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檢舉)
分享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腾讯微博
Facebook
Google+
Plurk
Twitter
Line
注册
登录
论坛
休闲游戏
草根音乐
高清图吧
读书时间
百家讲坛
节目精选
旅游美食
论坛代码
社区互助
搜索
私人消息 (0)
公共消息 (0)
系统消息 (0)
好友消息 (0)
帖子消息 (0)
应用通知 (0)
应用邀请 (0)
草根学园
»
『 百家讲坛阅读区 』
» 百家讲坛 汉代风云人物之女主吕后(三):初露峥嵘
返回列表
发帖
山东草根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山东草根
当前离线
UID
25
帖子
2087
主题
159
精华
1
积分
456
威望
456
金钱
5234
阅读权限
150
在线时间
50 小时
草根友人
1
#
跳转到
»
倒序看帖
打印
字体大小:
t
T
发表于 2013-4-9 19:34
|
只看该作者
百家讲坛 汉代风云人物之女主吕后(三):初露峥嵘
的
,
皇帝
,
百家讲坛
,
河南大学
,
母仪天下
吕后是刘邦的妻子,在秦末动乱的年代一直跟随刘邦出生入死,历尽艰辛。
刘邦经过反秦斗争,经过和项羽的楚汉战争,最终建立了汉朝,登上了皇帝宝座。
吕后也一跃成为大汉王朝的皇后,母仪天下,尊贵无比。但是她并不甘心于仅仅做一个养尊处优的皇后,她竟然在刘邦仍然在世的时候就跳到前台,对开国功臣大肆屠杀。
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大汉王朝的皇帝刘邦对此事的态度又是什么呢?
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汉代风云人物·吕后》之《初露峥嵘》。
收藏
分享
分享到:
QQ空间
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山东草根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山东草根
当前离线
UID
25
帖子
2087
主题
159
精华
1
积分
456
威望
456
金钱
5234
阅读权限
150
在线时间
50 小时
草根友人
2
#
发表于 2013-4-9 19:34
|
只看该作者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山东草根
发短消息
加为好友
山东草根
当前离线
UID
25
帖子
2087
主题
159
精华
1
积分
456
威望
456
金钱
5234
阅读权限
150
在线时间
50 小时
草根友人
3
#
发表于 2013-4-9 19:34
|
只看该作者
王立群讲汉代风云人物之吕后03: 初露峥嵘
[画外音] 吕后是刘邦的妻子,在秦末动乱的年代一直跟随刘邦出生入死,历尽艰辛。刘邦经过反秦斗争,经过和项羽的楚汉战争,最终建立了汉朝,登上了皇帝宝座。吕后也一跃成为大汉王朝的皇后,母仪天下,尊贵无比。但是她并不甘心于仅仅做一个养尊处优的皇后,她竟然在刘邦仍然在世的时候就跳到前台,对开国功臣大肆屠杀。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大汉王朝的皇帝刘邦对此事的态度又是什么呢?
和刘邦一块儿打天下,并且为刘邦建国立了大功的有两个最主要的功臣,一个是韩信,一个是彭越。但是这两个功臣在开国以后不久就被杀掉了,杀掉这两个功臣的人,并不是刘邦,而是刘邦身边的一个女人,也就是吕后。按说,处置功臣应当是皇帝的事情,作为皇后的吕后,为什么要杀韩信、杀彭越呢?这个事情,我们还要追溯一下。
刘邦跟项羽打了四年仗,最后战胜了项羽,做了皇帝,但是刘邦做皇帝付出了一个很高的代价,这个代价就是他在追击项羽的时候,走到固陵,韩信和彭越都不来增援,合围项羽。最后,刘邦不得已采取了张良的一个计谋,张良这个计谋的核心观点,是要刘邦和韩信、彭越这些当时最有军事实力的人共分天下,我们也把它简称为共天下。所以,刘邦在无奈之中,接受了张良的这个计谋,答应把大片土地封给了韩信和彭越。结果,韩信、彭越的兵力会聚垓下,最后把项羽灭掉。所以说,刘邦是付出了一个很高的代价,这个代价就是函谷关以东的大片土地,不再属于刘邦管辖,他所面临的是一个共天下的局面。当然这个局面并不是刘邦的初衷,按照刘邦自己的想法,他最想要的是家天下,而不是共天下。共天下只不过是一个无奈之举,权宜之计,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所以,刘邦当了皇帝以后,就对他的最重要的功臣韩信采取了一连串的动作,虽然动作幅度不大,但这些动作是一个接一个。首先把韩信从齐王改封为楚王,然后第二年借口有人谋反,把楚王韩信降为淮阴侯,这些做法已经表明刘邦已经开始想改变共天下的局面。不过,刘邦做得很巧妙,他这个做法按照我给他总结,这叫逐步到位,就是一步一步地到位,而不是一步到位。
[画外音] 韩信从手握重兵的诸侯王一步步被贬,他对刘邦的威胁也在不断地降低,到被贬为淮阴侯的时候,还被迫居住在天子脚下的长安城中。虽然韩信是汉初著名的军事天才,但此时是龙困浅滩,已经难有作为,按说他对大汉王朝的威胁已经很小了。那么,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变故导致吕后要杀掉他呢?
