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百家讲坛 大国医之《王孟英》(四)寒温之争

翻开王孟英留下的各种医案,我们在感叹他的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的同时,还会发现两个有趣的现象:一个是,同样一个患者,吃别的医生给开的药,病情会越来越重;但是只要一请王孟英来,马上就药到病除了。第二个是,当他出诊看病的时候,经常会和别的医生发生争执。那么王孟英为什么总和别的医生发生争执呢?为什么他总能治好那些久治不愈的患者呢?他开的药方究竟有什么神奇之处呢?

  王孟英被邵秋子赶走,虽然心中气愤,但还是挂念着邵老太太的病情,这是因为患者请大夫看病,最怕的就是医生诊断错误,开错了药方。那么邵老太太的病究竟是痰饮,还是疟疾呢?这位包大夫能治好邵老太太的病吗?

  邵秋子的母亲现在已经到了病危的阶段,甚至连脉搏都摸不到了,但是王孟英,却只是开了一些清热化痰的常用药,那么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药方会有着起死回生的神效吗?

  王孟英全力以赴地救治邵秋子的母亲,但是邵秋子却一再质疑王孟英的医术。这种事无论是谁遇到,肯定都会非常气愤,不愿再管了。那么面对再次登门请诊的邵秋子,王孟英还会不会出诊呢?

  其实在王孟英的医书中,像邵秋子母亲这种明明患的是温病,应该用寒凉的药,却被别的医生误诊成伤寒,错用了温补的药,结果病情加重甚至致死的例子很多,比如在《王孟英医案》中,居然就有191例类似的医案。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很多的医生都知道伤寒,却不了解温病。那么到底什么是温病呢?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医生不懂温病呢?

  由于当时大多数医生对温病并不了解,导致很多的温病患者都被误诊误治了,所以等到王孟英再接手时,患者常常是病情严重,甚至濒临死亡。但是王孟英往往能够妙手回春,治不能治之病,救不能救之人,那么王孟英究竟有什么独门秘方?他又是如何运用温病理论来治病救人的呢?

  中医认为一旦我们生病了,舌头的色泽和形状也会随之变化,而舌头的正常颜色应该是淡红色。但是许子社服用了王孟英开的方子之后,虽然脉搏正常了,舌苔却变成了黑色,这是为什么呢?难道王孟英这次用错药了吗?

  王孟英凭借对温病的独到见解,根据许子社的具体病情,一共开出三个不同的方子,使得许子社的病情大为好转,只是还有口渴的症状没有解决,但是王孟英却不再给许子社开药方了,而是让他去吃梨,这是为什么呢?梨难道比药还有效吗?请继续关注中医学博士罗大中先生,特别奉献《大国医》 王孟英第四集:寒温之争。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画外音]翻开王孟英留下的各种医案,我们在感叹他的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的同时,还会发现两个有趣的现象,一个是同样一个患者,吃别的医生给开的药病情会越来越重,但是只要一请王孟英来,马上就药到病除,第二个是当他出诊看病的时候,经常会和别的医生发生争执,那么王孟英为什么总和别的医生发生争执呢,为什么他总能治好那些久治不愈的患者呢?他开的药方究竟有什么神奇之处呢?请继续关注中医学博士罗大中先生特别奉献大国医之王孟英第四集《寒温之争》。

[罗大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场发生在杭州的霍乱瘟疫,慢慢地就被扑灭了,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在王孟英给一个患者看病的过程中,王孟英和其他的医生发生了严重的争执,那么这个争执是因何而起呢?王孟英为什么会对此耿耿于怀呢?这天有一个叫邵秋子的中年人来找王孟英,为他自己的母亲请诊,王孟英是一个孝顺的人,他一听人家母亲病了,他也很着急,赶快随着人家就去出诊,到了这家王孟英一诊脉,他说这个患者是个痰饮为患,当时这个患者什么症状呢?

