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百家讲坛 囚徒天子光绪(三)是谁舍得一身剐

慈禧太后出于把控朝政的目的,让同治皇帝的堂弟载湉成为清朝入主中原之后的第八代、第九位君主。光绪帝继承的是咸丰皇帝的帝位,而不是同治皇帝的帝位,这就造成了清朝父子相传的皇帝世系走向终结,而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士大夫心中是一件关乎国体、道统、人心的大事情。于是,不少人开始为这个事儿鼓与呼。

     本来,在载湉入宫继承皇位的时候,两宫太后就明发谕旨,承诺等将来他有了儿子,就过继给同治皇帝,从而确保同治皇帝也能后继有人。但这个举动却远远不足以平息满朝大臣的疑虑,一个叫吴可读的吏部主事,为此竟然采取了一个惊世骇俗的举动,立刻惹得朝野震惊。那么,吴可读到底是个什么人物?他采取的举动又是什么呢?

     吴可读想尽办法,要为同治皇帝的立嗣问题鸣不平,却苦于没有合适的渠道。然而到了光绪五年即1879年,一个机会终于让他等到了。这一年,位于河北遵化清东陵的同治皇帝的陵寝——惠陵竣工,两宫皇太后、光绪皇帝以及王公大臣都要前往清东陵,给同治皇帝送葬。吴可读经过积极争取,终于获得了前往清东陵参加葬礼的机会。可是,谁也没有想到,吴可读利用这次机会,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那么,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六品小官到底闹出了什么名堂呢?

     吴可读抱着一往无前的决心和杀身成仁的勇气,以“尸谏”这样决绝的方式来进行劝谏,让朝野上下十分震惊,也让慈禧太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依照以往的做法,心狠手辣、独断专行的慈禧太后必然会为此痛下杀手。然而,面对吴可读这次的舍命一搏,慈禧太后的反应竟然十分出人意料。那么,她究竟会怎么做?而吴可读“舍得一身剐”换来的结果又是什么呢?

    《百家讲坛》栏目邀请清史专家、辽宁师范大学喻大华教授做客《百家讲坛》,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囚徒天子光绪》第三集《是谁舍得一身剐》。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光绪元年正月,广安上奏疏,当年杜太后表达一个愿望,希望儿子赵匡胤将位置传给弟弟赵光义。杜太后想等赵光义死后,再传位给赵匡胤的儿子。后来赵光义在赵普的蛊惑下,食言,造成了宋太祖一系的终结。广安的话中有话,清的皇位传承有似。现在承诺光绪的儿子过继给同治,估计到时,光绪当家作主,会愿意把儿子过继给同治吗?会不会出现赵普一样的人去蛊惑他吗?本是父子相传,到同治这儿断了,传给了光绪。同治的帝系终结了,鉴于宋的教训,不能这样办。请求铸铁牌,表示决心,广安的奏折是对两宫皇太后的决策提出补救。慈禧大怒,下令申饬,满朝大臣敢怒不敢言了。

    同治皇后的死,她比同治大两岁,父亲蒙古状元,皇后知书识礼,当年选皇后时,慈安相中的是她,慈禧太后选中另一个。两个意见不同,就请同治拿主意,因此,阿鲁特氏被选中。慈禧怨恨儿子,迁怒儿媳了。慈禧老找茬,成天指桑骂槐。甚至当面痛打儿媳。同治皇后如果忍着也就算了,可是她偏偏说了一句,我是皇后,触动了慈禧的短,她一直没当过皇后,这不是叫板吗?慈禧大怒,皇后是什么玩意?是我立的,我也能废掉你。同治死了,她才二十出头,觉得自己永无出头之日。

     慈安明哲保身,不可能保护自己。皇后年轻,按说慈禧活不过自己,但是,光绪娶妻生子了,到时,这个嫂子与弟弟们一起,自己岂不是特多余?光绪能甘心将儿子过继给她吗?七十五天后,她也死了,终年二十二,是自杀。更可靠的说法是绝食。慈禧是逼死她的凶手。引发了满朝对慈禧决策的不满。大臣们心中不平,潘敦俨就上奏折,说,一百天内皇后死,社会传闻是绝食而死,请求下令格外表彰。慈禧气得不得了,这不是揭发死的真相吗?绝食是要时间的,两个婆婆不去劝一劝吗?慈禧觉得揭示了真相,把潘敦俨直接革职了。许多人暗骂她独断专行了。

