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鹳雀楼诗

【原文】

河中府①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诸②三篇能状其景。李益诗曰:“鹳雀楼西百尺墙,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随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知长。风烟并在思归处,远目非春亦自伤。”王之涣诗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畅诸诗曰:“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注释】

①河中府:治今山西永济蒲州镇。

②李益(748—829):字君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唐宪宗时官至礼部尚书。王之涣(688—742):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历文安县尉。畅诸:汝州(今河南临汝)人。历许昌尉。

【译文】

河中府的三层鹳雀楼,前望中条山,下瞰黄河,唐人在此留诗的很多,而只有李益、王之涣、畅诸的三篇诗最能描绘出登楼的景象情怀。李益诗说:“鹳雀楼西百尺墙,汀洲云树共茫茫。汉家箫鼓随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知长。风烟并在思归处,远目非春亦自伤。”王之涣诗说:“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畅诸诗说:“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欧阳文忠推挽后学

【原文】

欧阳文忠好推挽后学。王向少时为三班奉职①,干当滁州一镇②,时文忠守滁州。有书生为学子不行束脩③,自往诣之,学子闭门不接。书生讼于向,向判其牒曰:“礼闻来学,不闻往教④。先生既已自屈,弟子宁不少高?盍二物以收威⑤,岂两辞而造狱⑥!”书生不直向判,径持牒以见欧公。公一阅,大称其才,遂为之延誉奖进,成就美名,卒为闻人。

【注释】

①王向:字子直,侯官(今福建闽侯)人。嘉祐二年(1057)与兄王回同举进士,历官峡石主簿。三班奉职:低级武阶官名。

②干当:即勾当公事。“勾当”为管理之意,南宋人避高宗讳改为“干当”。一镇:指滁州下属的一个镇(一般为小工商业聚集地点)。

③束脩(xiū):指交学费入学。

④礼闻来学,不闻往教:此八字为《礼记·曲礼》之文,谓依据礼法,弟子应登师门求教,为师者则不应往弟子家授学。

⑤盍二物以收威:此用《礼记·学记》“夏楚二物,收其威也”之文。二物,指梗条(楸树条)、荆条,古时学塾用以处罚学生。句意谓何不处罚学徒以保持为师的威仪。盍,“何不”的合音字。

⑥岂两辞而造狱:为何要双方各执一词来打官司?

【译文】

欧阳修欧阳文忠公(修)喜欢提携好学的年轻人。王向年轻时以三班奉职的衔名,管理滁州一个镇的公事,当时文忠公为滁州知州。

有个教书的儒生因为学生不交学费入学,就亲自到学生家授教,结果学生闭门不接纳。儒生就找王向递状子告这个学生,王向在他的状子上批写判词说:“自古礼数,只听说弟子来学,没听说先生往教。

先生既已自己屈尊前往,弟子又怎能不会慢待师道?何不行罚以收回你的师尊,哪用双方争竞来对簿公堂!”儒生以为王向的判决不公正,就直接拿着状子去找欧公。

欧公一看王向的判词,对他的才华大为称赏,因而为他传布名誉,鼓励他进取,终于使他成就了功名,成为知名的人士。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枣”与“棘”之别

【原文】

枣与棘①相类,皆有刺。枣独生,高而少横枝;棘列生②,卑③而成林;以此为别。其文皆从“朿④”,音刺,木芒刺也。“束”而相戴⑤立生者,枣也。“束”而相比⑥横生者,棘也。不识二物者,观文可辨。

【注释】

①棘:植物名,即酸枣,也泛指各种有刺草木。酸枣,鼠李科,落叶灌木,有刺,常野生成丛莽状,果实较枣小,味酸。

②列生:丛生。列:排列成行,文中有“众多”的意思。

③卑:低矮。

④朿:木芒,今作“刺”。

⑤戴:加在头上,或用头顶着,文中指枣树的枝干一层层往上长。

⑥比:挨着,紧靠着。

【译文】

枣树与酸枣树很相似,都有刺。枣树是单株独生的,树干高且横生的树枝较少;酸枣树是多株丛生的,树干低矮且长成一片,这就是它们的区别。

枣和棘的字形都从“朿”,读作“刺”,是“树木所长的芒刺”的意思。树木的枝条一层层往上长的,就是枣树;枝条丛生、相互紧挨着长成一片的,就是酸枣树。不认识这两种树的人,看看文字的字形也就能够辨别了。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乌鬼”考

