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百家讲坛 金戈铁马辛弃疾(七)烈士暮年

辛弃疾在福建期间,与道学领袖朱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宋宁宗登基后,信奉道学的宗室大臣赵汝愚与外戚韩侂胄争权失利,道学及道学家因此受到打压,辛弃疾也牵连其中,多次遭到弹劾,免职在家度过了将近九年的闲居生活。公元1203年,年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却意外地接到了朝廷任命他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的通知。此时,韩侂胄权倾朝野,那么,辛弃疾这个跟道学人物过从甚密,又曾经站在韩侂胄对立面的人,为什么会被重新起用呢?韩侂胄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年逾花甲的辛弃疾终于得到了再次出山的机会,而此时宋金之间的形势,在数十年战与和的纷扰之后,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这究竟是什么变化?这个变化对南宋朝廷的北伐政策又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此时距北宋灭亡已经有七十多年,北方领土一直沦陷在金人之手,中原遗民一直热切盼望宋军北伐,而南方军民也有收复失地、报仇雪耻的强烈愿望。而金国金章宗在位,国势已远不如前,尤其是北方蒙古的崛起,大大削弱了它的统治。那么,在此情况下,拥有共同目标的辛弃疾和韩侂胄,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分歧呢?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面对千古江山,面对已被雨打风吹去的英雄的流风余韵、壮志豪情,面对往昔的成与败、荣与辱,辛弃疾的感情十分复杂,壮中有悲,豪中呈郁,既有对北伐的热切期待,也有因前车之鉴而来的担忧。那么,这位暮年的烈士,他在即将到来的北伐中究竟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呢?他是否能真正地受到重用,如愿以偿地成为领兵作战的将军?

    湖南师范大学赵晓岚教授做客百家讲坛,系列节目《金戈铁马辛弃疾》第七集《烈士暮年》,敬请收看。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辛弃疾在福建期间,与道学领袖朱熹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宋宁宗登基后,信奉道学的宗室大臣赵汝愚与外戚韩侂胄争权失利,道学及道学家因此受到打压,辛弃疾也牵连其中,多次遭到弹劾,免职在家度过了将近九年的闲居生活。公元1203年,年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却意外地接到了朝廷任命他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的通知。此时,韩侂胄权倾朝野,那么,辛弃疾这个跟道学人物过从甚密,又曾经站在韩侂胄对立面的人,为什么会被重新起用呢?韩侂胄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因为这个时候, 韩侂胄他本人也面临着一场重大的危机,靠与赵宋皇室之间的裙带关系发家的韩侂胄,在这个时候失去了两座最有力的靠山,宪圣太后吴氏和宁宗皇后韩氏在庆元年间都先后死去了。宪圣太后是宁宗的曾祖母,是韩侂胄的姨母。当年,当初赵汝愚他逼光宗退位,让宁宗上台呢就是通过韩侂胄的关系,取得了宪圣太后的点头认可,才顺利实施的,因此她就是宫中的老佛爷,宁宗在她面前也只有乖乖听话的份。而可以向宁宗吹“枕头风”的韩氏皇后,又是韩侂胄的侄女,虽然宋朝严格限制后宫干预朝政,但是只要有这两个人存在,韩侂胄的地位那就是稳固得很,不用担心的,所以这两个人的死对韩侂胄的势力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因此,尽管韩侂胄的权势还是炙手可热。可是他的心里就有一种隐隐的不安了。

这个时候呢,就有人劝他说,说道学的势力根深蒂固,现在虽然你老的权力很大,把他们硬压下去了,但是兔子逼急了还会咬人,何况也难保他们将来不会东山再起,如果你做得太绝,他们将来肯定会要报复你,不如现在你就高抬贵手放他们一条生路,让他们对你还有点想头。韩侂胄一听也在理,于是他就放松了对于道学的禁令,并且决定起用辛弃疾这一批跟道学关系比较深的人,来收买人心,扩大他的群众基础。

那么辛弃疾对于从韩侂胄那边伸过来的橄榄枝,他是个什么样的态度呢?辛弃疾的态度很令他当时的一些朋友以及后来的一些人感到意外,他不仅接受了任命,而且还专门写了一首词。

