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封禅大典是宣扬帝王“受命于天”,“功德卓著”的祭祀活动,是历代帝王狂热追求的一件盛事。而汉武帝热衷于封禅却并非仅仅为了夸耀自己的功德,他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目的。那么,汉武帝究竟为什么要“封禅”? 史学家们又为什么对他的做法众口不一呢?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登上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对于这次在历史上影响巨大的旷世盛典,《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都做了详细的记录,然而,三位史学家的记录和评价却大相径庭。班固对于汉武帝的这次封禅大典给出了正面的评价,司马迁和司马光却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批判。尤其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冷峻的言语透露出嘲讽和愤懑。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三位史学家站在了不同的立场之上?对于汉武帝封禅的评价,谁的说法更为客观真实呢?
封禅大典被视为国家鼎盛 、天下太平的象征,汉武帝身边的许多官员都热衷参与,并把这一活动看作是至高无上的荣誉,而司马迁对此却始终冷眼旁观、坚守着自己的立场,最终,司马迁把汉武帝祭祀鬼神和封禅的活动整理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史记•封禅书》。那么,在《封禅书》里司马迁是怎样评价汉武帝的封禅活动的?
汉武帝在位期间,曾先后十次到泰山,六次封禅。封禅泰山的次数居历代帝王之首。对于汉武帝的封禅活动,相比于司马迁的冷眼旁观和班固的极力粉饰,司马光却有着不同的立足点。那么,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是如何评价汉武帝的封禅活动呢?复旦大学姜鹏老师,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汉武帝的三张面孔》第二十三集封禅大典,敬请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