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百家讲坛 大国医之《王孟英》(三)力战霍乱

王孟英给周光远治好疟疾之后,周光远做出一个决定,他辞去婺州盐务总管的肥差,全家搬到了杭州,以便有病时方便求医。周光远真是有远见之明,几年之后,周光远染上了霍乱。当时晚清政府腐败无能,世界列强入侵中国的同时,把烈性传染病霍乱,也带到了中国,并在江南一带,引起了大爆发。

      霍乱传染性强,死亡率高,吞噬了无数中国人的生命,就连王孟英的妻子,也在这场瘟疫中不幸丧生。

      那么周光远这次是否还能幸免于难?王孟英是怎样与霍乱抗争的?他能否战胜霍乱这个恶魔呢?

  霍乱是一种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的烈性传染病,在霍乱大爆发的地区,甚至曾经造成过整个村庄的毁灭。那么周光远是怎么传染上霍乱的呢?晚清时期,清政府腐败无能,世界上的列强们,在经济入侵中国的同时,把霍乱病菌也带到了中国。原来美丽的江南,一时间成了瘟疫横行的人间地狱,就连王孟英的妻子徐氏,也被霍乱吞噬了生命。王孟英身为医生,他为什么不能救活自己的妻子呢?

  霍乱这种可怕的瘟疫多在夏季传播,特点是,发病急,症状重,会在短时间之内夺人性命。那么王孟英将会用什么办法来对付霍乱?而感染了霍乱的周光远,这次还能幸免于难吗?

  中医治病讲究以预防为主,虽然霍乱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烈性传染病,但只要我们讲究合理饮食,搞好环境卫生,是完全可以防止霍乱传播的。但是在晚清时期,由于环境条件差,人们又缺乏卫生常识,所以引起了霍乱的大爆发,那么王孟英是怎样给染上霍乱的周光远进行治疗的呢?

  王孟英以中医扶正驱邪的方法,终于再次挽救了周光远的性命。在那次霍乱大流行期间,王孟英每天起早贪黑,在霍乱的魔掌之下,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宝贵的生命,那么王孟英在治疗霍乱之中,都总结出哪些宝贵的经验呢?

  中医和西医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医治的是得病的人,西医治的是人得的病。所以西药主要是消灭病菌,病毒,而中医则主要是根据病人出现的症状用药,调整人体自身抵抗疾病的能力。但是霍乱这个烈性传染病,所表现出的症状十分复杂,而且瞬息万变,难以掌控。那么王孟英治疗霍乱的经验是什么呢?

       请继续关注中医学博士罗大中先生,特别奉献《大国医》 王孟英第三集:力战霍乱。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画外音]王孟英给周光远治好疟疾之后,周光远做出一个决定,他辞去婺州盐务总管的肥差,全家搬到了杭州,以便有病时方便求医,周光远真是有远见之明,几年之后,周光远染上了霍乱,当时晚清政府腐败无能,世界上的列强入侵中国的同时,把烈性传染病霍乱也带到了中国,并在江南一带引起了大爆发,霍乱传染性强、死亡率高,吞噬了无数中国人的生命,就连王孟英的妻子也在这场瘟疫中不幸丧生,那么周光远这次是否还能幸免于难,王孟英是怎样与霍乱抗争的,他能否战胜霍乱这个恶魔呢,请继续关注中医学博士罗大中先生特别奉献大国医之王孟英第三集《力战霍乱》。

[罗大中]上一集我们讲到,周光远把自己的家从婺州搬到了杭州,他要跟王孟英住在一起,就在若干年后的一天晚上,周光远突然开始上吐下泻,同时腿部抽筋,于是赶快让人去把王孟英给请来,王孟英一听周光远病了,也是非常着急,赶快来到周光远家,一进门,一看周光远这个样子,王孟英就知道这事不好,因为他模样都变了,然后一诊断,王孟英说不好,这个病叫零乱转筋,什么是霍乱转筋啊。

这个病就叫霍乱,这个病啊通常爆发起来非常迅速,有的患者可能都不给医生留下治疗的时间,就导致死亡了,现代医学采用补充液体。纠正电解质紊乱的方法,已经把死亡率降得很低了,但是在世界上某些地区这个病依然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疾病,那么王孟英为什么会管这个病叫霍乱转筋呢?原来啊霍乱这个词中国早就有,在《黄帝内经》里边、《伤寒论》里边都有这个词,但是它指的可不是烈性传染病,它指的呢是上吐下泻,只要上吐下泻都可以划到这个病里边,具体到现在我们可以相对应地来说,是急性胃肠炎啊,细菌性食物中毒啊。

