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百家讲坛 永乐大帝(四)风波四起

风波四起

      洪武十一年,即公元1378年,十九岁的燕王朱棣与两位哥哥秦王朱樉和晋王朱一起从老家凤阳来到京师南京,准备接受父皇朱元璋的诏令,前往各自的藩国就藩。

      可是诏令下达后却让朱棣大吃一惊,因为在诏令中宣布前去就藩的只有秦王和晋王,而没有燕王朱棣的份,那么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难以预料的变故呢?

      朱棣未来的命运将会因此发生怎样的转变呢?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会长朱先生继续精彩解读,永乐皇帝朱棣的传奇人生。系列节目永乐大帝第四集风波四起。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讲稿

    导视:洪武十一年,即公元1378年,十九岁的燕王朱棣与两位哥哥秦王朱樉和晋王朱一起从老家凤阳来到京师南京,准备接受父皇朱元璋的诏令,前往各自的藩国就藩。可是诏令下达后却让朱棣大吃一惊,因为在诏令中宣布前去就藩的只有秦王和晋王,而没有燕王朱棣的份,那么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难以预料的变故呢?朱棣未来的命运将会因此发生怎样的转变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会长朱先生继续精彩解读,永乐皇帝朱棣的传奇人生。系列节目永乐大帝第四集风波四起。

    商传:上一次我们讲了朱棣接到命令让他回到南京,跟他的两个哥哥准备一起就藩,他的封藩地就是北平,今天的北京。可是结果呢?两个哥哥去了,一个到了西安,一个到了太原,没有让他去。我们说为什么没有让他去呢?他又回到了凤阳去了,这里边当然是有原因的,是不是因为朱棣太急切了想要封藩,他父亲要对他有所预防,还是因为他还不适合到封藩的这个地方去呢?实际上都不是。因为这个时候他已经19岁了,年龄也够了,成年了。而且他的能力在他的兄弟当中也是很出色的。我们想没有让他去的主要原因可能有这么几点。

    第一个就是朱元璋分封自己的儿子们到各个地方去镇守,目的就是为了要取代功臣。可是这个课程跟复杂。大家想如果他把他的儿子封成了藩王,但是哪都不去,什么事都没有,因为他就只是一个名义和地位,可是如果他真的去了,到了他的封国,他就得管事,就得和当地的地方政府,地方军队发生关系。如果处理得不好,朱元璋的整个封藩计划就碰到难题了,那当然就得慎重一点了,就不能随意地去做,因此朱元璋就想搞个试点。三个儿子都去不行,去一个太孤单了,而且去了一个成和不成最终是不是能够总结出一番经验来还很难说,所以他选择了去两个。这么一来老二秦王就到了西安,老三晋王就到了太原。老四燕王朱棣哪都没去,回凤阳了,所以造成了这样一个结果。

    这时候大家会有一个想法,说你看北平,当年是元朝的大都,今天我们北京这个地方多重要啊,怎么这么重要的地方没有让他来,反而让西安和太原的两个藩王去了呢?这是因为我们今天看起来北京这个地很重要,在当时它的地理,在军事上的地位还没有西安和太原重要。为什么这么说呢?朱元璋命令大将军徐达率兵北伐直捣元大都,就是今天的我们北京。这个云顺帝守不了了,有逃走了。这就兵丁了,于是把这个地改名叫北平,北边评定了很吉利。元顺帝跑到哪了呢?跑到上都。但是上都有待不住,因为明朝的军队紧跟着又到了,于是不得不从上都继续北撤。这下就走远了。因为上都这个地方离我们今天的北京还比较近,就是在内蒙古的多伦这一带。他再往北走,在当时就叫做漠北,大漠以北,那离北京就已经很远了,再想南下威胁到北京已经不大可能。可是这个时候元朝的残余,明朝人称它叫北元,这个元没有了,它跑到北边去了,叫北元。

    它的主要力量在哪呢?有一个很著名的人物,他的蒙古名字叫扩廓帖木儿,他有一个汉名叫王保保。这个人带着军队驻守在宁夏这一带,成为北元的主要力量。明朝派军队去打过,结果在何西一战就被王保保打败了,所以一下子明朝就把自己整个的军事重点向西北方,而不是放在了北平,不是今天的北京了。这样的话秦王和晋王,这个老二、老三年长的藩王分封到那,正好是迎合和这样一个军事需要。所以并没有什么其它的很特殊的原因。那没赶着,要派年长的去,有哥哥就得哥哥去,正好赶到他这了,燕王没去,回凤阳了。

