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檢舉)
分享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腾讯微博
Facebook
Google+
Plurk
Twitter
Line
注册
登录
论坛
休闲游戏
草根音乐
高清图吧
读书时间
百家讲坛
节目精选
旅游美食
论坛代码
社区互助
搜索
私人消息 (0)
公共消息 (0)
系统消息 (0)
好友消息 (0)
帖子消息 (0)
应用通知 (0)
应用邀请 (0)
草根学园
»
『 百家讲坛阅读区 』
» 百家讲坛 末代皇帝溥仪(三)摄政王的苦恼
返回列表
发帖
明清风云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明清风云
当前离线
UID
68
帖子
1497
主题
354
精华
0
积分
511
威望
511
金钱
4409
阅读权限
150
在线时间
34 小时
草根友人
1
#
跳转到
»
倒序看帖
打印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3-8-1 17:03
|
只看该作者
百家讲坛 末代皇帝溥仪(三)摄政王的苦恼
百家讲坛
,
摄政王
,
末代皇帝
,
统治者
,
天下
百家讲坛 末代皇帝溥仪(三)摄政王的苦恼
慈禧和光绪的相继去世,使载沣和溥仪父子陡然成为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权利来得这样快,也许载沣自己都始料未及,三岁的溥仪不能亲理朝政,自然由父亲监国摄政王载沣代行皇权。二十多岁的载沣,身份虽然显赫,但毕竟年轻,生性又不爱交际,在皇室中没有深厚政治势力的支撑。那么当他执掌天下时,皇族中的其他亲贵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会支持载沣父子吗?
收藏
分享
分享到:
QQ空间
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明清风云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明清风云
当前离线
UID
68
帖子
1497
主题
354
精华
0
积分
511
威望
511
金钱
4409
阅读权限
150
在线时间
34 小时
草根友人
2
#
发表于 2013-8-1 17:07
|
只看该作者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明清风云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明清风云
当前离线
UID
68
帖子
1497
主题
354
精华
0
积分
511
威望
511
金钱
4409
阅读权限
150
在线时间
34 小时
草根友人
3
#
发表于 2013-8-1 17:12
|
只看该作者
百家讲坛 末代皇帝溥仪(三)摄政王的苦恼
慈禧和光绪的相继去世,使载沣和溥仪父子陡然成为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权利来得这样快,也许载沣自己都始料未及,三岁的溥仪不能亲理朝政,自然由父亲监国摄政王载沣代行皇权。二十多岁的载沣,身份虽然显赫,但毕竟年轻,生性又不爱交际,在皇室中没有深厚政治势力的支撑。那么当他执掌天下时,皇族中的其他亲贵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会支持载沣父子吗?
【画外音】光绪和慈禧相继去世,使载沣和溥仪父子陡然成为溥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权力来得这么快,也许载沣自己都始料未及,三岁的溥仪不能亲理朝政,自然由父亲监国摄政王载沣代行皇权,二十多岁的载沣身份虽然显赫,但毕竟年轻,生性又不爱交际,在皇室中没有深厚政治势力的支撑,那么,当他执掌天下时,皇族中的其他亲贵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会支持载沣父子吗?
