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百家讲坛 风雨张居正(十)可疑的勾结

百家讲坛 风雨张居正(十)可疑的勾结

      上一讲我们说到,在隆庆五年有名的“宰相斗殴工作”中,那位山东大汉殷士儋差点儿在众目睽睽之下把高拱揍了一顿,多亏张居正毛遂自荐,才把这位高阁老从殷老粗的拳头下援救了出来。说殷士儋虽然打人未遂,但也欠好意思再在宦海混了,自己炒鱿鱼走人了。高拱总算心思能平衡了。 殷士儋一走,这时分,内阁里就只剩下了高拱和张居正两个人。 这一年的十二月,高拱迎来了他六十岁的生日。按《明史》的说法,这时分,高拱与张居正原来非常要好的朋友关系开端迅速恶化了。由钩心斗角,一会儿就进入了死活搏斗。跟一切严酷的政治斗争一样,最终张居正取了绝对的成功,而他取得成功的手段——按《明史》的说法来看——那是不如何荣耀的,也就是说是耍了阴谋的。

      因为《明史》是一部正史,所以这种所谓的阴谋论的说法在后来就非常盛行。有关张居正的各类文学作品以及影视艺术作品,也基本上都按这个思路去大肆衬着这段明争暗斗的斗争。 但我个人极不认同《明史》的这种说法,这两讲我们就来辨析一下,看一看前史的本来相貌终究是若何的。 我们经由“妙计初安世界”的国防大事和“宰相斗殴工作”的生涯小事,分析了高拱与张居正在政治上的联盟关系,以及他们在生涯上的朋友关系。目前要说张居正阴谋谗谄了高拱,我们就要起首来看看,为什么两个人原来那么好的朋友关系也会恶化呢? 根据《明史》的记载,我们可以总结出,招致高拱与张居正关系恶化到死活搏斗前的矛盾只需以下两点: 第一,当然是因为徐阶对张居正的重用,这个我们以前反复提过。徐阶扳倒严嵩后,在隆庆元年展开了拨乱反正的义务。

     《明史高拱传》说徐阶“独与居正计,拱心弥不平”,意思就是徐阶跳过内阁里的其他成员,尤其是跳过了隆庆最亲喜欢的教员高拱,独自与内阁里那时地位最低的张居正派营这件事,这使得高拱心里很不平衡。 当然,我们以前也分析过,高拱“心弥不平”,不平就是不服气,既然是不服气,那主要照样针对徐阶而言的, 在这个历程中,顺带着对张居正有点意见,也应该不是主要方面。 第二,此次是因为徐阶的儿子。徐阶倒台之后,高拱复出。说到他复出,我们上一讲说过,这个中照样张居正跟大太监李芳一同谋划的,也就是说是张居正出了力高拱才重回内阁的。高拱回来后就要找机遇报复徐阶,《明史高拱传》的说法是:“拱之再出,专与阶修隙,所论皆欲以中阶,重其罪。”就是主见设法地想罗织罪名谗谄徐阶。

       当前徐阶曾经无权无势了,那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啊。尤其是徐阶的儿子原来在仗着老子的权力在本地上横 行惯了,这就给高拱找到了凭证。后来,高拱指使地方官把徐家的地也没收了,把徐阶的两个儿子也发配到了遥远当地,那时很多人都看不下去了,高拱这才收手。 想想在看不下去的人中,一定会有一个人,这就是张居正。徐阶是他的恩师,退休前还叮嘱过他要他赐顾帮衬他那几个不争气的儿子,当前高拱多么挟私怨报复,张居正心里里当然不会没主见。他虽然深知高拱为人气量不大,但照样不避嫌,自动出来为徐阶措辞。《明史张居正传》说他为了徐阶的事,“冷静为拱言,拱稍心动”。就是说张居正挽劝高拱放过徐阶,由于义正辞严、立场冷静,甚至连高拱也被说动了。

