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百家讲坛 风雨张居正(二十)突如其来的官场风暴

百家讲坛 风雨张居正(二十)突如其来的官场风暴

      吏部尚书张瀚,虽然身受张居正的知遇之恩,但关于小皇帝主张张居正父丧夺情,心里照样很不均衡,很难承受。现实上,张瀚跟很多耿直的官员一样,关于张居正对国度的奉献照样十分承认和推崇的。但因而,他们反倒以为张居正在伦理事理方面就更应该做个表率。朝廷考究“以孝治世界”,目前张居正面对父丧,任他是多大的官儿,他都应该辞去职务回籍丁忧。如果夺情,也就是不为父亲守满三年孝的话,任是你原来做出过多大的奉献,他们都感觉那在道理上是说但是去的。

      所以,当小万历下旨让吏部从官员任用顺序的角度来说明张居正夺情留任的意义时,作为吏部尚书,张瀚宁可拖着也不执行。当吏科给事中王道成来敦促他时,他大呼张居正要夺情就是蹂躏万古纲常,就是蹂躏伦理品德,所以果断不肯随波逐流,执行所谓的圣谕。 最初张居正重用张瀚,就是看中了他的人品,看中他不随波逐流。现在张瀚果真不随波逐流,但是目前他不随波逐流的锋芒倒是瞄准了启用他的张居正。小万历很生气,结果也很严重。他还不太成熟,第一觉得反倒感觉张瀚如许做是在渺视他,所以他一道圣旨就让张瀚退休回老家了。张瀚是吏部尚书,从名份上说,位置不比内阁首辅差,那也是百官之首。何况,张瀚从来名声也不错。

      目前小万历只由于他不附从夺情,就算了他的官,这一下在宦海上就惹起了轩然大波,并使得各方面都把留意的核心集中到了张居恰是否应该夺情上。 张瀚这一走,那是带着无声的抗议分开的,这抗议虽然是无声的,但只需是抗议,它就会象多米诺骨牌一样,激发连续串无声和有声的抗议。果真,在张瀚罢官之后的第四天,一个有力的声响响了起来,这个声响一会儿震动了朝野。可这个声响,反却是张居正最先听到的。张居正在家里设了一个暂时的灵堂,以祭拜本人的父亲。这天他正在灵堂为父亲守孝,游七忽然来报,说首辅您的学生翰林院编修吴中行求见。吴中行是张居正一个比拟自得的学生,由于文才出众,所以张居正对他的印象也十分不错。张居正据说是吴中行求见,想了下,就走出了灵堂。

      吴中行远远看到张居正,赶紧抢上几步,弓身施礼,说“学生参见恩师。”张居正点允许,神色凝重地看着吴中行,不晓得他找本人是什么事儿。只见吴中行也神采凝重地看着张居正,伸手从袖筒里拿出一个折子来,说:“学生有本要上,特来请恩师过目。”张居正接过奏折,并没有先翻开看,手上拿着奏折,眼睛还盯着吴中行。年青的吴中行呢,也没什么害怕,腰板儿挺得直直的,目光与张居正互相直视。张居正盯着吴中行,看了几秒钟,像是先从这个年轻人眼中读出什么,然后才翻开奏折,一行行地读了下去。 游七在旁边看张居正面不改色地读了很长工夫,才抬起头来。张居正又看着吴中行,吴中行照样像方才一样挺着腰板儿直视着他的教师。

      游七不晓得怎样回事,只听见张居正淡淡地问了一句:“奏折递上去了吗?” 吴中行一听倒笑了,说:“如果没递上去,学生也就不敢拿给教师看了。”听了这话,张居正又不做声了,两个人的对话就各只一句,然后照样像方才一样,张居正面色凝重地看着本人的学生吴中行,而吴中行则挺着腰板目光直视着本人的教师张居正。游七在旁边看着疑惑儿啊,心的话这二位彼此在看什么呢?他还没想清楚呢,只见张居正忽然袍袖一抖,把手中的奏折啪地扔在地上,然后回身回了灵堂。而吴中行呢,竟然苦笑了一下,连地上的奏折都没捡,只朝张居正的背影拱了拱手,然后也回身离去了。等二人都走了,游七过来,把地上的奏折捡起来一看,才晓得这奏折原来是个副本,标题是“因变陈言明大义以植纲常疏”。奏疏里头先是说父子之情乃人之天分,张首辅此刻面对丧父之痛,心里应该是多悲伤啊,这一点皇上你怎样不清楚呢?