这个变故就是陈豨的叛乱。陈豨原是刘邦手下最信任的大臣,由于他的信任,所以才把陈豨派往边疆地区,负责监督赵国和代国两国的军队,所以陈豨掌握着两个国家的军权。陈豨这个人有一个喜好,他喜欢学习战国时期的信陵君,信陵君有一个特殊爱好就是养门客,信陵君号称手下门客三千,所以陈豨也爱养门客,当然达不到信陵君那个程度。陈豨这个喜好,无非是表示他招贤纳士,再一个是为了讲气派,没有其它的意思。陈豨有一次从代国的边地进京的时候,路过赵国的首都,在赵国的都城住下来,他带的宾客有一千多人,把赵国京城所有的旅馆全部住满了。当时赵国的国相是周昌,周昌发现陈豨有这么多门客,他就有了想法,就给刘邦打了一个报告,他说,陈豨在边地掌握了重兵,而且他手下有那么多门客,这个人看来不可靠,非常危险。他手握重兵,又有众多的人来协助他,一旦造反就能迅速成气侯。这个话传给刘邦以后,刘邦马上就相信了。刘邦的相信源于一点,就是他对天下的这些掌握军权的人不放心,再就是他很信任周昌。周昌值得信任至少有两点:第一,周昌是他沛县的老乡,当年周昌在刘邦这个泗水亭长的手下还任过职,他们是老乡,又是老同事,所以他相信周昌,加上周昌这个人说话很直,是个直臣,刘邦就更相信了。然后派人去调查,这一调查就被陈豨发现了,陈豨发现后很惊慌,很害怕,于是开始做应对的准备,主要准备就是联络当时已经投降匈奴的汉军,和他们联系上了。紧接着,在这一年的7月,就是汉十年的7月,刘邦的父亲病故,召陈豨进京去参加陪祭,陈豨不相信,更害怕了,于是到了9月,陈豨就叛乱了。陈豨的叛乱,完全是被周昌的密告和刘邦的猜忌逼出来的,陈豨其实毫无反意,只是因为他处在刘邦的极度猜忌之下,为了保全自己,最后不得已走上了反叛之路。陈豨的叛乱,牵动了当时一个很大的局面,第一个被牵进去的人就是韩信。
陈豨一叛乱,马上就有人向京城报告,说韩信与陈豨有勾结,当时镇守关中的是吕后,吕后听到这个消息以后,没有调查,不去核实,也没有向刘邦报告,她当机立断要抓韩信。韩信可是吕后的恩人,吕后曾经在楚汉战争中被项羽扣了两年多做人质,最后怎么回来的?她最后回来是因为韩信占了齐国,断了楚军的粮道,项羽在断粮的情况下被迫和刘邦议和,这才放回来了吕后,从这个意义上讲,韩信是吕后的恩公,但是吕后这个时候已经完全不讲这个恩公了。吕后放回来的那年是汉五年,她下令逮捕韩信这一年是汉十年,也不过是过了五年,马上就要抓韩信。当然她抓韩信动静大,用了箫何的计诱骗韩信进宫,把韩信抓起来。这是吕后在汉十年陈豨叛乱以后做的第一件大事,杀韩信,杀得非常果断。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吕后这个人,是个政治强人,她不是一个一般的主妇,不是一个一般的皇后。
[画外音] 为了一个没有经过核实的报告去杀自己的恩人,这在一般人来说是很难做到的。但是吕后杀韩信的时候却没有一点犹豫,这已经显示出吕后这个人身上有一种政治女强人的色彩,她的果断和狠毒已经开始崭露头角。那么,杀了韩信后,吕后的下一个目标又瞄上了谁呢?
