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檢舉)
分享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腾讯微博
Facebook
Google+
Plurk
Twitter
Line
注册
登录
论坛
休闲游戏
草根音乐
高清图吧
读书时间
百家讲坛
节目精选
旅游美食
论坛代码
社区互助
搜索
私人消息 (0)
公共消息 (0)
系统消息 (0)
好友消息 (0)
帖子消息 (0)
应用通知 (0)
应用邀请 (0)
草根学园
»
『 百家讲坛阅读区 』
» 百家讲坛 末代皇帝溥仪(六)风云突变
返回列表
发帖
明清风云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明清风云
当前离线
UID
68
帖子
1497
主题
354
精华
0
积分
511
威望
511
金钱
4409
阅读权限
150
在线时间
34 小时
草根友人
1
#
跳转到
»
倒序看帖
打印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3-8-1 18:06
|
只看该作者
百家讲坛 末代皇帝溥仪(六)风云突变
百家讲坛
,
中国历史
,
末代皇帝
,
中华
,
国家
百家讲坛 末代皇帝溥仪(六)风云突变
溥仪年仅六岁就成了亡国之君。但清朝亡国跟中国历史上大多数王朝的亡国不一样,它跟中华民国有一个交易,就是我放弃国家政权给你,然后你允许我保留皇帝的地位和待遇。所以您别看溥仪退位了,但依然是合法的皇帝,不过这个皇帝当得真不是个滋味。
收藏
分享
分享到:
QQ空间
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明清风云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明清风云
当前离线
UID
68
帖子
1497
主题
354
精华
0
积分
511
威望
511
金钱
4409
阅读权限
150
在线时间
34 小时
草根友人
2
#
发表于 2013-8-1 18:07
|
只看该作者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明清风云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明清风云
当前离线
UID
68
帖子
1497
主题
354
精华
0
积分
511
威望
511
金钱
4409
阅读权限
150
在线时间
34 小时
草根友人
3
#
发表于 2013-8-1 18:11
|
只看该作者
百家讲坛 末代皇帝溥仪(六)风云突变
溥仪年仅六岁就成了亡国之君。但清朝亡国跟中国历史上大多数王朝的亡国不一样,它跟中华民国有一个交易,就是我放弃国家政权给你,然后你允许我保留皇帝的地位和待遇。所以您别看溥仪退位了,但依然是合法的皇帝,不过这个皇帝当得真不是个滋味。
【画外音】年幼的溥仪还没来得及弄明白皇帝是干什么的时候,就被逼迫退位了,虽然溥仪保住了皇帝的称号,也依然住在紫禁城,但是已经今非昔比了,此时的紫禁城外已经是另外一幅景象了,也许除了溥仪,所有的人都明白,高高的紫禁城城墙也不可能保证他们在这里面可以安安稳稳地过日子,谁也不知道,溥仪这个名义上的皇帝还能够做多久,就在此时,一件对溥仪来说更加难以接受的事情给溥仪本来就没有多少色彩的童年又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那么溥仪这个注定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小皇帝又将何去何从呢?等待他的又是怎样未知的命运呢?
