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百家讲坛 风雨张居正(十七)奇招化解矛盾

百家讲坛 风雨张居正(十七)奇招化解矛盾

      张居正的考成法获得了意想不到的结果,但也因而冒犯了不少人,但是一心变法图强的张居正似乎也没有把这些放在心上,在考成法获得了成功之后,张居正的经济变革也似乎到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时辰,此时的大明王朝,地盘兼并之严重,横征暴敛,徭役之繁重,曾经到了阶层矛盾要总迸发的边缘了,所以那时不管在南方照样西南,很多的农人起义曾经开端成为朝廷的亲信之患。我可以这么说,要不是有不世出的奇才张居正出生,李自成的农人起义提早六十年就要到来了。

      不世出的奇才张居正用一招奇招,可以说十分有效的化解了这个阶层矛盾。那么张居正用了什么样的奇招呢?谜底是“清丈田亩”加“一条鞭法”。 其实啊,说起一条鞭法,那倒并不是张居正创造的,现实上在张居正之前,就有很多父母官试行过一条鞭法,比方说海瑞,他在应天府的任上的确就试行过一条鞭法,我们方才所说的这段海青天怒判徐家案,前史上也是实有其事的。然则海瑞倒并没有最终铡掉徐家老三,只是逼着徐阶把侵犯的很多的良田都让出来了,海瑞就以为要处理这个矛盾,最基本的要执行一条鞭法。 这个一条鞭法的实质就是把当局的各类各样的横征暴敛把他组成一个,所以原来叫“条编法”,就是把他编订起来组成一个,所以最早的时分是编定的编,最终讹误成了鞭子的鞭。

      其实历朝历代开展到后来都邑面对这个矛盾,就是繁重的钱粮、徭役,压得农人不得不起来对抗,不得不铤而走险。对纰谬?你比方说,明太祖朱元璋他本人就有亲自领会,元末的时分他就是一个赤贫的贫农,所以他对这一点是深有领会的,所以明朝一开国的时分明太祖对户部的长官就说,制订徭役和钱粮的时分就说,法贵简略,使民易晓,说越简略越好。然则这个钱粮开展到后来,历朝历代都是如许,越来越层出不穷,越来越复杂,使老庶民难以接受。张居正也以为处理农人的问题、地盘的问题才是处理一个国度长治久安最基本的问题。

      所以他曾经说,“惟是黎元穷困,赋重差繁,邦本之虞,日夕为念。”什么意思呢?就是钱粮繁重,徭役繁复,这叫“邦本之虞”,最让国度担忧的工作,最有风险的当地,基本所在,所以作为内阁首辅,异日夕为念。阐明他是把这个经济任务当成最中心的问题来看待。南京大学博士后郦波副传授,讲述风雨张居正第十七集 奇招化解矛盾。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张居正的考成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但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不过一心变法图强的张居正,似乎也没有把这些放在心上。在考成法取得了成功之后,张居正的经济改革也似乎到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时刻。此时的大明王朝,农民可以说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繁重的徭役和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压得农民喘不过气来。农民和大地主、官僚之间的阶级矛盾也变得愈发不可调和,此时此刻,作为内阁首辅的张居正,又会用什么方法来化解这个矛盾呢?