就是身上忽冷忽热,患的是外感病,一会儿觉得发热,一会儿觉得发冷,已经有很多医生治疗都没效果,这时候王孟英说,我们只要把这个痰饮给清掉,这个老太太就应该开始恢复了,那么大家一定很奇怪,说这个老太太也就是感到身上忽冷忽热,也没见她吐痰,哪儿来的痰饮呢,原来这个痰饮是我们中医一个特殊的概念,什么是痰饮呢,中医认为正常人体内他的体液是正常分布的,如果因为所机不畅等原因导致这些体液病理性的储留,停留在某一个地方,这就叫痰饮,其中粘稠的叫痰,清稀的叫做饮,王孟英此时已经指出了这个老太太康复的道路,但是邵秋子非常有意思,他每次都请两位医生一起来出诊,这时候还有一位姓包的医生也在场,这位包医生一诊断,他说这个是痰饮吗?我怎么没有看出来,这个不是痰饮,我告诉你这个病是疟疾,这是个阴虚的疟疾,我们应该用滋阴的方法来治疗。

补阴,他说你看你母亲都六十多岁了,这么大岁数的老太太,病了那么长时间,前面医生没治好,身体虚了,我们应该滋补一下,王孟英听了心里这个气,王孟英是谁啊,他是治疗疟疾的高手,是疟疾他能不知道吗,而且人家擅于滋阴,但是还没等王孟英插话,这位邵秋子他的眼睛亮了,他说对啊,我母亲这么大岁数了,病了这么长时间,身体一定虚,确实应该滋补,你说的滋补的方法很好,于是他就转过头来对王孟英说,他说王孟英先生,您的任务已经完成了,您可以请回了,就把王孟英给赶走了。

王孟英回到家里这个气,可是人家患者服什么药是人家患者的权力,他插不上嘴,那么这个老太太服了包某开的滋阴的药效果怎么样呢,没过多久这位老太太就出现了下述症状,她是“脉伏胸痞,呃忒自汗,渴饮不食,颧赤便泄”,脉搏伏进去了,摸不到了,然后非常渴,胸口痞闷,然后是吃不下东西,而且大便还溏泻,这位包某一看给人给治坏了,而且他还觉得这个病挺可怕,他说这个病这么重,还打嗝,还出虚汗,这个病人恐怕就不行了,于是他就断言,他说这个患者已经到了病危的阶段,他就开了一个生脉饮的方子,又叫生肪散,就三味药,人参,麦冬,五味子,这个方子人参是补元气的,麦冬是滋阴的,五味子是收敛心神的,对于病重的时候心气外脱他能补足气,然后又滋阴,收敛涣散的心气。

在清朝的时候,在清宫里边,你看清宫医案,每到历代皇帝最后病危了,马上就要不行了,御医们一诊脉,说这人脉象已经涣散了,不怎么好治的时候,御医们有个习惯,就开这个生脉饮,这个包某啊,这个时候我估计他有同样的想法,他就认为这个老太太已经不行了,我们也就开这个方子勉强给她维持一下,然后他找个借口就走了,这个时候邵秋子吓坏了,他说怎么治来治去给治到病危了,怎么办呢?这个时候他就又想起了王孟英,但是他有点不好意思,把人家给轰回去了,你再去请人家能行吗?有人就告诉他,说王孟英这个人不讲这个,他对患者是非常好,您再怎么得罪他,您去请他他都二话不说还来,邵秋子说是吗,他就去请王孟英,结果王孟英果然是二话不说,马上跟着他就来治疗,再一诊断王孟英说了,他说这个老太太现在经络都被痰饮给堵上了,他说以后补药你可记住了,千万不能再服了,我下边治的是要把这痰给化掉,你能听我来治疗吗,邵秋子说,好,我听,我一定听您的,于是王孟英就开了小陷胸汤,这个方子是哪儿来的,是张仲景在《伤寒论》里的方子,专门化中焦痰热互结之证,然后王孟英又加上了

竹茹,枇杷叶,杏仁等化痰的药,那么王孟的这个方子给老太太服下去之后效果怎么样呢,在吃了几副以后,这个老太太她伏进去的脉搏开始出来了,然后也不打嗝儿了,她原来是不断的打嗝,嗝就停止了,身体开始出现了转机,精神头儿也足,就在这个时候,她儿子邵秋子又找来了一位医生,这个医生姓郑,这个郑医生一看,他说这个病是个痰饮为患你以为我不知道吗,我知道,我就是没说,但是你们可要想想,王孟英开的方子那可都是寒凉之药啊,您老母亲这么大的年龄,病了这么久了,寒凉药岂不是伤阳气吗,老太太的阳气伤了能行吗?所以不能再用寒凉之药了,我们要用什么呢?,要用温热的药把邪气给它散出去,这样才行,王孟英又是很生气,可是还没等他说话呢,这位邵秋子的眼睛又亮了,他说对啊,我母亲病了这么长时间了,您王孟英开的是什么?

