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百家讲坛 风雨张居正(二十二)君臣辩论赛

百家讲坛 风雨张居正(二十二)君臣辩论赛

      在为万历小皇帝举行了无限风景的婚礼之后,张居正又为本人的父亲举行了极为局面的葬礼。没有依照常规回家守孝的张居正,在对立派的步步紧逼之下,任务作风越来越严峻,甚至到了苛刻的境地,即便对万历小皇帝也相同如斯,由于张居正认定,小万历未来一定是世界明君。 上一讲我们讲到夺情风暴之后,张居正本人心里,凭一句“国度好处至上”,任务作风发作了很大的转变,变得什么呢?识人谈论是变得越来越“操切”了,也就是越来越严峻,任务作风越来越极端了。

      他不只对变革的对立派极端,对本人的部旧、心腹也很极端,甚至对他的主人小万历,和李太后也很极端,也很操切。这个张居正对李太后的操切,我们留到下一讲再说,为什么呢?由于这虽然影响两个人的情绪,但对政治的大局,还不至于有太大的影响。但张居正对小万历操切,也就是说作风越来越严峻,对万历新政的影响就大了。由于张居正,虽然是小万历的教师,然则小万历,是张居正名义上的主人啊,小万历是皇上,是他大臣的主人啊。对纰谬?虽然小万历是皇上,然则张居正又是他的教师,张居正不断把小万历,看成变革事业的,独一的接棒人来培育。

      两个人之间,由于这么复杂的关系,所以他们俩之间,感情上的那种转变,对万历新政的影响,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了。 那么说到小万历,和张居正之间的感情,其实我们在第一讲的时分,系列一开端的时分,我就提到过,张居正作为大明王朝,最好的一个教师,教到本人最喜好的一个学生。两个人开端的时分,那关系可以说是如虎添翼,相得益彰、相得甚欢的。 但他无论若何也没有想到,在他死后,被他寄予了无限希望的小万历性格大变,凝集了他终身心血的万历新政,竟化作了一场云烟。

      为什么张居正会认定小万历一定是明君?而最终又为什么会呈现截然相反的终局?个中,最基本缘由又是什么呢?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郦波副传授,为您讲述《风雨张居正》第二十二集《君臣争辩赛》。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在为万历小皇帝举办了无限风光的婚礼之后,张居正又为自己的父亲举办了极为排场的葬礼。没有按照惯例回家守孝的张居正在反对派的步步紧逼之下,工作风格越来越严厉,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即使对万历小皇帝也同样如此,因为张居正认定,小万历将来一定是天下明君,但他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在他死后,被他寄予了无限希望的小万历性情大变,凝聚了他一生心血的万历新政竟化作了一场烟云。为什么张居正会认定小万历一定是明君,而最终又为什么会出现截然相反的结局?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又是什么?

我们讲到夺情风暴之后,张居正自己心里凭一句“国家利益至上”,工作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变得什么呢?世人评论是变得越来越“操切”了,也就是说越来越严厉,工作风格越来越极端了。他不仅对改革的反对派极端,对自己的部旧亲信也很极端,甚至对他的主人小万历和李太后也很极端,也很操切。这个张居正对李太后的操切我们留到下一讲再说,为什么呢?因为这虽然影响两个人之间的感情,但对政治的大局还不至于有太大的影响。但张居正对小万历操切,比如说风格越来越严厉,对万历新政的影响就大了。因为张居正虽然说是小万历的老师,但是小万历是张居正名义上的主人啊,他是皇上,是他大臣的主人啊。虽然小万历是皇上,但是张居正又是他的老师,张居正一直把小万历当作改革事业的唯一的接班人来培养。两个人之间因为这么复杂的关系,所以他们俩之间那种情感上的变化,对万历新政的影响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了。那么说到小万历和张居正之间的情感,其实我们在第一讲的时候就提到过,张居正作为大明王朝最好的一个老师,教到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学生,两个人开始的时候那关系可以说是如鱼得水,相得益彰,相得甚欢啊。从小万历的角度上来看,能碰到张居正张老师可谓是不幸中的万幸,为什么这么说呢?小万历九岁的时候,他爹隆庆帝就死了。虽然说小万历继承了皇位,但同时他也成为了一个孤儿,他的母亲李彩凤虽然是一个很强势很聪明的女人,但毕竟此前没有什么政治经验,面对强大的宦官集团和文官集团,尤其当时冯保和高拱斗得火热的时候,面对这个局面,这孤儿寡母啊,可谓是惊弓之鸟啊。所以就在这个时候,张居正出现在这结孤独寡母的面前,给了他们安抚和呵护,所以一下子就让这对孤儿寡母感觉到张居正是一个巨大的温暖的依靠,张居正也知道这个小万历是李太后的重中之重一切生活的重心,所以他也把所有的精力心血都倾注到小万历的身上。我们以前就说过,他作为小万历的老师,可谓是大明王朝最称职最好的一个老师了,每次给小万历上课,总是提早半个时辰到课堂上准备了。对于张居正的在小万历教育上付出的心血和爱护,李太后能感动能感激能理解,我们说这是顺理成章的事,但那个十岁大的小万历也能表现出超出这个年龄阶段的这种感动来就显得难能可贵了。小万历在很多场合都说过,张老师对他的这种教导和爱护真挚无私,就像温暖的父爱一样,像《明神宗实录》等很多典籍里头都有记载。小万历自然不用说,因为母亲特别依赖张居正,所以他也特别依赖张居正。一个失去父亲的十岁的孤儿在张居正面前能得这样一种父爱一样的温暖和呵护,他自然在心理上在情感上把张居正当成了父亲一样的人,这种情感替代很正常。

大明王朝最好的老师和最好的学生,在特殊的背景下产生了特殊的关系和情感,这就是别人无法理解的君臣之间的亲情,而这样的亲情,最终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

