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百家讲坛 从司马到司马 (十三)内忧外患

百家讲坛 从司马到司马 (十三)内忧外患

    司马氏家族的内部争斗,使得朝廷元气大伤,八王之乱也使得天下苍生灾难深重,而连年的大旱和凶猛的蝗灾,更是让西晋王朝雪上加霜。天灾人祸不断的西晋朝廷,并没有因此以天下苍生为重而反省悔过、勤政爱民,反而变本加厉、丧心病狂。接下来,宫廷斗争更加险恶,赫赫有名的“白痴皇帝”司马衷,在宫廷被毒死,凶手至今没有定论;而“八王之乱”过后,换了皇帝“永嘉之乱”再起,乱上加乱。已经乱成一团麻的西晋王朝更要面对的,是北方五个少数民族的南下。那么,西晋朝廷会如何应对北方少数民族内迁?而“白痴皇帝”被谋杀后又是谁做了皇帝呢?
  
  这个时期,不仅仅朝廷内部人祸不断,西晋王朝更是天灾连连,严重的干旱和可怕的蝗灾,让整个社会民生陷入一片混乱之中。而西晋王朝还要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内迁,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冲突。那么,为什么北方五个少数民族会同时选择在这个时期内迁?他们对西晋的政权又会造成什么样的冲击呢?然而,西晋王朝宫廷一片混乱,天下民不聊生,统治者自顾不暇,根本没有能力再来处理少数民族内迁的事情。

    那么,西晋朝廷对于南下的北方少数民族都采取了什么样的对策?而最终又得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刘渊是一个文武双全、能力出众的人,当时就不断有人举荐刘渊到朝廷任职,但司马氏家族和一些狭隘的官员却多次阻断了刘渊施展才华的道路,使得刘渊对朝廷心灰意冷。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刘渊离开了京城洛阳,来到邺城,负责监督匈奴五部事宜,并成为匈奴五部一致认可的首领。然而,刘渊自己却受到了司马氏的限制,不能离开邺城,他只能耐心等待机会。后来,有少数民族军队攻打邺城,刘渊借口调集匈奴军队前来支援,出了邺城。那么,摆脱了朝廷控制的刘渊又会做出什么样的惊人举动呢?
  
  南开大学教授孙立群先生,继续为您讲述《从司马到司马》第十三集《内忧外患》,敬请关注。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讲稿

    司马氏家族的内部争斗,使得朝廷元气大伤,八王之乱也使得天下苍生灾难深重,而连年的大旱和凶猛的蝗灾,更是让西晋王朝雪上加霜。天灾人祸不断的西晋朝廷,并没有因此以天下苍生为重而反省悔过、勤政爱民,反而变本加厉、丧心病狂。接下来,宫廷斗争更加险恶,赫赫有名的“白痴皇帝”司马衷,在宫廷被毒死,凶手至今没有定论;而“八王之乱”过后,换了皇帝“永嘉之乱”再起,乱上加乱。已经乱成一团麻的西晋王朝更要面对的,是北方五个少数民族的南下。那么,西晋朝廷会如何应对北方少数民族内迁?而“白痴皇帝”被谋杀后又是谁做了皇帝呢?
  
  这个时期,不仅仅朝廷内部人祸不断,西晋王朝更是天灾连连,严重的干旱和可怕的蝗灾,让整个社会民生陷入一片混乱之中。而西晋王朝还要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内迁,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冲突。那么,为什么北方五个少数民族会同时选择在这个时期内迁?他们对西晋的政权又会造成什么样的冲击呢?然而,西晋王朝宫廷一片混乱,天下民不聊生,统治者自顾不暇,根本没有能力再来处理少数民族内迁的事情。

    那么,西晋朝廷对于南下的北方少数民族都采取了什么样的对策?而最终又得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刘渊是一个文武双全、能力出众的人,当时就不断有人举荐刘渊到朝廷任职,但司马氏家族和一些狭隘的官员却多次阻断了刘渊施展才华的道路,使得刘渊对朝廷心灰意冷。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刘渊离开了京城洛阳,来到邺城,负责监督匈奴五部事宜,并成为匈奴五部一致认可的首领。然而,刘渊自己却受到了司马氏的限制,不能离开邺城,他只能耐心等待机会。后来,有少数民族军队攻打邺城,刘渊借口调集匈奴军队前来支援,出了邺城。那么,摆脱了朝廷控制的刘渊又会做出什么样的惊人举动呢?
  
