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百家讲坛 汉武帝的三张面孔(十)四面出击

  在汉武帝继位的初年,整个汉代社会它呈现出两个基本特点,第一个,经济建设搞得很不错,财政上很充足。如果不是碰到特别大的自然灾害的话,老百姓的日子也过得非常好。第二个特点是什么呢?当时的社会也非常稳定,犯罪率很低。

  但是到了汉武帝时代,经过汉武帝的统治,情况慢慢地发生了变化,甚至于走向了反面。在汉武帝中晚期,财政是高度紧张的,因为财政高度紧张,所以老百姓的赋税压力非常大,被赋税重压压得透不过气来。另外一个社会安定也逐渐逐渐遭到破坏,社会上坏分子越来越多。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史学家们有一个总结,他说,“自是之后,庄助、朱买臣等招来东瓯,事两越,江淮之间萧然烦费矣。”(《史记•平准书》),司马迁这话这个意思就是说,是怎么出现这个转折点的?

      就是因为庄助和朱买臣这样的人物怂恿汉武帝对外进行军事扩张。所以整个富裕、安定的社会局面就变成动荡、贫困。而且,像东南沿海地区和南中国扩张,这只是汉武帝对外扩张的一个开头。终汉武帝一生,可以说是四面出击,战场开辟得很多,战线拉得很长。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拓张行为。那么有这么频繁的、这么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当然国家财政和民间的财力都被消耗一空。而且,造成了整个社会的不安和动荡,几十年的文景之治的积累也就荡然无存了。

  那么对于汉武帝四面出击的扩张行为,三位史学家是怎么看的呢?他们的态度又能告诉我们什么呢?复旦大学 姜鹏老师,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汉武帝的三张面孔》第十集四面出击,敬请关注。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在汉武帝继位的初年,整个汉代社会它呈现出两个基本特点,第一个,经济建设搞得很不错,财政上很充足。如果不是碰到特别大的自然灾害的话,老百姓的日子也过得非常好。第二个特点是什么呢?当时的社会也非常稳定,犯罪率很低。

  但是到了汉武帝时代,经过汉武帝的统治,情况慢慢地发生了变化,甚至于走向了反面。在汉武帝中晚期,财政是高度紧张的,因为财政高度紧张,所以老百姓的赋税压力非常大,被赋税重压压得透不过气来。另外一个社会安定也逐渐逐渐遭到破坏,社会上坏分子越来越多。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史学家们有一个总结,他说,“自是之后,庄助、朱买臣等招来东瓯,事两越,江淮之间萧然烦费矣。”(《史记•平准书》),司马迁这话这个意思就是说,是怎么出现这个转折点的?

      就是因为庄助和朱买臣这样的人物怂恿汉武帝对外进行军事扩张。所以整个富裕、安定的社会局面就变成动荡、贫困。而且,像东南沿海地区和南中国扩张,这只是汉武帝对外扩张的一个开头。终汉武帝一生,可以说是四面出击,战场开辟得很多,战线拉得很长。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拓张行为。那么有这么频繁的、这么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当然国家财政和民间的财力都被消耗一空。而且,造成了整个社会的不安和动荡,几十年的文景之治的积累也就荡然无存了。

  那么对于汉武帝四面出击的扩张行为,三位史学家是怎么看的呢?他们的态度又能告诉我们什么呢?复旦大学 姜鹏老师,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汉武帝的三张面孔》第十集四面出击,敬请关注。

    在汉武帝继位的初年,几十年的积累,整个汉代社会它呈现出两个基本特点:第一个,经济建设搞得很不错,“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应,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国家现金流充足,要花的不多。钱堆积的,钱中的绳子烂了。

    财政上很充足。许多粮食没地方放,甚至腐烂了。百姓处于的生活状态,“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如果不是碰到特别大的自然灾害的话,老百姓的日子也过得非常好。这是国富民丰的图象。第二个特点是什么呢?当时的社会也非常稳定,犯罪率很低。“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谊而黜愧辱焉。”百姓珍惜这样的生活,自爱。