    导视:安徽凤阳是朱元璋的老家,不过凤阳虽然距离京师南京很近,但由于临近淮河,经常受到洪水的困扰,所以这里十年九灾,经济落后,文化凋敝。这让在凤阳历练了三年朱棣对父皇朱元璋的创业艰难,有了更深的感受。而且在老家凤阳朱棣熟悉了民情,锻炼了带兵的本领。当然到北平就藩施展自己的才能,才是朱棣挥之不去的梦想。可是没有父皇朱元璋的诏命,朱棣哪里敢动,他只能原地待命,等待时机。就在此时,京城里发生了一个举国振动的大事件,中给朱棣带来了转机。那么这究竟会是一个什么大事件呢?

    商传:京城里出了一件大事,什么大事啊?这个事情可真是不得了了。原来当时任左丞相胡惟庸,丞相是皇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谋反,胡惟庸谋反这可是了不起的大事。胡惟庸是什么人呢?这个人原本就是一个小吏,就是一个办事员,要办事员,有才能,很干练。后来就逐渐逐渐地提拔当了县官。派到了某一个县去做了县长,县委书记这样的职务。这个人有一个特点,他是淮西人。淮西就是淮河流域西部,相当于咱们今天安徽的一部分和苏北的一部分,这块地方。

    为什么这个地方的人就特殊呢?朱元璋是这的人,朱元璋从这起兵,起家,跟着他打天下的都是当地的人。胡惟庸虽然不是跟着他打天下的功臣,但是因为是他的老乡,沾了这个老乡的关系,所以整个淮西人的集团,大家互相帮衬,于是他就仕途很顺,当然这个人也很干练。结果就这样讨好了当时的开国功臣,当时的左丞相李善长。那个时候朱元璋当皇帝下边有两个丞相,一文一武,这个文的叫李善长,武的就是大将军徐达。他讨好了李善长,李善长就提拔他,所以他官升得很快,仕途很顺。等到李善长老了该退休了,那得找一个人来替代他。朱元璋想让谁呢?谁能替代李善长呢?有一天他就问他下边的一个大谋臣,刘伯温。这是一个明初很有名的天问,地理无所不知的这么一个人物,当然向他求教是最好了。说“你看谁做丞相是最合适啊”?这个刘伯温说“不知道,这都是陛下圣裁,您觉得谁合适,那当然就是谁合适了”。你看话说得多好听啊。朱元璋一听很高兴,既然你这么说的话,好,那我想了一个人,杨宪,你看这人怎么样。这朱元璋很狡猾,因为杨宪是刘伯温的好朋友,我先说一个你的好朋友,看看你是什么态度。这个刘伯温说“不行不行,杨宪不行,这个人有相才,无相器”。他有做丞相的才能,但是没有做丞相的气度他做不了,他不是那么一个做真正能做丞相的材料,说别人吧。朱元璋一看还真是很认真,那接着说吧,说汪广洋,又随便说了一个人,汪广洋怎么样。这个刘伯温听了以后说这个人也不合适,说为什么呢?这个人很肤浅,而且很偏执。当时他用了两个字叫“偏浅”。他又偏执又肤浅,那他怎么能做丞相呢。朱元璋说好,两个你都说不行,下边他就要说到关键人物了,说胡惟庸怎么样,这回说到正题上了。这刘伯温说,说胡惟庸像一个小牛犊子,如果你用了他,他早晚要惹事的。你看看实际上朱元璋征求他的意见是一个形式想听听。从杨宪开始再说到汪广洋,最后才说到胡惟庸。刘伯温表示了反对,那是没有用处的,所以胡惟庸还是当了丞相。

    导视:朱元璋之所以重用胡惟庸归根结底还是看中了胡惟庸没有自己的党羽,同时又是李善长阵营的力量,如果把胡惟庸抬起来,便可以制约李善长,进而打掉淮期集团的那些开国功臣。由于逢迎有术,胡惟庸渐渐得到了朱元璋的宠信,到洪武十年,胡惟庸终于晋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独揽丞相之权。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得到朱元璋如此重新的胡惟庸,为什么会谋反呢?而这件事情与燕王朱棣的政治前途又会有怎样的关系呢?