朋友们大家好,我个人住在南京,经常要到北京来,我最喜欢秋天,从南京到北京来,为什么?金秋飒爽的时节,我每次坐在火车上,从南到北横穿华夏大地的时候,看到那金色的麦浪,看到那一幅春华秋实的景象,我都非常兴奋,甚至有些激动。就在437年前,也是一个丰收的秋天,在松江府的华亭县,就是现在我们的经济重镇上海,有一户叫赵玉山的农民,面对着一幅丰收的景象,他却高兴不起来。为什么呢?赵玉山为什么事而犯愁呢?为他的儿子赵大柱。赵玉山家一个独生子,老伴早就去世了,然后赵大柱讨了个老婆叫洪阿兰,后来又生了一个女儿,叫赵小兰,家里四口人,有几亩上好的水田,上好的水田收成也不错,所以全家日子还过得去。但是今年收成看上去非常好的一年,日子却过不去了。为什么呢?因为正好摊到了赵家的役年。明代规定要均徭役,就是为政府干活出苦力,大家都要均摊。怎么均徭役呢?明代把这个百姓按里甲制,按户口百姓总共分为十甲,按天干分为十甲,十甲合成一里,每里的每一甲、相同的一甲,十年轮流出徭役,这一年轮到这一甲出徭役了,就是这一甲的役年,那么出徭役的标准是什么呢?看你们家有多少田,按田数,农业社会嘛,农田是根本,按你的田亩数来出徭役。你说我们家没有男人都是女人,你总不能让女人修河堤吧,去筑路、去运漕粮,这就是徭役要出的事,这叫正役。那没办法,只要你们家有田,你出不来人你可以花钱雇人去出这个徭役啊,所以摊到你这个役年的时候,徭役你是躲不了的,但也不是谁都躲不了,有人就躲得了,谁呢?势家大户。就是大族、大地主,他们就可以躲得了。为什么呢?因为明代有规定,像读书人啊,做了官的、受朝廷封赏的、世袭的一些王侯啊,都有特权可以免除徭役。就是说只要政府、当地政府认定你有这个特权就可以。那么大地主能躲徭役,小老百姓怎么办呢?小老百姓也有小老百姓的办法。什么办法呢?投靠这些大地主。有人会说了,明代的农民不会这样吧?不会这么没素质,你家有地,该你出的你为啥不出啊?如果只有徭役也就罢了,比徭役更重的还有赋税。这个也是按田亩数交赋税的,每亩地要交多少粮,这都是有固定数字的,不论你收成好还是收成不好,如果没有朝廷的特旨,你交不出来,那就算你抗税,就是叛民、就是逆民。而且这个赋税啊,我们知道有个词“苛捐杂税”。明代到了后期,苛捐杂税花样百出,我举几个例子:比如说你要交银子,除了交给中央政府的,各地经手的他还有,比如说手续费,手续费当时叫什么呢?叫“火耗”,就是我这个银子放到炉子里炼的时候有损耗,损耗你提前得交,当然后来交银子,晚明开始主要交银子,前面交米交粮也有损耗,这个损耗有一个专有名词,说起来比较有意思,叫“淋尖踢斛”,这个“斛”是装米的那个容器,我来交公粮,倒进去之后,不算是你们家交的粮,倒满了之后,这个称粮官要上来踢一脚,洒出来的都算损耗,这叫“淋尖踢斛”,所以明代的称粮官腿法都特别好,南拳北腿,专练腿功。各级官吏的苛捐杂税是层出不穷,老百姓实在没有办法承受,就只好把自己的地投靠这些大地主,但不能名义上投靠,要把自己的地完全奉献出来,这样自耕农就变成了地主家的佃户,这在明代有一个专有名词叫“投献”,把地交给地主,所以碰到这种赋税和徭役,哪一甲碰上这样的役年,很多人就去投献,把地献出来,这样的话虽然要给地主交租,但是繁重的徭役和赋税就可以躲避掉。这就造成了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历朝历代到最后都是这样“土地兼并”,土地越来越集中在一些大地主手中。

郦波老师的一番分析,让我们对明朝后期农民的苦难生活有了一个很具体的认识,现在赵玉山一家也碰到役年了,他们一家人又该怎么办呢?难道等待他们的就只有投献这一条路了吗?