而陈豨的叛乱又牵动了第二个汉朝的功臣彭越。彭越这个时候是功封梁王,梁国所在的地方就是现在的山东和河南一带,地盘没有韩信的大,但是梁国的这个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它跨山东和河南两省,是中原腹地。而彭越此人在楚汉战争中,他对刘邦的帮助是最直接的,也是最大的,而且立了三次大功。汉三年他第一次断项羽的粮道,迫使项羽回援,导致刘邦一夺成皋;汉四年,他占领了外黄、睢阳17座城,迫使项羽第二次回援,让刘邦二夺成皋;到汉五年,他又参与合围垓下消灭了项羽。但这个时候,陈豨的叛乱怎么会把彭越卷进来了呢?是因为刘邦平叛的时候,召彭越出兵,彭越只派了他手下的人带兵参战,他本人没有去,刘邦为此十分恼火,马上派人去斥责彭越,彭越听到斥责以后非常恐慌。恰巧在这个时候,彭越的梁国出现了两件事:一是,刘邦发怒以后,彭越就想去向刘邦请罪,说明情况解除误会。但是他手下有一个叫扈辄的大将劝他说,你不要去,你去了就是死,彭越就犹豫了。第二件事,梁国有一个太仆,太仆就是管车马的官,相当于今天的交通厅长。这个管车马的太仆犯罪了,彭越要杀他,太仆就跑到刘邦那儿去告状,说彭越要跟扈辄联合起来造反。这一下子,刘邦抓住了机会,就派人去秘密逮捕,彭越毫无造反的准备一下被刘邦逮住了。然后,刘邦处理彭越的办法和处理韩信一样,是一步一步到位,首先把他的梁王免了,然后把他发配到四川,结果彭越非常不幸,走到陕西的郑地,就是今天的陕西与河南交界之处,他碰见了从长安到洛阳去的吕后。彭越一见吕后,像见了亲人一样,赶快向吕后倾诉自己的冤情,他一倾诉完,吕后就说,好,你跟我走吧,我回去给你帮忙,吕后就把已经走到郑地的彭越给带回来了。回来以后,吕后就对刘邦说,彭越可是个壮士,你把他放到四川,他要是反起来怎么办?不如把他杀了。刘邦怎么回答史书没有记载,但史书记载了以下的情况,吕后马上指使彭越的门客去自首,告彭越谋反,然后法官就裁定,彭越是谋反罪,再往后就给彭越执行了两项酷刑,第一,灭三族,父族、妻族、母族全部杀光;第二,制肉酱,把彭越的尸首制成肉酱,分给天下所有的诸侯,而且下令一定要亲自吃,由中央政府派人监督,一个一个诸侯王亲自去吃彭越的肉酱。彭越要是到四川去了说不定还能够再延长几年生命,但是他途中碰见吕后,还以为是碰见了救星,结果遇到的却是个灾星。他向吕后诉冤,我想大致有这么几个原因:第一,他确实冤枉,他没有叛乱,他比韩信要冤得多。我们读《史记·淮阴侯列传》,明明写着韩信有谋反的一面,而彭越一无所有,他是最冤枉的。第二,他不了解吕后,他觉得吕后是皇后,替他求求情就可以了,他不知道,吕后可不是个一般的人。第三,更重要的一点,我觉得彭越缺乏政治远见,如果他知道他和刘邦的关系,在消灭项羽之后实际上走到了历史的拐点,早明白这一点,他也许不会再去向吕后求情。所以,我们看吕后在汉十年这一年之中,她就连着杀了一个韩信一个彭越两个功臣,而且这两个人是最大的开国功臣,都被她杀了。所以在今天的历史上,人们都说吕后这个人残忍,其中最重要的例证就是杀韩信、杀彭越这两个开国功臣。
[画外音] 吕后是皇后又不是皇帝,她本来是没有理由去处理朝政的。作为一个后宫皇后,她为什么要亲自干预朝政去杀韩信、杀彭越呢?她杀这些功臣的时候,大汉朝的皇帝刘邦在干什么呢?为什么在吕后大开杀戒的时候居然没有受到任何阻挠,杀得还非常顺手呢?
