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百家讲坛 从司马到司马(七)灭蜀降阿斗

百家讲坛 从司马到司马(七)灭蜀降阿斗

    起兵要杀司马昭的皇帝曹髦,最终还是被司马昭给杀死了。虽然司马昭用替罪羊给了天下一个交代,但他改朝换代的野心早已是路人皆知。然而,在杀死皇帝曹髦后,司马昭并没有立即取而代之,而是又立了一个十五岁的小皇帝作傀儡,因为司马昭知道,时机还不成熟。接下来,他要立即起兵去消灭蜀汉,一方面扩大魏国的版图,一方面提高自己的声望。

    那么,蜀国皇帝刘禅这一次会是什么样态度?面对蜀军的严密防守司马昭又会采取什么样的策略?而司马昭为什么一定要首先攻打蜀国呢?司马昭消灭蜀汉的想法一经公布,曾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但他却一再坚持,并以东击西的策略打造战船造成攻打东吴的假象,同时以绝对优势的兵力进军蜀汉。

    那么,面对蜀汉山高路险的天然屏障,司马昭将如何进攻?他们能突破蜀军经营几十年的严密防线吗?一支奇兵轻易地打开了蜀汉的大门,蜀汉国都成都危在旦夕,因为一旦魏军突破绵竹,成都将无险可守、必定沦陷。而驻守绵竹的将领正是已故丞相诸葛亮的儿子,那么,诸葛亮的子孙们将如何应战?后主刘禅又会怎样面对曹魏大军呢?

  刘禅投降曹魏以后,一个重大问题摆在了司马昭的面前:如何处置蜀汉后主和他的大臣们?留在成都害怕他们东山再起,软禁到洛阳依然有后顾之忧。最根本的问题是,刘禅不能再有丝毫的复国之念。
于是,在司马昭和刘禅之间,一场试探与反试探的心理较量就此展开,“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也由此产生。

    那么,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成语让大家觉得司马昭既可恶又可恨,“乐不思蜀”的故事让大家觉得阿斗既可笑又可怜。近两千年来,无能与呆傻成了阿斗的形象标签,那么,历史上的阿斗真的有这么昏庸吗?孙立群老师又会为我们揭示出“乐不思蜀”背后什么样的秘密呢?

  南开大学教授孙立群先生,继续为您讲述《从司马到司马》第七集《灭蜀降阿斗》,敬请关注。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讲稿

    起兵要杀司马昭的皇帝曹髦,最终还是被司马昭给杀死了。虽然司马昭用替罪羊给了天下一个交代,但他改朝换代的野心早已是路人皆知。然而,在杀死皇帝曹髦后,司马昭并没有立即取而代之,而是又立了一个十五岁的小皇帝作傀儡,因为司马昭知道,时机还不成熟。接下来,他要立即起兵去消灭蜀汉,一方面扩大魏国的版图,一方面提高自己的声望。

    那么,蜀国皇帝刘禅这一次会是什么样态度?面对蜀军的严密防守司马昭又会采取什么样的策略?而司马昭为什么一定要首先攻打蜀国呢?司马昭消灭蜀汉的想法一经公布,曾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但他却一再坚持,并以东击西的策略打造战船造成攻打东吴的假象,同时以绝对优势的兵力进军蜀汉。

    那么,面对蜀汉山高路险的天然屏障,司马昭将如何进攻?他们能突破蜀军经营几十年的严密防线吗?一支奇兵轻易地打开了蜀汉的大门,蜀汉国都成都危在旦夕,因为一旦魏军突破绵竹,成都将无险可守、必定沦陷。而驻守绵竹的将领正是已故丞相诸葛亮的儿子,那么,诸葛亮的子孙们将如何应战?后主刘禅又会怎样面对曹魏大军呢?

  刘禅投降曹魏以后,一个重大问题摆在了司马昭的面前:如何处置蜀汉后主和他的大臣们?留在成都害怕他们东山再起,软禁到洛阳依然有后顾之忧。最根本的问题是,刘禅不能再有丝毫的复国之念。
于是,在司马昭和刘禅之间,一场试探与反试探的心理较量就此展开,“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也由此产生。

    那么,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成语让大家觉得司马昭既可恶又可恨,“乐不思蜀”的故事让大家觉得阿斗既可笑又可怜。近两千年来,无能与呆傻成了阿斗的形象标签,那么,历史上的阿斗真的有这么昏庸吗?孙立群老师又会为我们揭示出“乐不思蜀”背后什么样的秘密呢?

  南开大学教授孙立群先生,继续为您讲述《从司马到司马》第七集《灭蜀降阿斗》,敬请关注。

    起兵要杀司马昭的皇帝曹髦,最终还是被司马昭给杀死了。虽然司马昭用替罪羊给了天下一个交代,但他改朝换代的野心早已是路人皆知。然而,在杀死皇帝曹髦后,司马昭并没有立即取而代之,而是又立了一个十五岁的小皇帝作傀儡,因为司马昭知道,时机还不成熟。接下来,他要立即超兵去消灭蜀汉,一方面扩大魏国的版图,一方面提高自己的声望。那么,蜀国皇帝刘禅这一次会是什么样态度?面对蜀军的严密防守司马昭又会采取什么样的策略?而司马昭为什么一定要首先攻打蜀国呢?