      这说的照样挺有情面味的。可接下来吴中行话锋一转说,朝廷上下都和皇上您一样尊敬张首辅,我作为张教师的学生也很尊敬他,可我们为什么尊敬他呢?照样由于他的贤良吗?一个贤良的人要担世界的重担,就应该在正人之前起首可以正己,就应该是个品德的模范与榜样,如许才干有政治的示范效果。而张首辅目前由于皇上您的意思要夺情,不恪守祖宗成法回家丁忧守制,如许的张首辅、如许张教师不就有品德的污点了吗?如许的人还怎样能成为当局的首领呢?

      奏疏的最终说夺情这件事“事系万古纲常,四方视听。惟今天无过举,然后后世无遗议。销变之道,无逾此者。”(《明史卷逐个七吴中行传》)这话就说的凶猛了,那潜台词是说假如皇上您和张首辅都主张并对峙夺情的话,那一定会被后人耻笑,并在前史上留下千载的骂名!游七看完这话,真是出了一身的盗汗,心的话这个吴中行胆量也太大了,这不连张居正和小万历都骂了吗?游七想想又气得不得了,连吴中行这个张居正从来喜好的学生都跳出来如许进击夺情之事,老爷心里头这会儿一定不知有多灾受了。而且这个吴中行尤其可恨的,你要上本进击你就上得了,那里向皇上递交了奏折,这边还还抄了个副本拿来给张居正看,你这不是故意气人嘛!

      那么,如许一封奏折递上去,终究会惹起如何的轩然大波?张居正终究又该若何应对这囊括而来的弹劾风暴?敬请关注,大明名臣系列风雨张居正(二十)突如其来的宦海风暴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画外音】父亲突然死去,张居正按规矩准备辞职回家守孝三年,万历皇帝苦苦挽留,杖居正谨遵圣命继续留任,一场席卷大明王朝的官场风暴却突如其来,五位大臣前赴后继大胆挑战万历皇帝和张居正的绝对权威,面对一浪高过一浪的弹劾风暴,身处风暴中心的张居正究竟如何面对。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郦波副教授与我们一同经历大明王朝历史上这一场惊人的官场风暴,为您讲述风雨张居正之突如其来的官场风暴。
在四百多年前的大明王朝,身为帝国最高官员的张居正,突然听到了父亲去世的噩耗,在曾经的那样一个封建时代,父母去世,儿子必须辞职回家守孝三年,称之为“丁忧”。无论你是普通百姓还是朝廷官员,而张居正也正打算辞去首辅大臣的官职,准备回家为父亲守孝,可年少的万历皇帝苦苦挽留,破例要求张居正继续夺情留任,但是,让张居正和万历皇帝都没有预料到的是,这样的举动却招来了明王朝历史上一场极为猛烈的弹劾风暴,矛头竟然直指碗里和张居正,究竟是谁如此大胆,敢于挑战皇帝和当朝宰相,这些大胆挑战皇帝和宰相的大臣又将身处怎样的血雨腥风。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郦波副教授与我们一同经历大明王朝历史上这一场惊人的官场风暴,感受张居正改革的孤独与艰险,为进讲述风雨张居正之突如其来的官场风暴。