【原文】

士人①刘克②博观异书。杜甫有“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③”。世之说者,皆谓夔④、峡⑤间至今有鬼户⑥,乃夷⑦人也,其主谓之“鬼主⑧”,然不闻有“乌鬼”之说。又鬼户者,夷人所称,又非人家所养。克乃按《夔州图经》⑨,称峡中人谓鸬鹚⑩为“乌鬼”。蜀人临水居者,皆养鸬鹚,绳系其颈,使之捕鱼,得鱼则倒提出之,至今如此。余在蜀中,见人家有养鸬鹚使捕鱼,信然,但不知谓之“乌鬼”耳。

【注释】

①士人:古代对读书人的通称。

②刘克:人名,事迹不详。

③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出自杜甫《戏作俳谐体遣闷二首》。乌鬼:一般认为是鸬鹚的别名。明焦竑《焦氏笔乘·乌鬼》:“鸬鹚,水鸟似鶂而黑,峡中人号曰乌鬼。子美诗‘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言此鸟捕鱼而人得食之也。”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杜甫的地主生活》:“‘乌鬼’有种种解释,有人解为鸬鹚(四川人呼为‘渔老鸦’),我认为比较可靠。”黄鱼:鱼类的一种,分大黄鱼、小黄鱼,文中当泛指鸬鹚所捕的一般小鱼。

④夔(kuí):即宋时夔州路,治所在今四川奉节。

⑤峡:即宋时峡州路,治所在今湖北宜昌。

⑥鬼户:唐宋时对西南地区乌蛮和爨(cuàn)两个民族的蔑称。

⑦夷:古代对异族的贬称,多用于中原地区以东的民族;春秋以后,多用于对中原地区以外民族的贬称。

⑧鬼主:唐宋时对西南地区乌蛮和东西两爨首领的称号。鬼主因辖区大小不同,可分为都鬼主、大鬼主、小鬼主,各鬼主间没有固定的隶属关系。

⑨《夔州图经》:即《夔州路图经》,今已散佚。

⑩鸬鹚:也叫鱼鹰、水老鸦,鸟纲,鸬鹚科,羽毛主要为黑色并带有紫色金属光泽,经过驯化后可以用来捕鱼。

余在蜀中:指宋康定元年(1040)以前,沈括随父亲在蜀中居住,沈括的父亲沈周当时知简州平泉县(今四川成都西南)。

【译文】

读书人刘克博览奇书。杜甫的诗里有“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的句子,现今解说这诗的一些人,都说直到现在夔州、峡州一带还有叫鬼户的,就是蛮夷之人,他们的头领叫做“鬼主”,但是没有听到过有“乌鬼”的说法。况且鬼户这个说法,是对蛮夷之人的称呼,也不是指人们家里所养的东西。

刘克于是查考了《夔州图经》,认为峡州一带的人把鸬鹚叫做“乌鬼”。蜀地临水而居的人家,都养鸬鹚,用绳子扎住它的脖子,让它去捕鱼,捉到鱼以后就倒提它把鱼倒出来,直到现在还是这样。我当年住在蜀中的时候,看到过人家养鸬鹚用来捕鱼,确实如此,不过不知道把它叫做“乌鬼”罢了。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香奁集》

【原文】

和鲁公有艳词①一编,名《香奁集》。凝后贵,乃嫁其名为韩偓②,今世传韩偓《香奁集》乃凝所为也。凝生平著述,分为《演纶》《游艺》《孝悌》《疑狱》《香奁》《籯金》六集,自为《游艺集序》云:“予有《香奁》《籯金》二集,不行于世。”凝在政府,避议论,讳其名,又欲后人知,故于《游艺集序》述之,此凝之意也。予在秀州,其曾孙和悖家藏诸本,皆鲁公旧物,末有印记甚完。

【注释】

①和鲁公:即和凝(898—955)。字成绩,须昌(今山东东平)人。五代时后晋宰相,入后汉封鲁国公。艳词:旧时所谓“闺房不雅驯”者,即描写男女之情的诗。

②韩偓(844—923):字致尧,万年(今山西西安)人。晚唐诗人,官至翰林学士承旨。

【译文】

和鲁公有描写男女之情的艳词一编,名之为《香奁集》。和凝后来贵显,于是嫁名于韩偓,如今世上流传的韩偓《香奁集》实为和凝所作。和凝的生平著述,分为《演纶》《游艺》《孝悌》《疑狱》《香奁》《籯金》六集,他自作的《游艺集序》谈到:“我有《香奁》《籯金》二集,未曾流通于世。”和凝在政府,回避他人的议论,故意不在艳词之作上自署己名,而又想让后人知道,所以在《游艺集序》中述及之,这是和凝的本意。我在秀州,他的曾孙和悖家里藏有这些集本,都是鲁公生前的旧物,后面均有非常完好的印记。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评析】