      灭蜀汉是大事,司马昭有把握吗?司马昭是周密地部署了,做了详尽的军事安排。他有这个决心,我觉得是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的。有两个条件,第一,蜀与魏国可以说是世仇。从刘备在蜀汉建立后,诸葛亮辅佐时就制订了北伐曹魏的战略方针,“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诸葛亮是不遗余力地开展北伐。后来姜维继承诸葛亮的,这是重要军事家,也像诸葛亮一样,北伐。

    有九伐曹魏之说。从诸葛亮到姜维,把北伐作为首要战略方针,造成蜀汉兵力人力物力都集中在战争上。所以国力是下降了。这时,蜀是国贫民弱。蜀国人口不过一百万,曹魏人口却有488万。力量对看得出=双方差距。

    更重要的是第二条,蜀汉人才匮乏。没有一流人才。蜀汉有天然优势,是进蜀得经汉中,过剑阁才能达到。现在四川北也是路程艰难,当时这种屏障是灭蜀的最大障碍。司马昭在景元三年262年冬,在朝廷大会上,公布了灭蜀的打算。司马昭说,平定诸葛诞叛乱,有五六年了,打吴国,时机不成熟,那得造战船,那儿地势低有,水战,目前不能实现。而打蜀国,它的军队最多不过十万人。

    这支军队四万多是在成都附近,五万多是姜维指挥,他们在沓中地区,所以,如果我们第一能够牵制姜维不能回撤,然后,军队再通过汉中,经过剑阁,直捣成都,蜀汉就灭亡了。这种分析中,提出了三点计划,先易后难,对吴先放下,先打蜀汉;牵制姜维,让他不能够阻挡曹魏南下,不能回救成都;直取成都。

    司马昭消灭蜀汉的想法一经公布,曾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但他却一再坚持,并以东击西的策略打造战船造成攻打东吴的假象,同时以绝对优势的兵力进军蜀汉。那么,面对蜀汉山高路险的天然屏障,司马昭将如何进攻?他们能突破蜀军经营几十年的严密防线吗?

      268年9月,震惊中国的灭蜀汉的战争开始,用兵时,分兵三路,第一路,由邓艾率领三万人直奔临洮,从这儿往南,向沓中进军,与姜维相遇,牵制姜维,这是曹魏老将,能打;第二路,诸葛绪也带三万去配合邓艾,抄姜维后路;第三路,由钟会率领十万军过秦岭直奔汉中。这儿有秦岭三条通道,一道进发,拿下汉中,再奔剑阁与成都。

    三路军都很关键。邓艾拖住姜维,诸葛绪是堵后路,钟会是直扑成都。战争并不十分…自利。姜维聪明,一看邓艾要正面打,诸葛绪要挡,知道大军要进成都。他赶快用声东击西的办法,迂回占领了剑阁,这让人佩服他的军事才能。剑阁是成都的北大门,地势艰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汉也派人增援,把钟会的主力拦截到了剑阁北。这时,牵制姜维的邓艾军也到达了。

     在这儿,面临两方主力的决战。不过,战局出现转机,是在邓艾到达后,邓艾感觉正面打,困难大,决定带军队绕过剑阁,走一条没人烟的小路,阴平之路,七百里,基本是山,走完了七百里,就绕过剑阁,就能到达成都北的江油,过了绵竹就是成都平原。邓艾是老将,走这条小路,史载在高山向下走时,他用东西裹上,扔下武器,滚下山,十分危险,士兵们不顾艰险地往下滚。这支奇兵直接到了江油,守军看到军队到达,以为是从天而降,江油失守,邓艾率军到达了绵竹。

    一支奇兵轻易地打开了蜀汉的大门,蜀汉国都成都危在旦夕,因为一旦魏军突破绵竹,成都将无险可守、必定沦陷。而驻守绵竹的将领正是已故丞相诸葛亮的儿子,那么,诸葛壳的子孙们将如何应线?后主刘禅又会怎样面对营魏大军呢?