【郦波】吏部尚书张瀚虽然身受张居正的知遇之恩,可是对于小皇帝要让张居正夺情留任不丁忧守制,很难接受很有意见。其实啊,张瀚和大多数比较正直的官员一样,他们也很认可张居正对国家的贡献,甚至很推崇张居正在当时当时的政坛上所做出的巨大成就。但是他们反而因此认为,张居正在道德上就更应该尤其是伦理道德上更应该做一个全社会的表率了。现在张居正死了父亲居然要夺情留任,居然不回家守丧,不守满三年孝,这怎么能够服众呢,你作为一个内阁首辅,正人要先正己呀,是不是,所以对于小皇帝让吏部出面,慰留张居正的圣谕,张瀚怎么样,坚决拖着不做,吏部给事中王道成来催促他,结果他拍着桌子大喊,张居正要夺情,那就是要践踏伦理纲常,要践踏伦理道德,所以他宁肯辞职回家,提前内退,也绝不随波逐流,张居正当年重用张瀚,就是看中了他的人品,看中了他不随波逐流,结果他现在,果然不随波逐流,而且不随波逐流的矛头对准了起用它的张居正,所以小皇帝小万历很生气啊,后果很严重,一道圣旨,让这个张瀚勒令致仕回籍了,回老家去了,张瀚我们说过,脾气很犟掉头就走了,但张瀚是吏部尚书啊,说起来名分上说那也是百官之首。而且张瀚这个人素来官名不错,结果张居正父丧自己没走,吏部尚书张瀚到先走了,这一下在官场引起了巨大的震动。这就像多米诺骨牌,推到了第一张牌,虽然这第一张牌是一种无声的抗议,但它随即就会带来一连串有声或者无声的抗议。说在张瀚走后,第一声有声的而且是有力的抗议响起来了,而这第一声最先听到的不是别人,是张居正。说张居正在家里为父亲临时设了个灵堂,在为父亲守孝的时候,灵堂守孝的时候,管家游七进来汇报说老爷您的学生,翰林院编修吴中行求见,。这个吴中行啊,是张居正的学生,因为特别有文采,又很聪明,所以张居正还是很欣赏他的,现在一听说吴中行求见,张剧中想了想就从灵堂里走出来了,吴中行远远的看见张居正走过来,赶忙抢前,躬身施礼,说学生参见恩师,张居正点点头,脸色凝重的看着吴中行,不知道他找自己什么事,结果这个吴中行,虽然年纪轻轻的也脸色凝重的看着张居正,伸手从袖筒里掏出一份折子来,双手递上,说学生有本要奏,特请恩师过目,张居正拿过奏折没看,放在手上,先看了两眼这个吴中行,吴中行虽然年轻,但腰板儿挺得倍儿直,眼睛也直视着自己的老师张居正,张居正像是从这个吴中行的目光里头,先读出什么来了,然后才打开奏折,一行一行的慢慢看下去。说旁边游七看张居正,面不改色的读了半天,张居正才抬起眼来,对吴中行说,折子已经递上去了吗,吴中行一听倒笑了,说学生要是没有递上去,也就不敢拿给恩师看了。听了这话,张居正不吭声了,吴中行也不说话,结果两个人大眼瞪小眼的,张居正还是脸色凝重的看着自己的学生吴中行,吴中行还是腰板儿倍儿直的盯着自己的老师张居正,两个人的交谈就指一句话,各只一句话,这游七在旁边看着纳闷儿,心里话这二位大眼瞪小眼的看什么呢,不认识啊,他还没想明白呢,突然张居正袍袖一抖,啪的一下把折子扔在地上,转身回了灵堂。吴中行呢,居然都没去捡那折子,只苦笑了一下,在背后对着张居正的背影躬身施了个礼,转身也走了。等俩人都走了,游七过来把地上的折子捡起来一看,原来是一份上奏给小万历的奏折,题目叫,因变陈言明大义以植纲常疏,后来又简称“植纲常疏”。这个奏折以开头说,父子之情那是人之天性,张老师张首辅现在死了爹,应该回去奔丧,他心里这会儿多难过,多痛苦啊,皇帝您怎么就不理解呢,这个是对小万历说的,这个一开始说的,还是很有人情味的,对不对,可是接下来,话锋一转说,我们知道皇上您很尊重张首辅张老师,事实上,我们和皇上您一样都很尊重张老师,可是我们为什么尊重他呢,那是因为他是一个治世的能臣啊,那是因为他是一个贤臣,贤能的代表啊,一个贤能的人,要想治世,要想治理天下,要想正人之前,就必须先要正己啊,就应该同时是一个道德的表率啊。现在长首辅死了跌,他要是不回家丁忧守制,守满三年孝的话,这不就是有巨大的道德污点了吗,这样一个有道德污点的人,怎么能做政府的领袖呢,怎么还能再领袖群臣呢。这边吴中行上了弹劾的奏折,张居正第一时间读到了奏折的副本,张居正虽然当时没有发作,但是心里肯定气愤的不得了,他上一次要辞职,就是因为那个刘台攻击他,刘台是什么人啊,是他的学生啊,他为什么要辞职啊,大明朝第一起学生攻击老师的事件,就犯在他张居正身上,所以他要辞职,这下好么,刘台开了个头,现在又是一个学生来攻击自己,张居正心里也苦啊,就不明白自己一片报国之心,为什么连自己的学生都不理解自己呢。

【画外音】又一次学生告老师的事件,让张居正感到颜面扫地的同时,内心深处的那种孤独与伤感也在不断加剧,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

