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百家讲坛 汉武帝的三张面孔(二十七)史公绝笔

  导致杀戮惨重的巫蛊事件,在历史上书写了惊心动魄的一笔。究竟该如何对这一事件做出评价,三位史学家给出了不同的论述。司马迁的《资治通鉴》直接指出汉武帝应该对巫蛊事件负有主要责任,而班固的《汉书》则将此事归诸于天意,并把汉武帝描写成一位痛失爱子的受害者。

    而作为这一事件的目睹者和亲历者,司马迁选择了就此绝笔,让巫蛊之祸成为了《史记》当中汉武帝时代的最后注脚。那么,司马迁选择在此处绝笔究竟有何深意?对于发生在汉武帝晚年的这场巫蛊之祸,我们究竟该如何评价呢?

  将军李广利和丞相刘屈氂究竟是不是巫蛊之祸的幕后推手我们无法从史书中找到结论,但可以肯定的是,由他们所组成的利益集团在当时有足够的实力也有足够的动机去扳倒卫皇后和太子刘据。司马迁《史记》在《匈奴列传》里面交代了李广利的结局:李广利征战匈奴时,听说自己李氏家族因为受到“巫蛊之祸”的牵连,遭受满门抄斩。于是率七万汉朝大军投降匈奴。

    这件事是司马迁对于巫蛊案后续发展的一个交代,恰恰也是《史记》绝笔的地方。那么,司马迁为什么要把这件事作为《史记》结尾呢?复旦大学姜鹏老师,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汉武帝的三张面孔》第二十七集史公绝笔。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导致杀戮惨重的巫蛊事件,在历史上书写了惊心动魄的一笔。究竟该如何对这一事件做出评价,三位史学家给出了不同的论述。司马迁的《资治通鉴》直接指出汉武帝应该对巫蛊事件负有主要责任,而班固的《汉书》则将此事归诸于天意,并把汉武帝描写成一位痛失爱子的受害者。

    而作为这一事件的目睹者和亲历者,司马迁选择了就此绝笔,让巫蛊之祸成为了《史记》当中汉武帝时代的最后注脚。那么,司马迁选择在此处绝笔究竟有何深意?对于发生在汉武帝晚年的这场巫蛊之祸,我们究竟该如何评价呢?

  将军李广利和丞相刘屈氂究竟是不是巫蛊之祸的幕后推手我们无法从史书中找到结论,但可以肯定的是,由他们所组成的利益集团在当时有足够的实力也有足够的动机去扳倒卫皇后和太子刘据。司马迁《史记》在《匈奴列传》里面交代了李广利的结局:李广利征战匈奴时,听说自己李氏家族因为受到“巫蛊之祸”的牵连,遭受满门抄斩。于是率七万汉朝大军投降匈奴。

    这件事是司马迁对于巫蛊案后续发展的一个交代,恰恰也是《史记》绝笔的地方。那么,司马迁为什么要把这件事作为《史记》结尾呢?复旦大学姜鹏老师,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汉武帝的三张面孔》第二十七集史公绝笔。

  导致杀戮惨重的巫蛊事件,在历史上书写了惊心动魄的一笔。究竟该如何对这一事件做出评价,三位史学家给出了不同的论述。司马迁的《资治通鉴》直接指出汉武帝应该对巫蛊事件负有主要责任,而班固的《汉书》则将此事归诸于天意,并把汉武帝描写成一位痛失爱子的受害者。而作为这一事件的目睹者和亲历者,司马迁选择了就此绝笔,让巫蛊之祸成为了《史记》当中汉武帝时代的最后注脚。那么,司马迁选择在此处绝笔究竟有何深意?对于发生在汉武帝晚年的这场巫蛊之祸,我们究竟该如何评价呢?