古代都叫霍乱,取挥霍缭乱之意,到了晚清的时候,这个烈性传染病霍乱才传入,古人不认识啊,说这个病上吐下泻这跟古代那个霍乱很相似,于是把霍乱这个名字就直接扣到烈性传染病的头上了,所以这个名字一直叫到今天,我们今天已经忘了霍乱这个词在古代那可是指的吃坏了东西上吐下泻都叫霍乱,您以后看古书不能是一看到古代写霍乱,认为这就是那烈性传染病霍乱,不是,两回事,现在我们中医管这烈性传染病的霍乱叫真霍乱,王孟英就发现这里面有不同,他说奇怪啊,这次出现的这个跟古代上吐下泻有点不同,为什么呢?他说这次的患者都抽筋,所以他给起个名字叫霍乱转筋,我们为了方便起见,在下边的故事里我们就直接把这病叫霍乱。

[画外音]霍乱是一种传染性极强、死亡率高的烈性传染病,在霍乱大爆发的地区甚至曾经造成过整个村庄的毁灭,那么周光远是怎么传染上霍乱的呢?

[罗大中]那么大家一定奇怪,说周光远怎么这么倒霉呢?上一集他患的是疟疾,这一集这个霍乱他怎么又赶上了呢,其实这个事大家不能怪周光远,应该看到周光远患的这个霍乱,他是有着世界范围的背景的,霍乱这个病现在世界医学界基本公认,他的起源地在南亚次大陆,就在公元1817年,在印度的加尔各答腹地,就爆发了一次霍乱大流行,从那儿以后,世界范围内霍乱一共爆发过七次,其中前几次就跟印度这次爆发的它的菌株是一样的,我们管他叫古典生物型菌株,这次印度爆发的霍乱疫性非常惨烈,死亡无数啊,这个疫情顺着两路传入中国,一路从陆路传到了云南等地,但是这次爆发的范围不是很大。

另一路是从海路传入了东南的沿海,是通过商船带过来的,当时的东南沿海海运业是非常发达,有文献说在鸦片战争前期,上海港的吞吐量就达到了300万吨,包括河运和海运,海港里是商船林立,很多外国商船都来了,所以给霍乱的爆发造成了可乘之机,那么大家一定会有个疑问,为什么云南那一路没有造成这么大的影响,而东南沿海这个爆发的这么严重呢,这要从当时江南的卫生状况谈起,现在我们上江南去,那是非常漂亮,风景如画,但是在晚清的时候江南绝对不是这样的,几个字概括就是脏,乱,差,当时清朝政府已经没有力量去照顾老百姓的生活了,所以江南的卫生条件非常不好,大量的居民涌入城市,涌入到苏州、上海、杭州等地,没有房子住,他们就自己盖个窝棚,结果居住条件是非常差,垃圾成堆,蚊蝇成群。

江南还有一个最致命的陋习,因为那边水乡、水道密布,他们取水很方便,他们就不打井了,没有打井的习惯,喝的水、做饭的水就到河里面去取,但是大家可要记住了,他们涮的马桶也是在河里边涮,这样就给霍乱造成了可乘之机,霍乱患者的粪便里通常都有大量的霍乱弧菌,它会污染水源,会污染食物,同时呢日常的接触,还有苍蝇等昆虫,也会起到传播的作用,其时做医生这个职业,风险是非常大的,尤其在那个年代,医生的保护措施不完善,他是直接暴露在感染源中,我分析这位徐氏夫人受王孟英的连累,这个可能性比较大,徐氏夫人身体一向非常好。