赵家碰上役年,困难就来了,首先是赵大柱要顶差,这一年已经派了两回正役了,先是去修路,然后去筑江堤,筑江堤的时候还不小心被滚石磕了腰,当时还吐了血,休养了几个月才好。眼见着秋天要秋收农忙了,县衙里的班头又来派役了,说京城来了个御史,临时要招轿夫,你们家赵大柱不是两膀子力气大吗,现在衙门里头就让他做轿夫了,这叫什么呢?临时增派的这叫杂差,临时性的。赵大柱一听就不干,我今年就顶过两回正役了,凭什么又是我们家?班头一听就火了,你不出试试看,说着掉头就走。赵玉山赶快出来打圆场说软话,班头脸色才好一点,才给赵玉山说实话,谁让你老赵头不开眼,这都是徐三少爷的主意啊,你活络一点不就行了,说完就走了。这个徐三少爷是谁呢?就是我们以前提过的徐阶的三儿子徐瑛,徐家老三,在松江府在江南欺男霸女的那位,说是徐瑛看中了赵家这几亩上好的水田,一直就想让赵家到他家去投献,大地主看中土地的油水嘛,不仅要等农民来投献,有时候还使用各种阴谋来逼近农民来投献。依着赵玉山的主意,投献就投献呗,赵大柱坚决不肯,为什么呢?因为他知道徐瑛看中的不是他家这几亩上好的水田,徐瑛看中的是他的女儿赵小兰。赵小兰十四五岁长得很漂亮,有一次给奶奶上坟的时候,被徐瑛碰到了,路上调戏赵小兰,还说要收她做小妾,幸好小兰她妈洪阿兰碰到了才把女儿搭救出来。当时徐瑛就发了狠话,不仅一定要占了你们家的地,还要让你们家的人世代给我们家做奴隶。洪阿兰回来把这话告诉赵大柱了,赵大柱就没敢告诉他爹,怕他爹着急啊,现在他爹劝他认命劝他投献,没办法了,他只好把这个事情说了。赵玉山一听这话气得浑身发抖,对儿子说,你说得对,咱们就是砸锅卖铁,流浪他乡也不能到他徐家去投献。但问题是眼见着马上要农忙了,赵大柱是家里的顶梁柱啊,少了他怎么农忙啊?可是眼见着县衙里派下的杂差可怎么办呢?没办法,请人,问题是家家户户都要农忙的时候,到哪儿找人呢?后来赵玉山实在没办法了,找了本村一个泼皮无赖刘三12.45,让他代替赵大柱顶轿夫,然后过后答应卖了粮,给他三钱银子报酬。刘三也爽快,就答应了,赵玉山写下这个字据,就去顶这个役夫了。说这一年的收成果然不错,赵家里里外外忙活了半天,就像叶圣陶先生写的一样,确实多收了三五斗。可是收完了之后,和叶圣陶等下的农民一样,也傻眼了,为什么呢?去交这个赋税,交粮的时候,不是有个淋尖踢斛吗?装赵家粮的斛,那个称粮官上来踢一脚也就罢了,他不是上来踢一脚,还加了助跑上来猛踹了一脚,估计这个家伙练过佛山无影脚之类,赵家的斛哗一下倒了,那一下大半的粮都洒了出来。赵大柱当然不敢,坚决要求重称。可是这个称粮官叫来几个衙役,拿着水火棍,把赵大柱一顿暴揍,把赵大柱打得旧病复发,吐血抬回来。赵家的每斛粮都克扣,都冤去了一大半,这下赵家连自己糊口的粮都不够了,哪还有粮去卖啊。刘三那边顶完了徭役,天天拿着字据来讨钱,家里头赵大柱躺在病床上,赵玉山这个愁啊,天天央求刘三再等些时候。过了两天,刘三不来了,赵玉山刚缓了口气,自己的宝贝孙女赵小兰突然失踪了。正在赵玉山全家急得不得了的时候,那个泼皮无赖小流氓刘三来了,说我已经把你们赵家欠我三钱银子的债转给徐家三少爷了,现在就是你们赵家欠徐家的债了,然后又说,昨天徐家少爷昨天在路上碰上你们家闺女了,跟你们家闺女讨债,你们闺女自愿为了抵债,自愿到徐家当丫鬟去了。赵玉山一听这话是天塌地陷啊,这个徐家老三是丧尽天良啊,强抢民女不说,光天化日还编出这样的瞎话,可是他气得还没有说出话来的时候,只听以屋里头一声大喊,赵玉山和儿媳洪阿兰跑进屋里一看,自己的儿子赵大柱在里屋其实已经听到了这些,一时急火攻心吐血而亡。赵玉山气愤不过,到华亭县县衙去告状,哪知道县令王明友早已经被徐瑛买通了,反诬赵玉山,结果当堂王明友让衙役们乱棍把赵玉山给打死了。赵家到此是家破人亡啊,地被占了人被抢了,只剩一个儿媳洪阿兰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就在这个时候,明代的包青天海瑞到松江府上任了,洪阿兰拦住海瑞的大轿喊冤,海瑞不失为青天本色,接了这个案子之后和当地的这些官僚还有徐家有一番智斗和周旋,尤其是和徐阶面对面交手之后,查清了案子,秉公而办,最后判处徐瑛和县令王明友死刑。徐阶这时候为了救儿子,没有办法了,这时候他退休在家,走了内廷太监的路,朝廷撤了海瑞的官职,派了钦差大臣来重审这个案子。海瑞呢,屹立不倒,不失为海青天的本色,在朝廷钦差大臣来到之前,演了一出“铡美案”,当然这儿不叫铡美案,应该叫“铡徐案”。铡掉了徐瑛和王明友,为松江府的百姓出了一口恶气,也为赵家平了冤。我看到在座年龄比较大的观众听这个故事的时候频频点头,你这讲得不是马连良先生的一出京剧吗?不错,我们讲的这个故事就是著名的史学爱吴晗主笔的,由著名的京剧大师马连良演绎的一出京剧《海瑞罢官》。我们在这里重温这出故事,不仅是要对伟大的史学家吴晗和伟大的京剧大师马连良表达敬仰之情,也是要借这个故事重温一下晚明那段农民所经受的悲惨世界,这种灾难沉重的历史。