【喻大华】上集讲到溥仪年仅六岁就成了亡国之君,但清朝亡国跟中国历史上大多数王朝的亡国不一样,它跟中华民国有一个交易,就是我放弃国家政权给你,然后你允许我保留皇帝的地位和待遇。所以,您别看溥仪退位了,但是依然是合法的皇帝,不过这个皇帝当得真不是个滋味。溥仪晚年回忆,此时的紫禁城中充满了压抑的气氛,每天清晨,他去给隆裕太后请安,经常能看到隆裕太后在擦眼泪,太监也是个个唉声叹气,来到书房,师傅愁眉苦脸,讲起课来有气无力。更大的打击接踵而至,就在溥仪退位不久,他名分上的母亲隆裕太后抑郁而死,这给他的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这是怎么回事呢?隆裕二十一岁的时候,由姑妈慈禧太后一手包办嫁给了比自己小三岁的表弟光绪皇帝做皇后。慈禧当年进宫的时候,出身低微,即使后来垂帘听政,主掌中国命运,但是按照规矩,娘家依然享受不到皇亲国戚的待遇,只有皇后的娘家那才算是皇亲国戚,慈禧一辈子没有当过皇后,她是从贵妃直接提升到太后这个位置,所以她娘家享受不到皇亲国戚的待遇,这是慈禧一生的恨事,所以她让自己的侄女成为皇后,本来是抬举娘家的一番好意,但是这一举动反而造成了两个年轻人的终身痛苦,并间接地影响帝国的命运。光绪不喜欢这个皇后,从不跟她亲近,入宫之初,还偶尔搞些恶作剧捉弄皇后一番。比如让太监出宫,找一些死猫死狗拎回来吓唬隆裕,后来干脆懒得理她了,再后来,皇帝跟太后闹矛盾,隆裕成了双方的出气筒。作为一个女人,得不到丈夫和婆婆的欢心,真是最最的一件事儿了。“戊戌政变”之后,光绪帝被软禁在中南海的瀛台,隆裕一度前去做伴儿,夫妻之间有了难得的接触,但是光绪帝情绪低落,心情激动,对隆裕非打即骂,有一次把隆裕心爱的头饰给砸了,然后按着隆裕的脑袋往墙上撞,直到把她打得鼻青脸肿方才罢休,所以隆裕后来搬到另一间房子里独居。再后来,隆裕养了很多蚕,看着蚕宝宝破茧而出,十分兴奋,感觉生活又有了些乐趣,光绪也经常过来看蚕,感觉很新奇,所以逐渐就不打她了,但是夫妻之间依然不融洽,光绪帝活着,隆裕守活寡,光绪帝死了,她升格为太后,但慈禧把权力交给了载沣,又把她晾在了一边。作为一个女人,隆裕太后的遭遇令人同情,但不能说她没有政治野心,尤其是慈禧太后去世之后,隆裕就算是受气的媳妇熬成婆了吧,二十年陪伴慈禧,耳濡目染,自然也想效法。所以载沣监国期间,隆裕不时对载沣指手画脚,但隆裕这个人一没才干,二没见识,三没手段,只会一哭二闹三上吊这些小家子气的办法,偶尔用几次还行,常用就不灵了,所以,连懦弱的载沣都不怕她。不过,宣统三年,“武昌起义”爆发,隆裕终于找到了机会,她撤掉了载沣的“监国摄政王”头衔,当然这个事既有来自袁世凯的压力,心力交瘁的载沣也确实提出了辞职不干了,但是对于这个变更国家体制的重大人事变动,隆裕没跟任何人商量,立即拍板同意,把载沣一撸到底,她可能以为这是她垂帘听政的大好时机。但是载沣一退,袁世凯更无顾忌了,而隆裕太后自己也面临着无法应付的的局面,直到最后亲自签发了《退位诏书》,宣告了大清亡国。隆裕自感对上愧对列祖列宗,对下愧对幼小的溥仪,真是万箭穿心,从此成天以泪洗面,民国建立之后,隆裕领着溥仪过起了关门帝王的生活,但即使在宫中,隆裕也面临着四面楚歌的困境,以载沣为首的近支亲贵恨她卖国,跟她断绝了来往,宫中那些同治、光绪的妃子根本不拿她这个太后当回事儿,更是趁机排挤,加上隆裕考虑到什么呢,毕竟失去了国家政权,为了节省开支,所以搞了一次裁员,结果连太监也愤愤不平。那么隆裕在这种情况下,她感觉有苦说不出,终于积郁成疾。1913年的旧历新年,过得惨淡无比,紫禁城中没有了人来人往、花团锦簇的景象,按例应该由溥仪出面宴请一下王公,吃一顿皇家的团圆饭,并且接受王公的朝贺,但是王公们装聋作哑,闭门不出。