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百家讲坛 王树增解读辽沈战役(一)攻打锦州

发生在1948年9月到1949年2月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是中国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三次决定性战役,史称“大决战”。在装备简陋、兵力悬殊的情况下,共产党军队经过艰苦奋斗最终取得了“大决战”的全面胜利,并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天,当我们回首往昔,在六十多年前那个寒冷的冬天,共产党军队用鲜血与生命书写的战争传奇仍感动着我们,这里有关于政治智慧与军事谋略的较量,有关于意志与信仰的抗衡,更有关乎百姓,关于民心、军心的支持。那么,要了解这一切,就让我们回到决战前夕的1948年,当时的全国战场局势是怎样呢?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发生在1948年9月到1949年2月的“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是中国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三次决定性战役,史称“大决战”。在装备简陋、兵力悬殊的情况下,共产党军队经过艰苦奋斗最终取得了“大决战”的全面胜利,并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六十多年前那个寒冷的冬天,共产党军队用鲜血与生命书写的战争传奇仍感动着我们,本期节目就回到决战前夕的1948年,了解当时全国的战场局势。

1946年6月,解放战争开始两年后,中央军委判断决战时机到来了,这有起前性。1948年6月,国军与共军相比,共军更处于劣势。这时,国军365万人,而共军只有280万人,国军兵种齐全,陆空海特种兵都有,而共军是纯粹的地面作战部队。武器装备也不如国军。毛泽东为什么认为决战时机成熟了?一是共产党占据优势战场态势;二是共产党在战斗中的消耗小于补充;三是国统区的经济危机出现,解放区的经济发展迅速;四是民心与军心所向,国军士气低落,而共军士气旺盛。这些就是毛泽东得出结论的依据。

当时,国共都盯向了东北:一是地图上,东北是鸡头,关内与关外所隔,东北经济尤其是农业发达,粮食产量高,重工业突出,铁路密集。战略决战的有力后方。二是双方都部署了重兵,这都是强大的后备队。谁胜都可以主力入关,对中原乃至江南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三是这儿是惟一一个共军兵力大于国军兵力的地方。卫立煌55万,东北野战军103万,决战将怎样开始呢?看地图,最窄处不足300公里,谁占领此处等于扼住了进出东北的大门,双方盯向了这儿,军事重镇锦州。

接战始于外围不足为奇,只要一撞,战争立即白热化。一是双方都知道这场战争的重要性;二是此前东北国共军没大的战斗,一旦相撞,战斗会激烈,锦北地区9月25日九纵进入北部,占铁路公路,包围了国民党暂编22师。东北野战军电令建筑工事,第二天国军十几架飞机轰炸。两个师反扑。白老虎屯离锦州2公里,率军卡住,不让来敌过去,国军点着了村子,双方肉搏,天黑了停息了一下,指导员清点人数,只有37人了。向国民党军队喊话,你们的家乡都解放了,赶快过来了。但对方不听,又接着打了,到处厮杀,陈学良连长听见机枪声音,是苏式武器,就鼓舞士气说,我们的援军来了。活下来的只有27人。

国军第一天攻击从晨开始,炮火轰击,把塔山的工事都炸了。四纵十一纵出现巨大伤亡,每个点双方兵力悬殊,一线是四纵12师,塔山村另一个叫白台山,七号阵地防守是警卫2排43名官兵,打退敌人时只剩下九个人。34团有67人负伤。

第二天又交锋,塔山核心阵地前沿混战,伤亡重大,一营退到村中,双方炮火都不敢打,几番争夺战都没去。第三天休整,都知道第四天定是血战,1948年10月13日,成为惊天动地的一天,天没亮,哨兵发现人影,高喊敌人来了,部队迅速反击,飞机飞来了,一线阵地陷入火海,四纵28团阵地白热化,弹片横飞,机枪手部兵厮杀,伤亡扩大,国军达1245人,四纵伤亡也过千。四纵34、35团一连就160余人,34团只剩下21个人,35团活下来的也不过百人。塔山长入地阻挡了国民党的援军。四个军轮番攻击都没法过去。