    慈禧一手遮天,终有不怕死的人,就是吴可读,吴可读甘肃人,在道光三十年中进士,在京为官,做到御史。不修边幅,是名士,直言敢谏,当年甘肃高官成禄冤杀二百多人,吴可读上书,指责他有可斩者十,要求同治帝立即执行。判了成禄死罪,但没立即执行。吴可读大怒,上书,请斩成禄以谢甘民。吴可读,再写道,再斩臣以谢成禄。这话中认定了同治偏袒成禄。果然同治火冒三丈,决定先斩吴可读。吴可读顶撞皇帝,但没可杀之罪,他是御史,是皇帝的耳目,是检举监督官员的人,历来不杀御史,更何况同治没实权,同治气得团团转。吴可读被罢官,回到家乡,成了有口皆碑的人物。不久,同治去世了,重新起用了一批人,吴可读因言获罪,也被起用为吏部主事。吴可读回到北京了,当年几乎性命不保,而对两宫愤愤不平。他决定舍得一身剐,维护同治的统系不决。他不怕死,按清制,吴可读的官没资格奏折,得由上司转递,吏部尚书得先看,一看内容不会给转。他没法上疏,一直拖下来。

    吴可读获准为皇帝送葬,高兴。跟家人说晚回来几天。他离家而去。同治的葬礼进行,同治年纪不大,一生为傀儡,大臣们的印象不深,真正悲痛的只是两宫皇太后。葬礼完毕后,群臣作鸟兽散。吴可读住进三义庙,晚上奋笔直书,不想活下去了,怎么让自己的奏折得到重视呢?只能尸谏。闰三月初五,最后整理,三封遗书,给儿子、蓟卅l地方官、道士。把奏折揣到怀里,挥笔在墙上题诗,“回头六十八年中,往事空谈爱与忠。  壤土已成皇帝鼎,前星预祝紫薇宫。  相逢老辈寥寥甚,到处先生好好同。  欲识功臣恋恩所,惠陵风雨蓟门东。传钞谏草遍寰中,气结秩秩可作忠。  百愿未谐留白简,一言有待属青宫。  各行所志非求异,能得其安何必同。岂是鸿毛轻生死,不随瑞水任西东。”写罢,端起毒酒,饮尽,自挂房梁。尸谏,罕见呀,于是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吏部更是惶恐,如果迁怒于吏部,厉害了。

     吏部官员,就把遗书拿来看,看了吴可读的遗书,推定他谈的是两宫皇太后的大忌,同治的立嗣的间题。最后,硬着头皮递给两宫皇太后。慈禧知道了这事,也紧张,第一次遇到。没有天大委屈谁愿意这样?估计不是好事。慈禧紧张地读,说了三个意思,一是指责她们一误再误,为文宗显皇帝立子,为我大行皇帝立嗣,同治的皇位无人继承;现在承诺将来过继给同治,就算愿意,难免有小人,他们蛊惑圣听,不排除光绪违背诺言的可能性;三是现在就得杜绝,两宫皇太后下旨,定下名分,防止将来各级各地官员蛊惑,预定大统。慈禧看完后,松了一口气,没她想象的严重,没过于指责没立嗣的举动。可见,吴可读顾及了她的脸面。慈禧发现了选择光绪入宫继位的间题上了犯了众怒,吴可读自杀了,而且如果自己一意孤行,只能人心丧尽。

    慈禧下旨,表达三层意思,吴可读自尽了,请求定下来;二是光绪进宫时,我们发布旨意了;三是人家命都豁出来了,我们来研究一下奏折,拿出办法。这是以退为进,表面是民主,还是希望大臣们打个圆场。大臣们奉旨商议确保同治皇帝后继有人的办法。他们议定,三个意思,一是预定大统,解决继承人的事;二是与本朝家法不和,维护了两宫皇太后的意思;最关键的一点是光绪百年后,会肯定谨慎选择接班人的事。翁同赫等三人都是同治的老师,确实水平了得,本面和稀泥,但是提出了办法,将来光绪寿终正寝时,谁被选为接班人,都是同治的儿子。看起来滴水不漏。上奏两宫皇太后,光绪五年四月初十,两宫皇太后采纳了,下旨,将来无论选谁都是同治皇帝的儿子。并对吴可读也加以表彰。天下欢腾,看来同治的大统并没有终结。看来将来光绪无论选谁,都是同治的嗣子,吴可读的死谏,避免了同治一系的终结。为吴可读举行了隆重的仪式。不过后来的历史证明,吴可读白白丢了一条命,光绪无子,死在慈禧之前,后来立了溥仪,这是后话。这时光绪不满十岁,他并不理解这事对他意味着什么。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