而张居正我们说过的,在北京为了事业为了改革努力打拼,几十年如一日孤身一个在北京,他的妻儿老小都在湖北老家的。远离妻儿老小的日子里,毫无疑问,他把满腔心血倾注到小万历身上,自然对小万历也有一种亲情。而我们用亲情这个词,那是有证据的,证据就是生活中的细节。你比如说,小万历十一二岁的时候就知道特别心疼人,所以小万历对张居正的那种感觉完全可以说是像亲情一样。比如说有一次冬天张居正生病了,也就是感冒发烧,但是拖着病体来上朝,小万历老远就看出来了,看到张老师生病了,当时就停止朝议,亲自为张老师熬了一碗姜汤,然后亲自端给张居正,让他喝下去发发汗。说老实,我读史书,包括大家读史书,应该没看到过皇帝给大臣熬汤端药的吧,对不对。那刘备说是对诸葛亮敬重成那个样子,我们也没看他给诸葛亮熬过药。那个刘禅,后来把诸葛亮称作什么,称作相父,明确说诸葛亮是他父亲了,但是诸葛亮生病的时候,也没看他有这种具体行为具体举动。所以这是小万历发自真心的举动啊,绝对不是一个皇帝呵护大臣的做秀。我想张居正捧着这碗姜汤喝下去的时候,估计张居正连为小万历母子粉身碎骨的心都有了。所以当小万历生病的时候,张居正的表现也非常感人。说有一次,小万历出疹子病了好长时间,张居正做为一个大臣,当然不能跑到宫里头去服侍,只能隔着几天,带着大臣们到宫门前问候一下拜一拜,说是等到小万历完全康复了来上早朝的时候,一大清早上早朝,张居正很久没看到小万历,看到小万历就直不笼统一直走到龙椅的面前,噗通一下跪下来,仰着脸就看这个小万历,在场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唯独小万历不感觉有什么奇怪,低下头对张老师说:“先生着朕容色如何?”就是你看我的脸色怎么样,康复了吧。张居正不说话,跪着向前挪一挪,在晨光里头向前挪一挪,还是仰头看。这时候小万历伏下身来,握着张居正的手说:“朕每日进膳四次,每次两碗,但不用荤。”就是说我胃口不错,饮食也可以了。听到小万历说话的声音很清亮脸色也不错,张居正这时候开心地笑了,眼睛里渗出满眼的泪花。这种真情表露,哪有把其他人放在眼里啊,哪有把君臣的名分放在眼里啊,这不是一种亲情又是什么呢?所以后来张居正父丧之后,张居正回家安葬了老父亲,把母亲高堂老母接到北京来住,这个李太后和小万历把张老太太接到宫里头吃饭啊聚会。《明史》明确记载,家人礼。这个皇上和太后干嘛把一个湖北老太太当家人看待啊,那还不是因为把张居正当家人看待了吗?所以他们之间不是亲情又是什么呢?所以后来很多史学家都评论说,张居正和小万历之间感情如此真挚,在中国几千年封建历史上君臣之间是极其少有的。

君臣亲如一家,师生亲同父子,身沐皇恩的张居正根据小万历日常表现,认为万历将来一定是天下明君,而他自己也一定能辅佐万历创造辉煌。为什么张居正会如此肯定,他的理由是什么呢?

我们再从张居正的角度上来看,因为他和小万历之间这种类似于父子之间的感情,因为小万历这么懂事这么成熟,让张居正也觉得这个孩子将来也一定是个可造之才,将来一定是个明君是个明主,所以他把所有的心血都花在他的身上。张居正下这个判断那也有依据的,我们可以举三个例证。第一个例证,张居正教导小万历说,一个皇帝要能够振兴大明王朝最要的先决条件是什么呢?是不能偷懒,要做好皇帝的本职工作。那么皇帝的本职工作是什么呢?是要能够坚持上朝,上早朝,这是做好一个皇帝的先决条件。张居正提的这一点很关键,明代政治最大的弊病是什么,宦官乱政。为什么会宦官乱政呢?根子就在这儿,明代的皇帝荒政怠政,甚至很长时间不和大臣沟通。皇帝和大臣沟通的唯一渠道,基本上正式渠道就是早朝时候。这时候听大臣思想汇报工作汇报情况汇报,他这样的话才能和大臣之间保持一个交流,对国情有一个掌握。像明代皇帝都怎么样,像嘉靖皇帝武宗皇帝隆庆皇帝都是典型的怠政荒政的皇帝,可以多少年不上朝的,这样君臣之间怎么样?按照明史的话说,不相接久矣,大家踫不到面。而天天和皇帝呆在一起的宦官就把持了皇权,所以张居正讲,你要想振兴大明王朝,你一定不能偷懒,得上朝。小万历从十岁开始,每天一大早,明朝上朝时间比我们现在上班时间早多了,六点多钟就开始上朝了,每天一大早就早早起来上早朝,从来不耽搁。对于一个十岁的孩子来讲,多不容易啊,后来连张居正都不忍心啊。后来张居正开会专门讨论上朝时间,改一改,每十天,逢三六九上早朝,这样小万历就可以多睡两天懒觉。张居正在世的万历元年到万历十年的这十年里头,小万历这个孩子非常完美地坚持了上早朝的制度,所以这让张居正认为,小万历具备了作为一个好皇帝的先决条件。可惜啊,张居正不知道,他死后五年后,长大后的小万历再也不坚守早朝制度了。在他当政的四十多年里,后来二十多年都不上朝了。