【郦波】吴中行上奏折的第二天,张居正又一个学生,翰林检讨赵用贤,又上表弹劾张居正,因为赵用贤这个人,他擅长研究易学,尤其研究什么谶纬啊,星相之学,所以他在这个上表里头就很恶毒,他说最近正好天空出现了彗星,他从一个占星术的角度,星相学的专家,他解释了大明朝不祥之兆,那要有不祥之兆一定有不祥之事啊,眼前有什么不祥之事啊,张居正要夺情,这就是大明朝的不祥之兆。而且这个赵用贤又是张居正的学生,然后他又这么说,后来京城里到处都贴满了大字报小字报,就说张居正要夺情那是大明朝的不祥之兆,张居正这下子心里更难受了,有一个学生来攻击他。这还不算完,赵用贤上表弹劾后的第二天,吴中行上表后的第三天了啊,张居正的一个同乡,老乡,那在古代的官场上最讲究乡谊年谊,就是同学和老乡的关系,是非常讲究的,他的一个老乡刑部主事沈思孝,和另外一位刑部员外郎艾穆,两个人联名上表弹劾张居正夺情,据说张居正听到这个消息之后拍案而起,眼含着热泪说,当年严嵩祸国殃民,我还没听说过他那位同乡这么恶毒的攻击他,难道我张居正还不如严嵩吗!这个时候的张居正可真的火了,那些反对派改革的反对派攻击他,骂他是小人,甚至骂他是禽兽,那也就罢了,现在连自己人,他的学生,他的同乡都这么不理解他,而且这么恶毒的攻击他,张居正是真火了,要知道张居正在那个时候手握着当世最高的权力啊,我们常说,一个宰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句不适合张居正,因为在张居正当时,事实上,他连一人之下都没有,小万历只不过是个小孩,是他的学生,而李太后缺了张居正大概连主心骨都没了,是不是,所以他手上握着的是当时最大的强权,他要想排除异己的话,完全可以遇神杀神,遇佛杀佛,是不是。一片苦心,连自己人都不理解,所以张居正这个时候是真的被激怒了,不要说张居正怒了,那个小万历就更怒了,为什么呢,说在艾穆,沈思孝之后,一个刚刚进入官场的刑部观政邹元标又上表弹劾夺情这件事,这次他不仅骂张居正,他甚至调侃起小万历来了,他说,今幸亏居正丁艰,犹可挽留,若不幸身难,陛下之学将终不成,志将终不定耶。——《明史。邹元标传》他的意思说,皇上你老说离不开张居正,那幸亏张居正现在还活着,只不过是他爹死了,要是张居正现在死了,皇上你是不是就不要治理国家了,你是不是就不要学习了,不完成你的学业了,那意思就是,潜台词就是,你没了张居正你就不活了,你也忒没志气了,所以小万历看到这个奏表之后,拍着桌子大叫,给我廷杖,给我廷杖,要用廷杖的酷刑,要在市曹之间而且不是在朝廷上,要拉到市曹之间,万众瞩目的地方,这几个攻击夺情的人,给我脱了裤子狠狠的打,不打死不罢休,小万历狠了心了,明代的梃杖啊那是非常残酷的,古语有云,刑不上大夫,对于士大夫,对于知识分子,那是要保留一些颜面的,也体现了一种君权,对知识分子,对知识的一种尊重,可是到了明代之后啊,这个梃杖就是专门对付士大夫的,对付知识分子的,说嘉靖朝以前还稍微好点,打屁股归打屁股,不脱裤子,说家境以后,规定就必须脱光了下半身打屁股,对于知识分子来讲,这个打也就罢了,明代的梃杖非常残酷,有时候多达几十杖到上百杖,有时候会把人打死的,经常会把人打死,那打死也就罢了,这个脱了裤子打屁股,对于知识分子来讲,实在是件太丢人的事,不要说对知识分子了,现在家里小孩,你也很少会脱了他的裤子打他的屁股啊,对不对,顶多抽他两下子,那是一种对人格的侮辱啊,所以张居正上台之后啊,从来不主张用梃杖,你看看,刘台案得时候,刘台那么攻击他,小万历要给他泄愤,要打刘台一百梃杖,张居正反复的上表为刘台求情,最后把刘台的梃杖和充军都免了,所以万历朝这一段时间,梃杖已经是一个比较稀有的事了,可是现在小万历要对这几个反夺情的代表处以梃杖,上下下的官员一下就慌了神了,为什么呢,因为就当时的伦理道德而言,儒家的伦理纲常而言,这几个反夺情的人,无疑被当时社会认为是正义的代表,认为是道德力量的化身,也就是说他们都是君子,这几个人,这五个人,要挨梃杖得这五位,后来就被称为万历夺情事件的“五君子”就像戊戌六君子一样,他就是知识分子中,那种代表,打了他们,就打了整个士大夫的脸,所以整个士大夫阶层,上上下下的官员都要想办法营救这几个人。