    商传:胡惟庸当了丞相,皇帝钦点,由原来的前任的开国功臣李善长的支持,所以他这个丞相做下来不得了,非常跋扈。这个跋扈逐渐逐渐地就引发了朱元璋跟他之间的矛盾,这在历史上叫做皇权和相权的矛盾,这是不可避免的,历朝历代都会有的。这个矛盾表现得非常激化的时候就出事了。朱元璋就要找他的毛病,要把他给干掉,找什么毛病呢?首先胡惟庸势力大,他家里的人,甚至于家人,仆人手下的人都仗着他的势力胡作非为。他的家里的家仆闯关,而且棒辱官吏,守官的官员。棒辱是打呀,不但闯关还打。多大的胆子啊。就跟咱们今天说的开特权车,闯收费站,不但闯了还把收费管理员打了,一下子告到朱元璋那去了。朱元璋正找不着机会要整他呢?高兴了,让人把他的家人杀掉,除死,记了一笔吧。没多久胡惟庸的儿子,坐着车外出,快车,马赶得很快,翻车了。马也死了,这胡惟庸的儿子很火,他把这个赶马车的车夫给杀了。你看用我们今天的话,你可以想象开快车,出了车祸翻车杀司机,什么道理也太霸道了,朱元璋于是命令偿命,你不是杀了这个司机吗,那你来偿命。那除死一个仆人还行,除死儿子胡惟庸急了,造反。

    这话是怎么说的,那么他怎么造反呢?说胡惟庸自己家里水井长出了石笋,这其实也没有什么新鲜的,就是钟乳石,水井里有钟乳石。是特殊一点,但这也不算什么了不起的事,然后又有人说他家祖坟夜里面有亮光,有亮光就是鬼火,茔火,这也没什么新鲜的。这胡惟庸听了大家的话,觉得我真是不一般。我是不是可以有福分,将来可以做大一点,更大一点,做皇帝了。因为他已经做了丞相了。于是他就向朱元璋报告,说我家水井里面涌出里泉(音同)来了,涌出泉水来。水井里涌出泉水了,说请皇上来看看吧。。朱元璋一看,好啊。于是就带着人就去看了,这个车驾走在路上的时候,这时候突然有一个人闯进来犯驾,就是阻止朱元璋不让他走。这个人跑进来抓住朱元璋的车,就不让再前行了。气喘吁吁地说不出话来,你想这是有安全保卫,皇帝出行,两边都是保安人员,一看有人冲过来了,而且是抓着不放,上来就是兵器交加,就把他重伤在那。可是这个人就在受重伤的情况下说不出话来,还用这个手指着胡惟庸的家。朱元璋突然明白了,他有话要说,说不出来了,于是赶快登高到城墙上一看,胡惟庸家里面布满了兵士,知道他要造反,于是发御林军围捕,就把胡惟庸家里的人全都抓起来杀掉。

    多惊险,多精彩的故事啊。我可以告诉大家没有这回事。正史中有这个记载,历史上有这样的记载,编的。政治陷井,朱元璋他要干掉他,他必须得给他罗织罪名,要给他加这个事,我们今天的史学家,学者考证,那个抓住朱元璋的御驾,不让他走的那个人史书上记载叫云奇,是个宦官,所以这个事件叫“云奇高变”告诉他那发生变故了。史学家考证的结果就没有云奇这么一个人,连这个人都是编出来的,你说这政治斗争恐怖不恐怖。就为了干掉他,那胡惟庸没跑,所以就把胡惟庸杀掉了。朱元璋的目的不仅仅是杀一个胡惟庸,而且还要由此牵连到其他他不愿意要的功臣。他觉得有危险的,于是就开始株连,这个事件在历史上叫做“胡惟庸案”。这个大案株连的功臣和家属被捕,被杀、被流放,被处理的数以万计,对于明初的功臣给予了一个沉重的打击,不但给他一个打击,而且这个事情他就作为一个由头,没完没了了。从胡惟庸案案发十年以后这个事都没完,十年以后把李善长抓了,说他也是胡惟庸的一个案子里的。李善长有没有责任呢?李善长有责任,因为胡惟庸是他当时极力给推荐,推举的嘛。可是他真的不是胡惟庸这个案子里边的人,所以当时有的官员就替李善长辩解,说他怎么会是跟着胡惟庸造反呢?除非他有病,他现在的地位是什么地位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一人是你朱元璋,剩下人都在他下面,他冒着生命危险跟着胡惟庸造反不成功就丢了性命,如今你看要丢性命了,成功还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因为他在胡惟庸下面,跟着胡惟庸走的,他不可能的,说得很有道理吧,太有道理了。所以朱元璋一看这么有道理,索性来一个不回答。

    导视:纵观历史,过河拆桥,兔死狗烹,臣子命丧君主之手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特别是朱元璋是一个权力欲望十分强烈的人,为了强霸天下他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胡惟庸只不过是他操纵大明王朝政治棋局的一个棋子而已,经过“胡惟庸案”之后,淮西集团开国功臣损失殆尽。那么,胡惟庸案的发生对朱棣的政治前途究竟会有什么影响呢?