【千载传忠献,两定策,纪元勋。孙又子,方谈笑,整乾坤,——《六州歌头》】。

这前面三句是赞美韩侂胄的曾祖父,北宋名臣韩琦为宋朝立下的功劳,因为韩琦曾经两次先后扶助宋英宗和宋神宗登基,所以说是“两定策”,赞美过了韩侂胄的太爷爷还不算完,接下来又赞美韩侂胄,现在谈笑间潇洒地整顿乾坤,处理天下大事。

因为这首词有明显的拍马屁的味道,所以一些学者就认为这肯定不是辛弃疾写的,他们说辛弃疾不是一个贪图荣华富贵的人,他怎么会写这样的词去趋炎附势呢?这话不能说没道理,因为在辛弃疾的词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他不在意功名富贵的话,举个例子说吧,绍熙四年公元1193年上半年。辛弃疾在杭州城里当太府少卿,这个官位呢说起来是从四品,是个副部级的干部,待遇很不错的。可是辛弃疾他都不想干了,他打算辞职回家。他的儿子一听就着急了,他说我的老爹呀,你就是要退,也得先给家里买点维持生计的田地吧?我们可都指着您吃饭呢。辛弃疾听说以后专门写了一首词骂这个儿子,他说【吾哀矣,须富贵何时?富贵是危机。——《最高楼》】。

意思就是说,我已经老了,要等这个富贵来,等到什么时候呢?富贵是危机,它可能带来灾难的。但是光凭这样的话,还并不足以证明辛弃疾他不会去写歌颂韩侂胄的词。我个人甚至认为,辛弃疾要写这样的词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中国有句老话,叫“无欲则刚”。就是一个人,如果无欲无求,没有任何想法的时候,他的那个骨头就能够真正地硬起来。他就不会有所求,也不会去讨好别人,去拍别人的马屁。那么辛弃疾呢?他虽然是可以不在意富贵,不在意荣华富贵,但是他其实这个时候还不能够真正做到完全地无欲。

那么辛弃疾的欲是什么呢?讨伐金国,恢复中原,这是辛弃疾的欲,这就是辛弃疾的欲,是他从少年时代就立下的这个雄心,是他一辈子都在不懈追求的理想,即使是在他长期闲退的岁月里,这种雄心也没有被消磨掉。现在他已经六十多岁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像辛弃疾这样一个人,他怎么能够甘心让自己的生命就这么白白地消失呢?在这样一个当口,韩侂胄重新起用了他,让他又看到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他因此而写了这么一首这样的词,对韩侂胄表示感谢,于情于理,我认为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年逾花甲的辛弃疾终于得到了再次出山的机会,而此时宋金之间的形势,在数十年战与和的纷扰之后,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这究竟是什么变化?这个变化对南宋朝廷的北伐政策又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这年夏天,朝廷派了一个叫赵善义的使者到北方去,为金国皇帝祝贺生日。在回来的路上,赵善义和一个金国人因为争停车的地方吵了起来。吵着吵着,这个赵善义的火气就越来越大,他忽然冒出了几句令当时所有人都感到吃惊的话,他说,你们国家现在正被北方的蒙古给整得焦头烂额,你还有闲空在这里跟我来争,你是不是要我们宋朝起兵来夹攻你们呢?赵善义的这个话调子就够高的了,完全是赤裸裸的威胁,要知道在南宋和金国之间的,这个战争中间一向是输多赢少,所以在两国的外交中,用武力来加以威胁从来都是金国一方的权力,现在这样的话居然从南宋的外交官口中说出来,你说叫不叫人吃惊呢?