【画外音】这五位竟敢挑战皇帝和张居正的大臣,究竟能否逃脱那令人不寒而栗的恐怖梃杖,犯了冒犯皇帝的重罪,谁又能救得了呢。

【郦波】找小万历求情那是不可能了,小万历虽然小,这时候就已经渐渐地露出了专横之态,后来这个小万历就跟他爷爷嘉靖皇帝一样,张居正死后,李太后死后没人管着他了,说他一个人,跟所有的大臣们对着干,扛着干,牛脾气,谁也劝不了,所以找小万历求情,不可能,把,也不行,为什么那么呢,要找李太后,先得经过司礼监大太监冯保对吧,那个冯保朝廷上上下下,也就张居正一个人把他当人看,其他哪有士大夫看得上他一个太监的,都不正眼瞧他的,所以依着冯保几个骂小万历骂张居正的,所谓的君子们要依着他,恨不得秘密的抓到他掌管的东厂里弄死,找他求情,找他通过他,求李太后,门都没有。所以啊,这时候只有一个人,能救这几个人,谁呢,解铃还须系铃人,谁啊,对,也就只有张居正,能救这几个人。大家就像,一定要求张居正来救这几个君子,所谓的君子,先从外围像办法,说当时的状元郎沈懋学写信给张居正的儿子张嗣修,张嗣修是榜眼吗,沈懋学是状元,那个有名的小李探花还排他俩的屁股后面呢,所以他俩是英雄惺惺相惜,本来关系是很好,沈懋学就写信给张嗣修,一开始让张嗣修要劝自己父亲,不要夺情,要丁忧守制,后来又让张嗣修劝自己父亲一定要解救这五位君子,幸好张嗣修是个很理解父亲的儿子,所以他给沈懋学回信,寥寥几个字,说我父亲是为国夺情,那就是尽忠于孝,说完了什么也不说了。说后来沈懋学还写信骂张嗣修说父亲夺情那就不是纯臣,纳粹的忠臣,儿子不能劝阻你爹,你这个儿子不能劝你爹,你就不是诤子,不是敢于诤谏的好儿子,你们父子俩那是要被后人骂的。说张嗣修啊根本不搭理他,从此与沈懋学绝交,沈懋学又写信给当时的一个大名士,张居正的亲家,南京的都察院右都御使李幼滋,请他出面劝张居正,解救这几个人,请他劝张居正不要夺情,结果李幼滋回信上来就说,你别看你是状元郎,你说的那套什么伦理纲常,那叫宋儒头巾语,宋儒头巾语啊,迂腐之极,当年大宋朝之所以衰弱,就是因为你们这些人,这些理论,张居正夺情报国,那是圣贤的治世王道,是状元郎,你别嫌我说话不客气,就你那点才学,你现在还不能理解,说沈懋学看到这封信,气的浑身发抖啊,这是当朝状元,气的辞职回家,官不做了,说临走之前,也写了一封反夺情的上表,最好连我一起打屁股,那时候大家都认为,谁能挨上这顿板子,那是光荣的事,结果呢,小万历已经下旨了,这时候只要是反夺情的上表,一律不许向上呈递。所以这个沈懋学没捞着打一场屁股,据说这个状元郎一辈子引以为憾,很遗憾。

【画外音】所有外围的努力都失败了,营救的唯一希望就在张居正本人身上了,但是这似乎是更不可能的事情,那五位官员的上疏弹劾,正让张居正怒不可遏,他怎么可能出手搭救呢。

