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 成败论乾隆(上部)(六)精明的太平天子
在多数人眼里,乾隆是坐享祖上苦心积累下的丰厚基业的太平天子。其实根据统计,乾隆年间,全国大约有两万名文官,七万名武官。要管理这么大的一个臣僚队伍,对任何一个皇帝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更何况二十五岁即位的乾隆可谓是主少国疑,那么初登帝位的乾隆是如何赢得满朝大臣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畏惧的?他又是如何在很短的时间内,一改朝堂上苟且懒散、弄虚作假的陋习的?
乾隆帝即位之初雄心勃勃,将创造“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树为自己的榜样,渴望也成就一番盖世伟业。而后来的事实证明,乾隆确实是一位具有高超统治才能的皇帝,在他统治时期,清王朝进入全盛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军备强大、文化昌盛。那么同为盛世之君,一提到唐太宗,我们马上会想到魏征、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恭、程咬金、秦叔宝、李靖等诸多有名的文臣武将,但是反观乾隆一朝,似乎就逊色许多,甚至有人说乾隆朝只有明君,没有名臣。
乾隆即位之后,对鄂尔泰和张廷玉这两位辅政大臣格外重用,不仅是因为这两位大臣是父亲雍正指定的辅政大臣,更因为他二人确实有过人的才华。鄂尔泰、满洲镶蓝旗人,雍正后期的内阁首辅,是雍正最信任的满族大臣。张廷玉是雍正皇帝最倚重的汉族大臣,任文渊大学士,被雍正称为“第一宣力大臣”。按理说有这两位重量级的人物,辅佐年青的乾隆执政,应该是很稳妥的。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在乾隆的重用下,二人的权势远胜雍正时期,但是鄂尔泰和张廷玉之间的明争暗斗却愈演愈烈,那么面对这两位辅政大臣之间的严重不合,初登帝位的乾隆又是如何应对的?
作家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后 张宏杰带我们走近乾隆,还原历史,探究他的成功与失败。敬请收看 《成败论乾隆》上部,第六集《精明的太平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