【喻大华】上集讲到溥仪入宫为帝,年号宣统,史称宣统皇帝,但溥仪年仅三岁,别说临朝理政,还没断奶呢,晚清政局的风云变幻跟他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我们不得不暂时抛开溥仪,说一说他的爸爸监国摄政王载沣。载沣出生在1883年,到1908年的时候,不过26岁(虚岁),拿今天话说,是个“80后”,他以“监国摄政王”的身份代行皇权,实际上就是国家元首,但是他政治能力、领导经验均嫌不足,从他摄政的第一天起,就陷入了他一生中最为困顿的一段时光中,用焦头烂额来形容,一点儿都不过分,慈禧太后临终的这个安排引得近支亲贵愤愤不平。当时,北京城里流传一个说法,说醇王府是“两代潜龙,一朝摄政”。“两代潜龙”说的是醇王府出了两位皇帝,光绪和宣统,“一朝摄政”说的是醇王府不仅出了两位皇帝,还出了一个“监国摄政王”。相当年多尔衮那般雄才大略,也不过是摄政王而已,载沣要资格没资格,要功劳没功劳,结果比多尔衮的“谱儿”还大,“摄政王”头衔前面居然加了“监国”两个字,您想,人比人,气死人,大家都是道光皇帝的子孙,凭什么醇王府一枝独秀呢,最咽不下这口气的是恭亲王奕訢的后人。奕訢是第一代恭亲王,死在光绪二十四年,阳历是1898年,死了之后王位传给了孙子溥伟。溥伟是第二代恭亲王,他得知慈禧临终立溥仪为帝,载沣摄政,顿时怒火中烧,想当年“辛酉政变”,他爷爷奕訢功劳最大,木有本,水有源,假如没有奕訢的全力支持,慈禧凭什么主宰中国命运四十八年。他咽不下这口气,立即起来宫中,要找垂死的慈禧太后评理。根据《国闻备乘》这部书记载,这个时候,慈禧正在向载沣交代后事,张之洞等军机大臣也在场,溥伟怒气冲冲,想破门而入,但门口有警卫,自然不许他胡来,结果当场就吵起来了。这个时候的载沣,眼泪汪汪,跪在慈禧的床前,结结巴巴地说,自己挑不起来这副千钧重担,再恳请慈禧收回成命,慈禧正不耐烦的时候,听到门外吵吵嚷嚷,得知溥伟在闹事,顺嘴说了一句,“溥伟最亲,可引以为助。”就是说你拿不起来,你可以找跟你亲近的人嘛,你看那溥伟不就跟你关系很近吗,你可以找他帮你嘛!太监为了息事宁人,立即把这句话转告了溥伟。溥伟得知自己即将成为摄政王载沣的助手,也就不闹了,他虽然看不起载沣,并且在年龄上还比载沣大三岁,但是论辈分,载沣毕竟是他的堂叔。载沣成了监国摄政王,实际上相当于相当于国家元首,给载沣当助手,那至少也是个“政府首脑”吧。溥伟感觉这个结果差强人意,可也行,于是就不闹了。哪能想到,第二天公布的上谕根本就没有提这个茬儿,溥伟感觉被人家给耍了,这个时候慈禧太后已经死了,于是溥伟就找载沣来评理,载沣不敢出来见面,于是溥伟又跑到哪儿呢?跑到军机处质问,军机大臣张之洞硬着头皮出面应付,溥伟劈头盖脸,就说了这样一句话,根据《国闻备乘》记载:“大行皇太后,临崩命我助摄政王,此顾命也,今诏中略不一及,是安可用,当别撰之。”就是说,慈禧临死的时候,让我帮助摄政王,那就是顾命大臣,你现在诏书里一个字儿没提,这怎么能行,你给我重写。张之洞毫不含糊,他冷冷地说,“凡在廷臣子,皆当为摄政王之助,岂得以此入诏,且太后弥留之际,之洞在侧,实不闻此言。”——《国闻备乘》。就是说,大清国的臣子,都有义务帮助摄政王,难道要一一都写进诏书里面吗?再者,皇太后临死的时候,我就在跟前,压根儿没听说有这句话。溥伟当场就哭了,一边挥泪,一边把军机大臣给骂了个遍。溥伟哭着去找他的姑姑荣寿公主。且慢,观众朋友可能疑虑,皇帝的女儿才是公主,溥伟的姑姑怎么会是公主呢?因为溥伟的爸爸也不是皇帝,他的爷爷恭亲王奕訢也不是皇帝,怎么会是公主。原来,溥伟的这个姑姑,就是恭亲王奕訢的闺女,打小过继给了慈禧太后,不是一般的养女,确实履行了过继、册封的手续,从小长在宫中,被封为公主,是大清朝的最后一位公主。