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客家人本是中原汉人,他们南迁到福建、广东、江西边界山区之后,为防止盗匪的打劫以及猛兽的侵袭,逐渐创造出多姿多彩而又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样式。
比如江西地区的围屋、福建地区的土楼、广东地区的围龙屋,等等。而这其中,又以福建土楼最为奇特。分布于福建西南部群山之中各式各样的土楼多达几万座,勤劳智慧的客家先民,在千百年的生活实践中,利用当地的生黄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融合了中原地区的传统夯土建筑技术,依山傍水、因地就势,建造出了与大自然的青山绿水浑然一体的土楼。
这些土楼或方或圆,或高或低,构成了客家人独树一帜的特色民居。 2008年,福建土楼以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文化遗产”。而人们对于土楼的种种猜想和疑问,也常常不绝于耳,比如土楼为什么会有如此奇特多变的造型? 客家人在土楼的建造中究竟如何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客家人在土楼里的生活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客家特色呢?
福建省龙岩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主任、国家一级编剧、客家籍文化学者孙国亮先生,为您讲述《百家讲坛》系列节目《客家人》下集《奇特民居》,敬请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