竹子上的竹茹您都用了,都是寒凉的药,我母亲身体能受得了吗?确实不能用寒凉的药了,伤了阳气怎么办?于是他就又转过头来对王孟英说,他说王孟英先生,您的任务已经完成了,您可以请回了,又把王孟英给轰回去了,王孟英回家我估计气得一定饭都没吃好,但是他真插不上话,因为呢服用谁的药这还是患者自己的选择,就这样这位老太太服这位郑某的药,开的药都是桂枝,生姜等温热的药,这个方子服了几副之后,这个老太太出现了下例症状,“唇肿咽疼,不能进饮,舌干短硬,难出语言”,嗓子特别疼,嘴唇都肿了,然后喝不下水,舌头又干又硬还短了,觉得话都说不出来了,这一下这病又重了,这位郑某一看也傻了,给人家治坏了,于是找个借口又溜了,这个时候留下邵秋子,他可心里面又害怕了,他想这个病怎么又重了,本来王孟英已经给治得恢复了,怎么办呢,他这个时候又想起了王孟英。

[画外音]王孟英全力以赴地救治邵秋子的母亲,但是邵秋子却一再质疑王孟英的医术,这种事无论是谁遇到肯定都会非常气愤,不愿再管了,那么面对再次登门请诊的邵秋子,王孟英还会不会出诊呢?

[罗大中]王孟英他这个人对患者是一片热情,搁一般的医生这样的病我估计就不看了,您开玩笑呢,您是我治好点儿您就找一个医生来给我捣乱,然后把我轰回去,治坏了又来找我,我还不去了,但是王孟英这个人对患者那是太好了,他是二话不说,叹了口气跟着人家又来看了,王孟英再一诊断,他说这个时候你母亲的病可重了一些,原来的药分量一定不够,于是他开了一个方子,在这个方子里,他把竹沥,天竹黄等清热化痰的药都给用上了,那么王孟英的这个方子给这位老太太服下去以后。

结果怎么样呢,在服了六副药以后,这位老太太吐出了很多非常浓的痰,这个痰的味道非常重,吐完了这痰以后,这老太太精神头就足了,能吃饭了,身体再一次出现了转机,开始精神头又起来了,就在这时候这位邵秋子这回又找来了一大帮医生,这回不是一个医生了,这些医生来了以后,是异口同声的说这个药太凉了,你母亲那么大的岁数不行,这个阳气伤了怎么办,寒凉的药会伤阳气,这个时候应该用温补的药,给你母亲好好的补一补。

王孟英这个时候已经插不上嘴了,文献记载说当时是“狂澜莫障,邪说横行”,把王孟英都挤到一边去了,这位邵秋子一听,说这些医生说的有道理,说我母亲这么大岁数了,前边医生给治疗的那么久了,阳气一定不足了,王孟英这苦寒的方子还能服吗?不能服了,于是转过头来又对王孟英说,他说王孟英先生您的任务已经完成了,您可以请回了,把王孟英又给轰走了,然后听众这些医生的安排,开始温补提升,是各逞所能,服用了很多的药,结果这个病从春天的时候一直拖延到夏天,最后这个患者变成什么样了。

文献记载说是“腭腐龈糜,唇高数寸”,说她嘴里牙龈、上鄂全都烂了,然后嘴唇高起来数寸,这是夸张的说法,实际就是嘴唇肿得老高,这个时候谁一看都知道这个病已经非常的重了,这些医生一看全都害怕了,给治成这样了,本来一个好好的人,人家原来就是忽冷忽热的,现在给治成里边都烂了,这些医生都找个借口,纷纷的走了,这个时候邵秋子心是真凉了,吓坏了,怎么办呢,他又想起了王孟英,就又来找王孟英,把王孟英请来以后,王孟英一诊断,王孟英说,我王孟英平生不怕大症,他说患者再危急的证候,我都会尽力地去治疗,但凡有一分的生机,我都会尽力把这个人给救回来,可是这个时候这个老太太我是一点手都下不去了,结果这个邵秋子他就找外科大夫,在他母亲的嘴上贴膏药,最后这位老太太是肿烂日甚而死,王孟英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十分的痛心。

[画外音]其时在王孟英的医书中,像邵秋子母亲这种明明应该用寒凉的药,却被别的医生误诊错用了温补发散的药,结果病情加重甚至致死的例子很多,比如在王孟英医案一书中,居然就有191例类似的医案,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很多的医生都知道伤寒却不了解温病,那么到底什么是温病呢,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医生不懂温病呢?