转过年来,隆裕太后过生日,王公们同样不理不睬,连一句“生日快乐”的空话都懒得说,更不用说送生日礼物了。隆裕太后急火攻心,病情顿时恶化。1913年2月22日凌晨,隆裕皇太后陷入垂危状态,内务府大臣世续赶来照料,这个时候,隆裕身边只有两三个宫女,在抹眼泪,七岁的溥仪在一边哈气连连,作为儿子,名分上的儿子,要给妈妈送终,不能回去睡觉,困得不得了。根据《清稗类钞》记载,隆裕看到世续,吃力地跟世续说了这样一句话,“孤儿寡母,千古伤心,睹宫宇之荒凉,不知魂归何所。”孤独寡母当然是最伤心的一件事了,宫廷也荒凉破败了,她真没有脸去见先帝啊。隆裕说完了之后,又拉着溥仪的小手,流着眼泪说,“汝生帝王家,一事未喻,而国亡,而母死,茫然不知,吾别汝之期至矣,沟渎道途,听汝自为而已。”你生在帝王家,还一点儿都不懂事儿就亡国了,现在妈妈也要死了,你全都不知道伤心,孩子啊,妈妈走了,你今天的路还长,沟沟坎坎你自己走吧,是好是歹随你去吧。说完,隆裕太后就闭上眼睛,终年46岁。隆裕太后一生低调,没想到死后风光了一把,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给她大办丧事的居然是取代了大清朝的中华民国。袁世凯派人送来了三万块大洋的“慰问金”,然后通令全国下半旗一天,27天之内,全国各地各级官员,包括他袁世凯在内,一律臂缠黑纱。紧接着又举行了“国民哀悼大会”,几万人来到紫禁城中吊唁,古老的城阙成了白花的海洋,各种挽联写满了对隆裕的颂扬。你比如说,说她“以大公无我之心,成亘古共和之局”,说她“值中国帝运之末,开东亚民主之基”,总之,说她是“女中尧舜”,那个评价非常高,这是对她当年主持清室退位的褒扬,虽然让王公们感觉心里不是滋味,你还有这么表扬人的吗,但是面子上的排场足足够了。所以呢,王公们进进出出,脸上没有一点儿哀伤的表情,反而面露得意之色。
【画外音】隆裕太后虽然不是溥仪的亲娘,可是在偌大的紫禁城中,好毕竟也还算是溥仪的一个依靠,隆裕死后,溥仪更显得无依靠了。就在清皇室大办丧礼的时候,高墙外面的民主共和也开始有了不和谐的音符,袁世凯和孙中山翻脸了,而发生在高墙外面的这一系列斗争,竟然让清皇室看到了一丝希望。
【喻大华】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领导了辛亥革命嘛,但是呢,辛亥革命的果实最终落到了袁世凯的手里,因为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之后,跟袁世凯之间有这么一个交换条件,就是你把清朝给他推翻,然后我把总统的位置让给你,袁世凯果然把清朝给弄黄了,于是孙中山言而有信,把总统的位置让给袁世凯了。但是呢,孙中山想利用国会选举的机会,使国民党取得参众两院的多数党,在此基础上实现国民党组阁,从而再跟袁世凯一争高下。确实,宣传鼓动是国民党的长项,经过努力,果然如愿以偿,1913年初,投票统计结果显示,国民党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按照规则,国民党的理事长宋教仁(1882-1913)即将出任中华民国的国务总理。袁世凯本来没有把对手放在眼里,至此发现问题严重了,于是派人给宋教仁送去了一套价值3000块大洋的西服和一张50万大洋面额的支票,想收买宋教仁。宋教仁收下了西服,退回了支票。袁世凯很纳闷,按照他的理解,还没有金钱摆不平的人和事儿,是不是送少了呢,于是派人去询问宋教仁看多少钱合适,宋教仁直接表达了拒绝的意思。哦,袁世凯明白了,他自嘲地笑了笑,收回了支票,然后派人把宋教仁打死在上海火车站。