我觉得这里边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吕后利用了刘邦和韩信、彭越的矛盾,她把这一点算是看准了,她吃透了刘邦。刘邦做了皇帝以后,由于他家天下的主导思想和共天下的客观局面,产生了严重的对立冲突,所以,他对功臣的猜忌,对功臣的杀戮,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这一个矛盾的存在,就是家天下与共天下这个基本矛盾的存在,决定了刘邦必然要杀功臣。既然如此,吕后所做的事情就是四个字,顺势而为,既然你要杀,我就帮你杀。所以,人们做事情,逆势而行是非常困难的,顺势而为是很容易办到的。吕后就是看准了刘邦跟功臣之间的这个根本冲突,顺势而为,她是能杀一个就杀一个,能多杀一个就多杀一个,为什么呢?因为刘邦跟吕后两个人的关系,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这两个人在对待功臣的问题上,可以说目标一致,策略有别。刘邦主张的是一步一步到位,吕后主张的则是一步到位。刘邦像对韩信、齐王、楚王、淮阴侯,都是逐步下台阶;吕后没有的,吕后很干脆,一刀解决。再一个呢,吕后作为一个皇后,她应当在朝政问题上处于后台,但是她偏偏反其道而行之,跳到前台,亲自出面。刘邦呢,你跳到前台,我就躲到后台。刘邦为什么同意吕后这么做?我觉得刘邦的内心里还藏着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是两个字:分谤,诽谤的谤,分开的分。杀功臣这个事,历史上肯定是要记录的,这在历史上是要留下骂名的,现在刚好有一个人愿意主动承担这个罪名,也就是说,吕后替他做了他想做的事情,替他分担了在历史上留下来的千秋骂名。所以他们两个比起来,刘邦更是一个老狐狸,他比吕后还狡猾。吕后有一点赤裸裸,刘邦倒是很圆滑,乐得有一个人替他操刀,他在后面看结果,反正目的达到了,还有人替他分谤,刘邦何乐而不为呢?
[画外音] 吕后的心狠手辣历史上有目共睹,汉朝最大的两个功臣韩信和彭越都栽到了这个女人手上,她杀起人来没有任何犹豫。汉朝的皇帝刘邦出于稳定江山的考虑,对吕后斩草除根,赤裸裸地杀戮功臣韩信和彭越的做法采取了默认的态度。但是,看到曾经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老部下一个个被杀,刘邦内心里真实的想法是什么呢?