赵玉册一家的故事,虽然只是虚构的,但也深刻地反映出了明代晚期的农民是生活在怎样的水深火热之中,沉重的徭役和赋税压得他们喘不过去来,农民和大地主官僚之间的矛盾也变得愈发不可调和。张居正已经通过考成法整顿了官僚队伍,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那么接下来张居正会有什么办法来化解这个矛盾呢?

当然了,可能当时的松江府也就是现在的上海,并没有赵玉山赵大柱其人,但是当时千千万万的农民,都经受着像赵玉山赵大柱这样的压迫和苦难那倒是确有其事。当时的土地兼并之严重,当时的苛捐杂税,徭役之沉重,已经到了阶级矛盾要总爆发的边缘了,当时有大量的农民起义,已经开始成为朝廷的心腹之患。我可以这么说,要不是有不世出的奇才张居正出世,李自成的农民起义提前六十年就要到来了。不世出的奇才张居正用一招奇招,可以说非常有效的化解了这个阶级矛盾。那么张居正用了什么样的奇招呢?答案是“清丈田亩”加“一条鞭法”。 其实啊,说起一条鞭法,那倒并不是张居正发明的,事实上在张居正之前,就有很多地方官试行过一条鞭法,比如说海瑞,他在应天府的任上确实就试行过一条鞭法,我们刚才所说的这段海青天怒判徐家案,历史上也是实有其事的。但是海瑞倒并没有最后铡掉徐家老三,只是逼着徐阶把侵占的大量的良田都让出来了,海瑞就认为要解决这个矛盾,最根本的要实行一条鞭法。这个一条鞭法的本质就是把政府的各种各样的苛捐杂税把他合成一个,所以原来叫“条编法”,就是把他编订起来合成一个,所以最早的时候是编定的编,最后讹误成了鞭子的“鞭”。 其实历朝历代发展到后来都会面临这个矛盾,就是沉重的赋税、徭役,压得农民不得不起来反抗,不得不逼上梁山。你比如说,明太祖朱元璋他自己就有亲身体会,元末的时候他就是一个赤贫的贫农,所以他对这一点是深有体会的,所以明朝一建国的时候明太祖对户部的长官就说,制定徭役和赋税的时候就说,法贵简单,使民易晓,说越简单越好。但是这个赋税发展到后来,历朝历代都是这样,越来越层出不穷,越来越复杂,使老百姓难以承受。张居正也认为解决农民的问题、土地的问题才是解决一个国家长治久安最根本的问题。所以他曾经说,惟是黎元穷困,赋重差繁,邦本之虞,日夕为念。什么意思呢?就是赋税沉重,徭役繁多,这叫“邦本之虞”,最让国家担心的事情,最有危险的地方,根本所在,所以作为内阁首辅,他日夕为念,说明他是把这个经济工作当成最核心的问题来对待。但是问题是,怎么解决这个经济问题呢?我们看张居正推行考成法的时候,雷厉风行大刀阔斧,那是非常的刚健甚至有几分泼辣,但是《明史》上总结张居正性格的时候,却总是提他沉毅渊重,有时也说他深毅渊重,那就说他很稳重很谨慎啊,我觉得在经济工作上,张居正尤其表现出稳重的特点来。首先,他对经济工作不是很熟悉,你看他当官的这个历程,中了进士之后先进翰林院,后来又到国子监,这两个部门都是什么?教育部门。然后在礼部当了几天侍郎,然后就进了内阁,所以张居正本身没有接触过多少经济工作,没有经济工作实践,所以他上台之后,不敢贸然进行经济上的改革大动作。另外一个方面,一条鞭法我们说过在张居正上台之前就已经试行过了。一条鞭法的试行过程中面临着重重阻力,虽然有不少地方官,你比如说像海瑞,更有名的像浙江巡抚庞尚鹏都试行过一条鞭法,但朝廷都不认可。主持经济工作的当时的户部尚书葛守礼,是经济改革反对派的领袖,根本就不认可一条鞭法,而且还把因为推行一条鞭法的海瑞和庞尚鹏撤了职。张居正上台之后,葛守礼迁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就是言官的监察系统最高的长官,张居正还想借他的威望来控制言官,所以也不想因为一条鞭法和他发生正面冲突,所以在万历新政之初张居正并没有什么动作,尤其是对一条鞭法他只是看仔细地观察,看这个一条鞭法的利与弊。当然他也不是干看,张居正认为要推行一条鞭法必须有一个前提工作,必须完成,什么呢?清丈田亩。所以他一上台,开始利用考成法就开始清丈田亩,清丈田亩本身阻力就很大,就是要把大地主手中隐藏的土地给他扒出来给他曝光。这是一块偷税的田亩,要让他纳税,所以光是清查田亩就已经非常困难了,张居正曾经给各级清查田亩官员说,清丈事,实百年旷举,宜及仆在位,务为一了百当——《张太岳集书牍十二答山东巡抚何来山》趁着我张居正大权在握强权在手在背后全力支持你们的时候,一定要把这百年基础的工作做好了,所以张居正表现出很大的决心。所以到了万历八年的时候,清丈田亩的工作才彻底完成。我们第一讲就说过,从大地主阶级查出来偷税的田亩数有多少呢?总数达到三百万顷,这是个什么概念?它的面积相当于半个荷兰,而它产出的粮食在当时可以养活整个欧洲啊。所以清丈田亩这个基础工作完成了,推行经济改革的契机就来了。