    不愿意轻易犯法。做事时也讲道义。有人做坏事,大家都批评。这两点结合起来看,汉武帝即位初,一是物质富裕,二是精神健康。但是物极必反,到了汉武帝时代,经过汉武帝的统治,情况慢慢地发生了变化,甚至于走向了反面。在汉武帝中晚期,财政是高度紧张的,因为财政高度紧张,所以老百姓的赋税压力非常大,被赋税重压压得透不过气来。

     另外一个社会安定也逐渐逐渐遭到破坏,社会上坏分子越来越多。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史学家们有一个总结,司马迁说,“自是之后,庄助、朱买臣等招来东瓯,事两越,江淮之间萧然烦费矣。”(《史记·平准书》),司马迁这话这个意思就是说,是怎么出现这个转折点的?就是因为庄助和朱买臣这样的人物怂恿汉武帝对外进行军事扩张。所以整个富裕、安定的社会局面就变成动荡、贫困。而且,向东南沿海地区和南中国扩张,这只是汉武帝对外扩张的一个开头。

     终汉武帝一生,可以说是四面出击,战场开辟得很多,战线拉得很长。“唐蒙司马相如开路西南夷,王恢凿山信道千余里,以广巴蜀,巴蜀之民罢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拓张行为。那么有这么频繁的、这么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当然国家财政和民间的财力都被消耗一空。而且,造成了整个社会的不安和动荡,几十年的文景之治的积累也就荡然无存了。

    汉武帝第一次对外用兵,在即位不久,东南有小藩国发生矛盾,是东瓯与南越。田蛉跟汉武帝说,不要去理他,秦始皇当年也没把它当臣属来看待。田蛉的意见遭到庄助的反对。这是选上来的新秀。庄助说,“秦举咸阳而弃之,何但越也!今小国以穷困来告急,天子不振,尚安所诉,又何以子万国乎?”是不是也要连首都都保不住?这与秦灭亡没关系。

    庄助这样的话来戗他,没理。“今小国以穷困来告急,天子不振,尚安所诉,又何以子万国乎?”鼓励汉武帝树立大国形象,他们有臣属感,不去救,怎么树立万王的形象?汉武帝当时十八岁,一听就听进了,要做万王之王,田蛉的建议听不进。所以跟庄助说决定干预这事。汉武帝当时没完全亲政,因为窦太后还在,汉武帝表现还算谨慎。

     他派庄助持节到会稽征兵,这儿一部分在今天的浙江,发兵就意味着就近发兵,就算考虑周到,南越国赶紧撤兵了。汉武帝没付出太大代价就结束这场战争了。这次要打的南越国,势力在南面达到今越南的南部。南越国先写信给汉武帝,“两越俱为藩臣,毋得擅兴兵相攻击,今闽越兴兵侵臣,臣不敢兴兵,唯天子诏之”,现在闽越王发兵,希望出兵摆平,汉武帝一看,觉得南越王够意思,决定出兵帮助摆平。

     两越战争前不久,汉中央刚刚发生过大事,汉武帝的祖母去世了。这是汉武帝亲政不久,年轻的皇帝刚刚品尝到独自掌权的滋味,由两位将军率领去,受到刘安的反对,他写了长信,希望汉武帝不要妄动干戈。收成不好,会加重百姓负担。“揽虚名而受实祸”。

     闽越国百姓听说,杀了闽越王,投降了。当然汉武帝有面子,体现了权威。于是,派庄助出使,去安慰一下南越王,也让庄助看看刘安,与刘安讲讲这事,这是显摆。大汉天威,一兵不发,敌人瓦解。事实上,闽越国的间题这样收尾难道是必然?如果内部不是贵族内讧,不会发生重大战争吗?如果都这样军事介入,能次都侥幸吗?遭到抵抗,会是什么结果?

      刘安意见的核心是,关注境外,得先考虑国内的情况,这是长治久安的根本。汉武帝的成功来自于侥幸,刘安的建议这是古往今来治国的长理。这样看起来,发现,当时朝廷反对对外军事扩张的是老臣,像田蛉、刘安这样的大臣,赞成出兵的是和汉武帝一样年轻的庄助等人。汉武帝一步步巩固政权,国策重心转向了对外扩张。到了元封元年,汉武帝征服了闽越南越,而且控制了海南岛,设立了十个郡。向西南,也有拓张。西有夜郎国,间使者,汉大还是我们大?

