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百家讲坛 成败论乾隆(上部)(六)精明的太平天子

百家讲坛 成败论乾隆(上部)(六)精明的太平天子

    在多数人眼里,乾隆是坐享祖上苦心积累下的丰厚基业的太平天子。其实根据统计,乾隆年间,全国大约有两万名文官,七万名武官。要管理这么大的一个臣僚队伍,对任何一个皇帝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更何况二十五岁即位的乾隆可谓是主少国疑,那么初登帝位的乾隆是如何赢得满朝大臣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畏惧的?他又是如何在很短的时间内,一改朝堂上苟且懒散、弄虚作假的陋习的?

    乾隆帝即位之初雄心勃勃,将创造“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树为自己的榜样,渴望也成就一番盖世伟业。而后来的事实证明,乾隆确实是一位具有高超统治才能的皇帝,在他统治时期,清王朝进入全盛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军备强大、文化昌盛。那么同为盛世之君,一提到唐太宗,我们马上会想到魏征、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恭、程咬金、秦叔宝、李靖等诸多有名的文臣武将,但是反观乾隆一朝,似乎就逊色许多,甚至有人说乾隆朝只有明君,没有名臣。

    乾隆即位之后,对鄂尔泰和张廷玉这两位辅政大臣格外重用,不仅是因为这两位大臣是父亲雍正指定的辅政大臣,更因为他二人确实有过人的才华。鄂尔泰、满洲镶蓝旗人,雍正后期的内阁首辅,是雍正最信任的满族大臣。张廷玉是雍正皇帝最倚重的汉族大臣,任文渊大学士,被雍正称为“第一宣力大臣”。按理说有这两位重量级的人物,辅佐年青的乾隆执政,应该是很稳妥的。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在乾隆的重用下,二人的权势远胜雍正时期,但是鄂尔泰和张廷玉之间的明争暗斗却愈演愈烈,那么面对这两位辅政大臣之间的严重不合,初登帝位的乾隆又是如何应对的?

    作家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后 张宏杰带我们走近乾隆,还原历史,探究他的成功与失败。敬请收看 《成败论乾隆》上部,第六集《精明的太平天子》。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百家讲坛 成败论乾隆(上部)(六)精明的太平天子

    在多数人眼里,乾隆是坐享祖上苦心积累下的丰厚基业的太平天子。其实根据统计,乾隆年间,全国大约有两万名文官,七万名武官。要管理这么大的一个臣僚队伍,对任何一个皇帝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更何况二十五岁即位的乾隆可谓是主少国疑,那么初登帝位的乾隆是如何赢得满朝大臣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畏惧的?他又是如何在很短的时间内,一改朝堂上苟且懒散、弄虚作假的陋习的?

    乾隆帝即位之初雄心勃勃,将创造“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树为自己的榜样,渴望也成就一番盖世伟业。而后来的事实证明,乾隆确实是一位具有高超统治才能的皇帝,在他统治时期,清王朝进入全盛期,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军备强大、文化昌盛。那么同为盛世之君,一提到唐太宗,我们马上会想到魏征、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恭、程咬金、秦叔宝、李靖等诸多有名的文臣武将,但是反观乾隆一朝,似乎就逊色许多,甚至有人说乾隆朝只有明君,没有名臣。

    乾隆即位之后,对鄂尔泰和张廷玉这两位辅政大臣格外重用,不仅是因为这两位大臣是父亲雍正指定的辅政大臣,更因为他二人确实有过人的才华。鄂尔泰、满洲镶蓝旗人,雍正后期的内阁首辅,是雍正最信任的满族大臣。张廷玉是雍正皇帝最倚重的汉族大臣,任文渊大学士,被雍正称为“第一宣力大臣”。按理说有这两位重量级的人物,辅佐年青的乾隆执政,应该是很稳妥的。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在乾隆的重用下,二人的权势远胜雍正时期,但是鄂尔泰和张廷玉之间的明争暗斗却愈演愈烈,那么面对这两位辅政大臣之间的严重不合,初登帝位的乾隆又是如何应对的?