    商传:我们讲了那么远,扯了胡惟庸这么多故事,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刚才说了,这是朱棣的机会。越是把这些功臣处分了,杀了,处理了,他的地位越重要,越高。因为朱元璋整个明初的这一个全盘的计划就是让自己的儿子取代功臣。果然,所以这历史就是这么厉害,胡惟庸案发两个月,朱棣奉命就藩北平。你看怎么这么巧啊,上回就不让去,这会这案子出来了,这么多事就在处理呢?怎么突然之间就让他去了呢?一看我们就能看出来,这就是明朝初年的朱元璋整个的一个布局,必然是这样的结果。

    我们如果总结一下,整个的这个事件的变化,我们很清楚地就看出了这样的一个脉络。朱元璋他整个这样的一个安排,从封藩王,杀功臣,让藩王们就藩,这样的整个一步一步这个目的太清楚了。首先维护朱家天下,所有威胁我的,有可能威胁到我朱家这个天下的人杀掉。通过杀掉这些功臣,提高皇帝的绝对权威,皇帝的绝对权威树立了,没有丞相了。同时把这些权臣杀掉以后,给自己的继承人一个安全保障,不仅不能威胁到朱元璋,而且也不能威胁到朱元璋的后人,继承人。

    于是在洪武十三年,就是胡惟庸案发的这一年,朱棣就真正地带着自己的护卫,带着自己的官署离开了当时的京师,南京前往北平,就是今天的北京。这一年朱棣二十一岁。

    朱棣到了北平真正地做了藩王以后,他有了自己的天地了,他自己有这么强的能力,他在不断地总结他父亲治国的教训,他的目的是要当皇帝。不是推翻他父亲做皇帝,而是继承他父亲做皇帝。这种行为在历史上叫夺嫡,就是夺取皇位继承权。他这个时候就有一种要夺嫡的一个想法。

    导视:年轻的燕王朱棣朱棣怀揣着夺嫡梦想,肩负着“慎固边防,羽翼皇室的重任”。来到边防重镇北平。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胡惟庸案”引发的影响还在继续,朱元璋在将淮西集团开国功臣的文臣杀光之后,又对武将们举起了屠刀。面对父皇朱元璋的大开杀戒,此时的朱棣究竟在想些什么。要实现自己的政治梦想,朱棣又将会怎么做呢?

    商传:那怎么做呢?大家都知道表面上看起来他在这边的生活,他还没有进入到军队里边去,他和在凤阳是一样的,可是我们都知道这些有心计,有这种做大事业的这个念头的人,他必须找帮手来,所以他在北平做燕王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结交英豪。他对下边的人都非常好,下边人是什么呢?王府的官员,主要是军官,王府护卫军官。跟他们结交得很紧密,那还不只是。因为王府的护卫他毕竟是人数有限,可是当时在北方,北边的军队很多,结交这些军队里的军人,跟他们结交。收为己用,将来作为自己的帮手,这个时候北方的军事的情况是什么样子呢?虽然北平不如西安,太原,军事地位那么重,但是大家知道,如果我们从南方向北方来,北平是很重要的一站,它的地理位置处在一个从北平既可以向辽东关外,又可以向内蒙,口外两个方向的出路,两个出路的这样一个关键的地方。所以,明朝的很多北方的军事的活动调动还仍然在北平。这个时候朱元璋就把他的小时候的朋友,开国功臣徐达就派到了北平来,继续主持北边的军务。朱元璋的做法,如果我们不去好好深思,我们不能理解,我们很费解,为什么费解呢?徐达跟他年龄差不多,那个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了。那个时候五十多岁就是很老的人了,不像我们今天还把他派到北边来,这么寒冷,这么差的条件下,让他到这来主持军务他能主持得了吗?没多久徐达就病了。他知道他要病,他知道他主持不了,他让他来。当然了徐达有威望,他坐镇在这还能起点作用,但是真正的去控制军队,指挥军队已经不可能了,可是他偏偏让他来了,来了他又病倒了,病倒了没办法就给接回到南京去了。