      要知道,在那时,也只需张居正为徐阶辩护的话高拱能听进去,这也可以看出二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除了为徐阶辩护,张居正还为维护徐阶做了些什么事,我们不知道。但高拱却从他手下那些马屁精那里取得了一个小道消息,那就是张居正为了要给徐阶的儿子开脱,收了徐阶儿子三万两银子的好处费。 高拱是个心里藏不住话的人,虽然他跟张居正在内阁中是联盟,但他也忍不住拿话来试探、挖苦张居正,说收到消息后的第二天,高拱在班上一见到张居正,就有意说:“叔大啊,恭喜你啊!”张居正一听高拱这语气纰谬啊,忙问:“喜从何来啊?”高拱心里的话一刻也憋不住,接着话把就嘲讽道:“听说你最近发家了,似乎是收了徐阶儿子三万两银子吧”。面对高拱突如其来的提问,张居正终究该若何应对?他的命运将会因此发作若何的改动?敬请关注,大明名臣系列风雨张居正(十)可疑的勾搭!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的许多有关于张居正的小说或者是影视剧中,都有很长一段关于张居正是如何与当时的内廷太监冯保勾结在一起,阴谋陷害当朝的内阁首辅大臣高拱,并让自己最终取而代之的惊人故事。而当我们探寻这种说法的源头,却发现在一直被我们奉为正史的《明史》大概也是这样记载的,因此今天的我们也就对张居正与大太监冯保的勾结深信不疑。但今天郦波老师竟然要破天荒地说这让人毫不怀疑的一切都是假象。那么郦波老师手里难道有什么有力的证据?他究竟凭借什么竟然敢于挑战《明史》的记载?在当年那一段复杂的历史上,张居正究竟有没有与大太监冯保狼狈为奸,陷害了当朝首辅大臣高拱,并且自己最终取而代之?

上一讲我们在“宰相打架事件”中,说到那位山东大汉殷士儋,差点就在这个大庭广众之下挥老拳揍了高拱一顿,幸亏张居正挺身而出,在殷士儋的老拳下解救了高拱。虽然说殷士儋打人未遂,但是也不好意思在官场再待下去了,自个就卷铺盖走人了,打辞职报告回老家了。高拱虽然挨了一顿羞辱,但好在:一拳头没落下来,没打在他头上;二他最看不上眼的殷士儋、内阁里最后一个仇人、他的敌人也给他赶走了,这时候内阁里就只剩张居正和高拱两个人了。

说隆庆五年的十二月殷士儋被赶走之后,高拱迎来了自己的六十大寿,在喜气洋洋的六十大寿之后,高拱突然发现本来以为没敌人了,原来还有一个最大的敌人在自己身边呢!谁呢?张居正。按《明史》的说法两个人这时候突然反目成仇了,由原来的明争暗斗一下子就进入了生死的搏斗,跟一切政治斗争一样最终都有成王败寇的结局,《明史》的说法是张居正最终取得了胜利,而在此前政治斗争中一直长胜不败的高拱,这回如大江东去一去不回了,政治生命彻底结束了。但是按《明史》的说法,张居正虽然取得了最后的绝对胜利,但他这个胜利,按《明史》的说法那是不怎么光彩的,也就是说是耍了手段、使了阴谋的。因为《明史》是一部正史,所以这种论调对后来的影响就很大,历来有关张居正的不论是传记作品、文学作品,还是一些影视作品,在这一点上都大肆渲染,大肆渲染高拱和张居正之间,这种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说老实话我个人对《明史》的这种观点、包括这种叙述方式非常不认同,这两讲我们就来辩析一下,看看历史的本来面目到底是什么样?

我们通过“妙计初安天下”的国防大事和“宰相打架事件”生活小事,分析了高拱和张居正在政治上的盟友关系,以及在私人生活上的朋友关系,要说张居正和高拱最后发展到了生死搏斗的程度,那就首先要问一个为什么两个人原来那么好的朋友关系,后来也恶化到这种地步了呢?根据《明史》的记载,我仔细检寻了一下,发现《明史》里头记载的有关张居正和高拱两个人,导致他们发展到生死博斗这一地步的矛盾只有两个:第一个是徐阶对张居正的重视重用。这个我们以前经常提到过,徐阶板倒了严嵩之后,在隆庆元年推行拨乱反正的工作,《明史》的说法是徐阶“独与居正计,拱心弥不平”,就是徐阶跳过了内阁中其他的成员,单独和在内阁里排老末的、可以说是资格最浅的张居正,一起策划了这件很得人心的事情。尤其是跳过了隆庆最敬爱的老师高拱,所以这个高拱心里很不平衡,当然我们说这句“拱心弥不平”、不平就是不服气,既然是不服气说明主要也是对徐阶而言的,在这个过程中顺带着高拱可能对张居正有点不满意,应该不是主要方面。