【郦波】这看着从外围找办法是不可能了,士大夫们横下心,只有软的不行来硬得了,说离梃杖只有一天的时间了,翰林院掌院学士王锡爵,带着几十位翰林院的同事,来张府直接求见张居正,因为张居正出身于翰林院,而吴中行,赵用贤也是翰林院的人,所以这些人按道理还不能不见,但是张居正他就是不见,游七出来回话说了,老爷说了,正在为老太爷守孝,不宜见客,谁都不见,王锡爵哪肯善罢甘休啊,在门口苦苦的哀求游七,游七呢看这拨人就来气,存心想耍他们,然后就进去一趟,再出来一趟,出来一趟,再进去一趟,折腾了好几回,让那这个王锡爵求了半谈,回答还两个字,不见。王锡爵这个气啊,心的话,我堂堂国家最高学府的掌院学士,校长啊,我求你这个下人,求了半天,居然张居正你还不见,所以王锡爵一下子是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他趁游七没留神,噌的一下就从游七身边就窜进去了,我硬闯,游七赶忙伸手拦,没拦住,结果跟王锡爵来的这帮人看王锡爵冲进去了,跟抢购打折商品一样,呼啦一下全都冲进去了,游七在后面直喊,王大人请留步,王大人请留步,王锡爵根本就不搭理他,闷头就往灵堂跑,直闯进灵堂里来,说王锡爵还没进灵堂呢,只听见灵堂里头有人冷笑一声,随即就听见张居正的声音,哼,王大人倒是豪放的紧啊,灵堂禁地也是你擅闯的吗!王锡爵猛抬头,一眼看到身着一身孝服的张居正,连忙拱手到,锡爵冒失,首辅大人尽请原谅,然我为救几位君子而来,人命关天,想老太爷,想高堂泉下有知,谅也不会见怪。那就是说我是为救人命而来的,人命关天嘛,就是你爹泉下有知也不会怪我闯入他的灵堂。张居正一听,眼睛一瞪,说人命关天,家父不怪,我张居正为国尽忠,家父就难道会怪罪嘛?!王锡爵一听这话一愣,心的话,现在救人要紧,就先不要再讨论夺情的是非了,所以他直奔主题就说,首辅大人尽忠为国,天下皆知,然若因一己之私,至人伦之情,师生之谊,君子之分于不顾,恐怕也难逃天下汹汹之口吧!结果张居正一听这话,眼皮一耷拉,出神的看着香案上的香烛说,居正此刻一身守孝,至于夺情与否,全赖皇上定夺,天下事与我何干。王锡爵一听这话就急了,心的话,这么扯皮下去,什么时候才能救到人啊,所以他不绕圈子了,冲着张居正就喊说天下事怎么能与首辅大人无关呢,吴中行这几个人可是首辅大人的学生啊,正是因为首辅大人所以才要受梃杖,首辅您向来不是最不主张梃杖吗,现在吴中行这几位君子要受此酷刑,大人您怎么能见死不救呢,张居正听了这话,听到了梃杖两个字,念叨了两声,梃杖啊,梃杖,然后抬头看着王锡爵说,圣怒不可测,居正也无能为力,说罢,掉头向内,冷冷的说了一句,游七,送客!王锡爵看张居正这么绝情,一下子就火了,一下子就激动了,明代的文人好激动,一激动起来都控制不住自己,从高拱开始都这样,是不是,说他上前一步,指着张居正的鼻子就喊,什么圣怒不可测,圣怒也是因为你张居正啊,一切都是因为你张居正啊,要知道在古代直呼其名个不尊敬的,是不是啊,他这一激动,也不称首辅大人了,直接就喊你张居正。张居正这一下子脸变的铁青铁青,回头看着这个王锡爵,看了两秒钟之后,突然张居正快步走到门边,从侍卫的腰间噌的一下拔出一把短刀,回身就走到王锡爵面前,王锡爵一下吓呆了,所有人都惊呆了,不知道张居正拔出刀来要干什么。说张居正快步走到王锡爵的面前,扑通一下就跪下了,跪在王锡爵的面前,把刀交在王锡爵的手中,然后拿着王锡爵的手架在自己的脖子上,眼噙着热泪说,不错,都是因为我张居正,你杀了我,杀了我吧!王锡爵都惊呆了,再也想不到当朝的内阁首辅会跪在自己的面前,让自己拿刀架着他,说一开始完全就是呆愣住了,拿着刀还站在那儿犯傻,然后他一下子意识到这事一个什么场景,桄榔一下把刀扔在地上,掉头就跑,结果跟他来的这拨人哗啦一下坐鸟兽散啊跑了一干二净,只剩下张居正长跪当地,身前一把短刀脸上是热泪长流啊。我记得我读《明史纪事本末》的时候,读到这一段内容的时候,正是一个深秋的漫漫长夜,我记得我在昏黄的灯光下,在泛黄的书页上,在漫漫的长夜里,似乎真的听到过一声来自历史深处的,孤独的呐喊,似乎真的感受过一个灵魂的孤独与彷徨。后来老有人说,甚至有很多史学家,学者,说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跪在王锡爵的面前还拿刀架着自己的脖子耍横,多少有些泼皮无赖的性格。我就不懂了,我就不明白了,张居正他手上握着的是当时最高的权利,当世最大的强权,他要排除异己完全可以遇神杀神,遇佛杀佛,他何至于要耍无赖呢。他这要是耍无赖的话,他所受的屈辱难道要弱于那几个要挨梃杖的君子们吗?如果这真是耍无赖,他还有何颜面再做内阁首辅去领袖群臣呢!当初他觉得高拱挨一拳都无法在官场上待,他现在给人长跪拿刀架着。如果不是心灵的悲痛到了一个极点,如果不是满腔的苦处无处诉说,一个人沉渊毅重,如张居正那样的人,会有这样极端的表现吗……难道考成法是靠耍无赖才收到成效的吗?难道一条鞭法是靠耍无赖才施行的吗?难道外除边患,内平叛乱,是靠耍无赖能够做到的吗?难道财政危机是靠耍无赖解救的吗?难道难道黄河水患是靠耍无赖治理的吗?难道八达岭上那条至今雄伟的大名万里长城是靠耍无赖堆积起来的吗?!如果这真的是叫无赖的话,那我宁愿化用辛弃疾的一句词来表达我此刻的心情,最喜居正无赖,本色沧海横流!

