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百家讲坛 风雨张居正(二十五)世上奇男子

百家讲坛 风雨张居正(二十五)世上奇男子

      张居正尸骸未寒,万历小皇帝就彻底翻脸,走向极端,他不但让张居正家破人亡,还把他们君臣师生一同运营的万历新政也全盘推翻。但是,多少年以后,张居正曾经的敌手们,却为张居正叫屈喊冤,而张居正的子女子孙,也仍然以社稷为重,忠勇刚烈、名垂千秋,遭到了后人的高度称誉。 不知不觉我们曾经讲到这个系列的最终一讲了。

      我讲述张居正的这个进程中参看了很多资料,这里头一方面有像《明史》、《明史纪事本末》、《国榷》、《明神宗实录》如许的古籍和史料,另一方面,也有很多现代现代很多学者的论著。 这些学者写的这些有关张居正的列传,对我讲述这的系列、对我研讨张居正,都起到很大的协助,在此我也想表达我的敬意和谢意。由于没有长辈学者的起劲,就不会有后学的继往开来。

      在这些论著里头,我个人最为敬仰最为喜好,也是学术界以为有关张居正研讨,最被学术界推崇的,是已故有名美学家朱东润先生,写的《张居正大传》。关于这本书我个人很喜好,但相同也很猎奇。让我猎奇的主要有两点:一个是朱东润先生为什么给这本书叫《张居正大传》? 第二个让我觉得猎奇的当地,是这本书的写作工夫。

      朱东润先生是在46岁的时分,也就是1941年,在武汉大学任教的时分,写成这本《张居正大传》。那时的武汉大学在乐山,是由于抗日战争跟着逃亡当局,迁徙到四川乐山的,连学校都是逃亡的学校,那朱东润先生也过的天然是一种逃亡的生涯。据朱东润本人回想说,他是于41年的1月3号开端动笔,仅仅到了41年的8月6号,也就是仅仅过了7个月,他就完全了这部洋洋洒洒30万字的这个巨著。让我觉得猎奇的是,在这种流离失所的生涯中,朱东润先生哪来的如斯大的创作热情呢? 而为了寻觅现代人们无比敬仰张居正的缘由,我亲身前去湖北张居正新居进行专门调查。

      那么,张居正的敌手为什么会改动立场?张居正的后人都有什么样惊天动地的壮烈行为?而在张居正的泥像面前,我又会找到什么样的谜底呢?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张居正尸骨未寒,万历小皇帝就彻底翻脸,走向极端,他不但让张居正家破人亡,还把他们君臣师生一起经营的万历新政也全盘推翻。然而,多少年以后,张居正曾经的对手们,却为张居正喊冤叫屈,而张居正的后代子孙,也依然以社稷为重,忠勇刚烈、名垂千秋,受到了后人的高度称赞。而为了寻找现代人们无比敬佩张居正的原因,郦波老师亲自前往湖北张居正故居进行专门考察。那么,张居正的对手为什么会改变立场?张居正的后人都有什么样惊天动地的壮烈行为?而郦波老师在张居正的塑像面前,又会找到什么样的答案呢?