      元封二年时,二十余年的经营,利用多种手段,也把这块地方纳入版图,设立了七个郡。往西与西北,在建元三年元狩四年分别派张蹇出使,本想控制匈奴,没达到。却取得了意外的效果,让汉与西域文明得到了交流。西域是玉门关以西,汉与匈奴都有势力,在元狩二年,派霍去病打匈奴,收降了,在酒泉设置了郡,“西连诸国至于安息,东过碣石以玄菟、乐浪为郡,北却匈奴万里,更起营塞,制南海以为八郡,则天下断狱万数,民赋数百,造盐铁酒榷之利以佐用度,犹不能足。”安息在今天的伊朗了。汉朝的势力影响极大了。

      在东边,势力达到日本海,北跨过了黄河,追击把匈奴单于赶到漠北。这些成绩让汉武帝成为雄主之一。但是这样的大规模战争会影响到国内民生。战争要钱要粮食要人要装备,最后还是由百姓来承担。所以,汉武帝时代,要知道生活在这时的百姓日子不好过。生活的愁苦与对外战争成绩的取得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那么对于汉武帝四面出击的扩张行为,三位史学家是怎么看的呢?)

    所有活动中,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是规模最大的。以此为例,看看三人的态度。司马迁的评价是“世俗之言匈奴者,患其激一时之权,而务谄纳其说,以便偏指,不参彼己”理解起来说的是跑去献策的这些人,根本不是为解决国家间题的,是有私心的,要获得汉武帝的赞赏。他们考虑间题是不考虑后果的。他们这样做,无非是中国地广物博,经得起折腾。

     二是,匈奴长期压制汉,官民都有气,这种情绪可以利用。他们就怂恿汉武帝去打匈奴。这个效果就可以想象了。建功不深,就是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效果值得怀疑的。司马迁清楚汉匈关系,知道匈奴对汉的压力。他知道这是必须解决的,却也认为这一代君臣缺乏远见,没找到良方,间题在汉武帝不会用人。像去建议的人都有私心。汉武帝也有私心,像卫青、霍去病、李广利与汉武帝的关系呢?是汉武帝的沾亲带故的人,另一位是李广,与匈奴打了一生,始终没找到封侯的机会。

     汉武帝的私心明显。这是汉武帝与匈奴作战事倍功半的原因。汉武帝用人是有间题的。同样是批判,司马光着眼点不同,也反对和亲,也主张要有一定军事威慑力。“上世帝王之御夷狄也,服则怀之以德,叛则震之以威,未闻与为婚姻也。”但不意味着他支持战争。他反对轻易开动战争,更反对军事扩张,这对宋尤其重要。宋是相对狭小的,周围有强大的游牧民族,在宋内部一直在争议。司马光一支反对牺牲百姓民生来对外扩张。

     司马光始终强调战争会消耗民生,更会把百姓逼向绝境。百姓的生活状态是亡国的先兆。司马光定过基调,“孝武内穷侈靡,外攘夷狄,天下萧然,财力耗矣!”汉武帝穷兵黩武,耗尽财力。又总结了“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於秦始皇无几矣”,这是说给宋代统治者的,他是政治家,看历史是有指向性的。

      班固也有评论,如何处理匈奴间题不同时期有不同方法,幻想和亲政策来保持长期和平是幼稚的。因为汉建立以来的历史证明了,匈奴人没有诚信。和亲给Ⅲ}物,与你和平,过了一段,又来骚扰,没有诚信。他批评这些和约派,“信甘言,守空约,而几胡马之不窥,不已过乎!”这样来抵抗,怎么可能呢?所以,他对汉武帝的做法是赞赏的。

      单于三次向汉称臣,百姓才真正解脱出来,达到目的真正的和平。在班固笔下描述的汉武帝与司马迁司马光笔下的不同,是一个英雄。三位史学家不同的观点,是各有各的理。今天怎么看待?今天肯定不同,我们面对的是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今天看都是内部间题。看多民族国家的形成,看进程更重要。汉武帝时代更重要。所有对外军事中,与匈奴是代价最大的。这是怎么样开始的,有哪些故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