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钟与圆钟
【原文】
古乐钟皆扁①,如盒瓦②。盖钟圆③则声长④,扁则声短⑤。声短则节⑥,声长则曲⑦。节短⑧处声皆相乱⑨,不成音律。后人不知此意,悉⑩为圆钟,急叩之多晃晃尔,清浊不复可辨。
【注释】
①扁:有的版本作“圆”,显然与文意不符,应当属于刊刻讹误,如今通行的版本均已改作“扁”。
②盒瓦:把两片瓦对合起来。盒:此处通“合”。
③圆:指钟壁呈圆筒形。
④长:指敲击时发出的响声很长。
⑤短:指敲击时发出的响声比较短促。
⑥节:指敲击发音的余音较短。
⑦曲:指敲击发音的余音较长。
⑧节短:指节奏急促。
⑨乱:指余音相互干扰,造成声音杂乱。
⑩悉:全,都。
晃晃:在文中用做象声词,表示钟声轰鸣共振。
【译文】
古代用来演奏音乐的钟都是扁的,像是两片瓦对合起来的样子。这大概是因为圆的钟敲起来余音长,扁的钟敲起来余音短。
余音短就容易形成节奏,圆钟敲起来声音长,因而余音也长。遇到节奏快的地方,长长的余音就会相互干扰,造成杂乱。
后代的人们不明白这个道理,都把钟做成圆的,敲快了的时候,就会发出“晃晃”的声音,无法再分辨声音的高低清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