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讲到这个系列的最后一讲了。我讲述张居正的这个过程中参看了很多材料,这里头一方面有像《明史》、《明史纪事本末》、《国榷》、《明神宗实录》这样的古籍和史料,另一方面,也有很多现代当代很多学者的论著。这些学者写的这些有关张居正的传记,对我讲述这的系列、对我研究张居正,都起到很大的帮助,在此我也想表达我的敬意和谢意。因为没有前辈学者的努力,就不会有后学的继往开来。在这些论著里头,我个人最为敬佩最为喜欢,也是学术界认为有关张居正研究,最被学术界推崇的,是已故著名美学家朱东润先生(1896-1988 江苏泰兴人 著名学者、教授),写的《张居正大传》。对于这本书我个人很喜欢,但同样也很好奇。让我好奇的主要有两点:一个是朱东润先生为什么给这本书叫《张居正大传》?我们知道传记一般就人名加一个“传”字。朱东润先生除了自己这本《张居正大传》,他还写过好多人物传记,比如说《元好问传》、《陆游传》、《梅尧臣传》,甚至他给自己写过一本《朱东润自传》。这些都叫“传”,为什么写到张居正就叫“大传”呢? 第二个让我感觉好奇的地方,是这本书的写作时间。朱东润先生是在46岁的时候,也就是1941年,在武汉大学任教的时候,写成这本《张居正大传》。当时的武汉大学在乐山,是因为抗日战争随着流亡政府迁移到四川乐山的,连学校都是流亡的学校,那朱东润先生也自然过的是一种流亡的生活。据朱东润自己回忆说,他是于41年的1月3号开始动笔,仅仅到了41年的8月6号,也就是仅仅过了7个月,他就完成了这部洋洋洒洒30万字的这个巨著。让我感觉好奇的是,在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朱东润先生哪来的如此大的创作热情呢?对比他其他的传记来看,这本《张居正大传》几乎是字数最多,也是用时最少的。在这种流亡的生活中,在这种局促的时间里,他哪里来的如此巨大的创作热情5:24关于这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朱东润先生回答过,他在《张居正大传》的序里头说,也许有人看到“大传”的名称感觉一点诧异,传记文学里用这两个字委实是一个创举。朱东润先生他自己也知道用这个名字会让后人感到奇怪,那他怎么解释的呢?他解释说,“大传”这个词,原来是经学里头用的一个词汇,你比如说《尚书》,就有《尚书大传》。其实传记的传也是原来最早用在经学里头的,只不过后来被引用到史学里来了。既然传记的传可以引用到史学里来,那么,朱东润先生说了,“大传”这个词为什么我不可以引用过来呢?所以他就叫《张居正大传》。他这个解释比较学术,他的意思是说,我是跨学科领域,借用经学里“大传”这个词,但是朱东润先生这个解释他只是回答了大传是什么,并没有说他为什么要借用,他回答了是什么,并没有回答为什么,所以,还不算是完全回答我这个疑问。关于第二个问题,也就是朱东润先生为什么在1941年的流亡岁月里,在7个月的短短时间里,赶出这部洋洋30万字的煌煌巨著呢?他就更没有说了,带着这两个疑问,还有在讲述《风雨张居正》这个系列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难以释怀的情感,还有情绪,我在一个风雨之夜,踏上了北去的列车,去到生下并养育了张居正的那片荆楚大地,去寻找属于我自己的答案。

带着对名相张居正无限敬佩之情的郦波老师到了湖北荆州,看到的会是一座什么样的张居正故居呢?在从天才神童到铁腕宰相的张居正的故居里,郦波老师又会有怎样的感慨呢?

我来到荆州古城的时候,已经是傍晚了,我现在还记得很清楚,当时我从火车站出来到荆州古城,一抬头看到天边有一道血色残阳把这个古城笼罩在一种历史的沧桑中。我走在荆州城外草市的大街上,当时我想到400多年前那个因为爷爷做了一个梦,梦到一只白乌龟就给他取名叫张白圭的小朋友,就是在这条街道的两边某个房屋里头呱呱落地的,想到那个叫张白圭的小朋友就是在这个地方改了一个叫张居正的名字,从而走向了天下,也从此名满天下。我对这种历史的偶然充满了一种敬佩甚至是敬畏。荆州人无疑很爱戴他们这位祖先,荆州的张居正帮居修得非常漂亮,占地规模也还是非常可以的。说老实话,绝对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原以为,经过了400年的岁月沧桑,没有多少人会在乎自己某位祖先到底做了些什么,我原以为经过400年的岁月变迁,文物景点早已经被岁月压榨成了一个浓缩景观,但事实上出乎我意料之外,张居正故居确实修得很漂亮。我在张居正故居门口踫到一个当地人,他跟我说了一句话,他说,这算什么,张居正是我们中国历史上数得出来的名相。中国历史上名相有很多,你说有几个人能跟他比啊。这话在牛年里听上去感觉特别牛啊。那你还别说,牛得让人服气。我当时一竖大拇哥,我给他说了四个字,名至实归。我在张居正故居里头流连了大半天,感慨颇多,也感慨颇深。让我首先产生的一个感慨。