“艺文”一词,作为一种学问、知识或文献著作的类别称呼,在正史的《艺文志》中是指图书目录,在方志的艺文类中则指搜集起来的诗文。

在古人的通行语中,“艺文”所指往往接近于所谓“文学”,凡是与读书作文、辞章修养有关系的内容都可包括在内,比现在所称文学的涵盖面要宽。唐宋以来,随着科举的发达,诗赋成为士人晋升的重要工具,所以讲究诗学也蔚成风气。

《笔谈》的《艺文》门虽分三卷,实际篇幅并不长,其中大部分条目可以归入诗学。明人著作中曾提到沈括有《诗话》之作,今人怀疑是由《笔谈》中辑录出来的,非是他原有此专作。

《笔谈》此门的其他内容,以音韵学、文字学为多,另有一些文献考证和文人逸事。音韵学方面,北宋时盛行的是以官修《广韵》为中心的今音学,而古音学、等韵学的研究都还没有展开。沈括是较早注意到古音学、等韵学的学者,而且都有通脱的看法。

譬如他说古人押韵有不可解者,如“玖”字、“有”字多与“李”字押韵之类,“恐别有理”;又说等韵引进梵学,“虽先王所不言,然不害有此理”,“学者日深,自当造微”。这类观念与他在自然科学上的见解互为表里。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书画

“耳鉴”与“揣骨听声”

【原文】

藏书画者,多取空名,偶传为钟、王、顾、陆之笔①,见者争售②,此所谓“耳鉴”。又有观画而以手摸之,相传以谓色不隐指③者为佳画,此又在“耳鉴”之下,谓之“揣骨听声④”。

【注释】

①钟、王、顾、陆:指魏晋南朝著名书法家钟繇、王羲之和画家顾恺之、陆探微。

②争售:指争相购买。

③隐指:也称“隐手”,为宋人俗语。指物体表面看似平整,或看不清的物体本以为该是平整的,用手去摸却有高低不平的感觉。犹今言“硌手”。此以画作言之而谓“色不隐指”,意指画面上的着色看上去似乎颜料堆积,而抚摸它却没有凸起的感觉。

④揣骨听声:本意指盲人占卜者靠手摸揣测人的骨相,又听人的声音,以判断人的贵贱吉凶。

【译文】

收藏书画作品的人,往往只注重书画家的名声,偶然传闻某幅作品为钟、王、顾、陆的手笔,见到者就争相购买,这就叫做“耳鉴”。

又有观画而用手去摩挲的,相传以为画布不硌手指的为佳画,这又在“耳鉴”之下,被称为“揣骨听声”。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善求古人心意

【原文】

欧阳公①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丞相正肃吴公②与欧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③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有带露花,则房敛④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⑤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古人心意也。

【注释】

①欧阳公:欧阳修。

②正肃吴公:即吴育,谥号正肃。

③披哆(chǐ):文中指花朵完全开放、花瓣散开。披:散开。哆:张开口的样子。

④房敛:文中是“花冠收紧”的意思。房:花房,指花瓣的总体,也就是花冠。

⑤睛:眼珠,文中指瞳孔。

【译文】

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牡丹丛古画,牡丹丛下方画有一只猫,欧阳修不知道这幅画的好坏优劣。

丞相吴育跟欧阳修是亲家,一见到这幅画就说:“这画的是正午时分的牡丹。凭什么知道的呢?花朵完全开放、花瓣散开,而且花的色泽显得干燥,这是正午时的花。

猫眼睛里黑瞳仁像条线,这是正午时的猫眼。假如是早上带露的花,那就应该花冠收拢、色泽鲜亮。

猫的瞳孔早上和傍晚是圆的,时间越接近中午就越狭长,到正午时分就细得像一条线了。”这就是善于研究、揣摩古人作画的笔意。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高益匠心

【原文】

相国寺①旧画壁,乃高益②之笔。有画众工奏乐一堵③,最有意④。人多病⑤拥⑥琵琶者误拨下弦,众管⑦皆发“四”字⑧,琵琶“四”字在上弦,此拨⑨乃掩⑩下弦,误也。余以谓非误也。盖管以发指为声,琵琶以拨过为声,此拨掩下弦,则声在上弦也。益之布置尚能如此,其心匠可知。

【注释】

①相国寺:也叫大相国寺,在今河南开封。始建于北齐,原名大建国寺,后被毁,唐代重建后改称相国寺。宋代再次重建后,称大相国寺,规模宏大,史载其“中庭两庑可容万人”,每月开放五次作为买卖货物的大市场。后又几度废毁、重建或重修。现存庙宇为清乾隆年间重修。