第二个矛盾,这一次是因为什么呢?因为徐阶的儿子。徐阶倒台之后,高拱复出,我们在上一讲提到过,高拱的复出还是张居正和大太监李芳共同谋划的,也就是说在高拱复出的这个过程中,张居正是出了很大的力的。高拱回到内阁之后,这个人心胸比较狭窄,现在掌权了他就想着怎么报复徐阶,《明史》的记载、《明史·高拱传》的说法是“拱之再出,专与阶修隙,所论皆欲以中阶,重其罪”,就是说他想方设法的想要报复徐阶。现在徐阶没权了,所谓“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刀俎”就是菜刀和砧板,“我为鱼肉”就是任人宰割了。这时候徐阶的儿子因为仗着老子的权势在地方上横行惯了,就给高拱抓到了把柄,高拱就指使地方官整徐阶的儿子,先把徐阶家的地都没收了,然后把徐阶三个儿子中的两个发配到边疆去。说他还准备继续整下一个,后来这个民怨、当时很多人都看不下去,高拱才收手,留了一个儿子给徐阶养老送终。想想在看不下去的人中肯定有一个人,谁呢?张居正。徐阶是他的恩师,可以说是徐阶一手把张居正培养起来的,而且徐阶临走的时候、临退休的时候特意嘱咐过张居正,叮嘱他关照一下自己那几个不争气的孩子,现在高拱这么狭私怨报复徐阶,可想而知张居正心里会怎么想。张居正虽然知道高拱这人心胸比较狭窄,但是在这件事上张居正还是不避嫌来找高拱。《明史·张居正传》说他为徐阶的事“从容为拱言,拱稍心动”就是替徐阶来辩护,而且态度从容、秉公而言,所以连高拱也被他说动了,要知道在高拱报复徐阶的过程中,也只有张居正为徐阶辩护的话高拱听得进去,可见当时两个人的关系还是不错。

既然《明史》明确记载高拱与张居正保持着不错的关系,甚至张居正都敢于在高拱面前替高拱政敌徐阶辩护,可见他们之间的关系的确不一般。那么究竟是因为什么,《明史》后来说他们反目成仇了呢?

当然,张居正除了为徐阶辩护,还为徐阶做过什么事我们不知道、没有史料。但是高拱从他手下拍马屁那帮人那里,得到一个小报告:说张居正为了给徐阶的儿子开脱,收了徐阶儿子三万两银子的好处费。高拱是个心里藏不住事的人,虽然张居正在政治上是他的盟友,但是他知道了之后,也忍不住想要讽刺、挖苦一下张居正,试探一下张居正。所以知道这个消息之后,第二天一早上班到了内阁的阁房里,高拱一看到张居正就说:叔大(张居正字叔大),说叔大,恭喜你!张居正一听这话不善,语气不太对,我喜从何来?高拱说:听说你拿了徐阶儿子三万两银子,发财了!张居正一听这话当时脸就变色了,《明史·张居正传》记载张居正当时的反应是“居正色变,指天誓辞甚苦”,就是说当时脸就变色了,发誓绝对没这么回事。当然没这么回事既可以是指没有帮过徐阶的儿子,也可以是指没有拿过人家的钱,更别提三万两银子了。大概在高拱以为张居正说的是我根本没帮过徐阶的儿子;但在张居正,我觉得他说的是我根本没拿过他的钱,更别提三万两银子了。我觉得张居正这话说得不假,张居正做了十几年的内阁首辅之后,他死后万历抄他的家,连他家以及他所有的亲族一共抄出十万两银子来,要知道万历年间那个名妓杜十娘的私人财产也不止十几万,对不对?经过万历新政的改革之后,当时老百姓生活很富裕,张居正作为一手促成了、中兴了大明王朝的人,你说他家里头、包括他的亲族总共十万两银子这多吗?嘉靖朝末期的时候,百姓民不聊生、国家经济面临崩溃的时候,当时跟张居正一样的大宰相、做了十几年宰相的严嵩他被抄家的时候抄出多少东西来?黄金白银总计不下几百万两,更不要提古玩字画、珠宝玉器了,对不对?所以后来有人说张居正贪污纳贿,而且还有人就凭这一条材料说《明史》里头说他收受徐阶儿子三万两银子的材料。我觉得不足为信,当然这一点我们以后还后机会详细辩析。说高拱听了这话之后也不好意思了,人家张居正都发了毒誓了嘛!高拱看张居正澄清之后,他大表现是“拱谢不审”,“谢”就是道歉,也就是打了个哈哈说:你不要往心里去,我也就听人随便一说。不过他自己倒不是随便一说。但是《明史》紧跟着后面又说了一句话“两人交遂离”,也就是说两个人的交情、两个人就此就开始离心了。虽然表面上关系还是不错,但此后貌合神离了。