一个人的得失毁誉,不是自己能够决定的,只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只要心无所愧,就应该奔着自己的理想勇敢前行——郦波读史有感。

张居正在生前的时候,因为他的功绩功劳特别大,所以在他还活着的时候,就有人给他建祠堂,这叫生祠。当然了,我们也承认这里头不乏拍马屁之举,但是张居正自己面对这种别人对他的歌颂歌功颂德11:18表现出难得的冷静和理智,就像我们以前讲过的荆州官员在给他建“三诏亭”的时候,他说的那样,说现在我还活着,看上去风光得很,过不了多少年到我死的时候,时局变换,说不定连找块安葬的地都很困难。我以前分析过,处在权势高峰的时候,处在功成名就巅峰的张居正能表现出这样的政治冷静和政治远见,那是非常不容易的。果不其然,他一死,他那个最得意的学生要把他当作改革事业接班人培养的小万历就开始报答他的恩师了,报答的手段是反攻清算是抄家。因为没有在张家抄出他预料预想能够抄出的200万两白银,小万历甚至气得要把张居正开棺戮尸。你看,真的像张居正说的那样,连块安葬的地方都很困难。小万历认为张居正是他一生中遇到的最大的奸臣,所以绝对不允许任何人给张居正翻案。终万历一朝,万历朝的政治口径非常简单也非常明确,不要再提张居正的任何功劳,最好把这个彻底忘掉。
      
生前让万历小皇帝无比崇敬的张居正,死后却被学生万历百般诋毁,然而,张居正的改革之功却无法被轻易抹去,荒唐的万历绝对不会想到,张居正曾经的对手却把张居正奉为“宰相之杰”,要为张居正喊冤叫屈,这又是为什么呢?

但是我们说,公道自在人心啊,历史不会被人简单地抹煞,所以即便是在万历朝当时也有不少人为张居正喊冤叫屈。当然了,我们说,要像潘季驯这样被破格提拨的人才为张居正鸣冤叫屈那不算什么,甚至连张居正活着的时候反对他的人也为他鸣冤叫屈这才能说明问题。比如说,明代的大思想家李贽,他在张居正诏毁天下书院的文化专制的这个过程中饱受打击,可是张居正死后,他不仅指责那些不能为张居正鸣冤叫屈的官员,还在自己的作品中把张居正和当时人们都特别钦佩的青天海瑞作对比,他说海瑞是万年青草,注意啊,万年青草,虽然特点是万年青,但注意,是草,不是树,所以李贽讲海瑞可以傲霜雪,但不可任栋梁,所以我们以前讲过,张居正就不用海瑞,道理也在这个地方。可是张居正呢,虽然活着的时候胆大包天,这是李贽说的,但是张居正是棵树,是棵参天大树,是宰相之杰——李贽。我们说李贽是思想家,当然看得远看得深,一般人并没有他这种洞烛观火的识见,所以,虽然也有李贽这样的人为张居正叫屈,但是毕竟身微言轻。在万历朝当时,张居正确实像小万历说的那样希望的那样,渐渐被人所淡忘了,可就在我们认为张居正在大明王朝的历史上要彻底被淡忘的时候,也就是在他死后的五六十年左右,这一段时期,崇祯朝时期,突然之间上至庙堂下至乡野,朝野上下很多人都开始念叨起张居正,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家贫思贤妻,国难思良相。到了崇祯朝,上至崇祯帝下至士大夫们,面对农民起义异族各族入侵这种巨大的历史洪流,也开始意识到,大明王朝江河日下,国难危机当头,这时候,大家都开始想起张居正了。面对这样的危局时势,谁能挽狂澜于即倒,谁能扶大厦于将倾,谁能为大明王朝再降生一个张居正呢?第一个这样呐喊的人,大家绝对想不到,我甚至相信连九泉之下的张居正也想不到,他就是在反夺情伦理风暴中被称为“反夺情五君子”的邹元标,而且他是在反夺情过程中把张居正和张居正的万历新政包括小万历骂得最狠骂得最凶的人。在反夺情的过程中,因为受到廷杖,邹元标被打断了双腿,落下了终身残疾,然后又被发配云贵边区,在那个山窝里头窝了好几年,落下了一身的病。因为邹元标晚年的时候回忆起来,就是他自己在文集里说,每到下雨天的时候,那可真是,天阴雨湿风啾啾啊,浑身的骨头缝里都疼痛异常,有时候疼得要忍不住哼出声来,而这些都是拜谁所赐啊?拜张居正所赐,邹元标后来做了东林党的领袖,面对着江河日下的时局,面对着大明王朝颓危的时势的时候,邹元标开始反思,反思的结果是他认为只有张居正的改革才能救下大明王朝,所以,他这时候开始上疏给崇祯皇帝,主张为张居正平反昭雪,结果这个提议得到朝廷上下的一致拥护。到了崇祯三年的时候张居正生前的荣誉才被完全恢复。