②高益:宋代涿郡(今河北涿州)人,宋太宗时授翰林待诏,善画佛道、鬼神、汉族及别族人马。

③一堵:这里指一面墙壁上的壁画。

④意:意趣,意味。

⑤病:以之为病,即认为……有毛病。

⑥拥:抱,持。

⑦管:乐器名,后引申为管乐器的统称,文中指笛、箫之类的管乐器。

⑧“四”字:古代工尺谱中的一个音。工尺是我国古代音乐记谱时表示音阶的符号的总称。《辽史·乐志》中载:“……其声凡十,曰五、凡、工、尺、上、一、四、六、勾、合……”

⑨拨:弹奏乐器时拨弦的用具。

⑩掩:遮掩,挡住。

盖:文中用作连词,用于连接上一层意思,表示原因。要注意将这种用法与“盖”的副词用法加以区别,“盖”作副词时表示“大概”、“大约”的意思。

发指:抬起指头,文中指弹奏管乐器时抬起按孔的手指头使琵琶发出声音。

拨过:拨子划过,文中指弹奏琵琶时拨子在弦上划过使琵琶发出声音。

布置:古人论画的专用名词,指画面内容的分布安排。

心匠:独特的构思、设计,后来也写作“匠心”。

【译文】

大相国寺的旧壁画,是高益的真迹。有一面墙上的一幅众乐工演奏音乐的壁画最有意味。

观画的人多半会认为画中弹奏琵琶的人错拨了下弦,因为所有的管乐器都在发“四”这个音,而琵琶上的“四”字应该在上弦,这画中人所持的拨子是遮掩着下弦的,画错了。

我认为不是画错了,因为管乐器是在按孔的指头抬起时发声,而琵琶则是在拨子从弦上划过时发声,这画中的拨子遮掩住下弦(说明刚从上弦划过),那么发声的弦应该正是上弦。高益作画的布局安排尚且能如此,他的匠心独运之处是可以推知的。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书画之妙

【原文】

书画之妙,当以神会,难可以形器求也。世之观画者,多能指摘其间形象、位置、彩色瑕疵而已,至于奥理冥造者,罕见其人。如彦远①《画评》言:“王维②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予家所藏摩诘画《袁安卧雪图》,有雪中芭蕉,此乃得心应手,意到便成,故造理入神,迥得天意。此难可与俗人论也。谢赫③云:“卫协④之画,虽不该备形妙,而有气韵,凌跨群雄,旷代绝笔。”又欧文忠《盘车图》云:“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⑤此真为识画也。

【注释】

①彦远:即张彦远。唐后期书画评论家。字爱宾,猗氏(今山西临猗南)人。开元间宰相张嘉贞后人。历官员外郎,著有《历代名画记》《法书要录》等。

②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官至尚书右丞。为盛唐著名诗人及画家。

③谢赫:南朝齐梁时人,著有《古画品录》。

④卫协:晋初画家,时有“画圣”之名。

⑤此处所引欧阳修诗,原是和梅尧臣而作的,大意是说:古人绘画注重意境,不注重形似,梅尧臣的诗则强调写实,追求平淡的风格,咏物直露而不含蓄;对于绘画上的“忘形得意”,了解的人少,作诗如果过分求实,则不如学学“忘形得意”的办法,以意境为主,使人读一首诗如同看一幅画。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城(今属安徽)人,官至员外郎。

【译文】

书画作品的奥妙之处,当从心领神会的意境上体悟,难以仅从形迹的相似性上寻求。世上观赏绘画作品的人,大都不过能指摘画中的事物形象、配备位置及色彩运用等方面的瑕疵而已,至于确实能够在冥冥中领会优秀画作的深刻意境和哲理的,罕见其人。

如张彦远的《画评》言说:“王维画景物,多不问四时节令,如画花,往往将不同季节开花的桃、杏、芙蓉、莲花等画于同一幅景物图上。”我家收藏的摩诘所画《袁安卧雪图》,有雪中芭蕉,这是得心应手的创作,意趣到处便可成画,所以能够达理入神,深得天机本性。

这是难以与普通人理论的。谢赫说:“卫协的画,虽然不能完全精妙逼真地绘出事物的外在形象,而有生动的神气和韵味,所画超越竞起的名家,可称是空前绝后的作品。”

欧阳文忠公的《盘车图诗》又说:“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这些都是真正懂得绘画奥妙之所在的言论。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