以上两点矛盾,具说就是张居正和高拱之间关系由好变坏的两大根源,说起来是两点,其实也不过就是一点,《明史》不过就是认为因为徐阶和高拱的矛盾,所以导致了张居正和高拱的矛盾,既然有矛盾了呢,在政治上就分手了,既然分手了就要斗争,既然斗争就你死我活,最后自然有一个成王败寇的结局。但是我们仔细看一下,明显可以看出《明史》的这种说法里头,这时间上存在着很大的误区,至少在时间上存在着这样三组误区:第一,《明史》说隆庆元年到隆庆二年,这两年是高拱和徐阶两个人剧烈斗争的时候。但是隆庆二年,张居正和李芳一手促成了高拱的复职,如果说张居正卷进了他的老师和高拱的矛盾中,他怎么会帮高拱来复职呢?对不对?

第二点,隆庆三年,复出之后的高拱找徐阶秋后算帐,尤其是拿徐阶的儿子开刀,最迟也就到隆庆四年。张居正实在看不下去了,和高拱从容为徐阶的儿子辩护,两个人因此矛盾公开化了。但是就在隆庆三年的时候,张居正和高拱联手排挤了内阁中的赵贞吉,又在隆庆四年到隆庆五年的时候,和高拱也是联手面对朝廷上上下下的反对意见,两个人联手促成了和俺答的停战互市事件。这一方面关系破裂了,另一方面又能在工作上通力合作,好像有点说不通啊!是不是?

第三,说到了隆庆五年的时候,两个人的矛盾已经分裂地越来越厉害,两个人“交遂离”了嘛!貌合神离了嘛!但是我们上次讲过了,就在隆庆五年的“宰相打架事件”中,张居正怎么样?在殷士儋的拳头下挽救了高拱的脸面。如果这时候张居正已经铁定了把高拱当作一个政敌,他为什么要去维护高拱呢?

我们看这三组时间上的对比,大多数都是分裂在前,合作在后,都是先分裂,再合作。如果说张居正和高拱已经彻底分裂了,怎么可能在政治立场上、尤其是在很多政治事件上和高拱保持这么高度的统一?按照高拱的脾气,我们知道他很不能容人,如果真的两个人的关系是这样的话,他也不会在赶走了所有人之后,还留一个跟自己分裂的张居正在内阁。至于《明史》为什么会采取这种记述方式?而张居正到底是怎么陷入到阴谋论的泥潭里去的?这是一个终极的谜题,我们放到下一讲里去揭底。

我们先不说《明史》为什么这样来表现高、张之间的矛盾,我们先来看看《明史》是怎么渲染两个人之间这场尔虞我诈、惊心动魄的政治决斗的。

虽然《明史》在时间的问题上,记载似乎有些不合情理。但当时明朝官场的斗争又是极其复杂的,张居正会不会为了当上内阁首辅大臣而去陷害高拱呢?在《明史》随后的记载中究竟会不会还有什么破绽?

