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百家讲坛 狄仁杰真相(十四)余音铿锵

  公元700年的秋天,狄仁杰病故。史书记载,武则天闻讯后黯然泪下说:“朝堂空也”。这足见武则天对狄仁杰的君臣情深。然而就在狄仁杰去世五年后,公元705年,宰相张柬之等人杀死二张兄弟,逼迫八十二岁的武则天退位,随后中宗李显继位,复“唐”国号,史称“神龙政变”。那么这场政变究竟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有人说是已经过世的狄仁杰,直接导演了这场政变呢?

  狄仁杰死后,张柬之等人开始着手策划政变,但是张柬之等人都是文臣,手中并没有军权,那么他们又是如何得到军队将领的支持的呢?公元705年,也就是神龙元年的正月二十二日,当全副武装的军队冲到武则天寝宫门口时,表面平静的武则天,她的内心又在想些什么呢?

  在正史的记载中,我们可以发现狄仁杰就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但是在一年多年后的今天,他的名字几乎成了神探的代名词,无论是小说、电影、电视剧、甚至动画片中都有神探狄仁杰的身影。那么历史中真实的狄仁杰,究竟有没有过审案断案的经历呢?神探狄仁杰到底是怎么出现的?陕西师范大学于赓哲教授,为您精彩讲述《狄仁杰真相》之《余音铿锵》。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狄仁杰死后,张柬之等人开始着手策划政变,但是张柬之等人都是文臣,手中并没有军权,那么他们又是如何得到军队将领的支持的呢?公元705年,也就是神龙元年的正月二十二日,当全副武装的军队冲到武则天寝宫门口时,表面平静的武则天,她的内心又在想些什么呢?

  在正史的记载中,我们可以发现狄仁杰就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但是在一年多年后的今天,他的名字几乎成了神探的代名词,无论是小说、电影、电视剧、甚至动画片中都有神探狄仁杰的身影。那么历史中真实的狄仁杰,究竟有没有过审案断案的经历呢?神探狄仁杰到底是怎么出现的?陕西师范大学于赓哲教授,为您精彩讲述《狄仁杰真相》之《余音铿锵》。

  【公元700年的秋天,狄仁杰病故。史书记载,武则天闻讯后黯然泪下说:“朝堂空也”。这足见武则天对狄仁杰的君臣情深。然而就在狄仁杰去世五年后,公元705年,宰相张柬之等人杀死二张兄弟,逼迫八十二岁的武则天退位,随后中宗李显继位,复“唐”国号,史称“神龙政变”。那么这场政变究竟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有人说是已经过世的狄仁杰,直接导演了这场政变呢?】
  
  狄仁杰去世以后,二张变得越来越飞扬跋扈,而且武则天宠信二张也越来越没谱了,咱们举个例子,狄仁杰去世的第二年,太子李显的长子李重润,以及李重润的妹妹永泰郡主,还有妹夫武延基,三个坐在一起聊天就说起二张了,口无遮拦,具体说些什么,史书没有明确记载,总之是骂二张的,结果这些话,被人报告了张易之,张易之就把这些话报告了武则天,武则天盛怒,立即逼迫这三个人自杀。还有一种说法是交给太子李显处置,李显把这三个人杀了,不管怎么杀的,总之这三个人是因为议论二张而死。
  
  这个事情事关重大,因为李重润是太子李显的长子,按理来说这是未来的太子。武延基武承嗣的儿子,武家嫡系正统继承人,就因为说了张易之几句坏话,武则天把李家武家的嫡系第三梯队全部干掉了,这个事情在朝廷内外引起极大的震动,可以想见李家武家都会心怀不满,武家也就罢了,武三思是个滑头,断然不会因为侄子的死,而跟武则天和二张闹翻。至于李显这边肯定会伤心,可是你看史籍没有体现出任何伤心的地方来,后来自己当了皇帝了,才大张旗鼓的纪念这双儿女,追封李重润为懿德太子,追封永泰郡主为永泰公主,然后还给永泰公主修建了一座,超规格的豪华陵墓,就修在乾陵的旁边,陵墓规格之高,就包括郭沫若就一直以为那是章怀太子墓,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进行考古发掘,看墓志才知道这是永泰公主墓,说明李显也是非常痛惜这双儿女的。
  
  原本二张就是个玩物,可是到了晚年,武则天在护犊子的同时,还把这些政事都委托给二张,《旧唐书》记载说:“则天春秋高,政事多委易之兄弟,”二张开始掌握实权了,李重润这件事情对朝野震动很大,张柬之等人意识到,武则天保护二张的心态,已经超出可控制范围了,危险,所以就开始谋划政变了。
  