    在北方不行,专门派人来又把他给接回去。我觉得完全是在做样子。这个时候朱元璋已经开始下决心要由功臣守边,逐渐地要转成儿子守边了。他已经下定了决心,而且要开始做了,因为三个儿子都在北边,形成了一条防线,已经完全可以控制北边的军事了。果然徐达回去以后,刚开始好像病还好了一点,治了治。后来又不是太好了,朱元璋就派人得去看望,看望这个徐达。看了以后说,让人给他送点好吃的去,补养补养身体。送什么好吃的呢?蒸鹅。南方人不是吃鹅,吃鸭子多嘛,送来蒸鹅。可是我们知道徐达得的什么病呢?叫背疽,背上长疮。这种病最忌食鹅肉,不能吃鹅肉。吃鹅肉以后会发病,朱元璋偏偏就赐给他鹅肉吃。徐达含着眼泪吃了这个鹅肉,病发而死。这是朱元璋最愿意的结果。又保全了功臣,我送营养品给你,让你尽快地恢复健康,没想到你又病发,你死了,那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啊。然后还能够达到了自己除掉功臣的目的,这可不是我杀了你,可跟胡惟庸那个不一样。是你自己病死的。我还可以给你隆重地埋葬,还可以加官进爵,加封为中山王,原来是魏国公,变成王了。你看我多重视你啊,咱们小时候的朋友,发小,我很关注,你死了以后很难过,给你很高的地位,然后家里世袭魏国公。目的都达到了。

    这个事情对朱棣来说,我觉得他很矛盾。为什么他很矛盾呢?徐达是他老丈人,关系最好的他的王妃,就是徐达的大姑娘,家里的大姑娘。他就是徐达的大女婿,这老丈人死了,你说他难过不难过呢?难过。你说他高兴不高兴呢?我觉得他高兴。他为什么高兴呢?你看看这北方的军务已经不会再有人能够有这么高的威信去控制了,北平这样一个地方,作为一个军队的,北方军务调动的一个枢纽将来落在谁的身上呢?落在他的身上。他的地位就越来越重要了。政治家就是这样。自己的政治目的能够达到,那亲情就可以抛弃的。朱棣是这样一个人,所以我们为什么说他残酷呢?我们前边讲过,他的母亲,生母他始终不认,从来没有公开提过生母,说自己就是马皇后的儿子。实际上他不知道他生母吗,他不知道他生母死得很惨吗?他全清楚,这就是政治家。他的目的就是一个,当皇帝,要找到这样的机会。朱棣这个人我觉得真是了不起。又有这么急切地自己想要夺取皇位,或者说我们叫他夺嫡这样强烈的信念,又有忍耐的精神,机会没有到的时候,他能够很耐心地等。他跟他的兄弟们不一样,你看那个晋王朱,未必有他这么急切地想夺嫡,可是他表现出来那种夺嫡之心比谁都强烈,很快就暴露出来了。于是朱元璋说你怎么回事,你怎么公开地搞这些名堂啊。骂了一顿,自是折节,从此老实了,不敢再提这件事情了。朱棣没有,他并不表现出来,可是他暗来,暗地里来,而且他做得很有分寸。

    徐达死了以后,换了北方的将领,主持军务的将领,换到一个叫蓝玉的大将军。蓝玉知道燕王地位越来越重要,专门跑到燕王府来看到他,送给他北方打仗俘获的好马。朱棣一翻脸,你把马送给我什么意思啊?这马应该是送给朝廷的,你把它送给我这不是至我于不忠不孝吗,我不接受好像我这个人很不懂道理,我接受了犯错误。严词地拒绝了。可是,他听说当时在北方作战的将领里边有一个叫李彬的人,这个人打仗勇敢,也有智谋,而且战获甚多,就是出征的时候,就立功了。他专门把李彬请到王府来,好好的招待,跟他促膝长谈。

    你看看,他为什么这样啊,因为蓝玉这类的人是功臣,是朱元璋要除掉的目标之一,别看现在闹得欢,将来是要出事的,这种是绝不结交的,结交了以后就把自己放在朱元璋的靶子下了,眼皮底下了,不结交这些人。可是李彬不一样,没有那么深的资力,是一个有才能的中高级将领,这些人将来有发展,而且这些人要想求得发展很重要的一项也要有所依靠。于是他们就很容易就结合起来了,后来这些人都成为了朱棣夺位的时候最好的帮手。你看他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在壮大自己,发展自己,等待时机。就在这个时候,京城里传来一个消息,出事了。出什么事了呢?出了一件大事。这件大事给了朱棣一个更大的机会,让他认识了一个人,得到了一个人的帮助,什么事啊?什么人呢?咱们下一集再说,谢谢大家!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