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 成败论乾隆(上部)(五)亲情、友情与权力
乾隆皇帝继位之后,除了大幅度调整父亲雍正皇帝在位时的统治方向之外,他也继承了雍正皇帝很多好的政策措施。同时,乾隆皇帝“宽严相济”,实行宽仁之政,得到了满朝官员和社会的认同。然而,乾隆皇帝绝不是一位柔弱的皇帝。在表面上行宽仁之政的同时,他却在悄悄地拧紧大清统治机器上的每一个“锣丝钉”。对于觊觎权力的任何人物,他都会毫不留情,予以坚决打击。那么,在加强权力掌控方面,乾隆皇帝到底有着怎样的手腕?他的治国策略,对大清王朝又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乾隆不仅对自己的兄弟严厉有加,对其他的皇族子弟更是严加防范,他规定凡是皇亲贵族,均不得进入军机处这个帝国的最高权力机构,从此结束了以往皇族亲贵干预朝政的政治传统。为此,乾隆不仅牺牲过亲情,还牺牲过友情,他的一位才华横溢、文武双全的挚友,曾经在雍正时代担任最年轻的军机大臣,却在乾隆时代终其一生远离政治中心,最终抑郁寡欢而死。那么,乾隆的这个好友到底是谁?乾隆“举贤避亲”的做法到底是否值得呢?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权力结构中,太监的力量不可忽视,历朝历代都有太监之祸,太监干政也就成为乾隆皇帝的一个心病。清朝太监的级别、权力虽然已经大大削弱,但太监干政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为此,乾隆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使得乾隆执政的六十多年没有出现太监之祸。那么,乾隆的办法究竟都有哪些呢?
让我们继续跟随作家、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后张宏杰先生,还原历史,走近乾隆,探究乾隆皇帝的成功与失败。敬请关注系列节目《成败论乾隆》上部,第五集《亲情、友情与权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