  可是他们第一的政变企图半途而废,究其原因,竟然跟死去的狄仁杰有关,就李重润事件,一个月以后,武则天率领文武百官起驾长安,张柬之等人意识到机会来了。武则天一旦离开洛阳宫廷,身边的警卫系统就会发生变化,也许有下手的机会,于是乎,五个人坐在屋子了密谋此事,就在密谋的过程中,发生一个意外情况,密谋这么大的事情,一时之间不知道怎么开口才好,最后还是桓彦范张嘴说话,他刚一张嘴说话,突然之间天气突变,狂风大作,雷雨交加,震撼人心,五个人面面相觑,最后得出结论,“此是狄公忠烈之至,假此灵变以惊众心,不欲吾辈先论此事,未至其时,不可复言也。”这是狄国老的英灵在警告我们,没到时候不要搞。我们当然不相信这事了,古人也不相信,司马光就持否认态度。
  
  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张柬之等人对发动政变,还是缺乏信心,所谓狄仁杰显灵,不过是一个心理诱因,帮助他们做出一个按兵不动的决定,缺乏信心最关键的问题是武则天身体还很健康,要想发动政变的话,首先针对武则天下手,武则天几十年的政治斗争经验,这样搞的话胜算很小。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对武则天直接下手可能违背狄仁杰的初衷,狄仁杰对武则天是有君臣感情的,不然也不会采取立太子,这种弯曲委婉的方式来谋求复国了,因为立太子是和平手段,不伤害武则天。到后来谋划政变是因为形式的变化,不得不发动政变。狄仁杰特地把这件事情安排到自己身后,可能是狄仁杰不愿意对武则天下手。于是第一政变企图就被狄仁杰的英灵终止了。
  
  【张柬之等人的行动,就这样夭折了,但是张昌宗、张易之俩兄弟没有察觉,他们依然依仗这武则天的宠信,越来越飞扬跋扈。无恶不作,最终一件事情的发生,让张柬之等人坚定了除掉二张的决心,也让太平公主成为了同盟之友。】
  
  这件事情跟魏元忠有关,魏元忠担任洛州司马的时候,曾经杖杀过张易之的一个家奴,这是个坏家伙,从此二张对魏元忠就记恨在心。结果后来找个罪名来诬告魏元忠,说魏元忠和另一个大臣高戬聊天说:“天子老矣,当挟太子为耐久朋。”,武则天老了,我们要投靠太子。这话放古代叫大逆不道,武则天听了以后,非常恼怒,马上就要处死魏元忠和高戬,朝臣们纷纷上疏反对,为他们辩护,武则天一看众怒难犯,就赦免魏元忠和高戬,流放到岭南去了。就在出发的那天,一群大臣来为他们践行。
  
  在这么一大堆人里,二张盯上了崔贞慎,他是太子东宫官员,二张派人到武则天面前诬告,说崔贞慎和魏元忠是同党,意欲谋反,武则天又想办崔贞慎,就果大臣又群起而反对,崔贞慎最终算把命保下来了。可是此事使得张柬之他们,开始警惕起来,在送行的这么大堆人里,怎么就盯上了崔贞慎呢?单单是冲着崔贞慎本人去的吗?明显威胁太子李显,这是狄仁杰这派最不愿意看到的,狄仁杰一生用力最深的一件事,就是拥立李显为太子,威胁到李显,就是威胁到狄仁杰一生努力的目标。
  
  这件使得朝臣和二张的矛盾付出水面,通过魏元忠这件事,二张得罪了朝臣和太子,这是一炮两响了,别着急,还有一响呢,二张无意当中得罪了太平公主,跟魏元忠一块被流放的高戬,是太平公主的情夫,《资治通鉴》记载说:“司礼丞高戬,太平公主之所爱也。”,后来张柬之他们发的政变,推翻武则天,太平公主还要参与,就是因为太平公主早就对二张不满,这是一个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太平公主权衡再三那,意识到自己的母亲病重,二张把持大权,如果此时不下手,闹不好江山即不姓武,也不姓李了,所以她才参与到政变集团当中来。
  
  办一件事能够得罪所以人,二张的才能真是惊天地泣鬼神,这几件事,使得以狄仁杰一党为代表的朝臣,和二张之间的矛盾,上升为最主要矛盾,公元705年武则天病重,武则天采取了一个措施,使得朝廷上下人心惶惶,当时武则天住在深宫,谁都不愿意见,唯有二张在身边服侍,《资治通鉴》记载说:“宰相不得见者累月,唯张易之、昌宗侍侧。”,只有二张能见到武则天,崔玄暐就大胆向武则天上疏说:“皇太子、相王,仁明孝友,足侍汤药,宫禁事重,伏愿不令异姓出入。”,病重应该让你的儿子来服侍。武则天的回答是:“得卿厚意”,打哈哈,你的好意我心领了,然后一群照旧。
  