张居正看好小万历的第二个例证。他对小万历说,要懂得节约,要爱惜民力,这是一个做好皇帝的根本条件,所谓国富兵强,首先要国家富裕,为什么经济改革才是中心呢?说这个小万历从小就非常懂得节约。说万历元年的时候,到了过春节了,在有一次课上,张居正就说,张居正其实是找个理由,说你爹隆庆帝,刚死了一年多,等于三年的丧期还没过呢,今年春节灯会,元宵灯会就取消掉,对不对。其实张居正刚开始万历新政是为了要节俭,不愿意花钱,小万历一听这话就说,不劳先生吩咐,我昨天已经交待过了,宫里的灯会春节就不要搞了,能节约点就节约点,张居正一听很高兴,但要知道小万历毕竟是个孩子啊,孩子哪有不喜欢逛灯会看焰火的呢。所以过了春节,到元宵节快到的时候,有一天,小万历实在忍不住了,就给张老师说,我想问你一下,这个元宵鳌山的灯会是不是祖制啊,就是说,你张老师不是最喜欢讲祖宗成法吗?什么都要按照祖宗的规矩来,这个鳌山的灯会好像是祖宗定下来,要不然咱们还是小小的搞一下,解解眼馋放放焰火什么的,对不对。张居正一听,小万历的鬼心思他当然知道,但是他不肯花钱,脸一板,这个事嘉靖时偶一为之,但是是为了敬神不是为了娱乐,所以我看还是不要搞,小万历心痒难熬啊,旁边还有个冯保在旁边呢。冯保看得出这个小万历非常想看焰火,出来打圆场,就说,哎呀,张先生,不行就搞一次,搞一次明年就不搞了不就行了吗?当时张居正就白了他一眼,你知道搞一次多少钱吗?十万金啊。现在万历元年的时候,万历新政刚开始,国家财政这么困难,能省就省点吧。冯保一听,还要争,这时候才十岁大的还不到十一岁的小万历听了张老师的话,突然说话了,说了一句什么呢?《神宗实录》里面记载,朕极知民穷如先生言。看不看焰火没关系,现在老百姓很穷,能省点就省点,所以你看这个小皇帝这么知道节俭。我们小朋友知道节俭,可能家庭条件不好,人家皇帝也知道节俭,家庭条件还有比他更好的吗?所以张居正觉得这个小万历这个孩子将来一定是非常爱惜民力的一个好皇帝。可惜张居正不知道,在他死后,长大之后的小万历成了明代历史上最贪婪的一个皇帝,最贪财的皇帝,最不爱惜民力的皇帝。就是他把张居正辛苦积累起来的国家的本钱,万历新政的本钱消耗得精光。

张居正看好小万历的第三个例证是什么呢?他跟小万历说,做一个好皇帝,要懂得仁慈,要爱惜人才,这是做好皇帝的重要条件。说张居正有一天,给他讲自编的插图本教材《帝鉴图说》的时候,刚讲到宋仁宗有一个奇特的习惯,什么习惯呢?不喜欢珠宝。张居正教学很有方法啊,讲述一个奇特的问题,但还没解答呢,这个十岁大的小万历,张口就来了一句,贤臣为宝,珠玉何益。宋仁宗这个习惯有什么好奇怪的,对于一个皇帝来讲,贤臣才是珍贵的珍宝,珠宝玉石这些对普通老百姓是珠宝,但是对一个国家来讲不算是什么珠宝,人才才是珍宝。所以当时张居正一听这话,大惊失色双目放光非常感慨,哎呀,说这孩子简直是人中人凤,不愧是天子天的儿子,天赋极高,这孩子要好好培养一下,好大明王朝中兴之日指日可待啊,一定是大明王朝的中兴之主振兴之主。

后来有人史学家有一些批判张居正,也不算是批判了,就是指出张居正某些缺点,比如说他在世的时候他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改革家政治家,但是说他眼光不够长远的一点是什么呢?是他死前在内阁里头没有安排好政治接班人改革接班人,所以导致他死后他的政策一下子就没有人执行下去,事实上张居正确实没有能像徐阶当年培养他一样在内阁里培养出一个改革接班人,但张居正并不是没想到这一点,其实他培养的改革接班人根本就不在内阁里,而在皇宫在大内,就是他看好的那个小万历啊,虽然张居正生前没有对小万历说,我看好你哦,但是他确实是一直非常看好小万历,他也坚信这个孩子一定能成为他最优秀的改革接班人。可惜啊,张居正看不到他死后他曾经认为特别仁慈的小万历对他们张家血腥的报复,也看不到这个曾经非常勤劳爱惜人才的小万历,几乎毁掉了整个政治上的后备人才。

有着丰富政治经验的首辅大臣张居正对小万历无比欣赏,对小万历充满希望,但他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被他寄予了无限希望的小万历情怀大变,凝聚了他一生心血的万历新政竟化作了一场烟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局?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不禁要问了,那么目光如炬的张居正为什么会看走眼了呢?这个当年表现这么优良的一个孩子,这么绝对一个明君表现的孩子,后来怎么会成为明代历史上极为荒政怠政的昏君呢?是不是这个孩子小时候的表现都是做秀,太贼了,骗张老师的。我想不可能,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做秀不可能做到这样,是不是。那么为什么年少时表现出一个栋梁之才的人长大后为什么会成为一个朽木不可雕也的极端呢?我觉得这就要说到我们这两讲讲到张居正的操切,就是讲到张居正的教育问题和小万历的成长问题,我觉得原因就在这两点上。

首先是张居正的教育问题,中国的传统教育啊,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在哪儿?三个字,家长制,或者叫家长式教育。责任心膨胀过头了,义务变成一种权力,就是我有教育你的权力,我怎么教育你那是我的权力,我教你什么也是我权力。在这种教育心态下,你想想孩子所受的那种教育环境是什么样的,是一种重压。毫无疑问,张居正和李太后实行的就是一种家长式的教育。说这个小万历啊,大多数时候都蛮好的,但小孩总有犯错的时候,对不对。说小万历要犯错,冯保就警告他,怎么警告呢?说你再这样我就告诉你妈。李太后教育很严格,一般这样的时候,小万历就老实多了,但是有些错毕竟掩不住,最后会被李太后知道,说李太后知道了以后,怎么对小万历说呢?说你再这样,我就告诉你张老师,经过这两级恐吓,小万历就彻底老实了。这说明到李太后这顶多还只能算黄色警报,最多就算橙色预警,到了张老师这张先生这那就算是红色警报了。你说小万历对张居正怕成什么样。当然张居正做为一个大臣他不可能是打骂小万历,但是没有打骂,小万历对他还吓成这样还怕成这样,这就更可以看出来在这种家长式教育环境下,小万历的心理有多扭曲了。但张居正和李太后意识不到这个问题,觉得我都是为了孩子好,跟我们大多数家长一样,像我这都是为了孩子好,他就应该这样,应该这样学应该这样成长。可惜啊,我们大人们心里的应该永远和孩子心灵中的应该不是一回事。心理学家研究认为一个男孩子尤其是男孩子11到13岁往往是逆反心理,而16岁到18岁往往是这种逆反心理表现得最明显的时候,从小万历的发展经历来看,我们11到13岁看不出来,这说明被完全压制住了,但是压制得越紧反弹得越凶。16岁到18岁的时候这种逆反心理一下子就表现得很明确。当然这和张居正的变化也有关系,小万历16岁的时候,万历六年,刚好是张居正经历了夺情风暴之后,工作风格开始急剧变化,变得越来越操切,尤其是他把小万历当成自己唯一的接班人,期望越大,所以对小万历的要求也越加严厉,而小万历这时候16岁之后,结完婚了也长大成人了开始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想法了开始和敬爱的张老师不合拍了,怎么办呢?张居正发现这个问题之后,就要把两个人的不合拍强扭成合拍,强扭的瓜就是这么产生的。

随着小万历年龄的不断增长和张居正教育方法的不得当,原本融洽的师生关系变得越来越不和谐了,接下来万历小皇帝和首辅大臣张居正之间有意无意得展开了两场辩论赛。那么,成长中的小万历在和老师的辩论中能有获胜的希望吗?