现在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张居正就要开始他的经济改革了,可是非常谨慎的张居正会从哪里开始实施他的一条鞭法呢?他的变法成功了吗?这一次他又会遇到怎样的阻碍呢?

到了万历三年,他实施经济改革的契机来了,为什么呢?经济改革反对派的领袖葛守礼致仕回籍了退休了。在高层里最大的一个阻力去除了,张居正开始试行一条鞭法,当然这个试行过程同样表现出张居正非常谨慎。首先他要起用一个有经验的人,当时就面临一个矛盾,起用是起用海瑞呢?还是起用庞尚鹏?张居正斟酌再三后来还是没用海瑞。我们前面讲过,在张居正的用人之道里讲过,因为海瑞太极端了,虽然是个很好的人,明代第一清官,张居正也很佩服他,但是觉得他太极端了。这么重大的经济改革,他要找一个稳重的人来做,所以他选择了庞尚鹏。从历史的角度我们回头看,这还是正确的。那么从哪儿先开始呢?是从福建先开始的,这也是有道理的,因为福建自嘉靖年间以来,饱受倭寇之患,当地特别乱,所以土地兼并的情况也特别严重。正因为问题特别严重,所以问题暴露出来的也特别的鲜明,反过来说,暴露得鲜明,也越好下手治疗,所谓猛药治顽疾,道理就在这儿。所以张居正起用庞尚鹏为闽浙巡抚,福建被告一条鞭法,庞尚鹏很有经验,只要张居正支持他,只要放手让他去干,绝对没问题,所以一年之后,一条鞭法在福建立刻就显出成效了。老百姓也不流离失所了,当地的经济情况彻底改观,老百姓得休养生息。在福建获得成功之后,张居正又划了两个地方做为经济特区,不敢放大,这个步骤要一点一点来,还是试点,什么地方呢?浙江和江西。因为这两个地方,紧挨着福建,一旦这两个地方也成功的话,闽浙赣就形成一个经济特区了,这和我们当初设立经济特区的思路是一样的。结果闽浙赣很快在福建的影响下,一条鞭法也大获成功。但张居正还是不敢大意,因为当初葛守礼这些反对派反对一条鞭法有一个重要的依据是什么?他们认为一条鞭法虽然适合南方的农业情况,但不适合北方,所以不能作为一项国策。所以在闽浙赣成功了,还不能代表它能够在全国推广,所以张居正又向北很谨慎地逐渐又向北划出两片经济特区来。首先是在两湖地区,为什么要划两湖呢?因为这是张居正的老家,所以试行起来阻力不大。两湖地区成功了之后,再划山东为经济特区,结果一到山东,果然出问题了。山东第一年实行一条鞭法,很不理想。张居正没敢贸然下结论,而是亲自到山东做调查研究,发现当地的官员完全被势家大族买通了,完全站大地主势家大户的立场上去执行一条鞭法,当然这个立场成问题了,肯定效果不理想。所以张居正找清楚问题根源所在,利用考成法狠狠打击了当地的顽固势力,然后不停地给山东省的地方长官做工作,他给山东巡抚李世达的信中甚至说,条编之法,近旨已尽事理,…仆今不难破家沉族,以殉公家之务,而一时士大夫乃不为分谤任怨,以图共济,亦将奈之何哉,计独有力竭而死已矣,以公知己,敢布区区——《张居正集 书牍九答总宪李渐庵 言释递条编任怨》这段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表明要推行一条鞭法的决心,虽然下面有阻力,你李世达也不要怕,张居正在信中说,我为了要推行一条鞭法,不惜破家沉族,不惜力竭而死,就是我连灭族都不怕我连死都不怕,我在后面撑着你呢,所以你放心大胆地去做,只要我张居正一口气在,就做你最强有力的后盾。李世达坚定了决心,重新推行一条鞭法,结果第二年大获成功。这也可以看出张居正到这时候已经明确了一条鞭法就是经济改革的核心。但是,历史的遗憾就在于当他明确了以一条鞭法作为经济改革的核心的时候,时间已经走到了万历八年,也就是离张居正去世还有两年的时间。在经过频繁而细致的试点之后,张居正于万历九年终于把一条鞭法作为一项国策在全国推广开来。