说到高拱和张居正之间的矛盾,有一个人物比较关键,谁呢?大太监冯保。明代的这个太监权力很大,当然也分个三六九等,说权力最大的是司礼监的太监。这个司礼监里头两个掌头的,一个叫秉笔太监,一个叫掌印太监,司礼监的头儿两个。这个秉笔太监就是替皇上签字的,有个什么公文、文件、国家法令要皇帝签发,皇帝经常会懒到都不愿意签名,秉笔太监就帮他签字,权力很大,笔杆子。但是我们说笔杆子还不如印把子的权力大,盖章用印才是最后一道关,对不对?真正在司礼监权力最高的是掌印太监,而司礼监掌印太监也是明代所有太监里的老大。

说这个冯保很有才,尤其书法写得好,做这个秉笔太监做了很长时间,可这个老二一做就做成了千年老二,为什么呢?因为高拱。说这个高拱自隆庆二年复职以来,掌印太监出现过两次空缺,按道理、按正常的进退次序都应该是秉笔太监冯保来接替,可是高拱这个人他喜欢惹事,按道理来说,谁来接替掌印太监这是内廷的事,你内廷太监不要干预朝政,你朝臣属于外廷,你做为一个宰相你也不要干预内廷,可是不,高拱权力大,他和隆庆的关系又不一样,两个人特别铁,所以他什么事他都管,就是在他的建议下,两次分别提拔了陈洪和孟冲越级做这个掌印太监,跳过了冯保,所以冯保老是挨不上,心里这个来火啊!所以就把高拱当作了自己的生死仇人。这时候《明史》顺理成章就来了一句“保以是怨拱”,就是冯保因此心里非常恨高拱,可是这句话后面紧接着又来了一句“而居正与保深相结”,就是说因为冯保心里怨恨高拱,张居正就和冯保结成了同盟。这话我就读得古怪,你说因为高拱阻挠了冯保做这个掌印太监,所以冯保记恨高拱,这个逻辑很鲜明,怎么张居正突然在后面跑出来了,又因此和冯保结成了政治同盟呢?《明史》这样就是说、其实是想说,因为这句话是出现在《张居正传》里头,所以《明史》其实是想说张居正早就打算要对付高拱了,现在看到冯保和高拱的关系恶劣了,然后赶快把冯保拉过来了,做了自己的同盟。可惜呀!说这个糊涂的高拱即使面对张居正和冯保两个人勾结的蛛丝马迹,可是他一点都看不出来,后来甚至到了政治决斗的关键时期,两个人明显在勾结着耍手段、做阴谋,可是高拱还是看不出来。

那么《明史》所说的冯保和张居正的勾结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仔细检查一下《明史》,会发现《明史》中总共记载了冯保和张居正有两处勾结陷害高拱的事实:我们先来看第一处,一直到隆庆五年的六月,也就是隆庆皇帝突然病死了,政坛上的大政变来临之前,虽然《明史》言之凿凿地说张居正和冯保相勾结,但是两个人具体有什么勾结的事实,《明史》也没有列出一条来。但等到隆庆皇帝一死,政坛大政变要来临的时候,两个人突然就紧密地勾结到一起了。这时候,隆庆六年的五月二十六日,说隆庆帝突然得了中风,到第二天五月二十七日,隆庆帝就去世了,注意啊!这前后总共不到一天,总共不到24个小时,这时候所谓的第一件冯、张勾结的事实来了,《明史·冯保传》称“穆宗得疾,保密嘱居正豫草遗诏,为拱所见,面责居正曰,我当国,奈何独与中人具遗诏,居正面赤谢过”。这段话是说隆庆中风之后,冯保立即嘱咐张居正秘密起草一份有利于冯保的遗诏,后来这个隆庆的遗诏确实是让冯保做了司礼监掌印太监,确实是有利于冯保的,所以后人自然就认为这份遗诏肯定是出自这对反高同盟之手。我就纳闷儿了,《明史》里头多处说到张居正的性格“沉毅渊重”,而且是为人居傲,他怎么这时候就这么甘心,就算他和冯保达成了这个结盟,怎么就这么甘心听冯保的吩咐做事?而且这是给冯保做手下、当秘书的事,张居正怎么突然表现得就这么没性格呢?说张居正替冯保起草这份秘密遗诏的时候,刚好还被高拱给碰上了,所以高拱当时就很恼火,就对张居正说:我是首辅,也是你的上司,你怎么能绕过我去和太监,你看他连冯保参与这事他都很清楚,说明他了解的程度很深,就指责张居正:你怎么能绕过我和这个太监秘密起草遗诏呢?高拱指责了之后,张居正也只是脸红道了个歉,这事也就完了。这种事出现在《明史》的记载里头,我觉得非常荒唐。

《明史》的这一段记载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问题,郦波老师为什么会说这样的记载很荒唐?难道他在这其中发现了什么惊人的破绽?