这天晚上王孟英在灯下校勘古代医书,徐氏夫人在边上就陪着他做针线活,等到半夜的时候,他开始泻了两次肚子,当时大家都没注意,早晨起来王孟英梳头,她帮着王孟英梳头,清代的人都留着发辫,需要梳头,梳头的时候徐氏夫人又泻了一次肚子,王孟英这时候觉得不好,他说奇怪啊,你怎么半天泻了三次了,他说我给你诊一诊脉吧,他就给徐氏夫人诊脉,这一诊脉王孟英脑子里嗡的一下,为什么呢,因为脉象非常不好,“脉七至而细促不耐按”,就是这脉跳得非常快,然后非常虚弱,可是徐氏夫人说我身体没有什么感觉啊,我自己觉得挺好啊,王孟英没敢告诉她说这病情有多重,他就说你上床休息去吧,然后他把这个情况和自己的母亲就说了,他母亲没在意,就说不至于吧,你别太担心了,胆子太小了,没事儿。

王孟英也怀疑自己是不是诊断错了,可是转念一想,不行,还是安全点吧,他就写了封信给他妻子的哥哥,让他赶快来,同时他又派人出去请了另外一位医生,一起来诊断一下,看看到底危险不危险,就在这个时候徐氏夫人饿了,就下了一碗山东挂面,这碗挂面煮好了以后,刚往嘴里一吃,哗的一声就吐了出来了,王孟英意识到不好,这时候另外一个医生也赶到了,两个人一起诊脉,一致认为这个病可就重了,然后呢两个人赶快决定煎一碗人参汤给她喝下去吧,这碗人参汤煎好了,再给徐氏夫人喝,徐氏夫人可就什么也喝不下去了,这个时候徐氏抬起头来,望着自己的丈夫王孟英,她突然知道自己患的是什么病了,因为她天天看王孟英出去给霍乱患者治病,她明白了,于是她向王孟英提了一个最后的要求,她说我们现在还有襁褓中的小孩子,她说让我最后一次给这个小孩喂一下奶吧,等小孩抱过来了,她喂完了奶,徐氏夫人的乳房就瘪了下去,王孟英一看,心里边就彻底凉了,为什么呢,因为中医认为“乳房是足阳明胃经所司”,如果在哺乳期的妇女,患病期间乳房突然瘪下去,这说明胃气已经十分衰弱了,我们中医治病是这样,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那这个病是非常不好治的,结果没多大会儿功夫,这位徐氏夫人就突然去世了,徐氏夫人的去世给王孟英的打击非常大,从此他开始刻意的研究这个霍乱病,并最终成为中医历史上最著名的霍乱专家之一。

[画外音]霍乱这种可怕的瘟疫多在夏季传播,特点是发病急,症状重,会在短时间内夺去人的性命,那么王孟英会用什么办法来对付霍乱,而感染了霍乱的周光远这次还能幸免遇难吗?

[罗大中]其实这霍乱弧菌呢,大家不要想的太可怕了,它实际非常脆弱,在正常人的胃里边他只能存活四分钟,就会被胃酸所杀死,那么为什么会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夏天的时候,我们大家会喝大量的水,口渴,然后导致胃酸的稀释,这就给霍乱弧菌的繁殖造成了可乘之机,比如王孟英那个时候就曾经流传,说吃西瓜会导致霍乱,有的文献说是“食西瓜者即死,故西瓜贱甚”,就那个年头,大家纷纷传说谁吃西瓜谁就可能得霍乱,西瓜价钱非常便宜,贱甚,非常的便宜,大家都不敢吃,实际上一方面西瓜会造成胃酸的稀释。

另一方面西瓜切开以后有可能被苍蝇等造成污染,其实吃西瓜本身并没有问题,王孟英就曾经治疗过这样一个患者,这是一个小伙子,长得非常胖,家庭生活很好,中午的时候吃的是酒肉,吃完了酒肉,您想他那么胖啊,夏天非常热,他感觉更热了,于是就把凉席铺到了地砖上,然后在这凉席上睡午觉,午觉睡了估计也没睡好,还是热,起来以后呢就“饱啖西瓜”,饱啖说明他没少吃,肚子吃的很圆,吃了很多西瓜,当时是舒服了,等到傍晚的时候就开始不对了,他就感觉头重,然后身上怕冷,到半夜的时候,开始上吐下泻,四肢抽筋,挨到天明的时候,实在挺不住了,赶快就去把王孟英就给请来了,王孟英来了一摸脉,这个人的脉搏微弱的几乎要消失了,王孟英说这是什么症啊。