  其实,崔玄暐的上疏,是张柬之等人在试探武则天,皇帝病重,奸臣在侧,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在这方面是有历史教训的,像当年的秦始皇死的时候,赵高在旁边,来个秘不发丧,然后说服丞相李斯,矫旨立了秦二世,最后秦朝灭亡。可见,皇帝刚死这个当口,多么危险。连自己的儿子都不见,唯独留了二张在身旁,这对朝臣来说是最危险的信号。
  
  【狄仁杰死后,张柬之等人开始着手策划政变,但是张柬之等人都是文臣,手中并没有军权,那么他们又是如何得到军队将领的支持的呢?公元705年,也就是神龙元年的正月二十二日,当全副武装的军队冲到武则天寝宫门口时,表面平静的武则天,她的内心又在想些什么呢?】
  
  张柬之当宰相的时候,曾经任命杨元琰为将军,杨元琰在漳州的时候,和张柬之俩人划着小船,到长江的江心当中去密谋复唐,两个人早就是战友了。可是只有一个杨元琰还不够,还有另外一个将领很关键。李多祚,李多祚是禁军首领,张柬之亲自去说服了,李多祚,另外还说服了一个大将李湛,李湛是大臣李义府的儿子,李义府是唐朝历史上著名的奸臣,当年武则天立后,李义府是马前卒,吹鼓手,一生以狡黠奸诈而著称,但是李湛很有正义感,看不上二张,所以张柬之把他也拉到政变集团来。
  
  这个政变集团,政变计划,还获得了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的支持,他们都积极的支持,还有一个关键人物太子李显,有证据表明,事前李显是知道的,是知情者,可是他的态度比较消极,只能算是被动参与者,此时此刻,也只有深宫中的武则天和二张蒙在鼓里,外面政变计划正在紧锣密鼓的展开。
  
  终于神龙元年正月二十二日,政变爆发了,张柬之指挥部队切断了,洛阳城里的交通要道,然后派人分头去占领政府机关,张柬之分兵两路,一路自己亲自率领,直奔玄武门而来,玄武门是宫廷的北门,进入玄武门就可以控制整个宫廷。另外一路人马,由李多祚和李湛率领,直奔东宫,护送太子李显入宫,没想到的是部队到了东宫,李显这个软人当众开始筛糠了,《资治通鉴》记载,大家对他说:“先帝以神器付殿下,横遭幽废,人神同愤,二十三年矣!今天诱其衷,北门、南牙,同心协力,以今日诛凶竖,复李氏社稷,愿殿下暂至玄武门,以符众望。”,您当时被废,我们替您抱怨已经二十多年了,现在大家同心协力,诛杀奸邪小人,您赶紧跟我们一块儿,去玄武门吧。李显这个家伙继续在那筛糠说:“凶竖诚当夷灭,然皇上身体不安,会不会惊扰了她老人家!诸公更为后图。”,奸佞小人固然该杀,但是皇帝身体不好,吓着她咋办》以后再说吧。
  
  李湛愤然道:“诸将相不顾家族以殉社稷,殿下怎么可以将他们置之于鼎镬乎!请殿下自出止之。”意思再明显不过,如果太子不出来,政变不能成功,则这些将兵都会死无葬身之地。这件事是不可以拖延的。于是李显很勉强的同意了,政变的人把李显抱上马背,然后一同前往玄武门,刚到玄武门就见一片乱哄哄,驻守玄武门的部分禁军,忠于职守,不肯放政变者入宫,双方摆开架势准备打呢,李显来到之后,部队不敢阻拦,就闪开一条道路,政变部队就冲进了宫中。
  
  走不多远就碰到二张了,大家一拥而上把他们砍翻在地,紧跟着就发生了我们第一讲,描述的场景,武则天听到了动静,抱病走了出来,看到这些政变者,几句简单的对话之后,武则天才明白大势已去,她接受了这个即成事实,转身进了寝殿了。应该说这是武则天在历史舞台上留下的最后一幕,她输了,但是保持了应有的威严。
  
  我们可以猜测一下,武则天当时的心态,当她看见李显、张柬之、桓彦范这些人的时候,要说这些人身上共同焦点的话,就是狄仁杰,这些人和狄仁杰都有关系,当时武则天和政变者的对话,只有寥寥几句而已,但是有一句话,算的上是意味深长,她对崔玄暐说:“他人皆因人以进,惟卿朕所自擢,亦在此邪?”,崔玄暐是不是武则天提拔的,前面说过,关键问题是因人以进,这个“人”字,只能是狄仁杰,这些人都是狄仁杰推荐上来,现在全站在那儿了。所以对武则天来说,她的脑海当中一定是浮现了狄仁杰的身影。
  