荣寿公主长大之后,被指婚下嫁,但很快成了寡妇,从此陪伴慈禧太后一生,是绝对的太后心腹。当然,耳濡目染,也学会了慈禧那个飞扬跋扈的作风,当时清政府禁赌,北京城里不许开赌场,荣寿公主家里就开赌场,没人敢管,她跋扈到什么程度呢?慈禧好打扮,做了身新衣服在那儿研究,大家都夸她,说这个衣服漂亮,荣寿公主在边说说什么呢,说母亲贵为一国之母,也不过是大清国的老寡妇,打扮得这般花枝招展,你想干啥,就是你想干什么呢!所以慈禧要是有什么好衣服,听闺女来了都不敢穿。那么荣寿公主听了侄子的哭诉,立即传轿,来见载沣。在这里我插一句,荣寿公主跟载沣是平辈,但是在年龄上她比载沣大将近三十岁。来见载沣,载沣一听说堂姐来了,顿时头疼,他不敢不见。见了面之后,小心翼翼地请教,有何贵干,你来干什么啊!荣寿公主说,小五,你大喜啊,我给你道喜来了。国丧之中,何来大喜?荣寿公主阴阳怪气,话里有话。载沣心里直打鼓,虽说是数九寒天,头上的汗顿时就下来了。我在这里插一句,载沣排行第五,所以近支长辈都管他叫“小五”。荣寿公主说,你儿子做了皇帝,你当了监国摄政王,你哪辈子修来的福分,你昏了头吧!以此为开端,荣寿公主拿慈禧的丧礼做幌子,横挑鼻子竖挑眼,大骂载沣丧良心,对慈禧不孝。本来,自古我们中国就有姑娘回娘家闹丧的习俗,所以载沣被骂得狗血喷头,急得直跺脚,但是插不上嘴。末了,荣寿公主骂累了,撇下气鼓鼓的载沣,扬长而去。载沣成了监国摄政王,还没有体会到大清国国家元首的尊严,先受了这样一场窝囊气,正愤愤不平之际,太监前来报告,说隆裕太后召见。隆俗太后,是光绪皇帝的皇后,刚刚晋升为太后,因为光绪刚死嘛,她是慈禧的亲侄女,经过姑妈慈禧的批婚嫁给光绪,但是光绪对她十分厌烦,一辈子没有亲近她,慈禧对这位侄女兼儿媳妇不仅不加以同情,反而也十分厌烦,因为在慈禧看来,侄女不得光绪的宠,说来说去都怪她自己不努力,不上进,连个爷们都摆不平。所以,慈禧临死的时候,放着现成的垂帘听政制度不用,反而用载沣摄政,把她给晾一边了。光绪、慈禧先后撒手西归,隆俗太后整天以泪洗面。这个时候,一个令她芒刺在背的消息传来了,原来,载沣当了监国摄政王之后,朝廷里边立即就有大臣趋炎附势,提出了个建议,建议载沣夫妇住进紫禁城,一则便于照顾溥仪,毕竟是皇帝的亲生父母嘛,再则,每天早上,载沣也可以免去做“上班一族”的辛苦了嘛。我附带指出,载沣的王府在紫禁城的北边,鼓楼西边,什刹海畔,今天看来是不远,在当时,在路上也得走很长时间,安全、警卫的压力不小。载沣接到建议,还没有来得用批示,隆俗太后得到消息,顿时火冒三丈,她想,载沣夫妇,一个皇帝生父,一个皇帝生母,一旦进宫,那不成紫禁城的主人了吗,那自己这个太后是不是显得特多余,再者说起来也不好听,自己刚守寡,小叔子两口子就住进来了。所以呢,这隆裕太后非常生气,要召载沣前来跟他讨个说法,载沣赶来宫中,隆裕跟他又哭又闹,载沣听了半天方才弄明白了原委,顿时指天画地,赌咒发誓,说他们夫妇肯定不进宫居住,宫中就是太后的天下。载沣满头大汗,结结巴巴,顿足捶胸地解释了半天,隆裕方才止住了哭声。这可算把隆裕摆平了,载沣出了隆裕的寝宫,刚准备舒一口气,一看内务府大臣过来了,干什么呢?内务府大臣说,这个溥伟又跑到内务府去闹去了,说是要总理慈禧皇太后的丧礼,请示如何对付。对了,内务府大臣还补充了一句,说这个溥伟还拎着一口刀,张牙舞爪,气势汹汹,吓得内务府官员个个都不敢出门,怎么弄啊!载沣说,反了,溥伟拎刀进宫,各宫门侍卫为什么不加拦阻呢。内务府官员说,摄政王您不知道啊,溥伟拎这把刀是当年道光皇帝赏给溥伟的爷爷皇六子奕訢的,奕訢当年就佩带着这把刀进宫,大内侍卫也搞不清楚溥伟佩刀的合法性,所以不敢拦阻,请示摄政王如何处理这个事。载沣听说内务府官员管他叫“摄政王”,急得直跺脚,他说摄政,摄政,摄政,摄政,是头脚一起痛。