    作家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后 张宏杰带我们走近乾隆,还原历史,探究他的成功与失败。敬请收看 《成败论乾隆》上部,第六集《精明的太平天子》。

    乾隆对几种势力都采取了有力的防范措施,还得对付大臣。皇帝不能不用大臣。皇帝的旨意得靠他们来传达。如何管理是皇帝要面对的间题。乾隆即位时,全国有两万多名文官,七万多武官。这是大挑战。乾隆深知重点防范大臣中的权臣与佞臣。权臣当道有可能是好事,像诸葛亮。更多的是坏事。像曹操。要做成功的皇帝,防止大权旁落,就得会驾驭大臣。他当皇帝时不过二十五岁。这是主少国疑。当时的大臣都比他大得多。他们成了老油条,不好管理。乾隆怎么对付他们?乾隆有底。他对自己的智商与后天的教育有信心。他采取了几条措施:一是宣布乾纲独断的旨意。他推崇宋明理学,可是他反对程颐的“天下治乱系宰相”,认为大错特错。他觉得得由皇帝负责。“使为宰相者,居然以天下之治乱,为己任,而目无其君,此尤大不可也。”

    宰相与皇帝长期有矛盾,宰相对皇帝有约束作用。汉哀帝好男色,宠董贤,留下割袖之癖。一次,皇帝请大臣们吃饭。汉哀帝说不知道怎么对你更好。要不把天下让你来坐吧?这话把大臣们吓坏了。所以要封董贤为侯。这时,宰相就发挥作用了。王嘉认为不能封,驳了回去。丞相有时权力大。宋时还是这样,宋真宗喜欢刘氏,亲笔写了诏书,要交给宰相李沆执行。不行。她当贵妃不够格,不合规矩。当着使者面把诏书烧了。使者回去汇报。宋真宗也没办法,只得作罢。宰相是能防止皇帝犯错误的。强势的宰相容易成为权臣。皇帝和宰相都要自己说了算,就不停地冲突。汉武帝一生在位五十四年,用了十三个宰相。常换,平均只四年,有六个是自杀或者被杀。

   唐时设了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共同当宰相,分散了权力。明干脆取消了宰相。事太多,自己忙不过来,用内阁制。后来大学士对皇帝也有牵制作用。到清雍正干脆设了军机处。军机大臣不过是跑腿。皇帝没有任何约束了。宋前,宰相有座位,宋时撤了,宰相也得站着说话。明时,不论身份都得跪着。清时更是一直跪着。清时要准备厚的护膝。中国历代集权的倾向到清登峰造极。乾隆说,“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大清的政治严明,历朝历代不能比。因此一上台,独断,就大幅推翻了父亲的既定政策。有反对声音就痛下杀手。王士俊受雍正宠信,乾隆时,就替雍正打抱不平,上奏折,说你上朝,人们就是翻旧案,这显然是指责乾隆翻案。乾隆痛骂他是小人,抓起来。斩立决。王士俊当然是罪不至死,这是杀一儆百。后来免死,赶回老家。满朝反对声音停止了。

   重用前朝老臣:可以大致说,乾隆掌握了百分之九十五的决策权。也让大臣讨论,不过是提参考意见。大臣只有执行权,很难出现权臣。这时只有明君,没有名臣。这是特殊的。唐太宗时就有魏征房玄龄等。乾隆身边呢,有名的大臣不过张廷玉,当秘书当得好,把皇帝的话记得准确。和申,贪污出名,纪晓岚,文字功夫不错。这种做法好的方面来讲,当然是防止权臣出现,有利于迅速决策,防止推诿。长远来看,却压抑了政治参与热情。让大臣没有责任感。这种情况下,皇帝如果英明会治理得不错。皇帝如果平庸,就坏了。这对清政治影响深远。张廷玉的信念是不如什么也不说。别多言多语。嘉庆道光时就更崇奉多磕头少说话了。这是当时大学士曹振镛说的。后来皇帝没主意,大臣也不给拿主意,就朝政日下。这与此时的基础有关。这就是乾纲独断。二是沿用老臣。一般皇帝上任,就罢去一批老臣,乾隆却沿用了班底。因为雍正在时,防止皇子干政。乾隆不认识多少大臣。雍正的朝班子,有较强的执行能力,也听话。

