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百家讲坛 千年一笔谈(八)广陵绝响

我们至今还没有资料显示,说沈括为什么对音乐感兴趣,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沈括精研这样一门学问,他是有一点功利动机的。沈括精研这样一门学问,他是有一点想法的,他的动机并不是那么纯正的。那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就要从沈括他的仕途经历说起了。

  因为封建官场上它讲裙带,也讲各种各样的关系,而沈括凭借着这样一点官资,凭借这样一点政绩,要想在仕途上有所发展,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就要搞一个自我策划,他要对他未来的仕途进行策划。那么他想呢就找一个人,来向社会上推荐他自己,他找谁呢?这个人就是欧阳修。于是沈括就写了篇文章,题为《乐论》,把它投给了欧阳修。这一年沈括29岁。

  那么投书的结果怎么样呢?这一次投书对沈括研究音乐有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请继续关注,合肥工业大学钱斌副教授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千年一笔谈》第八集“广陵绝响”。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我们至今还没有资料显示,说沈括为什么对音乐感兴趣,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沈括精研这样一门学问,他是有一点功利动机的。沈括精研这样一门学问,他是有一点想法的,他的动机并不是那么纯正的。那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就要从沈括他的仕途经历说起了。

    因为封建官场上它讲裙带,也讲各种各样的关系,而沈括凭借着这样一点官资,凭借这样一点政绩,要想在仕途上有所发展,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就要搞一个自我策划,他要对他未来的仕途进行策划。那么他想呢就找一个人,来向社会上推荐他自己,他找谁呢?这个人就是欧阳修。于是沈括就写了篇文章,题为《乐论》,把它投给了欧阳修。这一年沈括29岁。

    那么投书的结果怎么样呢?这一次投书对沈括研究音乐有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沈括一生中有一次为求取功名而涉及到一门学间,这是音乐学,他最初入仕时是子承父业,他谋了官职,来到沭阳,做了办公室主任,后代理县令,平定了民夫骚乱,取得不俗的政绩,这时他24岁,他觉得自己蛮有才干。可是,他遇到了间题,因为官场讲裙带。他这点政绩与官资,要想再发展不可能。他得自我策划,他想找一个人,来推荐自己。找谁呢?这是欧阳修。这在宋仁宗时,做了参知政事,大概相当于国务院常务副总理,是文坛领袖,有发现举荐人才的美名。《梦溪笔谈》记过这样的事,学生也要交束修,有一个学生不交,老师就去向学生要,学生闭门不见。老师告了学生。负责处理的是王向,看了看状纸,不交不对,但为些打官司有失体面DB?于是题词:“礼闻来学,不闻往都教,先生既已”,意思是老师跑到学生那儿去了,学生心态不就高吗?为什么不用戒尺来呢?批评了老师一顿,老师倔劲来了,告到太守那儿,太守是欧阳修,看了状子,也看了判词,觉得王向对,判词写得太对了,于是推荐王向这人,王向成就美名,成了名人了。其实王向并不出名,而曾巩,苏轼等才正是如此。既然有这样的伯乐,沈括就得抓住机会,希望自己也成就美名。写什么呢?其实沈括的文采并不怎么样,《梦溪笔谈》正是这样。要写文学方面的文章,不能体现他的特点,写科学方面是他的特点,可欧阳修未必看得懂。于是沈括搜集音乐方面的资料。当时音乐是突显皇家威严的重要资料,重视音乐的教化作用。如果写一篇关于音乐的文章,不是填补了空白,又显示了与众不同吗?于是写了《乐论》这一年沈括29岁。欧阳修看过,束之高阁。

    是沈括写的不怎么样,还是欧阳修看不懂,反正,没结果。这是令人惋惜的事。沈括后来才蹒跚而起。沈括有点不服气,因为他觉得自己有才。多年写《梦溪笔谈》时,借欧阳修的事小小讽刺了一下。这是什么事呢?欧阳修任参知政事时,有刘几有才,累为国学第一人。有才的人往往炫耀,刘几特别喜欢用艰涩怪异的语词,所以当时影响大。学者翕然效之,都纷纷学习,成了风俗。这种不良文风让欧阳修讨厌,决定痛斥。一次考试,看到试卷上写几句话,“天地转,万物生,圣人出”,意思是受天地摧残,万物还是生长,圣人出现了。这有点故作高深,欧阳修一看,一定是刘几的。续了两句,“秀才刺,试官刷”。然后红笔涂得红红的。贴到外面去。后来知道果然是刘几的。应该说,纠正不良文风是对的。但是欧阳修这样的地位与作法,有间题。几年后,欧阳修主持国家大考,依然痛惩不良文风。有一个人文风与刘几相近,欧阳修让他名落孙山了。有一篇让欧阳修欣赏。“故得静而而延年,独高五帝之寿;动而有勇,形为四罪之诛”,读来都有音乐感,判为第一。后来知道是刘辉。有人说这就是刘几,为什么改名呢?正是因为欧阳修这样对他。欧阳修听过后,惊愕许久。其实让一个举子耍了。沈括就用这种方法,来讽刺了一下欧阳修。