纸里包不住火,国民党很快就知道了真正的凶手就是袁世凯。尽管如此,国民党没有马上跟袁世凯翻脸,毕竟他已经取得了国会中的多数席位,它有信心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我弹劾你,我把你弄到检察院里去。但是几个月过去了,国会一筹莫展,袁世凯步步紧逼。在这种情况下,走投无路的国民党决定军事解决,对袁世凯动武。结果正中下怀,北洋军阀起兵,扑灭了“二次革命”,孙中山被通缉,再次流亡海外。那么清皇室坐山观虎斗,自然心里感觉格外痛快。另外,民国初年,社会上诋毁清朝的书刊、杂志风靡一时,十分畅销,什么《西太后艳史》,《太后的初恋情人》等等,这种书非常多,袁世凯指示严禁查办,也很令清皇室满意。紧接着,袁世凯搞起了“尊孔运动”,各地读经、祭孔等等活动层出不穷。您想,儒家学说是宣扬等级制度的意识形态,相反,共和国讲究平等,现在成天宣扬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到底意欲何为呢?很令清皇室产生自作多情的遐想,皇室里边有一些乐观的人,甚至估计袁世凯可能还要把政权还给他呢。1913年底,光绪皇帝的崇陵竣工了,停灵待葬达五年之久的光绪帝跟刚刚去世的隆裕太后一同下葬,袁世凯通令全国下半旗一天,学校一律停课,以示哀悼,又派出大批的民国要员前往清西陵崇陵为光绪皇帝送葬。这些民国要员大多都是前清旧臣,他们来到崇陵之后,纷纷换上清朝的丧服,跑到光绪帝的灵前去三跪九叩,只有民国的外交总长叫孙宝琦依然西装革履,并且仅仅鞠躬行礼,结果被依然效忠清室的遗老们给围攻了。孙宝琦以前当过大清朝的山东巡抚啊,被当年的上司下属指着鼻子骂了个狗血喷头,直到最后被逼着自己承认自己不是东西,方才脱身。遗老们越来越嚣张了,有一个叫劳乃宣的遗老,干脆就上书袁世凯,建议他还政于清。劳乃宣写了个材料给袁世凯看,说你当这个大总统,名义上号称是国家元首,但是任满下台,跟平民百姓也差不了太多,没多大意思,你还不如就恢复清朝呢,然后让溥仪赏给你“亲王世袭罔替”的待遇,那多好啊,你一辈子都是贵族,那没有任期,世袭罔替嘛,你将来没了,儿子接着干亲王,多好,赶紧把政权还给人家吧!据说袁世凯看过之后,一笑未置可否,但请劳乃宣到北京来做参政,弄得大伙儿不知道袁世凯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乐观一点儿的人,就感觉袁世凯可能会恢复清朝吧。
【画外音】虽然前清皇室做都想恢复对中国的统治权,但当务之急还是维持《优待条件》,这是当年放弃政权的代价,有了它,至少还能维持形式上的皇室地位,不过,自从中华民国建立以来,前清皇室也一直有一个疑虑,袁世凯会信守诺言吗,一个共和国会长期允许皇帝存在吗?就在大家心存疑虑、猜测纷纷的时候,袁世凯终于按捺不住开始行动了。
【喻大华】果然,可怕的事情发生了,隆裕太后死后不久,袁世凯就对前清皇室发号施令。他先是命令把紫禁城中的“三大殿”收归民国,然后敦促小朝廷履行《优待条件》的第三款——迁往颐和园居住。所谓“三大殿”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那是紫禁城外朝的核心,是举行典礼的地方,本来一年到头用不上几回,亡国之后没有典礼举行,交就交吧。迁往颐和园也是当年《优待条件》里边明文规定的,只是没规定什么时候迁,袁世凯让他现在就迁,人在矮檐下,谁敢不低头。于是,前清皇室复文中华民国,表示同意。不料,民国政府接到清室的复文之后立即大怒,认为清室侵害了中华民国的主权。原来,清室复文的落款有“宣统五年”的字样。众所周知,清朝在宣统三年就亡国了,中华民国采用的是公元纪年,今年叫民国二年,或者叫1913年都行,哪来的宣统五年,所以,民国政府就火了,立即决定修改《优待条件》。民国政府宣布,清皇室应尊重中华民国统治权,除《优待条件》特有规定外,凡一切行为与现行法令抵触者,概行废止。然后公布了如下条款:
1.清皇室文书通行民国纪年,不适用旧历及旧时年号。不许使用农历,不许用宣统的年号。
2.清帝谕告及一切赏赐,但行于宗族家庭及其属下人等,废止对官民赐谥及其他荣典。不许赏中华民国的老百姓。
3.清皇室不得对人民使用公文告示及行政处分。没有管理人民的权力。
4.慎刑司应即裁撤,宫内执事人役及太监犯罪应送司法厅办理。慎刑司,这是一个宫中惩罚太监宫女犯罪的地方。就是说你小朝廷没有对手下的处分权。
5.清皇室所用各项执事人等同属民国国民,除遇宫中典礼外,应一律用民国制服,并准其自由剪发。大家知道,我们中国历史上,一个朝代穿一个朝代的衣服,换一个朝代换一身衣服,它不一样。那么清朝亡国了之后,民国有民国的衣服,所以要求你宫内的这些人穿民国的衣服,并且剪掉清朝的那条辫子。
由此看来,这些条款构成了对《优待条件》的重大修正。此时的清皇室已经成了任人摆布的“死老虎”,袁世凯要修改《优待条件》,它只能忍气吞声。按说《优待条件》是民国参议院表决通过的法律,政府没权修改,再则,这是双方商定的条约嘛,哪能单方面想怎么改就怎么改呢。所以,单从法律层面上讲,属于违法无疑。但当时社会上对中华民国优待清室颇多非议,所以消息发布之后,社会反响还不错,认为应该对原来的《优待条件》加以纠编,看来还是有必要的。不过,风向一变,大家立即发现了袁世凯的真实用意。袁世凯一生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辛亥年间,他伪装革命,逼迫清帝退位,从孙中山的手中骗得了大总统的地位,上台之后,逐渐露出了庐山真面目。他对外卖国,对内专制独裁,靠镇压、暗杀、欺骗、收买等手段,逐渐将共和国各种制度破坏殆尽。到1914年的时候,袁世凯废除了内阁,废除了国会,他一个人大权独揽,成为不叫皇帝胜似皇帝的“终身大总统”。尽管如此,他依然不满足,感觉大总统还不过瘾,要做皇帝。观众朋友可能困惑,在袁世凯做中华民国大总统的这几年间,并没有万民景仰的丰功伟绩,反而专制独裁,弄得民怨沸腾,再者,毕竟曾经信誓旦旦地发誓要维护共和国,要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怎么好出尔反尔呢,你凭什么当皇帝呢。对此袁世凯心知肚明,他有这么一步棋,就是制造民意,造成万民拥戴的假象,然后半推半就地登上皇帝的宝座。于是,通过心腹爪牙,运用威逼利诱的手段,搞起了乌烟瘴气的拥戴活动,各种请愿团走上街头,摇旗呐喊,连八大胡同的妓女都上街游行了,然后上书请愿,袁世凯还认真地看了这些妓女们上的请愿书,感动地说,“若辈颇知大体,洵属可嘉”——《八十三日皇帝之趣谈》。就是说你别看这些人在娱乐场所上夜班,那政治觉悟还真高,可嘉。于是信心十足,帝制的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运作开来,国号拟好了,叫“中华帝国”,年号也拟好了,叫“洪宪”。为了给自己登上皇帝宝座扫平道路,他决定消除北京城里前清的痕迹。其实,北京城里最大的前清的痕迹是什么呢,就是紫禁城里边那个小朝廷。
【画外音】袁世凯要称帝了,这件事情对前清皇室来说,恐怕就很不乐观了,一个国家怎么可能容纳两个皇帝呢,对前朝皇室来说,这一次可能真正的是要大难临头了,难道清皇室会甘心坐以待毙吗,他们还有什么办法来救自己呢?