这又是一个阳气要脱的证,阳气要消失了,怎么办?王孟英说这个时候赶快补足这个人的阳气,于是开了一个方子,叫浆水散,什么叫浆水散,这个方子的主要成分是干姜,附子等温热的药,什么是浆水呢,这个浆水就是用秫米酿制的一种汁液,那么什么是秫米呢?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高粱米,这个高粱米啊过去北方人是经常吃,但是现在大家不吃了,因为现在人认为那是粗粮,我们喜欢吃细粮,可是我们中医认为这个高粱米可是好东西,王孟英是个食疗大家,他非常清楚什么食物对人有什么养生作用,他说这个高粱米具有调和脾胃的作用。

他具体的功能是,甘凉清胃,补气养脾,那么这个浆水散服用下去以后效果怎么样呢?这个小伙子文献记载是“投匕即瘥”,就是说这药投下去这人就开始恢复了,然后很快这个霍乱就被治好了,其时啊吃西瓜没问题,但关键是不能过食,我们是用霍乱这个病来说这个事儿,现在啊,我们夏天的时候很多人喜欢喝冷饮,我们中医不主张在夏天大热天的时候喝这种冰凉的饮料,为什么呢,因为夏天啊您的毛孔开张,您突然进饮大量冰凉的饮料,会造成局部的寒凉,这会伤脾胃的阳气,导致脾胃的功能低下,这不仅仅是霍乱弧菌会入侵,其他各种致病细菌都会入侵,所以要保护好我们的脾胃,要从这儿做起,那我们古代中医讲究怎么来调理这个事呢?我们传统认为到了夏天要喝温热的绿茶,您说这不是热上加热吗?其时不是,喝温热的绿茶以后出一身汗,然后其时更凉快,有人做过分组对照,一组人喝的是冰镇的饮料,一组人喝温热的绿茶,结果两者体温同样下降,可是喝温热的绿茶的这一组,体温下降持续的时间更长。

[画外音]中医治病讲究以预防为主,虽然霍乱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烈性传染病,但只要我们讲究合理饮食,搞好环境卫生,是完全可以防止霍乱传播的,但是在晚清时期,由于环境条件差,人们又缺乏卫生常识,所以引起了霍乱的大爆发,那么王孟英是怎样给染上霍乱的周光远进行治疗的呢?

[罗大中]面对周光远这么重的霍乱,王孟英会怎么治疗呢?王孟英给周光远一诊脉,他的眉头就皱起来了,他知道这是一个可以瞬间夺人性命的疾病,周光远一看王孟英的眉头皱起来了,他就害怕了,为什么,因为以前他没看见过王孟英这样,王孟英以前治病是什么样?非常潇洒,那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很轻松的就可以把病治好,这个时候皱起眉头来了,周光远就害怕,问他我这个病还能治吗?王孟英说,你这个人的体质就是一个阳气不足,你上吐下泻,使得阳气损失的更加严重,然后你自己又雪上加霜,服了点青麟丸,这个苦寒的药下去,阳气更少了,他说我现在只要补足你的阳气应该还有机会,然后他就问周光远的母亲,他说你们家有没有现成的人参啊。

还好周光远平时很注意养生,家里还真有人参,于是王孟英就把这个人参赶快煎成浓汤,给周光远喝下去,这叫什么?这在中医里叫独参汤,这个方子就只一味人参,专门就治气虚微症的,王孟英用这个方子是在给自己争取时间,喝了这个汤,然后王孟英又开了一个方子,这个方子组成成分是这样的,“人参,白术,茯苓,白芍,附子,肉桂,干姜,白扁豆,木瓜,薏苡仁,莲子肉”,如果不懂中医啊,您看这个方子一定会晕,这什么啊,这一串都是治什么的?可是如果您懂得中医再看这个方子,那是奇妙无穷啊,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方子里面就包含了几个方子的影子,首先是茯苓,白芍,白术,附子和姜这几味药,叫真武汤,这个真武汤是张仲景的《伤寒论》里面的方子,专门治疗人因为阳虚导致的水湿泛滥,取北方真武大帝镇水之名,这个方子的名字有点道家的成分在里面。