[罗大中]到底什么是温病啊?这要从什么是伤寒谈起,其实中医的外感病学理论在清代以前都是建立在《伤寒论》的基础上,《伤寒论》大家都知道,这是东汉的医圣张仲景有感于自己家的亲人和周围的百姓,患伤寒死亡的很多,他搜集了当时能看到的医书,然后结合自己的经验写的一本书,这个《伤寒论》的实质是什么?我告诉大家它就是张仲景用寒邪作例子来论述了人体的各个层次的防御系统对外邪所造成的反应,实际上中医认为这个邪气一共有六种,分别是风,寒,暑,湿,燥,火,这个火又叫热,其时这叫六气,是正常大自然里边一种正常的气候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如果出现了异常,我们就管它叫六淫,又叫外感六淫,他会导致我们患病。

其实其它几种邪气张仲景在《伤寒论》里也都论述了,因为我讲王孟英的故事里边大家可能发现了,王孟英用的好多方子都是人家《伤寒论》里边的方子,说明人家张仲景都写到了,但是只不过张仲景没有把其它邪气单独拿出来再从头论述一遍,可是后世大部分医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他们都认为说一患外感病这就是寒邪,就用麻黄汤,桂枝汤等温热的药来治疗,这就犯错误了,后世有一些医家逐渐有认识了,他们说不对,有些病,这外感病一上来就是发热,然后咽喉疼痛,痰黄,胸痛,大便干燥等这些症状,说这不是寒邪,于是有些医家就开始关注温热病的致病特点,在明朝的时候有一个医学家叫吴又可,这位吴又可他就发现当时发生了很多瘟疫在他的身边,他说这些瘟疫都是热症,患者的舌头都焦黑如炭,很多医生用治疗伤寒的方法,用麻黄汤,桂枝汤治疗以后,患者就都死了。

他说不对这是温热的病,于是他就写了一本书叫〈温疫论〉,他把瘟疫理论从伤寒论这个体系里边给独立出来了,然后到了清朝,清朝的温病学家又把温病理论从瘟疫这里边给独立出来了,清朝有一个著名的医家叫叶天士,温病学理论就是在他手里最终形成,这位叶天士是个苏州的医生,非常聪明,小时候十几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他就跟着父亲的门人学医,很快他的学问就超过了父亲的门人,最终他拜师十七人,学了各门各派的学说,终成一代大家,当时大江南北但凡提学医的,大家就都提到叶天士,都跟叶天士学,叶天士非常忙,没有时间写书,有一次在出诊的过程中,在小船上他就向门人口述了一篇文章,叫温热论,在这篇温热论里他把温病的病因,病机,如何治疗论述得非常详细,从这篇文章开始,这个温病理论就正式形成了,王孟英他非常崇拜叶天士,他从叶天士的书里学了很多知识,从王孟英留下的医案里我们可以看到,王孟英治疗了那么多的医案,绝大多数都是前面的医生给误治的,而误治的医案里边又绝大多数都是温病,然后医生错误地给使用了辛温发散,温补等方法给治疗的,在经历了很多这种遭遇后,王孟英是痛定思痛,他想我一定要推广温病理论,于是他就写了一本书,这本书叫《温热经纬》,这是温病里面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他就拿着这本书到处去推广温病理论,对温病理论的推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画外音]由于当时大多数医生对温病并不了解,导致很多的温病患者都被误诊误治了,所以等到王孟英再接手时,患者常常是病情严重,甚至濒临死亡,但是王孟英往往能够妙手回春,治不能治之病,救不能救之人,那么王孟英空间有什么独立秘方,他又是如何运用温病理论来治病救人的呢?