经历了无数的凄风苦雨和艰难曲折,被万历抄家毁誉的张居正终于被平反昭雪,他的子孙后代也同样顶天立地,忠烈刚勇,那么身在张居正故居心回大明王朝的郦波老师,此时此该会有什么样的感慨?在这里,他能找到自己要寻找的答案吗?

张居正当年孤身一人,誓把改革事业推行到底。他曾经说,知我罪我,在所不计。他的那个当过状元的儿子张懋修穷尽余生为张居正编完《张太岳集》之后,在这个书里头也说,留此一段精诚在天壤间,古人所谓,知我罪我,仙公意在是乎——《张太岳集》这个知我罪我,这两处都提到知我罪我,这个“知我罪我”典故出自于孔子,孔子在编完《春秋》之后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孔子。他这个话的潜台词就是说我干的这件事我编的这本书,我想在我身后一定有人批判有人赞美,但不管得失毁誉,只要我认为这件事是有价值的,我就会努力认真地坚持地把它做下去。所以他看中张居正说知我罪我,他看中也是那种精神,不管身前身后之名,要把他的理想要把他的改革事业完成下去。可即使这样,他留在天地间的那种精神也是不可以被消亡的。那么这种精神这种精诚到底具有怎样的内涵呢?这就要说到我在张居正故居中流连忘返时所产生的第二个强烈的感慨。

