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百家讲坛 汉武帝的三张面孔(五)独尊儒术

  汉武帝要全面加强皇权,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没有做,那就是如何对待思想问题。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怎么去统一思想了。

  提到这个话题呢,大家很容易想起一件事情,汉武帝曾经有一个著名的举措,叫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是汉武帝在继位之初就接受了当时著名的儒家学者董仲舒的建议,把其它各家各派的说法、各种学说全都给退黜了,单单地推崇儒家学说。但是对于这个问题,《史记》、《汉书》、《资治通鉴》是有不同的意见的。

  班固在《汉书》里面说,“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班固的意思是说,汉武帝把其它各家各派的学说统统给摒斥了,单单地推崇儒家的学说。而且,班固在这里面用了卓然一个词,那说明班固认为,汉武帝的这个举动是非常伟大的。

  但是在《史记》里面,同样是谈到刚刚继位的这个汉武帝的思想倾向,司马迁却说,“今天子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按照司马迁的说法,汉武帝相信的是鬼神祭祀那一套,哪是什么儒家学说啊?

  那么《资治通鉴》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写汉武帝这个时代,其中第一个出场人物就是董仲舒,第一件事情就是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建议,那么至于说汉武帝有没有接纳董仲舒这个建议?而且儒家是不是经这么一提就发扬光大了?司马光没有发表太多的评论,有时候沉默也是一种态度。在这个问题上的沉默,很可能说明司马光对于汉武帝尊崇儒术这件事情是不太乐观的。那么当时围绕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口号发生过哪些事情?我们又怎么来理解这样的事情呢?

  请继续关注复旦大学姜鹏老师,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汉武帝的三张面孔》第五集独尊儒术。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汉武帝要全面加强皇权,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没有做,那就是如何对待思想问题。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怎么去统一思想了。

  提到这个话题呢,大家很容易想起一件事情,汉武帝曾经有一个著名的举措,叫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是汉武帝在继位之初就接受了当时著名的儒家学者董仲舒的建议,把其它各家各派的说法、各种学说全都给退黜了,单单地推崇儒家学说。但是对于这个问题,《史记》、《汉书》、《资治通鉴》是有不同的意见的。

  班固在《汉书》里面说,“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班固的意思是说,汉武帝把其它各家各派的学说统统给摒斥了,单单地推崇儒家的学说。而且,班固在这里面用了卓然一个词,那说明班固认为,汉武帝的这个举动是非常伟大的。

  但是在《史记》里面,同样是谈到刚刚继位的这个汉武帝的思想倾向,司马迁却说,“今天子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按照司马迁的说法,汉武帝相信的是鬼神祭祀那一套,哪是什么儒家学说啊?

  那么《资治通鉴》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写汉武帝这个时代,其中第一个出场人物就是董仲舒,第一件事情就是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建议,那么至于说汉武帝有没有接纳董仲舒这个建议?而且儒家是不是经这么一提就发扬光大了?司马光没有发表太多的评论,有时候沉默也是一种态度。在这个问题上的沉默,很可能说明司马光对于汉武帝尊崇儒术这件事情是不太乐观的。那么当时围绕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口号发生过哪些事情?我们又怎么来理解这样的事情呢?

  请继续关注复旦大学姜鹏老师,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汉武帝的三张面孔》第五集独尊儒术。

  汉武帝要全面加强皇权,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没有做,那就是如何对待思想间题。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怎么去统一思想了。提到这个话题呢,大家很容易想起一件事情,汉武帝曾经有一个著名的举措,叫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是汉武帝在继位之初,就接受了当时著名的儒家学者董仲舒的建议,把其它各家各派的说法、各种学说全都给退黜了,单单地推崇儒家学说。今天是一致认识了。前者认为是伟大事迹,后者看作是儒家的春天来看。但是对于这个间题,《史记》、《汉书》、《资治通鉴》是有不同的意见的。班固在《汉书》里面说,“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班固的意思是说,汉武帝把其它各家各派的学说统统给摒斥了,单单地推崇儒家的学说。而且,班固在这里面用了“卓然”一词,那说明班固认为,汉武帝的这个举动是非常伟大的。甚至专门为董仲舒立了传。这与今天的一般观点没差别。但是在《史记》里面,同样是谈到刚刚继位的这个汉武帝的思想倾向,司马迁却说,“今天子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