说有一次,16岁的小万历到17岁的时候,越来越喜欢花钱了,说他那个大内的钱不够花,有一次他就让户部下一道旨意给户部,说我缺钱,你们是不是赞助一下50万两。户部说,那个开年年初的时候,财政计划没这笔钱啊,每笔钱都算好怎么用的,我到哪儿给你支这50万两呢?这个时候的小万历还是比较通情达理的,哦,那就不为难你们了,不要影响国家的财政计划。这样他转头命工部说,你们不是可以铸钱吗?我们现在是印刷钞票,那时候是铸钱。说你给我铸50万两,这不就行了吗,也不要为难户部。张居正一听到这事,户部一报告,相当恼火,赶快吩咐工部,不要理他的命令,然后张居正气冲冲地来找小万历理论。结果张居正还没说话呢,小万历一看张居正立马就质问,先生为什么不让我铸钱,我不用你户部的钱还不行吗?张居正马上解释,说这个,哎呀,也不怪上万历啊,小万历没学过经济学,所以张居正得给他解释,说天下有一两银钱,必有一两货物,这叫什么呢?这叫物有所有值。现在货物没有增加银钱要增加了,这个就物无所值了。小万历听不懂,说这怎么物无所值了,只要有钱,不就是物有所值吗?那意思就是只要钱能买东西,钱也是值钱的东西也是值钱的。你别说这个静态逻辑是成立的。张居正一听就头疼了,开始给他讲道理,那个道理是讲得犹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啊。小万历不能接受的倒不是这50万两能不能拿到,而是他自己拥有,他是皇帝啊,他拥有至高无上的皇权,天下都是他的江山都是他的,为什么天下的钱不是我的。也就是说,他拥有至高无上的皇权,为什么他的皇权在现实中要受到这么多的束缚和约制。当然讲理他肯定讲不过博学的张老师,所以最后,小万历要铸钱的这个想法还是被张老师否掉了,最后也没铸到这个钱,但是小万历心里那种愤愤不平已经是张老师抚不平的了。在这个铸钱辩论赛,我们当成一种辩论赛,结束之后没多久,小万历接受了经验教训,又准备了第二场辩论赛。

说到万历七年五月的时候,说张居正拟旨封李成梁为宁远伯。李成梁那是张居正的左膀右臂,我们在前面曾经讲过,“左继光右成梁”,那是张居正最重要的两个心腹,而且支撑起大明江山的半壁江山。那功劳累积得没话说,再加上李成梁刚刚又建立了军功,所以张居正封李成梁为宁远伯没人有什么意见,小万历也很高兴,当时就批示同意。结果张居正封李成梁为宁远伯,而且世袭,就是这个爵位可以世袭下去。结果这道旨意就是封李成梁刚刚结束的第二天,旨意下的第二天,小万历让小太监拿了一首口谕到内阁让张居正拟另一道圣旨,什么呢?封自己的老岳父王伟为永年伯。张居正一看就火了,说封李成梁为伯那是李成梁的军功所致,说你老丈人没有为国家贡献一点力量,你这时候跟着凑什么热闹啊,你这不是紧赶着凑热闹吗?不封。结果小万历这次准备得很充分啊,也不着急。第二天让小太监又送了一些材料过来,材料上写明了,小万历做好准备工作了,写明了武宗的正德二年和嘉靖二年的时候,这两个皇帝都曾经封自己的老岳父为伯,封爵。你张老师不是最讲究祖宗定制的吗?这是老祖宗的规矩啊,为什么他们可以封,我不可封。张居正一看也傻眼了,没想到自己的学生变聪明了,想着法子来对付自己了。想想,也确实没话说,只好封了,封了王伟永年伯,但不给世袭。这第一仗小万历算是胜了。第二天上朝的时候,小万历还要“宜将剩勇追穷冦”,见到张居正就问,说我岳父封伯,张先生你为什么不给世袭啊?他准备得很充分啊,所以第一阶段赢了,他要趁热打铁啊。其实张居正也有准备,张居正一听笑了。说,皇上您可能不知道,老臣查了一下典籍,嘉靖八年的时候,有圣旨明确地规定,以后外戚封爵一律不给世袭。典章制度小万历肯定不如张老师熟悉啊,但是他也不示弱,他说,张老师,我也查了,这个武宗正德二年和嘉靖二年的封爵,这两次封爵可都加了世袭了,那么他们可以加我为什么不可能加。张老师一听这话又笑了,又开始犹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了,把封爵这件事从太祖皇帝那儿开始说起,明太祖,为什么要封爵,封爵的意义是什么,封爵有哪些历史,可以做一篇论文了,小万历听着听着就糊涂了,讲道理他肯定讲不过他张老师啊,但是他不服输,最后把杀手锏扔出来了。在张老师讲了一大通道理之事,小万历愤愤不平地说,李成梁为什么可以加世袭,我皇帝的老丈人反而不能加世袭吗?很挑衅了,张居正一听也火了,这时候,本来工作风格就很操切,说李成梁你丈人能比吗,我大明的半壁江山都靠李成梁这样的人撑着呢,李成梁建了多少军功啊,你老丈人为国家你说得出哪怕一条功劳我都给他加世袭,所以你老丈人跟李成梁是不可比这个事情。况且我已经给他加了永年伯了,已经退步了,你说你还较什么劲儿呢?小万历一听也火了,张老师不高兴他也不高兴,甩头来了一句,难道我皇帝的老丈人还不如一个总兵官吗?我皇帝的老丈人难道还不如一个总兵官重要吗?张居正一听这话不说话了,死死地盯着小万历,那就是用沉默表示肯定的回答,不错,在我张居正眼里,你老丈人就是没有李成梁重要。张居正不说话,小万历也不说话,他们俩不说话,谁也不敢说话,两个人就这么大眼瞪小眼盯了半天。这事到末了,张居正也没给小万历的老丈人加世袭,最后小万历还是像一只蔫了的小公鸡败下阵去了。他从来在张老师面前没赢过。我们说,小万历要铸钱,这两场辩论赛性质不一样,要铸钱那还是为了自己的实际需要,但是后来这件要封爵的事,就明显可以看出来小万历是蓄意找茬儿了。那么,一直敬爱张老师的小万历,这个学生为什么要对自己敬爱的张老师找茬儿呢?他除了这种青春期的逆反心理,小万历的心理上还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心理情结呢?而这种情结又会对张居正造成怎样的麻烦?这样的麻烦又会对万历新政造成怎样不可预料的后果呢?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在为万历小皇帝举办了无限风光的婚礼之后,张居正又为自己的父亲举办了极为排场的葬礼。没有按照惯例回家守孝的张居正在反对派的步步紧逼之下,工作风格越来越严厉,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即使对万历小皇帝也同样如此,因为张居正认定,小万历将来一定是天下明君,但他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在他死后,被他寄予了无限希望的小万历性情大变,凝聚了他一生心血的万历新政竟化作了一场烟云。为什么张居正会认定小万历一定是明君,而最终又为什么会出现截然相反的结局?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又是什么?

