,照相术已经普遍应用。在这种情况下,王公太妃研究决定,通过照片挑选。于是,成册的照片送进了紫禁城,太妃们戴上老花镜,聚在一块儿,日以继夜地讨论,王公们不时应召入宫,一起来切磋。范围越来越小,分歧越来越大,终于争执发生了。由于难以协调,最后师傅出面给打圆场,怎么办呢?请皇上圣裁,毕竟是人家媳妇嘛,你们有意见,是不是问问溥仪,看他是什么个想法呢。溥仪本来不愿意掺和这事儿,爱选谁选谁,一看王公和太妃拿着照片找上门来,顿时感觉头疼,不过弄明白事情原委之后,松了一口气,原来就是画个圈,很简单。于是拿过照片稍微看了看,拿铅笔在一个照片上就画了个圈。溥仪晚年回忆,这所以在这个照片上画圈,是因为这张照片上旗袍的花色图案看起来相对顺眼。

【画外音】溥仪对待选皇后的态度让我们即使到今天也能感觉到溥仪的无奈,不过既然溥仪已经选定了一个皇后,那么接下来的事情就应该顺理成章地举行大婚典礼了。可是没有想到,关于选后这件事情,还是引起了一个不小的波澜。

【喻大华】圣裁的结果一公布,正中下怀的太妃自然高兴,相反,则愤愤不平持反对意见的太妃来找溥仪,跟溥仪说,说皇帝,你挑选的皇后叫文绣,这个人出身贫寒,祖上也没有太显赫的背景,长得也不体面,更重要的是才十二岁,建议皇帝另选婉容做皇后,说婉容出身大户人家,长得更没得说,风姿绰约,亭亭玉立,是少见的美人。其实,是不是美人溥仪倒不在乎,关键是拗不过太妃的唠唠叨叨,好在画个圈也很容易,于是,又提起铅笔,在婉容的照片上画了个圈。至于太妃之间如何协调,他就懒得管了。果然,太妃之间吵起来了,你这事办的。溥仪画了两个皇后出来,你说最后怎么协调,太妃之间就干起来了,这些太妃都是同治、光绪皇帝的配偶,有的从十四五岁开始守寡,在宫里边禁锢了几十年,百无聊赖,现在对溥仪的婚事都非常热心,所以现在就争起来,争得难以协调。最后王公、师傅们一起参与意见,做出了这么一个决定,立婉容为皇后,文绣为妃。不过消息反馈到溥仪那儿又遇到了麻烦,因为溥仪本来是一个都不想选,结果这一下弄两个,感觉很委屈。大家就是一顿劝说,说你是皇帝,不同凡人,要有后有妃,那没办法的事。溥仪一听说是皇帝制度造成的,虽然心里很委屈,但是也就没说什么,就这样定了。确定了后妃人选,下一步就是按照皇家婚俗紧锣密鼓地筹划大婚典礼,前清皇室固然希望把溥仪的婚礼办到同治、光绪皇帝那样的规格,但他们也知道,目前凡事都得看中华民国的脸色,要把婚礼办得体面,一则离不开大笔的金钱,再则有些礼仪排场需要民国政府的默认。不过清室信心十足,这不仅因为此时的大总统是做过大清朝东三省总督军机大臣大学士的徐世昌,而更由于这个徐大总统跟清室关系密切,密切到什么程度呢?徐世昌竞选总统,前清皇室提供了300万块钱的竞选经费。所以,无论是从利益交换的角度还是历史渊源的旧情,徐世昌没有任何理由不为溥仪的婚礼一路开绿灯吗,所以大伙儿有信心,没事。然而,风云突变,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束,徐大总统受到南北军阀的夹攻,黯然下野,继任者是黎元洪。提起黎元洪,清室感到头疼,因为黎元洪在前清的时候做过中级军官,蒙受的皇恩不多,更重要的是,前几年张勋复辟,把黎元洪给赶下了总统宝座,差点要了他小命,现在黎元洪能够不念旧恶,为溥仪的婚礼开启绿灯吗,大家一点儿把握都没有。但是婚礼的筹办已经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了,怎么办?中国末代皇帝的大婚典礼又将是怎样的一番盛况呢?请看下集,少年夫妻。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