【喻大华】袁世凯帝制在即,前清皇室坐不住了,为了自保,一些王公也组织了请愿团,走上街头摇旗呐喊,同时,内务府也在跟袁世凯接洽,内务府表示,“现由全国国民代表决定君主立宪国体,并推戴大总统为中华帝国大皇帝,为除旧更新之计,作长治久安之谋,凡我皇室极表赞成”——溥仪《我的前半生》。以溥仪的名义,是这样推戴的。然后,袁世凯做了个书面承诺,怎么承诺的呢?“先朝政权,未能保全,仅留尊号,至今耿耿(耿耿就是不安,不好意思的意思,把你搞黄了,很不好意思了)。所有优待条件各节,无论何时断乎不许变更,容当列入宪法。袁世凯志,乙卯孟冬(乙卯就是1915年)”——溥仪《我的前半生》。表面上看,袁世凯的回应尚属乐观,但前清皇室依然十分恐惧,因为大家想不起来袁世凯一辈子说过哪句真话,当年信誓旦旦要维护大清,还不是翻脸不认账,当年信誓旦旦要维护共和,现在还不是把共和国一脚踢开。这个时候的溥仪开始懂事了,他晚年回忆,他说这个时候自己的心情,用六个字来形容,是心酸、悲愤、恐惧。他说,“虽然陈师傅不肯明讲,我也懂得‘天无二日,国无二君’这句老话。袁世凯自己做了皇帝,还能让我这多余的皇帝存在吗?”——溥仪《我的前半生》。乾清门南边的三大殿围上了脚手架,油漆工匠爬上爬下,那是在给袁世凯的“登基大典”做准备,“三大殿”的油饰工程吸引了宫中许多人的注意力,走到这个地方的人都往那儿看几眼,大家普遍担心,等到“三大殿”的油饰工程竣工的那一天到来的时候,小朝廷就可能寿终正寝。袁世凯的倒行逆施遭到了举国反对,云南蔡锷宣布独立,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得到了全国人民的响应,反袁世凯声势越来越大。在四面楚歌之中,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希望能够维持他原来总统的那个位置,中国人民再接再厉,誓将袁世凯绳之以法,最后连北洋军阀也发生了分裂。在焦头烂额之中,1916年6月6日,袁世凯一命呜呼,终年58岁。袁世凯的死,给民国政局带来了什么,对溥仪来说,这又意味着什么呢?1916年6月6日上午10点,一片哀嚎的声音从中南海飘进了紫禁城,那是袁世凯一妻九妾和十几个子女报丧的哭声,顿时,紫禁城成了欢乐的海洋,太监奔走相告,太妃们纷纷去烧香拜佛,师傅喜形于色,为了配合狂欢的气氛,立即宣布,不上课了,放学。此前,在袁世凯帝制自为的闹剧上演的时候,陈宝琛师傅就发出了这样的预言,陈师傅说了这样一句很有力度的话,“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元凶大憝的袁世凯作孽如此,必不得善终!”——溥仪《我的前半生》。果然,袁世凯的帝制刚刚起步,就遭遇了举国反对,每天溥仪跟师傅讨论全国各地的讨袁檄文,感觉真是痛快淋漓,当年被大清朝通缉了十多年的康有为发表通电,指斥袁世凯。师徒研究了这道通电,一致认为不愧是“康圣人”大手笔,康有为在通电里边指着袁世凯的鼻子说,“公起布衣,而更将相,身为中国数千年未有之总统,今又称制改元,衮冕御玺而临轩,百僚称圣而上奏,已阅数月,亦足自娱矣”——《康有为政论集》。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是个农家子弟出身,你做了大清朝的将军,做了大清朝的内阁总理大臣,你还觉得不过瘾,你做了中国5000年没有的大总统,你还觉得不过瘾,你居然摆出皇帝的派头,你要过把瘾就死啊,你玩了几个月了,玩够了吧!