【画外音】国丧还未办理,溥伟、荣寿公主和隆裕太后就前来哭闹,载沣竟无力招架,更可见他在宫中不仅势单力薄,地位更不稳固,但是他毕竟是敕告天下的监国摄政王,哭闹之事微不足道,载沣肩负王朝的命运,他将担起这副重担,那么此时的清朝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
【喻大华】其实,跟严峻的国内形势相比,这些烦恼不过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儿,真让载沣忧心忡忡是王朝的命运。这个时候的清王朝恰恰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跟明朝末年不一样,这个时候的王朝危机不是来自人民吃不上饭,没有土地耕种,也不是来自异族的武力入侵,那么这个时候的危机就再现在四个字:人心丧尽。所谓“人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正因为如此,往往被统治者忽略,但是,民心向背的力量堪称排山倒海,威力无穷,所以,唐太宗把人民比做水,把统治者比做舟,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那真是一句伟大的话。这个时候,清政府遭到中国人民唾弃的原因不外两点:腐败、卖国。众所周知,清政府腐败由来已久,卖国也不是一天两天,为什么这个时候把中国人民给得罪了呢?必须承认,时代进步了,随着教育的普及,新闻监督的初步形成,西方理念的不断输入,人民对政府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也很难再像以往那样愚弄百姓,以往大家都蒙在鼓里都不知道,现在这个报纸、各种媒介非常多,大家都很了解情况。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清政府不能与时俱进,反而更加腐败、卖国,以中国之大,还有几个人对这个王朝抱有信心呢?我拿当时人所共知的大贪官庆亲王奕劻做典型来分析一下,您看这个政权腐败到什么程度,您就能够理解清政府人心丧尽的原因了。是乾隆皇帝的十七子庆亲王永璘的后人,靠着自己的宗室身份和兢兢业业的努力进入仕途,从光绪十年(1884年)开始,他开始主持清政府的外交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家都知道,晚清时代,中外交往越来越多,这个衙门也越来越重要,奕劻逐渐成了慈禧的亲信。光绪二十七年,经过长时间的谈判,奕劻作为清政府的代表,跟国际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这是一个把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的空前的卖国条约,但是签约的消息通过电报传到西安,流亡中的慈禧太后心中大喜,原来,八国联军终于同意不追究他利用义和团的责任了,这样一来,奕劻算是给她立功了。所以,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荣禄去世,慈禧任命奕劻担任首席军机大臣,让他坐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位。慈禧的任命尚未正式发布,消息灵通的直隶总督袁世凯的主攻目标立即转向了奕劻,他派人给奕劻送来一张支票,金额是十万两白银(合人民币至少三千万),然后跟奕劻说,这些数目不过是供王爷到任的时候零用而已,以后还有特别的报效。他是这样跟奕劻说的。