高玉宝是通讯员,14日受令去传送到九连上六号阵地,九连正吃饭。高玉宝传令后,指导员放下饭碗,说,这是我们最后一次吃饭了。高玉宝又去警卫连,他看到的是一片焦土,九连全完了。警卫连硬是稳住了战地。塔山守卫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谈到解放战争,一定会谈到三大战役,谈到三大战役,一定会谈到辽沈战役,说到辽沈战役,一定会谈到锦州战役。今天我们就谈谈攻打锦州。

辽沈战役的意义我们就不多谈了,战役之后使国共双方军力数量上第一次出现逆转,此役之后,国民党在大陆已呈必败之态。说到辽沈战役,我们先从决战的背景方面谈起。辽沈战役前,国民党在全国虽然不能发动大的攻势,但是国民党在兵力数量上是高于共产党的。但是在东北,由于林彪的军事才能,共产党的军力是占压倒性优势的,兵力对比100万对60万,并且占领东北90%以上地区,并把国民党几大军事力量压缩在沈阳,长春,锦州几个城市。正是由于有林彪的百万雄师,当时中央军委才敢制定5年内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方针。

  大战前的国际背景,在东北,其实是三国四方的博弈。国共自不用说。对苏联方面,战争对他没有影响,胜负皆可,均可坐收余利。共产党胜,自不用说,苏联是共产国际老大。国民党胜,苏联最多再给共产党以支援,但是代价可能除去外蒙独立外再加上新疆或者东北成为苏联帝国的第N个加盟国。如果双方打平,建立两个政府或者两个中国,这是美苏两个大国最欢迎的。美国方面,杜鲁门早就已经有意放弃蒋介石政府,蒋也心知肚明。美国的军事顾问史迪威将军更不讳言要求蒋介石放弃东北,谋求联合政府或者两个中国。但是美国方面忽视了蒋总统其实是一个中国政策的坚决拥护者,决不容忍国家在他手中分裂。大战前,蒋对部下直言:要我不战而丢掉东北九省我心有不甘,以后如何面见总理云云。包括日后在台湾听到蒙古独立,怒斥美国不讲信义,并大骂驻美大使无能,召回并撤职,这是后话。理解了蒋介石的这个性格,就不难理解日后为什么蒋没有采取放弃华北华东,将大军南下划江而治的战略方针。说的远一点,东北决战前,美国正在选举,竞选双方是杜鲁门和杜威将军。杜鲁门不用说了,由于杜威曾对蒋政府承诺,上台后会加大对华援助,所以蒋介石就搞了政治投机,不远万里派人到美国支持杜威竞选,让杜鲁门大为恼火。才有了后来宋美龄访美,杜鲁门只接见了半个小时不到,更罔谈援助了。

  了解了战役背景,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辽沈战役。林彪的意图是先吃掉长春郑洞国,再图整个东北,东北吃掉后,百万雄师一入关,那国民政府注定倒台。毛一意孤行要打锦州,事后都说毛棋高一着,战略眼光真是高啊,了不起。事实上是不是这样,关于战略问题,林彪和中央军委(主要是毛)电报上谈了半年。林彪之前之所以由于不打长春,是想对长春围点打援,可惜东北剿总卫立隍不上当,怎么都不派人解围长春。没有绝对优势林是不会打无把握之仗的。五成把握就去打,那是赌徒,五五开,林彪才不干呢。稳扎稳打,东北这块肥肉早晚是林的,没的跑。