我们讲到夺情风暴之后,张居正自己心里凭一句“国家利益至上”,工作风格发生了很大变化,变得什么呢?世人评论是变得越来越“操切”了,也就是说越来越严厉,工作风格越来越极端了。他不仅对改革的反对派极端,对自己的部旧亲信也很极端,甚至对他的主人小万历和李太后也很极端,也很操切。这个张居正对李太后的操切我们留到下一讲再说,为什么呢?因为这虽然影响两个人之间的感情,但对政治的大局还不至于有太大的影响。但张居正对小万历操切,比如说风格越来越严厉,对万历新政的影响就大了。因为张居正虽然说是小万历的老师,但是小万历是张居正名义上的主人啊,他是皇上,是他大臣的主人啊。虽然小万历是皇上,但是张居正又是他的老师,张居正一直把小万历当作改革事业的唯一的接班人来培养。两个人之间因为这么复杂的关系,所以他们俩之间那种情感上的变化,对万历新政的影响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了。那么说到小万历和张居正之间的情感,其实我们在第一讲的时候就提到过,张居正作为大明王朝最好的一个老师,教到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学生,两个人开始的时候那关系可以说是如鱼得水,相得益彰,相得甚欢啊。从小万历的角度上来看,能碰到张居正张老师可谓是不幸中的万幸,为什么这么说呢?小万历九岁的时候,他爹隆庆帝就死了。虽然说小万历继承了皇位,但同时他也成为了一个孤儿,他的母亲李彩凤虽然是一个很强势很聪明的女人,但毕竟此前没有什么政治经验,面对强大的宦官集团和文官集团,尤其当时冯保和高拱斗得火热的时候,面对这个局面,这孤儿寡母啊,可谓是惊弓之鸟啊。所以就在这个时候,张居正出现在这结孤独寡母的面前,给了他们安抚和呵护,所以一下子就让这对孤儿寡母感觉到张居正是一个巨大的温暖的依靠,张居正也知道这个小万历是李太后的重中之重一切生活的重心,所以他也把所有的精力心血都倾注到小万历的身上。我们以前就说过,他作为小万历的老师,可谓是大明王朝最称职最好的一个老师了,每次给小万历上课,总是提早半个时辰到课堂上准备了。对于张居正的在小万历教育上付出的心血和爱护,李太后能感动能感激能理解,我们说这是顺理成章的事,但那个十岁大的小万历也能表现出超出这个年龄阶段的这种感动来就显得难能可贵了。小万历在很多场合都说过,张老师对他的这种教导和爱护真挚无私,就像温暖的父爱一样,像《明神宗实录》等很多典籍里头都有记载。小万历自然不用说,因为母亲特别依赖张居正,所以他也特别依赖张居正。一个失去父亲的十岁的孤儿在张居正面前能得这样一种父爱一样的温暖和呵护,他自然在心理上在情感上把张居正当成了父亲一样的人,这种情感替代很正常。

大明王朝最好的老师和最好的学生,在特殊的背景下产生了特殊的关系和情感,这就是别人无法理解的君臣之间的亲情,而这样的亲情,最终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