不管对于一个家族来说,还是对于一个民族来说,精神都是可以遗传的。——郦波读史有感

我们要想知道张居正留在天地间的到底是怎样一种精诚一种精神,我们不妨来看看他子孙后代的表现。在亡国的崇祯皇帝当政的17年里头,虽然崇祯也想励精图治,虽然他为国事操劳得二十多岁就白了少年头,可是天下已再无张居正这样的治世之能臣,天下多的是乱世之枭雄。面对着江河日下的时局,崇祯也无可奈何。他在崇祯十三年,册封张居正的长子张敬修,让他世袭张居正生前的荣誉,然后重用张敬修的长孙张同敞也就是张居正的长重孙,希望他能继承张居正的精神为大明王朝奉献自己的光和热。而张同敞啊一介书生,从此就投入到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去了。到了崇祯十七年,北有清兵入关南有李自成的起义军直逼京师,崇祯帝无兵可调,这时候就委派张同敞南下调兵,招募义兵,希望他能张居正的声名和影响去南下调兵。张同敞千里兼程,在南方还没招募多少兵呢,崇祯皇帝已经吊死在煤山了,大明王朝真是的亡国了。随后,清兵入关,这个时候大多数人都作鸟兽散,所以张同敞的同学故旧都劝他,远身避祸,也求自保,以求保全张家的血脉,为什么呢?因为张同敞这个时候还没有后代,可是张同敞却说,先祖为国,常说死而后已,我怎么能做一个不肖子孙呢?那意思是说,我的曾祖父张居正你们都知道为了国家不计声名不计荣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怎么能只顾着自身的安危,在这种国破家亡的时候远身避祸呢?这样的话,我死后有什么脸面去见我的曾祖父张居正呢?所以张同敞一腔热血投入到坚持抗清的斗争里去了。他先是到南明小朝廷里头,帮助南明小朝廷反清复明。等到弘光政权被灭亡之后,他又跑到云南跟着永历帝坚持抗战。永历封他一个总督的官职,很大了,让他协调各路兵马,但是当时的兵权都在各路将领手里,而且人心思散,所以张同敞这个总督的虚衔实在没有什么实在的权力。张同敞一腔热血一介书生只能靠自己的行动,希望靠自己的行动去感化别人,所以打仗的时候,前进的时候,作为一介书生,他总是一马当先,在最前面。军心涣散的时候,他总是岿然不动,希望能以自己的表现来安抚军心,所以多少次下来,他也获得抗清将士这些人的爱戴,但是我们说,大势已去啊,毕竟独木难支啊,所以张同敞在坚持抗战了八年之后,也就是永历五年的时候,清兵攻下了广西。永历帝带着这个小朝廷逃到南宁去了,当时的抗清名将瞿式耜也是张同敞的老师,坚决不肯从桂林城退走,独守一座空城。张同敞听说之后,只身泅水渡江来见他的老师,来见瞿式耜。瞿式耜见到张同敞就说,我为留守,当然要与城共存亡,你是总督,没有守土的责任,你还是走吧。张同敞说,故人耻独为君子,古人以独为君子为耻,先生怎么不让同敞与您共生死呢?这是一种荣耀啊。所以瞿式耜握着这个张同敞的手说,别山啊(张同敞号),你真不愧是出于忠孝之家啊。那意思是说,你真不愧是张居正的后代啊。就是两个人,当天晚上风雨大作,两个人正襟危坐秉烛达旦。第二天一大早,清兵攻破桂林城。投降了清军的定南王孔有德率兵直冲帅府,看抓到了瞿式耜,高兴坏了,但他不认识张同敞,就说这个小伙子是谁?结果张同敞开口一篇长篇大论,把孔有德卖祖求荣骂了个狗血喷头。孔有德恼羞成怒,当时就命人打折了张同敞的两只胳膊,并且挖了他一只眼睛。后来知道这个小伙子就是张居正那个有名的曾孙之后,不敢下手了,把这个瞿式耜和张同敞下到大牢里,希望把两个劝降,这两个人就是抗清将士的灵魂和支柱啊,把这两个劝降,剩下的仗自然不用打了。但他虽然算盘打得好,但根本就找错人了。你说这样两个要是能降的话,还能在风雨之夜独守一座空城吗?孔有德也知道劝降这两个人不可能了,怕夜长梦多,就要杀了两个人,说临刑的时候,张同敞坚决不肯跪着受刑,站在那里,用一只还可以看到的眼睛镇定地看着刽子手,看着刽子手手起刀落。说张同敞的头被砍下来之后,那个血淋淋的身子站在那儿,居然屹立不倒。刽子手上前推一推,居然推不动。什么叫“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这是真正在根的人啊,所以当时包括孔有德在当时的清兵都吓坏了,大家呼啦一下跪下来,砰砰砰,对着血淋淋的身子磕了几十个响头,那个身体才砰然倒地。

张居正的后代子孙不计家仇,依然以社稷江山为重,忠勇刚烈、名垂千秋,让后世的人们无比敬仰。而带着两个疑问亲自前往湖北张居正故居的郦波老师在张居正的塑像面前又找到了什么样的答案呢?