      守军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坚守。邓艾派人送降书。诸葛瞻坚决不投降,杀使者,一场血战,诸葛瞻战死,儿子诸葛尚十几岁,也是勇敢,冲到战场直到战死。诸葛亮家祖孙三代为了蜀国做出了奉献,是满门忠烈。这时,成都朝廷乱成了团。刘禅没了主意,想了几个办法,投降东吴,求东吴的保护;向南,退守南中,少数民族多。

     他没主意,这时朝中老臣谯周站出来,说如果我们去投靠吴国,早晚也会被灭,做了降臣,再次做降臣,屈辱不是更多?不可取。到了南中,人生地不熟,过程中,有叛将,面临灭顶之灾,不可取。怎么办?投降曹魏吧。这话太雷人了。不抵抗,赶快投降。刘禅反复权衡,决定投降。这事,历史上有不同观点。一种认为作为独立国家,不抵抗就投降是懦夫,不可取;另一种意见说,刘禅知道自己力量不如曹魏,硬拼,最后受伤害的是百姓,司马昭出兵时就说过,举兵屠城。这是悲惨的事,刘禅考虑到如果真屠城,百姓得死多少人呀,不如投降。这种意见认为刘禅明智。但不管怎么样,刘禅决定投降了。

     一个儿子刘谌听说了,坚决反对,后来,跑到祖庙痛哭,感觉到父亲无能,最后自杀而死。尽管如此,刘禅还是坚决投降。姜维这时预感成都大势不好,马上放弃剑阁,率领军队到达巴东。准备从这儿到成都救成都之围,这些事情上看出姜维没犯错误,只是朝廷决定投降了,士兵们愤怒,表示内心的不服。可是大势已去,最后姜维也投降了。蜀汉至此灭亡,三足鼎立结束,统一向前迈了一步。

    刘禅投降曹魏以后,一个重大问题摆在了司马昭的面前:如何处置蜀汉后主和他的大臣们?留在成都害怕他们东山再起,软禁到洛阳依然有后颀之忧。最根本的问题是,刘禅不能再有丝毫的复国之念。于是,在司马昭和刘禅之间,一场试探与反试探的心理较量就此展开,“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也由此产生。那么,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

      当时司马昭决定,把刘禅与老臣们押送到洛阳。使得他们没后顾之忧。司马昭对他的态度是宽宏大量,没有杀,没有折磨他,而是封他为安乐公,给特殊待遇。后来,有次司马昭设宴招待,安排了一场演奏蜀汉的音乐歌舞。这有家乡味,刘禅与老臣们表现不一样,老臣们热泪盈眶,刘禅却谈笑自若,无动于衷。司马昭说,你看,人啊,真正无情无义,有谁像刘禅这样的呀?诸葛亮如果不死,也辅佐不了他。结果贾充赶紧附和,正是这样的皇帝才让您能灭掉他。过了些天,司马昭再见到刘禅,越琢磨越觉得蹊跷,间刘禅,你能不能说说还思念蜀国吗?刘禅一张嘴,此间乐,不思蜀。这地方不错,不思念了。

    这让司马昭极为惊讶。不过这话,被手下大臣郤正听到了,太不会说话了。不仅失你的身份,大臣们都颜面全失,特意找到刘禅,说以后再间你思念不思念,你应该闭上眼睛,显示非常思念,再说先人的坟墓都在蜀,我无日不悲无日不想。这样说,还有点面子。刘禅说,我知道了。再过了一段时间,果然司马昭又间他,结果刘禅按照这样做了,做出悲伤样。司马昭说与大臣郤正说的一样呀。刘禅说,诚如遵命。是他教的。今天看是傻子,这就是乐不思蜀的故事。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成语让大家觉待司马昭既可恶又可恨,“乐不思蜀”的故事让大家觉得阿斗既可笑又可怜。近两千年来,无能与呆傻成了阿斗的形象标甚,那么,历史上的阿斗真的有这么昏庸吗?孙立群老师又会为我们揭示出“乐不思蜀”背后什么样的秘密呢?

      我们怎么评价这事?我想从两点来看,一,通过刘禅的话,我们会发现这人头脑简单,昏庸无能,只要有吃有喝,痛苦都可以忘掉,国家都不算什么。这点上说,他真是阿斗,后来成语就有扶不起的阿斗,指的正是这人没本事,干不成事。所以,这么多年来,刘禅成了反面的典型,没情感,呆头呆脑。

     第二,换个角度,刘禅未必是这样的,他说出这样的话,应该说,有他的用意,用意可以分析,就是为了保全自己。当然境界不高,让司马昭感觉他是笨蛋,不想对他怀疑,不再想整治他。所以他活了六十五岁,到272才死。其实刘禅在《三国志》也有记载,并非傻到这样。刘备没死时,就听说,诸葛亮称赞过刘禅,“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有一定智慧,不断在增长。刘备听过后高兴,说“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刘备高兴。也许刘禅未必就是这样的呆。

    只是客观条件让他无法施展才能。蜀国都不行了,无法与吴魏竞争,充其量只能维持。当了近四十年的皇帝,如果真笨,估计也难维持长久。我常把皇帝分四类,明、暴、昏、庸,他是庸君,没作为,坏事也不太干。这起码有一定智慧在里边。司马昭扩大了曹魏的版图,也让自己的权势继续上升,到了264年春了,他执掌大权十年了,那么取代曹魏的时机越发成熟了。司马昭取代曹魏的过程中做了些什么呢?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