    沈括对音乐的关注首先是其教化功能,这是儒家的传统看法。这是音乐美学的基本间题。“后之为乐者,文备而实不足,乐师之志,主于中节奏……故其哀乐成于心,然后宣于都必须,则必有形容以表之。”他认为一个优秀的器乐师,一定要通晓,才能发于形,才有相应的乐律。当时有许多音乐家不是这样,注重节奏,把曲子表现得再好也只是形式,却没有内容与灵魂。他打了比方,技巧好比文章的形式,而内容才是实质。只有文备而实足,才能感染人。这其实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间题。什么乐曲才能满足呢?以《广陵散》为例子,它与两故事有关,一是反映聂政刺韩王的故事;二是嵇康生命最后的乐章。第一个故事,聂政刺韩王,聂政父亲为韩王铸剑,被杀,于是他想报父仇,入深山学艺,漆油漆在脸上,吞炭声音变哑,用石头击落牙齿,十年后,学成操琴绝艺,在韩国城门下操琴,结果韩国人都被陶醉了。韩王听说,请进宫来弹奏,于是进宫,他装一把匕首在琴里,大家陶醉时,他拔出剑,杀了韩王。他知道会涉及到母亲,于是用匕首割烂面皮,让人看不出他是谁。后人根据这个谱成了《广陵散》,曲调慷慨,有杀伐气。反映了反抗的力量。有思想性与艺术性。这肯定“文备”。那么怎么“实足”呢?第二个故事,嵇康是竹林七贤之一,妻子是曹操的曾孙女,嵇康在政治上肯定倾向于曹家,与当时的司马昭有了矛盾。在司马昭手下为官,肯定不行。于是嵇康生气,写了文章《与山巨大源绝交书》,与山涛绝交。这种态度让司马昭也不爽。所以司马昭觉得有必要打压。这嵇康被牵进朋友的案子里,有了机会。司马昭在262年下令要杀嵇康。这时嵇康39岁,临刑时,要过琴,面对来送行的人,弹奏起《广陵散》,琴曲的内容,与他自己的内心感受与技巧完美结合,涌进每个人的心,所有人都被感染。还感叹说,“于今绝矣”,后人再也达不到文备与实足的境界。融进曲子,才能感动人。

    我们来说一说一张名琴焦尾琴的故事。这与东汉的著名音乐家蔡邕有关。有一家正用桐木做饭,蔡邕听到火烈之声,知其良木,知道是好琴材。要这块烧着的木材。主人于是从炉膛里掏出来,蔡邕根据这块木头做了琴,弹奏起来,“果有美声,其尾犹焦”,于是称为焦尾琴。蔡邕根据极高的音乐素养发现这样的琴材。沈括概括了,“须多年木性都尽,声始发越”。沈括举例,一张琴是唐初路氏琴,木都枯了,好像指头放上去就碎了。还有一张,越人陶道真,把古代坟墓里挖出来。他觉得有轻松脆滑,四个特点,才是好琴。这是对古代制琴的总结性理论,至今仍是制作的理论指导。

我们来举一例子,乐器共振的研究。自然界物体与物体间产生共振,是常见现象。两张琴,琴弦相同会共振,怎么去掉杂音呢?要了解共振的规律。“剪纸人加弦上,鼓其应弦,则纸人跃,他弦即不动。声律高下苟同,虽在他琴鼓之,应弦亦震,此之谓正声。”

    两张琴相同的弦上,弹奏,另一张琴上的纸人会跟着跳动,弹其他的弦不会振动。这样,沈括发现了两张琴琴弦共振的规律。“今曲中有声者,须依此用之。欲知其应者,先调弦令都声和。”同时也用这个规律可以产生共鸣,增强乐曲的表达。这是中国音乐史上的巨大成就。在欧洲直到1638年伽利略才做了这个实验。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