    司马迁有两处值得注意。整部《史记》没正面描写,只通过田仁一事来讲这个。守城门,打开城门放走了太子,因此招致杀身之祸。这是第一个特点。第二个特点是,《史记》写到哪儿为止?最后一事就是巫蛊之祸有关。太子死后,太子位置空了,政治出了间题。围绕太子位置间题,引发争端。巫蛊之祸有哪些后续发展?在前90年,巫蛊之祸后第二年,汉武帝让李广利率军去打匈奴。

    丞相刘屈嫠去送他。李广利对刘屈嫠说,“愿君侯早请昌邑王为太子,如立为帝,君侯长何忧乎?”李广利这样说,把昌邑王推上去,你与你子孙们不会担忧了。昌邑王是刘髑,李广利是他舅舅。李广利找刘屈嫠去办这事,因为他们是儿女亲家。有女儿是刘屈嫠的儿媳。二家有共同利益关系。这也让我们看到巫蛊之祸的本质。刘髑是刘据最重要的竞争对手。母亲是李夫人,李夫人虽然不是皇后,但是在死时,汉武帝以皇后礼节安葬。后来汉武帝死后,配对祭祀的是就是她。

    李广利是汉武帝晚年重要将领,这是当年卫青的位置。现在两个关系,刘髑的母亲李夫人取代了卫子夫,李广利取代了卫青,刘髑取代刘据就有可能了。刘屈嫠重要的事就是镇压刘据的兵变。刘屈嫠对这事的态度是什么?他与李广利是亲家,让我们明显看得出他答应李广利合作。二人是不是背后的推手呢?不能下结论。只能这样推测。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李氏集团是刘据最重要的对手。李广利是将,刘屈嫠是相,强强联手,想推刘髑上去。

   不久,刘屈嫠被告发,同样是巫蛊,重要目的就是想把刘髑推上位,“与贰师共祝祷词,”想把刘髑推上去,没说目的是让刘髑做太子,是想让他为帝,这时汉武帝在,怎么可以直接做皇帝,这指控说的是用巫术诅咒汉武帝,罪名当然成立。揭发的是宦官。为什么同样是巫蛊呢?此前,巫蛊是针对刘据的阴谋。汉武帝的心态也在这过程中放大了。刘据死了,可是汉武帝的疑虑还在。揭发刘屈嫠的还用它。刘髑是不是受到牵连?刘屈嫠死后一年半,刘髑也死了,死因不明。

  将军李广利和丞相刘屈氂究竟是不是巫蛊之祸的幕后推手我们无法从史书中找到结论,但可以肯定的是,由他们所组成的利益集团在当时有足够的实力也有足够的动机去扳倒卫皇后和太子刘据。司马迁《史记》在《匈奴列传》里面交代了李广利的结局:李广利征战匈奴时,听说自己李氏家族因为受到“巫蛊之祸”的牵连,遭受满门抄斩。于是率七万汉朝大军投降匈奴。这件事是司马迁对于巫蛊案后续发展的一个交代,恰恰也是《史记》绝笔的地方。那么,司马迁为什么要把这件事作为《史记》结尾呢?

    有解释,是司马迁这里打住是回应李陵事件,当年配合李广利打匈奴,被迫投降,司马迁替他辩护,被施以宫刑。有学者说,这儿打住因为汉武帝百般袒护的李广利也投降匈奴了,是想向汉武帝表达抗议。这是一种解释。更合理的解释应该是在这儿,巫蛊之祸,汉武帝是在乎的,《史记》中零碎,司马迁想说不敢说,选择这儿作为终结,有可能是巫蛊之祸对司马迁的冲击。那么面对巫蛊之祸,司马迁的态度与情绪到底怎么样?有哪些话想说没说出来?