而张居正我们说过的,在北京为了事业为了改革努力打拼,几十年如一日孤身一个在北京,他的妻儿老小都在湖北老家的。远离妻儿老小的日子里,毫无疑问,他把满腔心血倾注到小万历身上,自然对小万历也有一种亲情。而我们用亲情这个词,那是有证据的,证据就是生活中的细节。你比如说,小万历十一二岁的时候就知道特别心疼人,所以小万历对张居正的那种感觉完全可以说是像亲情一样。比如说有一次冬天张居正生病了,也就是感冒发烧,但是拖着病体来上朝,小万历老远就看出来了,看到张老师生病了,当时就停止朝议,亲自为张老师熬了一碗姜汤,然后亲自端给张居正,让他喝下去发发汗。说老实,我读史书,包括大家读史书,应该没看到过皇帝给大臣熬汤端药的吧,对不对。那刘备说是对诸葛亮敬重成那个样子,我们也没看他给诸葛亮熬过药。那个刘禅,后来把诸葛亮称作什么,称作相父,明确说诸葛亮是他父亲了,但是诸葛亮生病的时候,也没看他有这种具体行为具体举动。所以这是小万历发自真心的举动啊,绝对不是一个皇帝呵护大臣的做秀。我想张居正捧着这碗姜汤喝下去的时候,估计张居正连为小万历母子粉身碎骨的心都有了。所以当小万历生病的时候,张居正的表现也非常感人。说有一次,小万历出疹子病了好长时间,张居正做为一个大臣,当然不能跑到宫里头去服侍,只能隔着几天,带着大臣们到宫门前问候一下拜一拜,说是等到小万历完全康复了来上早朝的时候,一大清早上早朝,张居正很久没看到小万历,看到小万历就直不笼统一直走到龙椅的面前,噗通一下跪下来,仰着脸就看这个小万历,在场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唯独小万历不感觉有什么奇怪,低下头对张老师说:“先生着朕容色如何?”就是你看我的脸色怎么样,康复了吧。张居正不说话,跪着向前挪一挪,在晨光里头向前挪一挪,还是仰头看。这时候小万历伏下身来,握着张居正的手说:“朕每日进膳四次,每次两碗,但不用荤。”就是说我胃口不错,饮食也可以了。听到小万历说话的声音很清亮脸色也不错,张居正这时候开心地笑了,眼睛里渗出满眼的泪花。这种真情表露,哪有把其他人放在眼里啊,哪有把君臣的名分放在眼里啊,这不是一种亲情又是什么呢?所以后来张居正父丧之后,张居正回家安葬了老父亲,把母亲高堂老母接到北京来住,这个李太后和小万历把张老太太接到宫里头吃饭啊聚会。《明史》明确记载,家人礼。这个皇上和太后干嘛把一个湖北老太太当家人看待啊,那还不是因为把张居正当家人看待了吗?所以他们之间不是亲情又是什么呢?所以后来很多史学家都评论说,张居正和小万历之间感情如此真挚,在中国几千年封建历史上君臣之间是极其少有的。

君臣亲如一家,师生亲同父子,身沐皇恩的张居正根据小万历日常表现,认为万历将来一定是天下明君,而他自己也一定能辅佐万历创造辉煌。为什么张居正会如此肯定,他的理由是什么呢?

我们再从张居正的角度上来看,因为他和小万历之间这种类似于父子之间的感情,因为小万历这么懂事这么成熟,让张居正也觉得这个孩子将来也一定是个可造之才,将来一定是个明君是个明主,所以他把所有的心血都花在他的身上。张居正下这个判断那也有依据的,我们可以举三个例证。第一个例证,张居正教导小万历说,一个皇帝要能够振兴大明王朝最要的先决条件是什么呢?是不能偷懒,要做好皇帝的本职工作。那么皇帝的本职工作是什么呢?是要能够坚持上朝,上早朝,这是做好一个皇帝的先决条件。张居正提的这一点很关键,明代政治最大的弊病是什么,宦官乱政。为什么会宦官乱政呢?根子就在这儿,明代的皇帝荒政怠政,甚至很长时间不和大臣沟通。皇帝和大臣沟通的唯一渠道,基本上正式渠道就是早朝时候。这时候听大臣思想汇报工作汇报情况汇报,他这样的话才能和大臣之间保持一个交流,对国情有一个掌握。像明代皇帝都怎么样,像嘉靖皇帝武宗皇帝隆庆皇帝都是典型的怠政荒政的皇帝,可以多少年不上朝的,这样君臣之间怎么样?按照明史的话说,不相接久矣,大家踫不到面。而天天和皇帝呆在一起的宦官就把持了皇权,所以张居正讲,你要想振兴大明王朝,你一定不能偷懒,得上朝。小万历从十岁开始,每天一大早,明朝上朝时间比我们现在上班时间早多了,六点多钟就开始上朝了,每天一大早就早早起来上早朝,从来不耽搁。对于一个十岁的孩子来讲,多不容易啊,后来连张居正都不忍心啊。后来张居正开会专门讨论上朝时间,改一改,每十天,逢三六九上早朝,这样小万历就可以多睡两天懒觉。张居正在世的万历元年到万历十年的这十年里头,小万历这个孩子非常完美地坚持了上早朝的制度,所以这让张居正认为,小万历具备了作为一个好皇帝的先决条件。可惜啊,张居正不知道,他死后五年后,长大后的小万历再也不坚守早朝制度了。在他当政的四十多年里,后来二十多年都不上朝了。

张居正看好小万历的第二个例证。他对小万历说,要懂得节约,要爱惜民力,这是一个做好皇帝的根本条件,所谓国富兵强,首先要国家富裕,为什么经济改革才是中心呢?说这个小万历从小就非常懂得节约。说万历元年的时候,到了过春节了,在有一次课上,张居正就说,张居正其实是找个理由,说你爹隆庆帝,刚死了一年多,等于三年的丧期还没过呢,今年春节灯会,元宵灯会就取消掉,对不对。其实张居正刚开始万历新政是为了要节俭,不愿意花钱,小万历一听这话就说,不劳先生吩咐,我昨天已经交待过了,宫里的灯会春节就不要搞了,能节约点就节约点,张居正一听很高兴,但要知道小万历毕竟是个孩子啊,孩子哪有不喜欢逛灯会看焰火的呢。所以过了春节,到元宵节快到的时候,有一天,小万历实在忍不住了,就给张老师说,我想问你一下,这个元宵鳌山的灯会是不是祖制啊,就是说,你张老师不是最喜欢讲祖宗成法吗?什么都要按照祖宗的规矩来,这个鳌山的灯会好像是祖宗定下来,要不然咱们还是小小的搞一下,解解眼馋放放焰火什么的,对不对。张居正一听,小万历的鬼心思他当然知道,但是他不肯花钱,脸一板,这个事嘉靖时偶一为之,但是是为了敬神不是为了娱乐,所以我看还是不要搞,小万历心痒难熬啊,旁边还有个冯保在旁边呢。冯保看得出这个小万历非常想看焰火,出来打圆场,就说,哎呀,张先生,不行就搞一次,搞一次明年就不搞了不就行了吗?当时张居正就白了他一眼,你知道搞一次多少钱吗?十万金啊。现在万历元年的时候,万历新政刚开始,国家财政这么困难,能省就省点吧。冯保一听,还要争,这时候才十岁大的还不到十一岁的小万历听了张老师的话,突然说话了,说了一句什么呢?《神宗实录》里面记载,朕极知民穷如先生言。看不看焰火没关系,现在老百姓很穷,能省点就省点,所以你看这个小皇帝这么知道节俭。我们小朋友知道节俭,可能家庭条件不好,人家皇帝也知道节俭,家庭条件还有比他更好的吗?所以张居正觉得这个小万历这个孩子将来一定是非常爱惜民力的一个好皇帝。可惜张居正不知道,在他死后,长大之后的小万历成了明代历史上最贪婪的一个皇帝,最贪财的皇帝,最不爱惜民力的皇帝。就是他把张居正辛苦积累起来的国家的本钱,万历新政的本钱消耗得精光。