为什么呢?第一,从隆庆突发中风到去世总共也就不到一天的时间,也就不到24个小时,怎么这种时间下,怎么来得及去秘密起草遗诏呢?第二,既然是秘密地起草遗诏,以张居正的精明和强干,怎么可能刚好又被高拱碰上呢?难道张居正是跑到高拱家里、当着高拱的面,说我秘密起草的遗诏、说你看着点儿,对不对?第三,既然高拱撞破了这事,也就应该知道张居正和冯保之间是什么?是一种同盟的关系了,对不对?也就应该知道这对反高同盟的存在了。可《明史》的记载却是高拱只是责备了一下张居正,这事儿就算完了。这是有证据的,这个证据就是张居正和冯保第二次勾结的这个事实。

事实上冯保在内廷的权力还是比较大的,为什么呢?因为他和两个人的关系非常好,也就是后来的小万历,还有一个就是小万历的母亲李贵妃,因为(冯保)从小是带大小万历的,小万历都不称他的名字,向来称他为什么?大伴。所以他的权力很大,因为他和小万历的关系很好,再加上明代的太监向来权力就很大。我们知道毛主席读《明史》的时候,曾经发过一句感慨,说《明史》越读越让人生气。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明代的太监权力太大。说起来这要怪谁呢?当然最早的根子怪朱元璋。朱元璋先设立锦衣卫去监督朝臣,后来发现锦衣卫的权力太大了,甚至可以私自设刑狱来拷罚朝臣了,后来朱元璋意识到问题很大、尾大不掉,最后撤销了锦衣卫,甚至在部门里头立一块碑,碑上写几个大字:宦官不得干预朝政。但是明代宦官乱政的根在哪儿呢?在明成祖朱棣。朱棣他是等于是抢了天下,对不对?所以他心里不踏实,他老觉得别人要反他,所以他又重新设了这个锦衣卫。但是锦衣卫权力后来又膨胀起来了。我们知道“卫”是明代的一个军事组织。一“卫”一般来讲有兵源多少人呢?五万到六万人。可是锦衣卫有多少人?有十五万到十六万人。这个机构非常庞大,权力也非常大,后来又尾大不掉了。所以朱棣就没有他爹这么聪明,这个朱棣采取一种饮鸩止渴的办法。他觉得锦衣卫的权力太大了,他说我要限制一下锦衣卫,于是他设了一个东厂,东厂监督锦衣卫,锦衣卫能监督朝臣,东厂的权力多大,所以东厂慢慢又膨胀起来,又居大了。朱棣一看又行了,东厂又控制不住了,他又设了个西厂来监督东厂。你说这糊涂蛋,锦衣卫、东厂、西厂的首领都是谁?都是太监。所以太监的权力非常大。所以冯保这时候已经提督东厂权力很大,再加上他和小万历李贵妃母子之间这种关系,所以他在内廷里势力是很大的。只是他此前一直是千年老二,没坐上一把手。这时候他其实是因为和小万历母子的这个关系,所以隆庆的遗诏里,确实是把冯保列为了掌印太监。

高拱一看很恼火,冯保是他的对头,向来跟他不合,所以冯保一做了掌印太监,两个人立即钉对钉、卯对卯地干起来了。这是《明史》的说法,说高拱认定了冯保是私拟遗诏,但手上又没证据。(高拱)的办法,最常用的办法是什么?弹劾。最文人的办法。就是让手下的言官,纷纷弹劾冯保。在弹劾之外,高拱还想出了一招绝招,他自认为是非常绝的一个绝招,叫釜底抽薪。怎么回事呢?他上疏给刚刚登基的小万历,建议改革行政工作计划,改革行政工作的流程,要把这个明代太监得以干预朝政的一个朱批的权力收回来,就是大臣们上表、一些公务奏章上到皇帝那儿,秉笔太监、掌印太监不是有权替皇上签字吗!也就有权代皇帝批示,朱批,这个权力就很大了。高拱就上表应该改革行政工作流程,收后太监可以朱批的权力。高拱这个想法很好,如果能做到的话,确实就此可以遏制整个明代太监干预朝政的这种情况,所以叫釜底抽薪,而且高拱认为这个计划一定成功,是在于按照明代的规定,大臣们的上表交到皇帝那儿,然后是要发回到内阁来拟处理意见的,就是高拱左手把这个表送上去,右手又发回他自己这儿来拟处理意见,左手交给右手的事儿,肯定没问题,高拱拟的处理意见再交上去,这时候小皇帝刚刚登基才十岁,他哪懂国家大事?所以肯定会按高拱的意思来改革行政工作流程,所以高拱认定了这一招就可以把冯保的权力给夺过来,然后再驱逐他。高拱这么做,想了想,还要得到张居正的支持,因为内阁里张居正是内阁次辅,所以一边这么做,一边把整套计划都告诉了张居正,《明史·高拱传》的原文是说“拱使人报居正,居正阳诺之,而私以语保”,也就是说高拱把这个计划都告诉了张居正,而张居正表面上是支持高拱的,说我支持你,老大你放心去干,但私下里呢却把这个和冯保斗争的关键性计划透露给了冯保,使得冯保得以在关键的时候做好了应急准备,最后倒戈一击。因为张居正的倒戈一击冯保彻底战胜了高拱。这就是《明史》上所讲的张居正和冯保第二次勾结的事实。有关这一次勾结,我认为也有很大的疑点。