  南开大学教授孙立群先生,继续为您讲述《从司马到司马》第十三集《内忧外患》,敬请关注。

    司马氏家族的内部争斗,使待朝廷元气大伤,八王之乱也使得天下苍生灾难深重,而连年的大旱和凶猛的蝗灾,更是让西晋王朝雪上加霜。夭灾人祸不断的西晋朝廷,并没有因此以天下苍生为重而反省悔过、勤政爱民,反而变本加厉、丧心病狂。接下来,官廷斗争复加险恶,赫赫有名的“白痴皇帝”司马衷,在官廷被毒死,凶手至今没有定论;而“八王之乱”过后,换了皇帝“永嘉之乱”再起,乱上加乱。已经乱成一团麻的西晋王朝更要面对的,是北方五个少数民族的南下。那么,西晋朝廷会如何应对北方少数民族内迁?而“白痴皇帝”被谋杀后,又是谁做了皇帝呢?

      西晋后期,司马氏政权陷入内外交困,内指内部,外指对地方的控制与管理,都出现了间题。八王之乱十六年,291年开始,这场大动乱,把西晋有效的统治削弱了,控制大大减弱了。再者,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像洛阳、邺、长安都被焚毁。受害最多的是百姓,四处流亡,黄河流域变得荒芜一片。306年,动乱告一段落,仍是每况愈下,继续由晋惠帝执政。他没推行过什么措施诏令,都是别人控制,最后一个王爷司马越控制他。司马越控制时,出现几件事,可以看出为人。

    一件事是,306年11月,晋惠帝晚上吃了饼,中毒而死,这事是谁下的毒,至今不知道。一种认为是司马越,第二种认为是“多疑东宫”,怀疑是皇太子。这是谁呢?当时的弟弟司马炽。目前来看,史学工作者都认为是司马越。因为他在朝廷掌控大权,说一不二。他拥有这个权力就可能上下齐手,晋惠帝48岁死时,他没声张。究竟是谁,不好说。很可能是手下人下的手。这是历史迷案。

    司马炽被立为帝,这是晋怀帝,当皇帝时,年号叫永嘉。从307到312年,这是醒目的年号,有名词是永嘉之乱。永嘉之乱与他有关。司马炽继位25岁。司马越本意来说,立你为帝,就得听我的。没想到的是,司马炽不傻,很关注朝政,大会呀宴会呀,与大臣真的讨论大事,让人看到了西晋的希望,傅宣说,可看到了晋武帝时的情景再现了。感觉到了希望。有的大臣也说未必,像荀崧说,如果按能力说,这是守成之帝,现在晋王朝是危机四伏内乱不断,凭他的这种能力难重新振兴,估计晋怀帝没有亡国之灾,也可能有流亡之祸。

     这个时期,不仅仅朝廷内部人祸不断,西晋王朝复是天灾连连,严重的干旱和可怕的蝗灾,让整个社会民生陷入一片混乱之中。而西晋王朝还要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内迁,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冲突。那么,为什么北方五个少数民族会同时选择在这个时期内迁?他们对西晋的政权又会造成什么样的;中击呢?

     周边民族内迁,五胡,指当时北边的民族,一般是五个,匈奴等,本以游牧为主,到了东汉末年三国西晋,往黄河流域迁徙,原因是值得研究的间题,目前说法有两种,一种认为是中原农耕文明的吸引,这儿生活稳定,使得游牧民族感觉到这儿生活更安稳一些,所以从汉末就大量内迁,这是一说;二种认为是游牧民族是逐水草而居,他们的食物以肉为主,黄河流域是以五谷杂粮为主,能轻易改变吗?不容易。可是食物结构不同,却要大量南下,这些少数民族出于自身生存的需要,南下。

   他们在原来的地方出了间题,环境的恶化,气温下降,牧草牲口死亡,让他们无法在北方生存了。这个学界有过深入研究,像竺可桢写过文章探讨近五千年的气候变化与文化的关系。他认为有四个温暖期四个寒冷期,温暖期是发达的,寒冷期容易出现动荡。其中讲到汉末到六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寒冷期,史料有记载。本不应该结冰的,都突然结冰了,还厚,当时行船都没办法,要运输都得停止。经济出了间题,这个时期黄河流域的气温比现在低三四度。这让人感觉到北方更可能低。北方少数民族生活不下去了,开始南迁。这两说都可以思考一下,究竟哪一种更有道理。

     然而,西晋王朝宫廷一片混乱,夭下民不聊生,统治者自顾不暇,根本没有能力再来处理少数民族内迁的事情。那么,西晋朝廷对于南下的北方少数民族都采取了什么样的对策?而最终又得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呢?

