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家讲坛 隋唐考场风云(六)科场规范
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需要,诗、赋这两种文体就成了唐代进士科杂文考试中的重要文体。作为考试用的文体,那么这两种文体肯定会随着考试的日渐成熟,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模式化特征。因为,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便于在统一的标准下考察应试者水平的高下。那么,除了考试文体本身的规范之外,唐代科举考场上还有没有什么规定呢?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来了解的是文体规定。在唐人看来,这个应试举子们为了能拿到高分,考成好成绩,那么他们考策的时候,过多的把精力花费在背诵范文上了。而为了应付帖经考试呢,他们又采取一个措施,干嘛呢?寻章摘句,光把那些可能有用的东西给整过来。这样一来就使非常严肃的科举考试流于形式,而诗、赋这两种文体,更便于考察举子们的才情,你得从无到有进行创作。
于是,这两种文体就渐渐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文体。重要到啥程度?唐代赵匡在他的《举选议》中说了这么几句话,他说:“主司褒贬,实在诗赋,务求巧丽,以此为贤。”(《全唐文·举选议》)有的时候,一个考生因为一首诗或者因为一篇赋写的漂亮,就能顺顺当当考上进士。更有幸的是什么呢?还可能因为这一篇文章被确定为这一科目的第一名,也就是状元及第。
请继续关注,郑州大学王士祥副教授,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隋唐科场风云》之《科场规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