[罗大中]那么这个温病理论到底是怎么来治病的呢?我们下面通过一个医案来讲述温病的道理,有一个年青人叫许子社,这个年轻人患了温病,非常重,很多医生治疗,最后是诸医束手,所有的医生都束手无策了,最后没有办法,后来这个患者的伯母鲍夫人就把王孟英给请来了,王孟英来了一看,一诊断,说这个患者确实很重,为什么?他左手脉跳得非常快,右手俨然是鱼翔脉,什么是鱼翔脉?这个脉就是脉在皮肤的表层,若有若无的,就跟水里面的鱼似的,您想摸条鱼那是挺难的,然后这人脉象是头定尾摇,在那儿若隐若现,这个脉象是虚阳浮越的一种脉象,说这个人阳气已经要外脱了,这种脉象,王孟英诊完脉心里边也凉了,这个患者非常的重,同时呢他还有症状是咳痰,抽搐,呼吸急促,口渴,总是喝水,然后舌苔是灰白的,当时很多医生一看这个患者转身就走,不治了,为什么呢。

因为前边医生给治得这么重的一个病,谁都不愿意接,接到自己手里,自己一不留神给治坏了,自己名声就给丢了,那么王孟英会怎么样呢?王孟英一回头,看到这家家人“皓首之祖,孀母少妻,相依为命,环乞拯救,甚可悯也”,他说这一家人,白头发的老祖父,患者孀居的母亲,还有年轻的妻子,都围着王孟英纷哀求说求求您就伸手救一把,您挽救一下他的生命,王孟英说甚可悯也,太可怜了,因为王孟英知道这个家庭里边这个许子社小伙子,就是顶梁柱,他一死,这一家人的生活来源就没了,怎么办?

王孟英叹口气他说“据脉莫能下手,吾且竭力勉图”,他说根据这个患者的脉象来看,这个人是没法治了,我现在就竭力去挽救一下,看看能不能有一线生机,大家一听王孟英这么说,心里面就一块石头落了地了,王先生您来伸手,那是太好了,但是王孟英说了我有一个条件,大家的心一下滴溜上来了,您别不是想提个条件,然后找个借口又走了吧,王孟英说:"第恐一齐众楚,信任不坚,则绝无可望之机矣”。

他说我治是可以治,但是我怕你们家人对我的信任不够,又请来其它医生,这些医生一来了,一定会说我治疗的方法不对,有寒凉的药了,众楚交咻,他说你们对我的信任再不坚定的话,这个年轻人可就没得救了,这位患者的母亲一听,她说我明白了,王先生,您是怕我们对您不信任,请别的医生来给您捣乱是吗?王孟英说是,这位母亲说,那王先生您请站好了,然后这位母亲是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其母长跽而言日,唯君所命,虽砒鸩勿疑也”。

他妈妈说什么,他母亲说我们家现在就听先生你的命令,您即使开出毒药来,我们也服下去,一点都不怀疑您,王孟英一听,您赶快请起,说有你们家人这份信任这个青年人就有救了,然后王孟英开了一个竹叶石膏汤的方子,这个竹叶石膏下什么方子,又是张仲景《伤寒论》里面的方子,是专门治疗热病后期气阴两伤还有余热这个证候的,王孟英此时为什么把张仲景放在热病后期用的方子,给放在前边就用了呢?

因为王孟英他是个高手,他不在乎这个方子到底是哪个阶段使用,只要合适,该用在那儿就用在哪儿,此时这个患者是正气已经伤了,同时阴液也不足,因为口渴,体内还有邪热,王孟英的这个方子第一可以补正气,第二可以滋阴液,第三可以清里边的热,这个方子开了五副,下去以后,再看这个许子社,此时不那么渴了,然后脉搏也开始趋于正常了,其它的症状也都开始减了,但是惟一有一个变化是舌苔原来是灰色的,这个是个变成了黑色,舌尖出现了绛红的颜色,这个时候的患者为什么舌苔会变成黑色呢。

说明他体内的邪气开始往外发了,越往外发这个舌象可是越重了,会由灰色变成黄色,变成黑色,然后随着邪热退去,再变成黄色,最后恢复成白色,王孟英看到舌变黑了,他心里有数了,他就接着开了方子,这方子是元参,生地,生石膏,知母,天花粉,竹叶,金银花,都是清热解毒的药,这个方子开出来大家吓坏了,周围的人都吐出了舌头,为什么呢,因为这个天已经凉了,到秋天了,这么凉的天,这么寒的方子下去能行吗?结果这个方子服用以后,这患者身体继续恢复,这个舌尖绛红的颜色就退去了,然后精神头也足了,身体开始慢慢恢复起来了,就在这个时候,这个患者的岳父出现了,这个岳父的出现非常具有戏剧性,他是怎么出现的呢,他是带着全副武装的道士来的,他想这个患者已经开始恢复了,我在旁边再帮一把忙吧。