      这时期,政权长年处于动乱中,当政者对管理国家缺少信心,更害怕他们的进入,不会促进民族的融合,而是力图要赶走他们,大臣们上书,就是解决内迁民族就是赶走。郭钦就上书,告诉皇帝,现在戎狄强悍,大量进入黄河流域是祸害,不应该让他们在这儿,应该派军队送他们回老家。这个主意符合统治者想法。实际执行难。只能留在口头,实际解决不了。西晋是这种态度,表现的是对这些人的苛刻。像史料说,少数民族的人被人欺负,还有动不动抓起来买卖,使得他们对政权仇视心理越来越强,只能说西晋处理民族政策是自己内心缺乏自信,没能力管理国家,越害怕少数民族。

    比较中就可以看得出,像唐代统治者不一样,唐代民族关系是历史上最好的一次,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是难得的,有胸怀有境界。唐代处理得好,主要是唐自身的强盛,对管理国家有自信。西晋政府没能力对待,解决不了这个间题,看到的是灭亡源于此。南迁的少数民族中,力量最大的是匈奴,从战国秦汉以来是北方最大的民族,对中原有威胁,经过秦汉,这几个王朝强时都打过匈奴,后来分两部分,北匈奴离黄河遥远,后来西迁了,南匈奴不断内迁,人数多,彪悍,在五胡中力量大。

    从三国时,就采取措施单独管理,像曹操,为了更好地管理匈奴,把他们分成五部,左右南北中,分而治之。左部是个中心,当时,五部匈奴最有影响力的是匈奴人,刘豹,在匈奴中影响力大。汉朝时,与匈奴关系好,把公主送到北方和亲,像王昭君出塞,让匈奴喜欢。于是他们感觉,汉人女子,在这儿跟匈奴大单于成家生子,他们就是汉人的外甥,有自己的亲戚情结。他们的这种情结难能可贵,他们甚至改自己的姓。刘渊是刘豹的儿子,从小接受了汉文化影响,名义是匈奴,实际上是汉化的。

     刘渊是一个文武双全、能力出众的人,当时就不断有人举荐刘渊到朝廷任职,但司马氏家族和一些狭隘的官员却多次阻断了刘渊施展才华的道路,使待刘渊对朝廷心灰意冷。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刘渊离开了京城洛阳,来到邺城,负责监督匈奴五部事宜,井成为匈奴五部一致认可的首领。然而,刘渊自己却受到了司马氏的限制,不能离开邺城,他只能耐心等待机会。后来,有少数民族军队攻打邺城,刘渊借口调集匈奴军队前来支援,出了邺城。那么,摆脱了朝廷控制的刘渊又会做出什么样的惊人举动呢?

     这就使刘渊找到机会,放虎归山,回到离石,组织人马,打出旗号,叫汉,这一年是304年。匈奴人刘渊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表明他是大汉的继承人,能吸引更多人参加。他说自己是汉的外甥,现在西晋灭了汉,我们作为汉的传人,应该继承汉的传统,难道不可以吗?刘渊有谋略,对匈奴称单于,对汉人称是汉王,政权一建立后,马上得到民众的拥护,“二旬之间,聚众五万”,刘渊成了西晋政权外与此对立的政权,这个起事在历史上意义极大,在离开邺后,组织起人马,感觉到应该回到邺县,可是消息传来,邺县失守,感觉到对不起。

    刘宣对他说,汉人对咱视若奴隶,好不容易出来了,不要回去,要干就干到底,反晋就一反到底,坚定了念头。此间,他渐渐有想法,要有名号,得称帝,所以到了,308年自己称帝了。他找的根据是许多圣王是戎狄之人,甚至编了许多故事,“大禹出于西戎,文王生于东夷”。这是编的。这完全是给自己做标榜的。不过这种魅力也难能可贵。

    也看出他对西晋的仇视。起事后,起先在山西一带活动,打败司马腾,势力壮大。后来有人出主意,总在一个地方用兵,影响不大,应该走出去,占领长安,以皇帝的名义攻打洛阳,就可以成事,这让他受鼓舞。后来,他把汉政权的国都迁到了平阳,现在山西的临汾一带。然后指挥军队四处出击,主要目的是打洛阳,打洛阳的还有河北的一支军队。西晋成了众矢之的。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