《明史》中这一段有关于张居正与大太监冯保的勾结,可谓记载得是绘声绘色,而且有着非常真实的细节,郦波老师又凭什么说这样的记载有很大的疑点?他究竟在《明史》的记载中发现什么新的蛛丝马迹了呢?《明史》这一段记载的可疑之处究竟在哪里?

至少有三个疑点值得辩析:第一,高拱就这么不小心吗?上一次明明撞破了张居正和冯保私拟遗诏的事情,这次就这么相信张居正?然后把核心计划全盘托出告诉张居正,所以我们刚才讲,当时只是面责了一下张居正就算完事了,而且还是“使人报居正”,让人把这个核心计划告诉了张居正,面对政治斗争如此重大关节,高拱的表现实在有点小儿科了,我们说他在内阁里这么多年,前前后后赶走过四位宰相,跟徐阶、跟赵贞吉这些人斗得你死我活,最后都取得了胜利,政治经验非常丰富,他怎么一面对张居正表现的就这么弱智呢?

第二,虽然我们说冯保的权力很大,但是就内廷和外廷比较而言,总的来说,内廷还是不如外廷的权力大,高拱是内阁首辅,又是顾命大臣,冯保此前一直是一个秉笔太监,他怎么会斗得过高拱呢?他的翻盘、到最后的翻盘完全是因为高拱一个疏忽造成的,至于这个致命的疏忽是什么?我们在下一讲里会讲到。按照正常的比较,当是在官场上所有人认为高拱是必胜的,因为冯保肯定斗不过高拱,以张居正的政治经验,在此前那么纷繁复杂的内阁争斗中,他都不和高拱产生正面矛盾,他甚至不帮着自己的老师徐阶去和高拱斗,他怎么这时候脑子一根筋地去帮着这个看上去并不太有前途的冯保呢?

第三,这个疑点最关键,就是高拱这个驱逐冯保的计划,就是这个改革行政工作流程的计划他是一个堂堂之阵、正正之棋啊!也就是说这个上奏是首先高拱的这个计划、这个奏表是首先要交到皇帝那儿,从皇帝那儿再发还到内阁来批示,皇帝的公文都是谁代为处理、谁代为看的?司礼监的太监。也就是说第一个看到这个奏折的、看到这个计划的是谁?就是冯保,这又不是什么暗杀计划,是不是?这就是走正常的工作流程、走的程序可以看到的,冯保一看这个奏章不就明白高拱的意图了吗!这哪需要张居正去通风报信呢?张居正为了这个根本不需要通风报信的计划去通风报信,而且还冒着得罪高拱的风险,他就不怕高拱收拾了冯保之后,调回头来收拾他吗?事实上,高拱是把这个计划告诉了张居正,但他的失败并不在于张居正有没有把计划通风报信告诉冯保,而在于他自己的疏忽,或者说是他自己性格上的一个缺陷,至于这个致命的疏忽到底是什么?至于在高拱一疏忽成千古恨的这个失败过程中,张居正又做了些什么?而《明史》又会如何演绎这段漏洞百出的历史?它又依据什么演绎这段漏洞百出的历史?欲知后事如何?欲知谜底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