虽然后来赵善义因为他说的话受到了朝廷的处分,但是这场风波也足以说明,在南宋一些高层人士的心目中,金国的实力已经不再可怕,宋朝已经完全有能力去和它“PK”一下了。事实上呢,金国当时也确实进入了多事之秋,不仅是北方迅速崛起的蒙古对它构成了威胁,就是在它的内部也出现了灾荒、农民起义还有宫廷叛乱这些问题,所以它的这个军事实力是下降了不少。于是,在这个时候就有人给正在琢磨着怎么巩固自己权力地位的韩侂胄就出主意,【立盖世功名,以自固。——《宋史》】,就是实行北伐,恢复中原,去完成这个前人从来没有完成过的大事业。这个建议无疑是搔到了韩侂胄的痒处,他是经历过南宋恢复,就是要实行恢复最积极的孝宗一朝的。他深深地知道,非常清楚恢复中原对于国家和民族的重大意义。

他知道这是符合民心民愿的事情,他其实也一直想在这方面有所作为,更何况是在这个当口,如果他能够建这个盖世功名,那么他就会成为一个流芳百世的伟人,也就没人会在他的背后指指点点了。于是韩侂胄就试探着放出风声、制造舆论,并且开始了一系列北伐的准备。那么在北伐的共同目标下,辛弃疾和韩侂胄是不是真的能够做到合作愉快呢?应该说在最开始的时候,辛弃疾的表现还是让韩侂胄感到满意的。据史书记载,在嘉泰三年底,才当了几个月浙东安抚使的辛弃疾,被召回京城。宋宁宗就问起他,问他可不可以对金国开仗的事情。辛弃疾回答说,金国的动荡和亡国那是板上钉钉的事,希望陛下把这个事情交给元老大臣来做,一定要做好应变的准备。当时韩侂胄听到这样的话,他的反应是“大喜”。因为这个元老大臣何所指啊?我认为应该是包括了韩侂胄和辛弃疾都在内的那些老臣们的,因为他们俩都是经过了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位皇帝的四朝元老,是老资格的大臣。尽管辛弃疾多次遭到弹劾,但是他的才干和见识都是大家都公认的。而韩侂胄呢?他的官位比辛弃疾更高,他更有资格进入元老大臣的行列。所以辛弃疾的话,对韩侂胄是一个很大的支持,他自然就很高兴。

于是在第二年的三月,辛弃疾又接到了一个新的任命,派他到镇江去当知府。这个当镇江知府,其实只是一个地方上的文官,但是辛弃疾他却感到离自己要当将军的理想又近了一步。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镇江这个地方离宋金的边界很近,在军事上占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当年南宋的名将韩世忠,就是在这里阻击了那个洗劫南方以后想要回去的金兀术,韩世忠的夫人梁氏,就是后世传说的梁红玉,亲自擂鼓助阵,双方在长江边上打得昏天黑地,这个金兵始终无法突破宋军的防线,最后金兀术被诱进了一个叫黄天荡的死港,被围困了48天,差点做了宋军的俘虏。现在,这个辛弃疾能够来到这样一个军事重镇,无疑他的这个军事才能就可以有很好的发挥余地了,而且从我们前面的介绍的事迹来看,辛弃疾从来都不是一个把那个官阶级别看得很重的人,他说看重的就是那个职位能不能够干点实事,特别是能不能够和恢复大业直接相关的实事。所以辛弃疾他就很愉快地接受了这个任命,而且一上任之后,他马上就招兵买马、搜集情报、制定行军规划就开始了这一系列的备战工作。可是就是在这个备战的过程中间,辛弃疾和韩侂胄在北伐的问题上产生了分歧。

此时距北宋灭亡已经有七十多年,北方领土一直沦陷在金人之手,中原遗民一直热切盼望宋军北伐,而南方军民也有收复失地、报仇雪耻的强烈愿望。而金国金章宗在位,国势已远不如前,尤其是北方蒙古的崛起,大大削弱了它的统治。那么,在此情况下,拥有共同目标的辛弃疾和韩侂胄,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分歧呢?