张居正看好小万历的第三个例证是什么呢?他跟小万历说,做一个好皇帝,要懂得仁慈,要爱惜人才,这是做好皇帝的重要条件。说张居正有一天,给他讲自编的插图本教材《帝鉴图说》的时候,刚讲到宋仁宗有一个奇特的习惯,什么习惯呢?不喜欢珠宝。张居正教学很有方法啊,讲述一个奇特的问题,但还没解答呢,这个十岁大的小万历,张口就来了一句,贤臣为宝,珠玉何益。宋仁宗这个习惯有什么好奇怪的,对于一个皇帝来讲,贤臣才是珍贵的珍宝,珠宝玉石这些对普通老百姓是珠宝,但是对一个国家来讲不算是什么珠宝,人才才是珍宝。所以当时张居正一听这话,大惊失色双目放光非常感慨,哎呀,说这孩子简直是人中人凤,不愧是天子天的儿子,天赋极高,这孩子要好好培养一下,好大明王朝中兴之日指日可待啊,一定是大明王朝的中兴之主振兴之主。

后来有人史学家有一些批判张居正,也不算是批判了,就是指出张居正某些缺点,比如说他在世的时候他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改革家政治家,但是说他眼光不够长远的一点是什么呢?是他死前在内阁里头没有安排好政治接班人改革接班人,所以导致他死后他的政策一下子就没有人执行下去,事实上张居正确实没有能像徐阶当年培养他一样在内阁里培养出一个改革接班人,但张居正并不是没想到这一点,其实他培养的改革接班人根本就不在内阁里,而在皇宫在大内,就是他看好的那个小万历啊,虽然张居正生前没有对小万历说,我看好你哦,但是他确实是一直非常看好小万历,他也坚信这个孩子一定能成为他最优秀的改革接班人。可惜啊,张居正看不到他死后他曾经认为特别仁慈的小万历对他们张家血腥的报复,也看不到这个曾经非常勤劳爱惜人才的小万历,几乎毁掉了整个政治上的后备人才。

有着丰富政治经验的首辅大臣张居正对小万历无比欣赏,对小万历充满希望,但他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被他寄予了无限希望的小万历情怀大变,凝聚了他一生心血的万历新政竟化作了一场烟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局?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我们不禁要问了,那么目光如炬的张居正为什么会看走眼了呢?这个当年表现这么优良的一个孩子,这么绝对一个明君表现的孩子,后来怎么会成为明代历史上极为荒政怠政的昏君呢?是不是这个孩子小时候的表现都是做秀,太贼了,骗张老师的。我想不可能,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做秀不可能做到这样,是不是。那么为什么年少时表现出一个栋梁之才的人长大后为什么会成为一个朽木不可雕也的极端呢?我觉得这就要说到我们这两讲讲到张居正的操切,就是讲到张居正的教育问题和小万历的成长问题,我觉得原因就在这两点上。

首先是张居正的教育问题,中国的传统教育啊,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在哪儿?三个字,家长制,或者叫家长式教育。责任心膨胀过头了,义务变成一种权力,就是我有教育你的权力,我怎么教育你那是我的权力,我教你什么也是我权力。在这种教育心态下,你想想孩子所受的那种教育环境是什么样的,是一种重压。毫无疑问,张居正和李太后实行的就是一种家长式的教育。说这个小万历啊,大多数时候都蛮好的,但小孩总有犯错的时候,对不对。说小万历要犯错,冯保就警告他,怎么警告呢?说你再这样我就告诉你妈。李太后教育很严格,一般这样的时候,小万历就老实多了,但是有些错毕竟掩不住,最后会被李太后知道,说李太后知道了以后,怎么对小万历说呢?说你再这样,我就告诉你张老师,经过这两级恐吓,小万历就彻底老实了。这说明到李太后这顶多还只能算黄色警报,最多就算橙色预警,到了张老师这张先生这那就算是红色警报了。你说小万历对张居正怕成什么样。当然张居正做为一个大臣他不可能是打骂小万历,但是没有打骂,小万历对他还吓成这样还怕成这样,这就更可以看出来在这种家长式教育环境下,小万历的心理有多扭曲了。但张居正和李太后意识不到这个问题,觉得我都是为了孩子好,跟我们大多数家长一样,像我这都是为了孩子好,他就应该这样,应该这样学应该这样成长。可惜啊,我们大人们心里的应该永远和孩子心灵中的应该不是一回事。心理学家研究认为一个男孩子尤其是男孩子11到13岁往往是逆反心理,而16岁到18岁往往是这种逆反心理表现得最明显的时候,从小万历的发展经历来看,我们11到13岁看不出来,这说明被完全压制住了,但是压制得越紧反弹得越凶。16岁到18岁的时候这种逆反心理一下子就表现得很明确。当然这和张居正的变化也有关系,小万历16岁的时候,万历六年,刚好是张居正经历了夺情风暴之后,工作风格开始急剧变化,变得越来越操切,尤其是他把小万历当成自己唯一的接班人,期望越大,所以对小万历的要求也越加严厉,而小万历这时候16岁之后,结完婚了也长大成人了开始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想法了开始和敬爱的张老师不合拍了,怎么办呢?张居正发现这个问题之后,就要把两个人的不合拍强扭成合拍,强扭的瓜就是这么产生的。

随着小万历年龄的不断增长和张居正教育方法的不得当,原本融洽的师生关系变得越来越不和谐了,接下来万历小皇帝和首辅大臣张居正之间有意无意得展开了两场辩论赛。那么,成长中的小万历在和老师的辩论中能有获胜的希望吗?