1963年,郭沫若先生在广西出席历史学会议的时候,曾经专门到瞿张二人的墓前去拜祭,并写了两首诗,其中《赞张同敞》这首诗里说,的是奇男子,江陵忠烈张。随师同患难,与国共存亡。臂断何曾断,晴伤并未伤。万人齐仰止,千古整冠裳。我认为郭沫若老师这首诗写得非常好,尤其这第一句,“的是奇男子,江陵忠烈张”,这个的确的“的”在这儿是特指,说这个人真是一个奇男子啊。我觉得这虽然说的是张同敞,但又在张居正身上又何尝不可呢?举目大明王朝276年的历史,能够力挽狂澜,能够开创一个中兴盛世的张居正难道不也是一个奇男子吗?能够面临着反夺情的伦理风暴,面临着重重的阻难,把自己改革事业的理想继续下去坚持下去的张居正,难道不算一个奇男子吗?能够超越世人的毁誉,超越世俗的荣辱实现自己的理想并能振兴国家的张居正不就是个奇男子吗?这句诗真好,“的是奇男子,江陵忠烈张”。我在张居正故居里头想到郭沫若先生这句诗的时候,我突然想到,可能朱东润先生也去过广西,也拜祭过张同敞,要不然他在《张居正大传》的最后,在介绍了张同敞的生平之后,突发感慨地来了一句,同敞死了,热烈的血液,灌溉了民族复兴的萌芽。当时我在张居正故居,在张居正的塑像面前,想起这一句话来的时候,我突然完全明白了朱东润先生所留下的这两个谜团。朱东润先生是在1941年的抗战岁月里,是在流亡岁月里头,生生地赶出这部《张居正大传》。1941年什么时候?虽然抗日战争已经到了相持阶段,但是是日本军国主义嚣张气焰达到最高点的时候,你看41年8月6号,《张居正大传》完成,再过整整四个月,12月7号,就是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的时刻,所以,这个41年正是日本军国主义最嚣张的时候,也是国人深重的灾难最深重的时候。朱东润先生是在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活中,是在全民族的深重灾难里头,赶出这部《张居正大传》。时至今日,我依然能够完全感觉到,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每一个中国人都完全能够感觉到朱东润先生在乐山的流亡岁月里,在那个忽闪忽闪的煤油灯下奋笔疾书时候的激愤和激动。所以,在传记的最后,朱东润先生用的完全不是传记的笔法,他在《张居正大传》的最后一段说,整个的中国,不是一家一姓的事,任何人追溯到自己的祖先的时候,总会发现许多可歌可泣的事实,有的显焕一些,也许有的黯淡一些,但是当我们想到自己的祖先曾经为自由而奋斗,为发展而努力,乃至为生存而流血,我们对于过去固然看到无穷的光辉,对于将来也必然抱着更大的期待。前进啊,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儿女。前进啊,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儿女,我以为这就是这部《张居正大传》叫“大”传的最根本的理由。在张居正的身上,身处着国破家亡之痛的朱东润先生该是寄予了怎样的属于民族的期望。在张居正身上,我们每一个期待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华儿女该是寄寓了怎样的属于民族的期望。这样的传记不叫“大传”叫什么?它绝不止是一个人的传记,它是一种民族的精神传记,所以这样的传记叫“大传”,我以为正是名至而实归啊。为什么这本传记叫“大传”?因为这不仅是张居正的个人传记,更是中华民族奋斗精神的传记。为什么朱东润先生能在流亡之中很快写出这部大传?因为在国难深重的危急时刻,这本书寄寓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期望。如今那段抗战的艰难岁月虽然已经过去了,呼唤张居正精神的朱东润先生也已成千古,但是这种呼唤这种对民族伟大复兴的期望,不一直在我们每一个身上每一个人的心灵和血液里头流淌吗?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我们才把风雨张居正的历程,人生历程再一次搬到观众们面前,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我们才在改革事业奋斗的路上,“为发展而努力的”奋斗路上来缅怀这位为自己的民族和国家做出过巨大贡献的祖先。事实上,我在北上的列车,在张居正的庭院里,在《百家讲坛》讲述《风雨张居正》的日日夜夜里,促使我能够怀着热情和激情去穿越历史的尘埃,去面对张居正这个历史人物以及他那颗孤独灵魂的最根本的原因,也就在朱东润先生在《张居正大传》里说的最后一句话,前进啊,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儿女。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