在这一年的九月,朝廷派了一个叫邓友龙的使者出使到金国。这个邓友龙住在宾馆里的时候,有天半夜忽然听到有人敲门,他打开门一看是一个不认识的人。这个人对他说,他说你别管我是谁,我可以告诉你一些金国的情报,你听不听?邓友龙当然就把他请进房间里来,这个人就详细地跟他说了金国现在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他说只要宋朝出兵,一定可以摧枯拉朽地打垮金国。然后这个不明身份的人就匆匆地离开了,邓友龙就非常高兴,他回来以后就向韩侂胄汇报,就建议立即北伐。第二年,另一个使者从金国回来,也带回了差不多的情报。在这些情报的鼓舞下,韩侂胄终于决定要动手了。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在镇江备战的辛弃疾却对韩侂胄要立即发动北伐持保留意见。

我们前面说了,这个辛弃疾他是在宁宗面前说过金国必乱必亡的话,而且辛弃疾他一向对北伐都是非常积极的,为什么他这个时候不同意立即北伐呢?这就和他在镇江所搜集到的情报有关了。在第一讲的时候,我们就说过辛弃疾对于情报工作是非常内行,也非常重视的。到了镇江以后呢,他更是舍得花大价钱去搜集有关金国的情报。有一次,他曾经把一份情报呈送给宋朝的一个大臣看。这是一个一平方尺见方的锦图,这这个图上把金兵的兵马数量、驻扎地点,甚至将帅的姓名都标记得清清楚楚。那个大臣一看,这样高度机密的军事情报,大吃一惊说,那你是怎么弄到的啊?这多难啊,怎么能搞到这样机密的情报啊?辛弃疾说,他说光为了这张图,我已经花了四千缗了,一缗是多少啊?是一千文铜钱,而当时宋朝的太平时期的米价是多少呢?一石米是三百文到六百文钱,那么四千缗那就意味着可以至少是六七千石米,甚至是一万多石米的米价了。辛弃疾指着这份情报对这个大臣说,他说你看,金国的军队还是这个情况,依然十分强大,我们现在要对付它,是件容易的事吗?辛弃疾花大价钱搜集到的情报,与那些使者们道听途说得到的情况相比呢,当然是要更为准确和全面,特别是在军事方面,它要更细致也更有针对性,所以当朝廷中以韩侂胄为首的一些人对形势盲目乐观,准备立即开始北伐的时候,辛弃疾依然保持着一种清醒的头脑。

有一次,他登上了镇江的北固亭,写下了下面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词:【千古江山,英雄无觅 , 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 , 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这首词曾经被认为是辛弃疾词作中的最佳作品,清代一个文学评论家曾经说它是“句句有金石声”,就是非常地有气势、有力量。

你看,千古江山,一开始就给我们展现出一个十分阔大的空间和时间的舞台,辛弃疾面对着千古不变的江山心潮澎湃,他想起了以前在这块土地上曾经出现过的英雄人物,首先浮现在他脑海中的是孙仲谋,就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三国时吴国的帝王孙权。辛弃疾对他是非常敬仰,他曾在另外一首词中说,【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认为在天下的英雄中,只有曹操和刘备才可以做孙权的对手,而且孙权曾经把镇江作为吴国的都城,所以他登上这个镇江的北固亭,就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孙权。

另一个浮现在脑海中的英雄人物,是南北朝时南朝宋代的皇帝,宋武帝刘裕。刘裕的小名叫寄奴,辛弃疾想起,曾经在这块土地上居住过的刘裕,想起了他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事迹,金戈铁马是形容武器装备精良、兵强马壮,而气吞万里如虎呢,就是形容英雄气慨之大,像猛虎一样可以扫平万里之外的敌人。刘裕曾经两次率军北伐,先后灭掉了南燕、后秦这两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又先后收复了洛阳、长安这些原本为汉族政权所有的地方。像这样的英雄业绩,当然会让立志恢复的辛弃疾一想起来就感到热血沸腾。于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两句让古往今来无数英雄都要为之慷慨高歌的词,就这样喷涌而出了。所以上半首他是从眼前的江山景物入手,追忆了两位在和北方的敌人作战中建立了伟大功业的英雄人物,在这两个英雄身上,寄托了辛弃疾对于北伐事业所报的很高的期望,他很希望南宋的皇帝也能够成为像孙权、刘裕那样的英雄帝王,他希望自己也能够像前代英雄一样地建功立业。这样来看呢,当时朝廷中主战情绪高涨的那个局面,应该是对为北伐奋斗了一辈子的志士感到振奋的,应该是让他感到振奋的。