从此以后,袁世凯月月派人前来送钱,逢年过节还有特别的孝敬,甚至于王爷、福晋过生日、唱戏、宴请的费用,少爷、小姐娶妻、出嫁的费用,生孩子办满月的费用,全拿到直隶总督府去报销,奕劻实际上被袁世凯雌“包养”了,成了袁世凯的工具。奕劻真是欲壑难填,袁世凯的“包养”并没有使他满足,既然位及人臣,大权在握,自然拼命捞钱,奕劻捞钱的渠道主要是卖官。大家可能奇怪,清政府不是公开卖官吗,明码实价,阳光交易,还给开“发票”,你何必偷偷摸摸到奕劻家里去买呢?原来,清政府卖官,大多是卖虚衔,并且只能卖到知府一级。你说我钱多,我想买一个总督,人家不卖。奕劻不一样,他卖的全是实职肥缺,而且,只要你出得起钱,他连一品大员都敢卖。《十叶野闻》这部作品中就记载了这样两个生动的例子。有一个叫陈璧的道员,道员这个职位说低不低,说高不高,是个四品官,但是陈璧这个道员他已经升迁无望了,前途很渺茫,但是,陈璧孤注一掷,靠“贷款”送给奕劻几万两白银,又拜奕劻为干爹,哄得奕劻其乐融融,结果被提升为侍郎,后来又任命为邮传部尚书,相当于省部级干部了,主管大清国的铁路、邮政、海运,肥得流油。还有一个官员叫陈夔龙,夫妻二人分别拜奕劻为干爹,所以,陈夔龙既是奕劻的干儿子,又是干女婿,陈夔龙公务繁忙,就让自己的妻子常住庆王府,替自己尽孝。奕劻早起上朝,冬天冷,干女儿陈夫人就把那个朝珠放在怀里放半宿,然后呢,下半夜奕劻起来上朝,再亲手把朝珠挂在干爹的脖子上。当然了,陈夔龙知道干爹是见过世面的人,所以,在用这些小手段的时候,也奉上大笔的金钱。奕劻数钱数到手发软,居然跟陈夔龙说,“尔亦太费心矣,以后还须省事为是。” 奕劻还跟他客气客气,陈夔立即义正词严地反驳,“儿婿区区这忱,尚须大人过虑,何以自安。”说我这么点孝心你还挂在心上,你让我很不安,“以后求大人莫管此等琐事”,奕劻一笑了之。陈夔龙的心血没有白费,他后来被奕劻抬举到直隶总督的位置,做了中国封疆大吏的领袖。奕劻是个细大不捐的人,大钱小钱通吃,他主持政府工作,王府门庭若市,官员进门,哪怕是办一件例行公事,也得给看大门的家丁十几两甚至几十两银子的小费,在当时叫“门包”,不然的话你干脆进不去。您能想到吗,这些小费积少成多,到了月底,奕劻跟家丁按比例分成,他就贪婪到这种程度。大家说,奕劻这么闹,难道就没有人去揭发他吗?有,大清国的御史多次向慈禧反映过奕劻的这个问题。御史拿今天话说,那就是检察官了,御史向慈禧反映奕劻的经济问题,于是慈禧就指示查办。奕劻把钱都存到外国银行里去了,查办大员去了两次,全吃了闭门羹,一次敲了半天门,人家也不给开,后来出来一个人说,今儿礼拜天,大清国不过礼拜天,说那怎么整,说你明儿来吧,明天是礼拜一。于是这些官员们礼拜一又去,银行有人,外国人得知来意之后,跟查办人员说,奕劻在银行存没存钱,存多少钱是商业秘密,银行要为储户保密。大清国的查办大员一筹莫展,最后不了了之。但是举国上下都知道,奕劻是一个贪婪到极点的腐败官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奕劻如此腐败,官场风气可想而知。国家御史报告载沣,说大清国现在是这么个情况,“政以贿行,官以私进”。就是说说国家机器的运转,全靠贿赂,你哪怕办一件合理合法的事,一件很正当的事,你也得找人,你也得送钱,要不然你干脆没法办,这叫“政以贿行”。“官以私进”就是提拔干部全凭的私人关系,而且,各级官员彼此送来送去,说到底,全是民脂民膏,当然不会自掏腰包。
【画外音】在二十世纪最初的十年,虽然清政府已经觉察到自己的没落,并利用各种手段试图挽回,他它的腐败统治已经深入帝国的骨髓,天怒人怨,无可救药,在晚清的最后时光,各地的武装起义、政治结盟风起云涌,慷慨热血的革命者为了救国救民,不惜献出生命,此时的载沣,他虽然感觉到帝国的承重,但也只能走下去。那么,他会如何当这个监国摄政王呢?
