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百家讲坛 千古第一后(五)诛杀乙浑

百家讲坛 千古第一后(五)诛杀乙浑

    冯太后密定了四项大策,为除掉乙浑做准备,可是乙浑毕竟是手握重权的权臣,党羽众多,如果想一举除掉他,也绝非易事。而且冯太后要诛杀乙浑只能一举成功,否则打草惊蛇,乙浑谋反发动兵变,势必会引起一场不小的动乱,到时不仅江山社稷难保,还会引起生灵涂炭,百姓遭殃。

    和平六年,就是公元466年十月,皇帝降诏从外地召回五位皇叔,那么,太后把这五位王爷召进京来,干嘛呢?要向他们交底,要给他们布置三个任务,交三个底。因为他们长期领兵在外,镇守一方,不知道最近几个月,五个月了,京城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要告诉他们,现在乙浑专权,第一,如果乙浑矫诏,绝对不能听从。因为,乙浑要想杀他们,只能矫诏赐自尽,就假传圣旨,皇上让你们自尽,别听、别信,皇帝绝对不会下这个命令。第二点,不让乙浑轻易调兵。如果乙浑调兵的话,因为乙浑那时候不光是太尉,是丞相啊,他掌握兵符啊,他有权调兵啊,而且他万一假传圣旨调兵的话,那么就要相机行事。

    第三点,那就是准备平叛。因为万一乙浑狗急跳墙,发动兵变,包围皇城,甚至囚禁或者谋害皇帝和太后,那么你们就要起兵勤王,抓拿反贼,夺回皇权。北京语言大学周思源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千古一后》之《诛杀乙浑》。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百家讲坛 千古第一后(五)诛杀乙浑

    冯太后密定了四项大策,为除掉乙浑做准备,可是乙浑毕竟是手握重权的权臣,党羽众多,如果想一举除掉他,也绝非易事。而且冯太后要诛杀乙浑只能一举成功,否则打草惊蛇,乙浑谋反发动兵变,势必会引起一场不小的动乱,到时不仅江山社稷难保,还会引起生灵涂炭,百姓遭殃。

    和平六年,就是公元466年十月,皇帝降诏从外地召回五位皇叔,那么,太后把这五位王爷召进京来,干嘛呢?要向他们交底,要给他们布置三个任务,交三个底。因为他们长期领兵在外,镇守一方,不知道最近几个月,五个月了,京城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要告诉他们,现在乙浑专权,第一,如果乙浑矫诏,绝对不能听从。因为,乙浑要想杀他们,只能矫诏赐自尽,就假传圣旨,皇上让你们自尽,别听、别信,皇帝绝对不会下这个命令。第二点,不让乙浑轻易调兵。如果乙浑调兵的话,因为乙浑那时候不光是太尉,是丞相啊,他掌握兵符啊,他有权调兵啊,而且他万一假传圣旨调兵的话,那么就要相机行事。

    第三点,那就是准备平叛。因为万一乙浑狗急跳墙,发动兵变,包围皇城,甚至囚禁或者谋害皇帝和太后,那么你们就要起兵勤王,抓拿反贼,夺回皇权。北京语言大学周思源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千古一后》之《诛杀乙浑》。

    466年10月,皇帝降诏从外地召回五位皇叔,拓跋云、拓跋子推、拓跋新城、拓跋天赐、拓跋小新城。五位都是王,手握重兵。五位中,地位最高的是“使持节”,能代表皇帝行事的。有权立即逮捕,甚至先斩后奏。最低的是小新城,是济阴王。不过他通五略,曾带军征讨。在酒里搁麻药,留下空城,“贼至,喜而竞,饮,聊无所备”。这时,带军队回来,俘获一大批。太后召回五位王爷,要向他们交底。布置三个任务。他们长期在远方,不知道最近五个月,京城发生的事。所以,要告诉他们,现在乙浑专权,如果乙浑矫诏,不能听从;不让乙浑轻易调兵;准备平叛;这五位宗室手有重兵,难道不会引起乙浑怀疑?不会。因为这时皇帝降诏时,是阴历十月。从各地入京,已经是冬至了。每年祭祀中,冬至大祭是最重要的。皇室宗亲赶回参加大祭是理所当然的事。冯太后的四个大策,一个月初见成效。迟迟不动手,八个月后才抓乙浑。隔这么久,是因为双方都要做充分的准备。都在等待时机。乙浑早当上了丞相。大权在握,怎么不早动手?乙浑权力是大,位在诸王之上,事无大小都决于浑。与曹操诸葛亮差不多,实际权力不同。乙浑的丞相含金量远不如二人。曹操跟汉献帝的关系,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与他跟皇帝的关系根本不一样。曹操是没有皇帝名号的皇帝,刘备跟诸葛亮的关系是敬他为师。从感情上,刘备视诸葛亮为弟,刘备对诸葛亮是言听计从。诸葛亮所有决策都可以通过刘备来实现。