可是当我们仔细地品读这上半首词,就会感觉到在表面的振奋之外,其实更多的是一种郁闷和甚至是愤激的情绪。怎么说呢?【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就是无处寻觅孙仲谋的意思,已经找不到这个英雄的任何踪迹了,因为【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舞榭歌台是泛指繁华景象,这个风流呢是指英雄的流风余韵。当年孙权在其中观赏过歌舞的亭台楼阁,当年他所创下的英雄业绩,就是种种的繁华和风流,都在千年的风吹雨打中消失了,而刘裕这个英雄曾经的住处呢,也湮没在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之中,非人道,就是不是人们提起来就认不出来了。这其实中间就隐含了一种“时无英雄”的感叹,就是说现实生活中再也找不到像孙权和刘裕这样的英雄人物了,言外是隐隐包含了一种对当前所谓的大好形势的一种担忧。

所以下半首一开始,【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这几句词其实已经把辛弃疾,对于韩侂胄即将要开始的这个北伐的担忧,已经是挑明了。“元嘉”是刘裕的儿子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狼居胥”是一座山的名字,在今天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汉代的名将霍去病,在与匈奴的作战中取得了胜利,他追击匈奴的首领,一直追到狼居胥山,在封祭了山神以后凯旋而回,所以后代就把“封狼居胥”比喻为在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中立下了重大的功劳。

宋文帝曾经在元嘉年间再次发动北伐,但是由于准备不充分,领兵的将领王玄谟又是一个只会夸夸其谈的庸才,所以就被北方鲜卑族建立的魏国打得大败,慌慌张张地跑回了镇江。宋文帝对这次草率的北伐行动十分后悔,他曾写了一首诗,中间有一句说【北顾涕交流】,就是说,眼望着北方,想着自己北伐中原的那个理想是彻底地没戏了,所以不由得眼泪哗哗的。辛弃疾在这里显然是借此警告韩侂胄,在北伐的事情上一定要以历史为鉴,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要任用像王玄谟那样,只会纸上谈兵的人,否则就会招致失败的结局。

下面,【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就从古代回到了对于宋金之间战争的一个回忆,这几句词历来都有很多种解释,见仁见智、各说各理,我们在这里也没有办法进行一一的辨析,不过我认为大致可以理解为,公元1161年完颜亮南侵,一直率兵打到了扬州。当时,辛弃疾还是北方义军中的一员,在公元1161年底和公元1162年初,他带着义军首领耿京的书信南下归宋,那一段战斗经历是他这一生中,是他生命中间永不磨灭的记忆。现在虽然四十三年过去了,但是他只要回望过去,眼前依然会涌现出当年扬州那片土地上的烽火,依然会涌起对于侵略者强烈的憎恨。

特别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他把宋文帝北伐的历史,和金兵南侵的现实很巧妙地结合起来。“佛狸”就是宋文帝当初北伐的对象,魏国皇帝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拓跋焘当年打败王玄谟以后,就率军一直追到长江北岸一个叫瓜步山的地方,就是今天江苏六合县的东南,在那里建立了一个行宫,所谓行宫就是古代除了京城之外,在外面建的供皇帝外出的时候住的那个宫室。后来这个行宫呢,就成了一座祭神的庙堂。就被称为“佛狸祠”,每到祭神的时候,就会有击鼓的节目,庙里还会有偷吃祭品的乌鸦,由于“佛狸祠”有宋文帝北伐失败,北方的少数民族打到南方来耀武扬威的这么一个背景,所以在辛弃疾的心目中,它是一个汉民族耻辱的一个标志,所以给他的感受是什么呢?可堪回首,就是不堪回首的意思,但是如果我们把这几句词联系前面来看,我们就可以知道,在这里除了历史的感叹之外,辛弃疾其实是再一次地提醒急于北伐的韩侂胄,不要重蹈覆辙,不要让北方少数民族打到长江边来的历史重演。