      司马迁除了《史记》后来重要的《报任安书》,是一封信。李广利投降匈奴是绝笔,这信就是他一生的绝笔。看看这封信,任安恰恰是因为受牵连关在监狱中。任安,跟田仁有相似处,与他一样是卫青的早年的门客。太子召见任安,发兵帮助自己。任安没帮助,却事后受牵连,判刑腰斩。正是这过程中,司马迁写了这封信。“抑郁而无谁语”,不知道找谁诉说。精神恍惚,常汗发沾背,出门,不知所之。表面是说自己遭受宫刑的屈辱,深入读,会发现,笼罩在他身上的是时代的压抑。情绪背后是阴雨密布的时代环境。他没正面提到巫蛊之祸。早几年,任安对他提过要求,多替朝廷分忧。

    比如推荐人才。司马迁借此回答。表面写压抑的情绪,有什么资格推荐人才呀?实际有一个重要的间题,任安提这个建议是几年前,当时不回答,不写信,却在这时写信,是不是暗示情绪低落与巫蛊之祸有关?信写得滴水不漏,可是两千多字的信出现间题。字数不多,写在竹简上,捆起来一大捆,始终在写不满,怎么送到监狱中?我们推测,这封信,根本是没办法寄出的信,写信不过是借此,把自己心中的郁结与愤懑抒发出来。

    从《资治通鉴》对朝中政治环境的描写来看,司马迁可能就是刘据的支持者,“上用法严,多任深刻吏,太子宽厚,多所平反。虽得百姓心,而用法大臣皆不悦。群臣宽厚长者,皆附太子,而深酷用法者皆毁之。”意思是,太子与汉武帝的性格不一样,在朝中分成两大阵营,汉武帝用严刑,酷吏就是这样的人。另外,太子性格与汉武帝相反,主张宽和的文治,放宽刑法,宽厚的长者站在太子一面,形成另外一个阵营,总听到诽谤。许多学者分析认为巫蛊之祸的关键在这儿。

    这是重要线索。如果想解释巫蛊之祸对司马迁的影响,这是重要方向。司马迁很可能就在太子这个阵营,《史记》中他对酷吏的抨击,及司马迁自己就是受害者,都证明这一点。汉武帝的对外征战,建造宫殿的穷奢极欲,求仙的荒谬,施用刑罚的残酷,司马迁都看到了。遭受宫刑事时,他的失望在放大。司马迁的伟大就在这里,不会自悲自怜,而是研究历史,如果现实中找得到依托,只能是刘据。由于巫蛊之祸,刘据死了,将来成了未知。巫蛊之祸宣告了司马迁希望的破灭。再回头看开头的两个间题,在《史记》在《报任安书》中,都是如此,因为现实的压力。他不敢再发出太大的不同声音。在李广利一事上打住,到此为止,对国家前途及政治氛围完全没有了希望,就此打住。

    再看《汉书》与《史记》不同,《史记》几个关键点都点到了。班固的看起来更详细,其实真相恰恰掩盖住了。史记中没把巫蛊之祸完全交代清楚,却用特殊手法,把细节点出了,几个丧生的全是卫青集团的,像公孙敖,是卫青的老朋友,公孙贺是其姐夫,卫伉是长子,诸邑公主与阳石公主是卫子夫的孩子。两个公主加上刘据,是卫子夫四个孩子中的三个。还有一个女儿,没死在这事上,但是她的儿子也死在这上边,是曹宗。“宗坐太子死”,受太子牵连杀了。

    一看就明白,必然是巫蛊之祸。这些全是卫氏集团的人。班固的《汉书》中写到曹宗的死,“有罪”,没提到死,更没提到为什么死。看得出,司马迁把握得更准确。他是隐晦,班固是隐讳,司马迁画的汉武帝是缺少几笔的。这种不完整性,有可能就是因为巫蛊之祸造成的影响。班固强调两个,一个是个人恩怨,二是天意,强调汉武帝的悔恨。班固还讲,造了思子宫,希望刘据的魂魄早日归来。班固这样描写,汉武帝的责任没法追究,他也是受骗的。班固美化了汉武帝的形象。《资治通鉴》把握得最准。父子性格不同,导致了结局。这与汉武帝时的统治策略有紧密联系。我们就看到更全面立体的汉武帝时代。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