我再请一些道士来做做法,于是这些道士到了他们家里来,开始设坛,然后点这个符纸,喷这个符水,敲锣打鼓,很热闹,但是这位许子社是不是就开始好了呢?这个许子社本来在床上躺着,这帮道士一作坛,结果他就开始神智不清了,开始抽搐像喝酸醉酒一样,倒是这帮道士后来害怕了,他们说这奇怪了,我们作法怎么没请来神仙却把鬼给请来了,怎么我这边铛铛铛敲三声锣,他那边抽搐三个呢,吓坏了,最后把这帮道士倒给吓跑了,夹着东西就跑了,文献说是“羽士反为吓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来中医认为,人的身体在恢复的时候,正气还没有足,邪气已经开始退的时候,我们需要让病人静养,让他正气来自己恢复。

比如叶天士在《温热论》里就说过这样的话,“此时宜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气”,为什么,别你总去叫人家,现在我们有的人有这个毛病,患者在哪儿躺着,休息的很好,他去晃患者,你觉得舒服点了吗?

过了五分钟他又来了,您觉得好点了吗,还疼吗?其时患者本来是挺好的,但是您这么不断的扰动他,他就不好,还有的人住院,本来休息的很好,可是亲戚朋友,单位同事纷纷拿着鲜花来看望他,这个人此时就是应该静养,但是如果您这么轮番地去搅扰他,其实他比平时还要忙,对他恢复是非常不利的,这个时候这许子社就是这种情况,本来他恢复的挺好,他岳父请一帮道士来敲锣打鼓,他的元神被惊扰了,大家没有办法,赶快把王孟英请来了,王孟英来了之后给他服了一点药,清热解毒,结果他的神智就恢复了,然后王孟英继续开了方子,在方子里面重用竹沥,竹沥我们前边讲过是竹子烧烤出来的那个汁液,这个时候非常合适,服用了几副药之后,这许子社的身体进一步恢复,黑色的舌苔可就退去了,但是他此时口渴,说嘴里非常渴,怎么办呢,王孟英就说了,他说你们家人去多买些梨来,他能吃梨就吃梨,他不能吃梨就榨成汁给他喝,因为王孟英是食疗大家,他认为梨具有这样的功能“甘凉润肺,清胃凉心,化痰已嗽,养阴濡燥”,王孟英管梨叫《天生甘露饮》,对于热病引起的口渴,津液大伤等症。

王孟英经常让人家去吃梨,王孟英还管甘蔗汁叫《天生复脉汤》,管西瓜汁叫《天生白虎汤》,他分别用药方的名字来对应这个水果,实际上是突出这个水果的养生食疗作用,这个患者吃了很多梨之后,逐渐口渴消失了,然后开始解下黑色的大便,这个病整整治疗了一个多月,最后这个患者是彻底的康复了,康复以后大家手心都捏了一把汗,都说这么重的病,王孟英用这么寒凉的药,大家都以为他会失手,结果真给治好了,后来这个医案被收录到王孟英的医案里边,编书的人在后边加上了一句话,这话是这样的“孰知如此之证有如此之治,求之古案亦未前闻,传诸后贤亦难追步,盖学识可造而肠热胆坚,非人力所能及,此孟英所以为不世出之良医也”,什么意思。

他说这个证有这么个治法,您去找一找古代的医案去,估计您都找不到,这个方法我们记载下来流传后世,但是后世的医生也未必能够学会,为什么呢,因为即使您学会了王孟英的技术,可是您没有他那个对待患者热忱之心,你上来看到患者病的这么重了,恐怕您都不敢去治,就全身而退了,如果没有这种对待患者的热情的话,他说这个病是没法去治的,他说所以这才是为什么人家王孟英成为一代名医的原因,其实我们不要光看到他善于用寒凉的药,其时王孟英也善于用温热的药,他是该用寒凉药的时候用寒凉的药,该用温热的药的时候,人家一点都不手软,就在王孟英一边给患者治病,一边推广温病理论的时候,江南的局势发生了动荡,王孟英也被迫开始了动荡的生活,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王孟英的命运会有什么样的转变呢?请看下一集,谢谢大家!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