    乙浑愈加胡作非为:乙浑清楚,现在什么都要有了。现在是皇帝一人之下,亿万人之上。要想当皇帝,要么兵变,但是条件不成熟。代价也大,冒险。因此最好的办法是迫使皇帝禅位给自己。历史上有先例,晋司马氏的皇位就是从曹家的魏禅位而来。乙浑觉得如果势力壮大,条件再充分点,迫使皇帝禅位,那就比流血冲突小得多。因此朝这个方向努力。乙浑当时提出要求,想让老婆得到公主的封号。可是,乙浑自己提出来,不大好说。所以,他就把这事委托给尚书贾秀。请他出面,提出这事。贾秀开始不敢得罪乙浑。借故拖延,“浑屡言于秀,为其妻求公主。”乙浑就威胁他了。贾秀说,“公主岂庶姓所宜称?秀宁取今日死,不可取笑后世。”贾秀竟然如此顶撞。现在不行,不能乱杀大臣了。这种情况下,贾秀看出了朝廷形势不同了。乙浑不能为所欲为了。“浑怒,骂曰,老奴官,悭。”只能骂了一顿,算了。没辙了。这事,有代表性,反映出朝臣里面有不少人看出了苗头,乙浑正在失势。这种局面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乙浑不甘心。有感觉,逐渐感觉到小皇帝怎么越来越难对付了。他领兵多年来,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如果有人支招,非太后莫属。他意识到自己处境不妙。他得赶快动手。从太后方面说,也不可能让乙浑长期专权。不除掉这个心腹之患,早晚会成为大患。好在几个月准备,宫内外,基本被朝廷控制了。

    诛杀乙浑:时机怎么算成熟?标志两条:1、得有新的重大证据,足以逮捕与处死乙浑。不是杀了许多大臣吗?不成。这都发生在先帝去世时。乙浑都向小皇帝报告过。小皇帝尽管有怀疑,但等于默许了。乙浑这事算没大错,过去了。乙浑势力相当大,四十余日连升了几职。军政大权在握,如果没有确凿的新证据,翻旧账,会引起不满。2、代价最小。机会终于来了,先帝去世八月后,乙浑感觉到小皇帝难对付,自己不能说一不二,其实背后有太后在指点。太后的伤养好了,在后宫控制朝堂,因此乙浑觉得急迫,不动手必然束手就擒。因此要立即动手了。发动兵变的阴谋,被拓跋丕知道了。乙浑准备兵变的机密,被拓跋丕知道了,报告太后,太后让他拿着诏书,带着两位将军并把他杀了。可以四个推断,1、抓捕的地点不在朝堂是在乙浑家。2、抓捕的时间是在夜里,或者是散朝后,较长的时间后。3、情况万分紧急。4、拓跋丕可能是冯太后的眼线。如果拓跋丕不是,怎么知道这样的秘密?拓跋丕不是近支宗室,与皇帝的族谱关系远点,从辈分来说,是献文帝爷爷的爷爷,隔得远。乙浑要篡权,就得拉拢各种人。拓跋丕可能就是其中之一。甚至可能是冯熙布置故意靠拢乙浑并打入内部的。乙浑近期权倾天下,皇帝以对他有求必应。却再也没发生诛杀大臣的事?可能与拓跋丕有关。

    诛浑的意义:诛杀乙浑过程中,冯太后起了决定性作用。说得最明确的是司马光,“冯太后收浑,诛之。”连抓捕乙浑的命令都是太后下的。诏书是她口授的。冯太后在这事上,起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冯太后粉碎乙浑专权意义重大:一是有力地维护了北方的统一。西晋后经过八王之乱,搞得残破。直到439年,北魏太武帝统一了中国北方。从太武帝统一到466年,冯太后诛杀乙浑,总共二十七年。中国北方的统一不十分巩固。有些灭了的旧贵族,还在。他们蠢蠢欲动,想恢复政权,搞独立。如果乙浑衽篡权阴谋,肯定会引发内战。北方会重新陷入战乱之中。冯太后粉碎了乙浑专权,使得北方统一,继续维持了下去,维持了将近七十年。正因为有了近百年的北方统一,南方宋齐梁陈基本是统一的。北朝是乱的。北魏近百年的统一,为后来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这是一个重大意义。二是避免了动乱。冯太后采取的是成本最低的突然出击,三下五除二,没引起大的动乱。这种成本低的解决方式是最佳的方式。“诛浑,遂临朝听政。”太后投火自焚后,大家以为她在养伤,没想到一天突然出现在朝堂上,宣布乙浑仗诛。这种情况下,冯太后走到了前台。正式临朝听政。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