【画外音】此时此刻,当郦波老师为我们还原了当年历史的情景,将心比心,我们也深深感受到了一个改革者内心的孤独与挣扎,在唏嘘感叹之余,我们也在关心着那几个弹劾大臣的最终命运,血腥的梃杖真的要开始了吗?

【郦波】后来这几位君子们终于没有能逃脱梃杖的处罚,据明代各种史籍史料记载,当时施刑的场面事非常残酷的,确实非常残酷,说这个赵用贤比较胖,身上被打下来的肉,每一片都有巴掌大小。吴中行被打完了之后大腿跟上的腐肉太多,因为要挖出的腐肉太多,所以后来腿上留下了一个一尺见方的黑洞,而邹元标,艾穆则被活生生的打断双腿,落下终身残疾。艾穆说是每当天阴雨湿风啾啾的时候,腿痛就会喊痛啊痛,但是这几个人虽然受到如此的酷刑,说当时要不是因为士大夫阶层啊,其他的官员,请好了名医在旁边,等着几个人一施完刑,马上就抬下来救治,活下来都很困难。但虽然受了如此的酷刑,受刑如此之苦,但这几位君子们,一个个都毫无怨言,反而认为这是一种无上的光荣和荣耀,而整个士大夫阶层,也藉此认为他们是道德的楷模,君子的代表,认为他们身上体现的是中国文人的一种气节,说实话,这道确实是一种气节,因为这多少体现了中国传统文人对某种信仰的坚持与执着,但我认为,这些人虽然有信仰,但却没理想。理想这东西啊,我们每个人都有,小时候都有,年轻的时候都想过我将来要干什么,要如何建功立业,要怎么怎么样,可长大之后呢,一碰到冰冷残酷的现实之后呢,理想就成了纯粹的梦想。所以我们扪心自问,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那朵朵都已经成了凋零的花了,是不是,所以理想到最后就像这个词一样,理想吗,就是心理面随便想想很多人的理想最后不过是心理面随便想想,真正能建立丰功伟业的人,想张居正这样的人,能够超脱当时的道德标准,所谓伦理标准,紧紧的握住自己的理想把自己的理想付诸实践,而且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我觉得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啊,我甚至觉得这不仅需要一种超越当时的勇气,超越时代的勇气,也需要一种超越时代的智慧啊,在这场夺情伦理风暴之中啊,不论谁对谁错,作为风暴中心的张居正和他的万历新政,都走上了一条不归路。经此一跪,经此一变,张居正的工作风格大变,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那么这些变化到底是什么,这些变化又会对张居正的万历新政以及他本人带来怎样的影响呢,请继续收看下集,谢谢大家!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