   后来林见长春不好打,就在犹豫中南下北宁线围攻锦州,寻找战机。这个过程中林彪还是没有下定决心吃下锦州。为什么呢,因为一打锦州,就让东北决战提前到来,锦州绝对是个火药桶,锦州是东北的门户,以蒋的性格,绝对不肯把整个东北和60万大军白白送给林彪。会从葫芦岛增兵,另外关内傅作义兵团30万大军虎视眈眈,随时可能增援,另外仅仅在关外,林彪还要分兵继续围困长春,防止郑洞国突围,以及沈阳卫立隍驰援。关外还有廖耀湘10万机械化精锐兵团,需要林彪对付。补给方面,林彪南下北宁线战线过长,补给跟不上,甚至辄重部队汽油只有单程的,只能打赢,打不赢的话,汽车,坦克,重炮等等辄重全部要丢给国民党。所以正如林彪所说:准备了一桌菜,来了两桌客人,这饭怎么吃。攻打锦州事实上就成了毛和蒋的一个大赌局。本来蒋在东北已经输红了眼,要在最后一注跟毛赌身家,结果毛同意了,林硬着头皮都要上,不想打也要打。林彪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虽然整个东北林彪兵力数量占优,但在辽沈战役尤其是攻打锦州战役中兵力是吃紧的,可以说是不够用的,所以后来就有著名的也是最为惨烈的塔山阻击战。三大战役为什么辽沈战役最困难,就是当时国民党军队是占优势的,海空优势,装备优势,兵力优势。从来不说狠话的林彪对负责防守塔山的四纵下了死命令:只许胜,不许败,拿不下锦州,军委要我的脑袋,守不住塔山,我要你们的脑袋。另外,林彪本来想用六个纵队攻锦,不得不抽出一个作为总预备队。攻城兵力如果不能战绝对优势,战斗一呈胶着状态,那后果不堪设想。林彪可能一生都会后悔四平攻坚战中,没有听信邓华建议多投入一个纵队,若如此,历史将会改写,中国人民解放军也会少一个上将,多一个战俘—陈明仁。

  事实上战斗一打响,正如林彪所料,侯镜如东进兵团向塔山猛攻,战役前,廖耀湘西进兵团已经攻占了彰武,切断了北宁线,彻底掐断了林彪的补给线。但是廖耀湘一直在救援锦州还是南下营口中间犹豫不决,对蒋的命令阳奉阴违,率领十万大军“武装大游行”,给了林彪机会。我一直在想,如果把廖耀湘换成邱疯子邱清泉,或者其他人,哪怕无能只要听命,林彪还会有这么好的运气吗?整个锦州战役,林彪虽然赢了运气成分有多大?假如傅作义出兵东北呢,假如廖耀湘毫不犹豫西进,假如国民党烟台增援的39军不是由于风浪太大,不能靠岸,及时赶到塔山呢?当时塔山防线已经快守不住了,事实上侯镜如军团已经几次突破塔山防线,但是由于后续部队跟不上,让缺口又补上了。当时塔山防线就是一个中国的凡尔登搅肉机。后来又有人纂文说,塔山共军已经兵力不济,路过一个团是执行其他任务的,临时拉上去打,才顶到锦州城破那天。

  锦州拿下了,辽沈战役胜利了,毛赌胜了,蒋彻底败了。双方都明白锦州就是一块多米诺骨牌,问题是向哪边倒下。现在是向国民党方面倒下,随后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一下子就没有大仗可打了,中国大陆比军委预计提前4年解放了。

   回顾辽沈战役,最无能的就是廖耀湘,十万大军无所作为,结果让林彪在攻打锦州结束后第六天就给包了饺子。如果说他想保存实力,那就在锦州大战时直扑营口也好,起码也算为国民党留下了一些精锐。林彪后来就嘲弄廖:廖耀湘回沈阳也好,下营口也好,五天前干什么去了。廖没有想到他的对手林彪这么厉害,攻打锦州后不用休整直接能吃掉他这个王牌,而且是一口吃掉。当时战役前让林彪夜不能寐的就是这个廖耀湘兵团,林曾对同意军委意见,坚持攻打锦州的罗刘说:“以一个纵队阻敌一个兵团(廖兵团),谁有这个把握”。所以林在攻打锦州过程中对付援军制定的是“南抵(侯)北拖(廖)”的战略。

   当然历史不容假设,我在想,如果让历史重演,即使知道这个结局,还会不会有这个锦州战役。

  一家之言,不值一唏,如有不当,请方家斧正。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