  从政变一直武则天去世,还有好几个月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有的人忙着庆贺,有的人暗地伤心,还有的人在策划新的阴谋。而武则天她的历史使命完成了,不过是个行将就木的老妇人,在人生的最后阶段里,她想起狄仁杰该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呢?我想,当她想起狄仁杰的时候,应该是一种很复杂的心情,正如狄仁杰对她一样,狄仁杰这个人能干廉洁,为她分忧为她解难,替她担当了很多重任,这是她信赖和尊重狄仁杰的原因。
  
  可是,狄仁杰也是导致她下台的主要原因之一,那她会不会记恨狄仁杰呢?我想恐怕她也不会,把狄仁杰视如寇仇,因为武则天心里明白,李唐复国这件事,是当时普遍的思潮,是不可逆转的,狄仁杰只不过是这股思潮的总代表而已,并不奇怪。估计,武则天元以为这一幕会在自己死后发生,没想到活着就见到这一幕了。在狄仁杰的心目中,不见得武则天是个坏皇帝,在中国所有的皇帝中,武则天论才敢论品质,都是相当不错的,可是,狄仁杰一门心思的追求,李唐复国,他的根本思想还是男尊女卑,牝鸡之晨,惟家之索,这是历史大背景释然。整个社会的文化思想,政治理念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狄仁杰出来是要恢复这个系统,维护国家平衡。
  
  【在正史的记载中,我们可以发现狄仁杰就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但是在一年多年后的今天,他的名字几乎成了神探的代名词,无论是小说、电影、电视剧、甚至动画片中都有神探狄仁杰的身影。那么历史中真实的狄仁杰,究竟有没有过审案断案的经历呢?神探狄仁杰到底是怎么出现的?】
  
  大家一说起狄仁杰,首先是神探狄仁杰,和福尔摩斯一样,善于断案,而且还飞檐走壁,武功高强,这个形象是怎么来的呢?这是文学家的功劳,而且还是中外文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狄仁杰是唐代大名人,所以唐代许多小说、文学作品就拿他当主角,已经演绎了不少故事了,到了明代出现一个剧本,《狄梁公返周望云忠孝记》,主要叙述的是狄仁杰的生平,基本没有涉及断案。
  
  到了清代,出现了一个以狄仁杰为主角的探案小说,名字叫《狄公案》作者不详,小说一共六十四回,讲了六个案件,狄仁杰第一次被塑造成了神探,不但抓住了很多罪犯,而且还和宫廷中的黑暗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清朝是中国公案小说大发展的年代。不过让狄仁杰蜚声整个海内外的,并不是这本书。
  
  而是一个荷兰人写的书,荷兰人叫罗伯特·汉斯·梵·古利克,是荷兰著名的汉学家,此人生于1910年,少年的时候被一只精美的中国花瓶所吸引,从此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精通了汉语,诗词写的非常漂亮,字也写的漂亮,后来到中国来工作,对中国的历史、文学、艺术等,都有很精湛的研究,娶妻也是娶的中国人,张之洞的外孙女,他有感于《福尔摩斯探案小说》的流行,替中国人抱屈,在《大唐狄公案》说:“中国历代循吏名公岂非含屈于九泉之下?盖宋有《棠阴比事》,明有《龙图公案》,清有狄、彭、施、李诸公奇案,足知中土往时贤明县尹,虽未有指纹摄影以及其他新学之技,其访案之细、破案之神,却不亚于福尔摩斯也,”
  
  所以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他以狄仁杰为主角,创造了系列探案小说,一共是一百四十万字,十六个中长篇,八个短篇,情节是紧张曲折,引人入胜,对于西方的读者来说,有股浓郁的异国风情,所以风靡全世界,被翻译了二十九种文字,发行量极大,到现在还是许多西方大学,学生必读书目,这部小说也有中译本,《大唐狄公案》就是中译本的总称,在中外文学家共同的努力下,狄仁杰被塑造成了一个神探。
  
  到今天,狄仁杰在世界各地知名度非常高。虽然文学家笔下的狄仁杰和,历史上真是的狄仁杰有一定差距,但却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形象丰满的狄仁杰。喜欢狄仁杰,是因为他是政治家呢?还是因为神探呢?这点无关紧要,因为狄仁杰已经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符号了,在他身上我们寄托了,对那个伟大时代的怀念,我们的讲座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