至此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可以说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大明王朝也得到延续的机会,让本来日渐衰微的帝国似乎又焕发出了新的生机,那么一条鞭法的实施究竟取得了哪些效果呢?我们为什么说一条鞭法是明代最具经济学意义的经济改革呢?

我个人理解,一条鞭法在三个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也是它的优势所在。首先一个是它有效地遏制了土地兼并。因为清丈田亩是一条鞭法的基础,那么大地主阶级手中隐藏的那部分逃税田亩变成重点纳税田亩,这就有效遏制了土地兼并,大地主阶级就不敢去土地兼并了;第二条,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一条鞭法不仅把所有的赋税合编成一个,也把徭役合编了进来。要知道明代开始一直实行的是唐朝以来的两税法,就是徭役是一块,赋税是一块,一条鞭法把徭役也纳入到赋税系统里来,变成一个税种了,这个意义就重大了。这个负担对于农民来说,变成只有一个负担了。负担这个东西啊,它再沉重你只有一个我们也扛得住,所以在彻底减轻了负担之后,农民才真正有可能休养生息。所以一条鞭法实行之后,福建江西等地,《江西通志》里面记载过,父老于是无亲役之苦,无鬻产之虞,无愁叹之声,无贿赂侵渔之患。那也就是说农民的负担真的减轻了;第三条重大的意义,我个人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一条,也是一个意外的收获,也就是把这个赋税和徭役都合成一项之后,就不能再用米和粮来交税了,用什么呢?必须要用白银来交税了,这一下白银作为货币的功能一下子得到彻底地释放,释放了白银的货币功能。对于这一条,估计张居正自己也没有预料到,要知道,赋税是国家的根本政策,赋税鼓励什么,国家经济生活的重心就是什么。历朝历代赋税所交的都是什么呢?都是实物赋税,都是交的米和粮或者布匹什么的。所以赋税以实物征交,国家经济工作的重心就是那些实物,所以我们不要看那个历史小说武侠小说江湖豪客一挥千金,身上都带着几沓子银票,那都是作家想当然的,晚明之后,才有这个可能。最可惜的是张居正虽然刚刚推行一条鞭法,没多久,一年多后就死了,随着他死了人亡政息了,一条鞭法逐步被取消了,但是货币作为赋税标的物的习惯却保留下来了,一直延续到了清代,所以这是一条鞭法极其重大的意义。事实上整个万历新政,我认为最遗憾的地方就是在这个“一条鞭法”上,我经常很遗憾地想,要是张居正再多活二十年。不要说二十年、十年吧,甚至再多活五年,让他的考成法辅以一条鞭法深入地推行开来,那样的大明王朝,又会是一个什么样子呢?可惜啊,历史不相信假设。真正的英雄、真正的政治家,像张居正这样的人也不相信历史的假设,他要趁自己活着的时候,把该做的事都做掉,他自己不说吗?“务为一了百当”,所以凭着这股实践的精神,他居然去修长城了,而且一修修了两条。那么张居正修了两条什么样的长城呢?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