说有一次,16岁的小万历到17岁的时候,越来越喜欢花钱了,说他那个大内的钱不够花,有一次他就让户部下一道旨意给户部,说我缺钱,你们是不是赞助一下50万两。户部说,那个开年年初的时候,财政计划没这笔钱啊,每笔钱都算好怎么用的,我到哪儿给你支这50万两呢?这个时候的小万历还是比较通情达理的,哦,那就不为难你们了,不要影响国家的财政计划。这样他转头命工部说,你们不是可以铸钱吗?我们现在是印刷钞票,那时候是铸钱。说你给我铸50万两,这不就行了吗,也不要为难户部。张居正一听到这事,户部一报告,相当恼火,赶快吩咐工部,不要理他的命令,然后张居正气冲冲地来找小万历理论。结果张居正还没说话呢,小万历一看张居正立马就质问,先生为什么不让我铸钱,我不用你户部的钱还不行吗?张居正马上解释,说这个,哎呀,也不怪上万历啊,小万历没学过经济学,所以张居正得给他解释,说天下有一两银钱,必有一两货物,这叫什么呢?这叫物有所有值。现在货物没有增加银钱要增加了,这个就物无所值了。小万历听不懂,说这怎么物无所值了,只要有钱,不就是物有所值吗?那意思就是只要钱能买东西,钱也是值钱的东西也是值钱的。你别说这个静态逻辑是成立的。张居正一听就头疼了,开始给他讲道理,那个道理是讲得犹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啊。小万历不能接受的倒不是这50万两能不能拿到,而是他自己拥有,他是皇帝啊,他拥有至高无上的皇权,天下都是他的江山都是他的,为什么天下的钱不是我的。也就是说,他拥有至高无上的皇权,为什么他的皇权在现实中要受到这么多的束缚和约制。当然讲理他肯定讲不过博学的张老师,所以最后,小万历要铸钱的这个想法还是被张老师否掉了,最后也没铸到这个钱,但是小万历心里那种愤愤不平已经是张老师抚不平的了。在这个铸钱辩论赛,我们当成一种辩论赛,结束之后没多久,小万历接受了经验教训,又准备了第二场辩论赛。

说到万历七年五月的时候,说张居正拟旨封李成梁为宁远伯。李成梁那是张居正的左膀右臂,我们在前面曾经讲过,“左继光右成梁”,那是张居正最重要的两个心腹,而且支撑起大明江山的半壁江山。那功劳累积得没话说,再加上李成梁刚刚又建立了军功,所以张居正封李成梁为宁远伯没人有什么意见,小万历也很高兴,当时就批示同意。结果张居正封李成梁为宁远伯,而且世袭,就是这个爵位可以世袭下去。结果这道旨意就是封李成梁刚刚结束的第二天,旨意下的第二天,小万历让小太监拿了一首口谕到内阁让张居正拟另一道圣旨,什么呢?封自己的老岳父王伟为永年伯。张居正一看就火了,说封李成梁为伯那是李成梁的军功所致,说你老丈人没有为国家贡献一点力量,你这时候跟着凑什么热闹啊,你这不是紧赶着凑热闹吗?不封。结果小万历这次准备得很充分啊,也不着急。第二天让小太监又送了一些材料过来,材料上写明了,小万历做好准备工作了,写明了武宗的正德二年和嘉靖二年的时候,这两个皇帝都曾经封自己的老岳父为伯,封爵。你张老师不是最讲究祖宗定制的吗?这是老祖宗的规矩啊,为什么他们可以封,我不可封。张居正一看也傻眼了,没想到自己的学生变聪明了,想着法子来对付自己了。想想,也确实没话说,只好封了,封了王伟永年伯,但不给世袭。这第一仗小万历算是胜了。第二天上朝的时候,小万历还要“宜将剩勇追穷冦”,见到张居正就问,说我岳父封伯,张先生你为什么不给世袭啊?他准备得很充分啊,所以第一阶段赢了,他要趁热打铁啊。其实张居正也有准备,张居正一听笑了。说,皇上您可能不知道,老臣查了一下典籍,嘉靖八年的时候,有圣旨明确地规定,以后外戚封爵一律不给世袭。典章制度小万历肯定不如张老师熟悉啊,但是他也不示弱,他说,张老师,我也查了,这个武宗正德二年和嘉靖二年的封爵,这两次封爵可都加了世袭了,那么他们可以加我为什么不可能加。张老师一听这话又笑了,又开始犹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了,把封爵这件事从太祖皇帝那儿开始说起,明太祖,为什么要封爵,封爵的意义是什么,封爵有哪些历史,可以做一篇论文了,小万历听着听着就糊涂了,讲道理他肯定讲不过他张老师啊,但是他不服输,最后把杀手锏扔出来了。在张老师讲了一大通道理之事,小万历愤愤不平地说,李成梁为什么可以加世袭,我皇帝的老丈人反而不能加世袭吗?很挑衅了,张居正一听也火了,这时候,本来工作风格就很操切,说李成梁你丈人能比吗,我大明的半壁江山都靠李成梁这样的人撑着呢,李成梁建了多少军功啊,你老丈人为国家你说得出哪怕一条功劳我都给他加世袭,所以你老丈人跟李成梁是不可比这个事情。况且我已经给他加了永年伯了,已经退步了,你说你还较什么劲儿呢?小万历一听也火了,张老师不高兴他也不高兴,甩头来了一句,难道我皇帝的老丈人还不如一个总兵官吗?我皇帝的老丈人难道还不如一个总兵官重要吗?张居正一听这话不说话了,死死地盯着小万历,那就是用沉默表示肯定的回答,不错,在我张居正眼里,你老丈人就是没有李成梁重要。张居正不说话,小万历也不说话,他们俩不说话,谁也不敢说话,两个人就这么大眼瞪小眼盯了半天。这事到末了,张居正也没给小万历的老丈人加世袭,最后小万历还是像一只蔫了的小公鸡败下阵去了。他从来在张老师面前没赢过。我们说,小万历要铸钱,这两场辩论赛性质不一样,要铸钱那还是为了自己的实际需要,但是后来这件要封爵的事,就明显可以看出来小万历是蓄意找茬儿了。那么,一直敬爱张老师的小万历,这个学生为什么要对自己敬爱的张老师找茬儿呢?他除了这种青春期的逆反心理,小万历的心理上还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心理情结呢?而这种情结又会对张居正造成怎样的麻烦?这样的麻烦又会对万历新政造成怎样不可预料的后果呢?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