康有为进一步说,“公(袁世凯)对清室则近篡位为不顺,对民国则反共和为不信,故致天怒人怨,不佑不助,不吉不利,公之近状心无幸免矣。”——《康有为政论集》。袁世凯跟孙中山不一样,孙中山反清那是革命,你袁世凯反清就是篡位,为什么呢?你受过大清朝高官厚禄。另一方面,你在篡夺了清朝的江山之后,毕竟曾经信誓旦旦表示要维护共和,要不然国会也不会选你做大总统啊,结果他以共和国总统的身份推翻了共和国,建立了帝制,这就是不忠不信的典型,所以康有为说他天怒人怨,不佑不助,说他肯定是不可能幸免了,你还有这样做人的吗!更无耻的是,皇帝当不成了,退过来还想继续当大总统,赖在总统的位置上不走,你现在落得如此下场,可谓大快人心。袁世凯死的时候58岁,年纪不是太大,明摆着是气死的。
【画外音】袁世凯的死让前清皇室悬着的心终于可以放下了,至少他们又过了一关,可是就在大家的兴奋劲还没过去的时候,以溥仪为首的前清皇室又开始担心起来,他们不知道,袁世凯之后的民国政府会怎样对待他这个前朝的皇帝呢
【喻大华】袁世凯死后,黎元洪做了大总统,段祺瑞做了国务总理,但是这两个人都不是各方面一致认可的能够掌控全局的人物,并且黎元洪跟段祺瑞不一样,他不属于北洋军阀的一系,所以双方之间矛盾还不小,各路军阀也各有自己的打算,民国政府内忧不断,自顾不暇,所以对前清皇室就采取了个什么政策呢?不闻不问的政策,不仅不再敦促小朝廷迁往颐和园,就连全国各地的复辟活动也放任不管,所以小朝廷获得了一个自由的空间,于是紫禁城里边又有了生机。当时,掌握中华民国军政大权的领导者大多都有清朝的仕途背景,这些人背叛了清朝,仅仅是出于自己利益的一种投机,基本上不是政治觉悟提高的结果,所以他们对故主溥仪都有着一份复杂的感情,那么他们在台上自然全力维护对清室的优待,有的人甚至偷偷溜进紫禁城,向溥仪三跪九叩,然后掏出支票,放在地上,低头退下,似乎这样一来就能减轻当年背叛的愧疚。在袁世凯时代,溥仪是见不到这些政府要员的,但此后这些人越来越多。1917年6月中旬的一天,安徽督军张勋进宫请安,张勋含着眼泪说了一句,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南洋大臣,臣张勋恭请圣安,立即跪地叩头。溥仪低头一看,十分惊讶,原来张勋的脑后还拖着一条花白的辫子,溥仪不着边际地随口问了几句,就结束了召见,然后领着一帮太监急匆匆赶往御花园,在那里边养着几头骆驼,溥仪经常拿树枝捅骆驼的鼻孔,看骆驼打喷嚏取乐,我在这里插一句,此时的溥仪虚岁十二,还是个孩子,所以难怪他贪玩嘛。1917年7月1日,溥仪像往常一样来到毓庆宫,一进书房,顿时感觉气氛异样,师傅全站着,表情严肃,没有要开口上课的意思,溥仪很奇怪,这怎么回事?其中地位最高的陈宝琛开口说了让溥仪目瞪口呆的一句话。陈师傅说,张勋一早进宫,来拥戴皇上复位听政,大清复辟了。溥仪惊得张口结舌,愣在那里,表示呆滞,他不相信,这么大的喜事儿从天而降,不知道如何表态。张勋是个什么人,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儿,溥仪真的又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君主了吗?请看下集,振翅欲飞。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
[收藏此主题]
[关注此主题的新回复]
[通过 QQ、MSN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