然后呢,人参,干姜,白术,如果加上炙甘草就是理中汤,这个方子也是张仲景的《伤寒论》里的方子,用来治疗脾阳虚弱导致的上吐下泻,腹痛等症,然后这个方子里的人参,茯苓,白术,白扁豆,薏苡仁,莲子肉如果再加上山药和芡实,就是一个名方叫八珍糕,这个八珍糕说起它来历很大,他是明朝的御医陈实功给皇子们开的,专门治疗因为饮食不节而导致的脾胃虚弱,后来清朝的时候这些御医们把这方子仔细观察了之后,说这个方子治疗这个证是百发百中,称它为医中正道,就给乾隆皇帝献上去了,乾隆皇帝从乾隆四十一年开始吃,在他生命中有些阶段,他几乎是天天吃,有的时候这个方子没了,他就马上告诉太监赶快去做,怎么没了,乾隆活了89岁,成为那么多皇帝里边年龄最大的一个,寿命最长的一个,跟这个方子有一定关系。

那么这个方子开完以后,周光远服下去效果怎么样呢,周光远很快就觉得四肢和畅了,非常温暖,文献记载“终剂即各症皆减”,然后等到第二天的时候,王孟英再一来周光远的脉搏起来了,有力气了,感觉身上非常舒服,这个病一共调理了十多天,他就开始恢复了,就好了,这下周光远对王孟英那是非常感激,您想啊,一个人如果救您一次命,您还可以说谢谢,救您两次命您再说谢谢,这个份量就有点不足了,等到第三次救您命的时候,您简直就没有什么话可说了,周光远此时就是这个心里,他想我这下半辈子我就要跟王孟英在一起住了,一定紧紧跟着他,后来呢王孟英治疗了很多霍乱患者,他就写了一本书叫〈霍乱论〉,这本书写完以后,收录了周光远的医案,然后周光远在医案后面他自己还写了一段话,他的原话是“余此番之病,危同朝露,若非半痴,恐不能救”,什么意思?

他就说我这次得的这个病太重了,危险得就跟早晨那个露珠一样,太阳一晒恐怕就要消失了,如果不是王孟英的话,他管王孟英叫半痴,他说如果不是王孟英,那我这次这病恐怕就不能好了,这个霍乱会怎么治疗呢?我们下边给大家举个例子,有一位姓戚的老太太,这位从小就在一个叫黄莲泉的人家里面帮工,帮了一辈子,从小时候就开始帮,就是这一年她就患了霍乱,晚上突然开始上吐下泻,然后抽筋,这个黄莲泉心地非常好,他一想这老太太在我们家干了一辈子了,都没出事,不能让人在这个年纪上出事啊,于是他就赶快说谁治这个病拿手,我们赶快请名医,下边人赶快就把王孟英给请来了,王孟英来了一看说这个老太太,这可不是阳气要脱了的证,这是什么证呢。

这个证是暑热为患,她体内是有热,所以不能补阳了,王孟英开了个方子叫蚕矢汤,这个蚕矢汤是王孟英专门为这个霍乱创的方子,这个方子现在被收录到中医院校的方剂学教材中,那么什么是蚕矢呢,就是桑叶上吐丝的蚕宝宝,他的粪便,大家想了昆虫的粪便多脏啊,能用吗,其实这个蚕它吃的是桑叶,桑叶中医认为它就有清热的作用,然后呢再经过蚕的消化,中医认为它就有升清降浊的功能,这个蚕矢汤下去以后,这位老太太很快就开始恢复了,哎两副药吐泻就开始停了,然后身体就精神了,这个时候王孟英就回去了,可是这病就没有那么顺利地治好,在第三天的时候这个老太太突然感觉没劲儿,没劲儿到什么程序呢?在床上想翻身都不容易,这个黄莲泉又吓坏了,他说这个病是不是又重了?

赶快我们再请医生吧,于是他就没想再费劲,那么远把王孟英请来,他就就近找了一个姓朱的医生,这个朱医生来了以后一看,他说这个人都没劲了,都没力气了,这是一个阳虚之证啊,他说这个啊应该补阳,于是啊就开了一个附子理中汤的方子,这是补阳的,黄莲泉就把这个方子煎好了,端来了刚要给这个老太太吃,这时候他们家有一个朋友,叫王安伯,正好在场,这王安伯勤于思考,他在边上就说且慢,你先别给他服,我觉得这事有点问题,这方子有点不对劲,他说“若谓寒证,则前日之药下咽即毙,吐泻安能渐止乎”,他说如果这个老太太是个寒证的话,前面王孟英开的那个方子,那可是个寒凉的方子,这么重的病这寒凉方子一下去,这个人马上就应该不行了,她那个吐泻怎么能慢慢停止呢?他说这个事我觉得有点不对,你仔细想一想,这黄莲泉端着这碗药,在那儿想了半晌,突然哎,一拍大腿,他说我险些酿成大错,太悬了,您说得可能真对,李说我们也别嫌远了,我们赶快还是把王孟英请来吧,就这样把王孟英又请来了,王孟英来了一诊脉,王孟英也倒吸一口凉气,他说这个病不是寒证,他说虽然这老太太元气有点虚,但是还是暑热没清干净,这个时候如果把这个附子理中汤给她下去了,这个人就没法救了,好险啊。