【喻大华】不过实事求是地说,载沣这个人虽然人性偏软,但这个头脑不糊涂,国家形势到了这个田地,如何挽救姑且不谈,当务之急,是自己站稳脚跟。面对以溥伟为首的近支亲贵的挑战,载沣采取了两措施,一个是责成陆军部分工协作,严把宫门,确保内廷安全。内廷就是紫禁城的生活区。再一个是发布谕旨,以宣统皇帝的口吻发出严厉的警告,“军国政事,均由监国摄政王载定,是即代朕主持国政,黜陟赏罚,悉听监国摄政王,载度施行,自朕以下,均应恪遵遗命一体服从”——《宣统政纪》。要求大伙儿绝对服从摄政王。那么接着下进一步指出,近支亲贵要做百官的表率,如果不能安分守己,做出什么越轨的事,一定从严治罪。看了这道谕旨,王公大臣都知道这是针对溥伟的,溥伟自己也是心知肚明,好在几天来上蹿下跳,气儿也撒得差不多了,而且,载沣还托人转告了他,如果规规矩矩,依然可以重用他的意思,所以溥伟就不闹了。随即,载沣趁热打铁,制定了“监国摄政王礼节”颁发全国,规定监国摄政王代行皇权,任免官吏,统帅海陆军,主持与各国订约的遣使,总之,在法律层面上,确立了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宣布了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之后,载沣也急于转变中国人民对清政府的印象,重新树立王朝的威信。根据《宣统政纪》记载,在光绪三十四年十一月,载沣以溥仪的名义提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口号,“为民造福”。载沣表达了对中国人民苦难生活的同情,和对贪官污吏、土豪劣绅的痛恨,严格要求地方官“激发天良”,为民造福。比如说兴办教育,筹划民生,移风易俗等等,让人民过上幸福康乐的生活,否则,如果贪赃枉法,鱼肉百姓,一定从重惩办。此外,载沣还停了各省对皇家的贡献,削减了皇室的经费,他希望以身作则,带动官场风气的转变。载沣尽量展现出亲民的姿态,他执政期间,下令及时赈济灾区的灾民,豁免灾区的钱粮赋税,他听说吉林府有一位老人已经年过百岁了,立即指示地方官前去祝贺,送支闻粮食、肉等礼品,不久又听说河南省有两位产妇,分别一胎产下了三个男孩儿,一共是六个嘛,所以载沣也指示地方官赶紧去慰问,送去了粮食、布等慰问品。另外,载沣这个人做出很勤政的样子,每天批答奏章,对地方官的意见也十分重视,实事求是地说,载沣的这些举措远远不足以扭转中国人民对清王朝的恶劣印象,形势逼迫他采取更大的动作,对此,载沣自己也心知肚明,假如他敢于清算大贪官庆亲王奕劻,那么朝野上下肯定对他刮目相看了。
【画外音】庆亲王奕劻是清末重臣,又是皇室前辈,此时已经七十高龄,他的贪腐举国皆知,如果载沣能让“庆记公司”倒台,那么无论是清朝官场的气象,还是载沣个人的政治声誉,都将有一个新的面貌。那么这个政治经验稚嫩,又生性懦弱的摄政王,他能有此非凡的举措吗?