那么怎么样才能避免这种情况出现呢?领军北伐的将领当然是重中之重了,辛弃疾在这里来了一个毛遂自荐,他说【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里用了战国时赵国的名将廉颇的一个典故,就说廉颇年老的时候,赵王就想看看他是不是还能够领兵打仗。就派了一个使者去看他,但是赵国的大臣中间有一个人和廉颇就有过节,于是他就贿赂这个使者,让这个使者去说廉颇的坏话。廉颇看见赵王的使者来了,非常激动,一顿饭就吃了一斗米,十斤肉,还穿起盔甲骑了一圈马,表示自己还很牛,这个使者回到赵王那里去以后,赵王问,廉将军现在情况怎么样啊?使者说,廉将军虽然老了点,但饭还是挺能够吃的,不过一顿饭中间他跑了三趟厕所。赵王一听,哟,这还不够老的呀?像这个样子怎么能够再带兵打仗呢?于是就没有再起用廉颇。辛弃疾在这里,他是用廉颇来比喻自己,就希望朝廷中还有人能够想得起他这个老头子,还能够派一个人来看看,来问问他,是不是还能够领军北伐?

整首词的情感是非常的深广复杂,它既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去恢复国土的一种希望;但是又有一种现实中间无觅英雄,找不到英雄的失望;他有以廉颇自命、以英雄自诩的一种自信;但是也有对朝廷任用非人的郁闷;他既有对烽火扬州路的历史的警示;但更有如果草草北伐,就会赢得仓皇北顾的现实的担忧。整个基调是既慷慨又沉郁的,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辛弃疾暮年的烈士壮心的一个最好的抒发。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面对千古江山,面对已被雨打风吹去的英雄的流风余韵、壮志豪情,面对往昔的成与败、荣与辱,辛弃疾的感情十分复杂,壮中有悲,豪中呈郁,既有对北伐的热切期待,也有因前车之鉴而来的担忧。那么,这位暮年的烈士,他在即将到来的北伐中究竟能发挥怎样的作用呢?他是否能真正地受到重用,如愿以偿地成为领兵作战的将军?

可惜的是,正当辛弃疾在镇江积极备战,并且期待朝廷能够进一步重用他的时候,他却被迫离开了前线。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的6月,宋宁宗下了一道密令,【诏内外诸军,密为行军之计。——宋宁宗】,就是让内外各路部队都秘密地做好行军的准备,这就意味着南宋对金的北伐就要付诸实施了。可是在这个节骨眼上,辛弃疾接到了朝廷的一纸调令,朝廷让他到后方隆兴府去当知府。他还没有上任呢,又有人告状,说他【好色贪财,淫刑聚敛。——《宋会要辑稿?黜降》】。

于是辛弃疾再一次被撤职,他又回到了江西铅山的家中。我认为,这一次被弹劾,很可能是跟辛弃疾与韩侂胄之间的分歧有关,而不是辛弃疾自身的问题。由于辛弃疾和韩侂胄在北伐问题上的立场不一致,我们为什么说它立场不一致呢?辛弃疾的北伐他是为了国家的统一,为了国土的完整,这是他从很小的时候,从一生出来就生活在民族压迫的环境中间,就已经是浸入骨髓的强烈愿望,所以说他是出于公心,而韩侂胄的北伐呢,他就夹杂了很多个人的东西,比方说立盖世功名以自固的这样的功利目的,就使得他急于求成。由于这个根本的立场不一致,就导致了他们的看法不统一,所以在北伐将要开始的时候,韩侂胄找一个借口把辛弃疾从前线撤了回来扔到后方,那是完全可能的事情。

不过对于辛弃疾这样一个很著名的主战人士来讲,正要对金国开战的韩侂胄当然也不会把他完全一脚踢开,所以根据《续资治通鉴》的记载,在这一年的11月,朝廷又第二次任命辛弃疾去当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可是,这个时候的辛弃疾,他一心盼望的,对于他这个暮年的烈士来说,他一心盼望的是要到真正的北伐战场,北伐前线上面去建功立业的,所以这样一种任命在他看来,恐怕又是韩侂胄在叶公好龙,摆摆“POSE”而已,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坚决辞掉了这个职务。于是,在南宋对金的北伐正式开始的时候,辛弃疾这个以廉颇自命的老将,却在远离前线的江西无奈地扮演了一个观众的角色,而且随着战争的进行,他的身份又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形势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辛弃疾到底有没有可能实现他当将军的梦想呢?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