这时候旁边就有人奇怪了,他说您啊治周光远都用的温热的药啊,您这个时候怎么要用寒凉的药呢?王孟英说了一句话,他说“举世亦但知霍乱转筋是危险之病,从无一人能知此证有阴阳之异,治法有寒热之殊,而一正其得失者”,他说世界上人啊,都知道霍乱难治,但是从来大家都没有深究,说这个霍乱是能够导致寒证和热证都有的一个病,也没有人能提出来纠正这个错误,王孟英为什么会说这番话呢,难道中医对这个霍乱认识是真不足吗?

[画外音]中医和西医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医治的是得病的人,西医治的是人得的病,所以西药主要是消灭病菌、病毒,而中医则主要是根据病人出现的症状用药,调整人体自身抵抗疾病的能力,但霍乱这个烈性传染病所表现出的症状十分复杂,而且瞬息万变,难以掌控,那么王孟英治疗霍乱的经验是什么呢?

[罗大中]原来啊,这个霍乱大量出现的时间就是在晚清的时候,当时的医家对这个烈性传染病认识不足,他们一直在想,说这个病到底应该是个寒证热是应该是个证呢还?是个寒邪还是个热邪呢?他们总想把这个病归入寒或者热某一类中去,结果导致整个医生我用寒药的我就用寒药,我用热药的我就用热药,这样就会出现一些错误,王孟英认为说大家别这么教条,他说你别非把这个病分到寒邪和热邪里边去,你只要看这个病在人身体上它导致什么样的证,它出现热证,我们就用寒凉的药来治疗,他出现寒证我们就用温热的药来治疗,这叫什么,这叫中医里面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是什么呢?

叫辩证施治,您明白这个道理,大家就知道了,我们中医是根据人身上的证候来治病的,同样一个病出现在不同人身上,比如说这个感冒,两个人一起得感冒了,但是他们的证候未必相同,可能一个人是寒一个人是热,我们要辩证施治,同样一个人患了感冒,昨天和今天有可能又不同,昨天是寒,今天有可能入里化热了,我们用药也要不同,这就是辩证施治,王孟英他说不要管霍乱到底是寒邪还是热邪,我们一定要辩证施治啊,于是呢他就又开了一个清热的方子,结果这个老太太服了六天之后,就能起床了,身上就舒服了,这个病一共调养了一个月左右,因为老太太元气比较虚,老太太就痊愈了,黄莲泉乐坏了,这个医案也被收录到《霍乱论》中了。

收录这个医案的时候呢,周光远他的病已经好了,周光远看到这个医案,非常高兴,他说您把这拿来拿来,王孟英问他您干嘛,我给你添几笔,他就在医案的后边写上了自己的感概,他说“是证以半痴之学问,莲泉之厚德,安伯之见识,三美相济,始能起九死于一生,世之执死方治活病,视仆婢如草芥,读此能无愧死耶”。他说这个病,这老太太,太有福气了,这个病如果没有王孟英那么有学问,如果没有黄莲泉心地那么厚道,对个仆人那么好,如果没有那位王安伯的勤于思考,发现问题,这三个条件如果缺一个条件这个病都没法治,他说世界上那些拿着一个方子去对所有的病,还有那些对待自己的仆人不当人的,他说你们看看这个医案,你们能不惭愧死吗,周光远也是性情中人,说得比较生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场发生在杭州的霍乱,慢慢的就被扑灭了,就在这个时候,在王孟英给一个患者看病的过程中,他和其他医生发生了严重的冲突,那么这个冲突是因何而起呢?王孟英为什么会对这次冲突耿耿于怀呢?请看下集,谢谢大家!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