【喻大华】载沣确实考虑过考虑过清算奕劻的这个事儿,即使没有贪污腐败的事实,按照“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惯例,奕劻也应该被清洗,奕劻毕竟在晚清官场摸爬了几十年,尤其是最近几年主持政府工作,垄断了巨大的权力资源,清洗奕劻可以把这些权力一股脑地接收过来,载沣能不动心吗?然而,载沣敢于对奕劻下手吗?经过深思熟虑,载沣不得不承认他动不了奕劻,你想,以什么名义来清算奕劻呢?显然不能以肃贪的名义来清算奕劻,因为按照大清国的惯例,当官当到奕劻的这个地位,基本获得了安全保障,经济问题对他来说不是大问题,只要不谋反,不谋大逆,就没有什么问题了。再则,大清国有几个清官,掌握实权的皇族成员有几个人是干净的,各省督抚有几个人没有向奕劻行贿呢?所以,要是追究奕劻的经济问题,恐怕最后载沣自己都难以收场下台。载沣是不收钱,但他知道,他的福晋跟他的妈妈背着他收了很多官员的钱,而且这婆媳俩收钱还不通气,然后载沣一回家,妈妈找他办事,媳妇找他办事,载沣是既怕老婆,又不敢不听妈妈话,但有些事真是没法办。我给您打一个比方。比如一对政敌,张三和李四是政敌,张三决定把李四扳倒,取而代之,于是张三就给载沣的媳妇送钱,送了钱之后呢,载沣媳妇说,小张,你回去好好干吧,你放心吧,我回去跟我们当家的说一声就行,结果李四又跑载沣妈妈那儿去送钱,载沣妈妈钱也收了,也答应人家了,你说这个事该怎么办?你不办你收了钱,收钱不办事,那连奕劻都不如,可这事又没法办。你想,载沣自己家里的贪污受贿都管不了,他还能清算奕劻的腐败吗?再者说了,真把奕劻给清算了,收缴了他的权力,能用好这些权力吗?载沣是一点儿把握都没有,他没有可以信赖的亲信集团,自己也缺乏政治经验,一旦大权在握,心里没底儿,不用说中国各省督抚,就是总督和巡抚能不能听命于他,就是近支的宗室对他都歪脖子瞪眼,溥伟贼心不死,隆裕太后还觊觎垂帘听政的地位,不断跟他制造麻烦,万一这些野心勃勃的人联合起来搞出一场政变,他们爷俩儿身家性命难保,想当年溥伟他爷恭亲王奕訢不就联合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吗,把咸丰皇帝临终安排的顾命大臣给送上了断头台。一想到这一点,载沣就心惊肉跳,夜不能寐,在这种情况下,不能说奕劻毫无用处,这个时候皇族中的“奕”辈已经凋零得差不多了,奕劻差不多就是辈分最高的人了,倚老卖老,至少年轻的亲贵们面子上不能不买账。这样说起来,奕劻还有调和亲贵的作用,是各种矛盾的一个缓冲。换一个角度来看,奕劻的存在,反而对载沣有利,况且奕劻已经年过七旬,来日无多,唯利是图,只求保住目前的地位,已经没有什么野心了。既然如此,何必剑拔弩张,搞得你死我活呢,您看,这样一来,就不能动奕劻了。但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不拿个前朝旧臣开刀,新统治者的权威如何确立呢?奕劻不能动,但是还得找个人拉出来开刀,找谁呢?载沣在想,反复地想,苦思冥想,终于他选定了一个合适的开刀对象,他反复权衡,感觉这个打击对象真是一个最合适的选择,您看,分量足够了,影响力足够了,他决定抡起王法的臣斧,一场政治风波即将掀起,哪个人将成为载沣的打击对象,载沣能够顺利实现自己的目的吗?这对王朝的政局和溥仪的命运又会产生哪些影响呢?请看下集,罢黜袁世凯。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
[收藏此主题]
[关注此主题的新回复]
[通过 QQ、MSN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