吕后杀了韩信以后,史书记载了这样几句话,“高祖已从豨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刘邦从陈豨的平叛中回到京城,才知道韩信死了。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吕后在杀韩信的时候,事前不请示,事后不汇报,吕后这个人胆子又大,看得又准,她知道,杀了没事。其实她跟韩信并没有仇,韩信还是她的恩人,但是她把刘邦这个人的心思猜透了,他们两个人夫妻店,男女混合双打。在这个心照不宣的事情上,吕后才敢于不请示、不汇报。刘邦是什么表现呢?听说吕后擅作主张杀了韩信,史书写了五个字,“且喜且怜之”,第一个反应是喜,这就把刘邦猜忌功臣、杀戮功臣的心全暴露出来了。其次才是怜,有点惋惜,这么一个军事天才,就死在这么一个女人手里了。
吕后敢杀功臣的第二个原因是顾忌政局。在第一集我讲过,吕后是一个恪尽职守的家庭主妇,不过当时那个家很小,只有刘邦、吕后和他们的儿子、女儿。现在不同了,现在吕后管的是个大家,整个天下都是他们刘家的,所以,吕后作为整个天下的家庭主妇,她也要恪尽职守了,她要尽她的责任。我下面举一组数字大家听一听。汉十年,也就是杀韩信、杀彭越这一年,刘邦60岁,太子刘盈14岁,吕后30多岁,大家看看这一组年龄,吕后在这一组年龄上也想着一个问题,想什么问题呢?刘邦这一家之长,要是归天了怎么办?汉代的医疗条件是有限的,刘邦又是多次受伤之人,黥布叛乱的时候,刘邦就病得卧床不起,不能挂帅出征,那时候刘邦的身体已经非常糟糕了,60岁成了健康极其恶化的老人,一个30多岁的妻子,带着一个14岁的太子,她能不为这个家操心吗?显然她要为这个大家操心。我们明白了这个事实就可以知道,吕后不赞成刘邦的一步一步到位的做法,她觉得那太慢了,如果一步一步,最终没走到终点刘邦就撒手归天了,那怎么办?她想得比刘邦还要周到,因为他们的年龄差距在那儿摆着,太子才14岁,而那些手握重兵的和他们一块儿打天下的老臣们,一旦刘邦不在,这些人会生出什么变故呢?谁都很难说。吕后顾及到了后刘邦时代的政治局面,这是她非常担心的事情,刘邦可以不想,但是吕后要想,她不能不想这些问题。她觉得不如我一步到位,一刀了断,万事皆休。此外吕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心理作用,刘邦在世的时候是她的靠山,即便杀了韩信,杀了彭越,只要刘邦活着,其他的功臣即使再不满意,也不敢轻易地造反,如果等刘邦死了那个时候她再去杀,那会出现什么局面呢?这也很难讲。所以对吕后来说,她也想让刘邦在世的时候,她去前面操刀,刘邦躲到后台,也可以替她分担点责任。刘邦是让前台的人分谤,吕后是让后台的人分责,这个责任让一个人承担,谁也担当不下来。
第三个原因,刻意扶持。所谓的刻意扶持,是指刘邦对吕后这一派的刻意扶持。汉朝初年的宫廷是三派势力:一派是以刘邦为首和刘邦的八个儿子为骨干的皇族太子派;另一派是力量非常强大的元老功臣派,元老功臣派中杀了韩信、杀了彭越,但是还有箫何、张良、陈平、周勃、樊哙、灌婴等一大批人都在,这是汉初宫廷中间力量最强劲的一派;第三派叫吕氏外戚派,这就是吕后和她的两个哥哥,她两个哥哥已经都封了侯,这一派虽然有一个皇后,有两个侯,但人数少,力量显然比较弱。老谋深算的刘邦,在他垂暮之年实际上做了种种安排,他这个时候刻意扶持的其实是外戚派,考虑到当时外戚派的力量不强,他要扶持吕后,壮大外戚派,让这一派的势力强大到可以和元老功臣派抗衡的程度。这说明刘邦在对他身后事情的安排上,抓住了一个总的原则,叫权力制衡,要三派势力相互制约,而最主要的是要外戚派和元老功臣派这两派力量大体相当,能够相互制约,要让他们之间有一定的矛盾。刘邦让吕后去杀韩信、杀彭越,实际上等于挑动了这两派的矛盾,如果吕氏外戚派和元老功臣派这两派斗起来,那么我们可以想到,渔翁得利的只会是刘氏皇族派。所以,刘邦在他暮年支持吕后杀韩信、杀彭越,就是有意地扶植吕氏外戚派,让这一派的势力做大做强,做到能够和元老功臣派抗衡,最终让刘氏皇族派成为最大的赢家。刘邦这个安排,也导致了吕后敢于赤裸裸地杀开国功臣,所以吕后的杀戮实际上有刘邦的支持在里面。讲到这里,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在刘邦最后的几年里,吕后借助于刘邦的扶持之力,在政坛上迅速崛起,在剪除开国功臣的斗争中初露峥嵘。而随着刘邦的去世,吕后已经举起来的屠刀还会挥向谁的头上呢?请看下集《废立之争》,谢谢。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
[收藏此主题]
[关注此主题的新回复]
[通过 QQ、MSN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