   乾隆明智地沿用了父亲的人马。雍正时的宠臣,鄂尔泰与张廷玉仍重用。鄂尔泰在康熙朝是小官。感觉自己没希望了。没想到雍正重用他,提拔他为首席军机大臣。乾隆即位后,没政治经验,谦虚地向他们二人请教。乾隆出京时,国务交他们处理。还破格封他们为伯爵。这是超品,比所有品级还高。本封给大功的武将。封给这样的文臣没先例。雍正多年的统治后,他们都认清了君臣之分。乾隆对他们放心。乾隆这样做,有两个好处,新皇帝的重用让他们卖命。也避免朝政动荡。维护了朝臣的团结。乾隆是在冷静观察,要掌握朝中大臣的基本情况后再用人。他的新旧交替用了十来年时间。乾隆即位,在用人上没进行大换血。

   无比精明的乾隆皇帝:三是冷静观察,严防被臣下欺骗。他发现面前都是笑脸。都是阿谀。他从一开始就严防被欺骗。大臣中有一类叫佞臣,巧言欺骗皇帝。乾隆清楚这些大臣毕恭毕敬,表面战战兢兢。其实都在琢磨皇帝的心理。相当一部分人在想给自己捞点好处。皇帝精明时,这些人百依百顺。如果有漏洞了,骗起来也一串串的。道光皇帝聊天时,间大学士吃什么早饭。他说不过是三个荷包蛋。因为内务府汇报荷包蛋贵。奕山曾汇报大胜,道光非常高兴,真实的情况是,那一天英国没一艘战舰被击沉。像这样的军国大事,就会导致亡国。乾隆警惕,盯着臣僚队伍的表现。乾隆四年,太庙要修。得定期修理。一直由工部负责。头一天上折子,请三百两修路灯。这对皇帝算是小钱,但是乾隆心细。

   他怀疑,批了,此灯不过小小粘补。贪污百十两算小事。乾隆看到回复,大怒。历代以来,工部修理都是先修后领。昨天查没有过交还的记录。这一件小事,把中高级官员全部处理。降级的罚俸的,都有。满朝大臣们都害怕了。清的使臣,修了《大清十朝圣训》,讲了一件事,有巡抚汇报地方的坏事,完了加一句:“正在缮疏间,据两司道府揭报前来,与臣所访无异。”乾隆看到不觉得笑了。这背后是什么意思他清楚。因为是他汇报了,当然立了功。布政使与按察使就失察了。所以就加了一句,保了自己的头功,为他们又推卸了责任。乾隆题了一句,“或千百中偶有一二,岂能事事如此?”他的情商与智商与一般皇帝不能比。几次后,满朝对他的精明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臣们吃不消了。一次征求意见,间自己有什么缺点。有人提了一条,太精明了,脑瓜太快了,我们跟不上。有这样提意见的。这当然一定程度是拍马,却也从侧面说明乾隆不好对付。大臣们就得小心谨慎了。乾隆基本杜绝了佞臣出现的可能。保证了下情能上达。

   鄂尔泰与张廷玉:朋党呢?乾隆即位后发现了苗头。雍正作风严厉,把大臣们管得严。他一死,就出现了朋党的苗头。乾隆重用二人,地位比雍正朝还高。所以二人势均力敌,二人间就不和了。张廷玉资历老,鄂尔泰后来居上,张廷玉瞧不上他。鄂尔泰不买张廷玉的账。“同事十余年,往往竟日不交一语”。二人心有芥蒂。彼此明争暗斗,朋党雏形就出现了。这更难处理了。因为涉及人多,不容易抓到把柄。乾隆刚开始一视同仁,不偏不倚。因为初期不严重,没严重干扰。而且势均力敌,如果倒了一方,受处罚的就多,他平衡了,让朋党间自我监督。他只是没合适的机会。乾隆十三年才痛下杀手。因为这一年,后宫中出了大事。不光对个人感情冲击,对政局也引发了剧烈的地震。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