    按照司马迁的说法,汉武帝相信的是鬼神祭祀那一套,哪是什么儒家学说哪?《论语》里记孔子一句话说是“敬鬼神而远之”“子不语怪力乱神”,对鬼神,孔子是敬而远之的。如果汉武帝敬鬼神,是与儒家思想不一致的。而且也没有为董仲舒单独立传,只是在《儒林传》里,简单地介绍了董仲舒的事,没提独尊儒术的事。董仲舒是司马迁的老师,不记这事,是疑间。
  
  那么《资治通鉴》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写汉武帝这个时代,其中第一个出场人物就是董仲舒,第一件事情就是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建议,有没有这事呢?是有的。“请不在缶茅,科,羽_子,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话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思,那么至于说汉武帝有没有接纳董仲舒这个建议?而且儒家是不是经这么一提就发扬光大了?司马光没有发表太多的评论,有时候沉默也是一种态度。在这个间题上的沉默,很可能说明司马光对于汉武帝尊崇儒术这件事情是不太乐观的。那么当时围绕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个口号,发生过哪些事情?我们又怎么来理解这样的事情呢?先放下这些争论,看看汉武帝的思想建设间题。

    当时统治思想,与政治实际也是紧密联系的。继位前,祖父汉文帝、父亲汉景帝时,关注的重点是哪些?秦末到汉文帝前几十年,社会没消停过,生产受到破坏,汉文帝就与民休息。营造宫殿之类的事不干了,少干扰百姓,不折腾。税低,三十税一。重点花在,希望百姓安心生活,恢复社会元气。这有成效。这是遵奉了无为而治的思想,这是黄老学说。这是汉文帝的思想。不仅影响当时社会,也影响了皇后窦氏。窦氏也对黄老学说有兴趣。

    汉武帝时,她是太皇太后,她失明了,权力欲还是旺盛。汉武帝要常去奶奶处汇报。她还以此指导。这时,就不是单纯的思想间题。皇帝换了两茬了,她凭什么来控制,只能凭借黄老思想。这是汉文帝奉行的学说。用这一套来压汉武帝,这是先帝的,就得听。这时,黄老学说,是用来控制政局的护身符。这上边有汉文帝的幽灵。汉武帝就算能忍耐,就有人忍不住。田蛉是汉武帝的舅舅。田蛉是武安侯,要与窦争权力。矛盾就难免。
  
  田蛉也打算在黄老学说上做文章,于是新旧贵族集团进行了思想的一次交锋。田蛉拉拢了窦婴,是窦太后的侄子。出于逆反心理,晚年,窦婴晚年对儒家学说感兴趣了。田蛉想通过改变思想来争夺权力,面临的第一个间题就是拿什么来代替窦太后的学说了。儒家就成了一面大旗。儒家的入世精神与黄老的清静无为针锋相对。这种精神对年轻气盛的汉武帝就更有吸引力。田蛉就推荐了两位,一是赵绾,做御史大夫,一是王臧,他们把二人推荐出来,希望他们帮助汉武帝调整统治思想,让汉武帝脱离窦太后的控制。二位提出了两条,一是改革服装,二是建造明堂,这是儒家观念中重要的地方,不仅是天子宣明政教也是代表天意的地方。

    第一条,改革服装好办。第二条,明堂是什么样子,怎么建造,也没谱。就向汉武帝建议,请来申公,主持这事,这人八十多了,在山东老家。当时,一路风霜,万一有不幸,怎么办?二人作为弟子,难道不替老师考虑?冒风险请来长安,赵绾他们背后是田蛉,这是一步棋。申公是当时资深的诗经学家。当年曾受到过刘邦的接见,与刘交还是同窗好友,二人曾在一起学习诗经。这人的资历深。窦太后强调黄老学说,因为这是汉文帝奉行的。汉文帝是黄老学说的合法的依据。窦太后要控制政局,就得与汉文帝与奉行的学说捆绑。现在申公来对抗,窦太后就失去了优势。

    谈学术思想申公就压过了窦太后。赵绾他们请来老师就是这样的原因。汉武帝跟他们谈论儒学,感觉与黄老学说不一样,也产生了兴趣。“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向之。”这就争取了汉武帝了,可以向窦太后摊牌了。不过,田蛉他们低估了窦太后,她早有应对之策。她重重回击,田蛉他们让赵绾跟汉武帝讲,要碰到大事,别去跟窦太后说了。她大怒。“阴求得赵绾王臧奸利事,以让上。”窦太后把他们的把柄拿到,甩给了汉武帝。汉武帝没法了,“上因废明堂事,诸所兴为皆废,下绾、臧吏,皆自杀。”所有设置的礼仪都废掉了,二人也自杀了。窦太后也觉得没完,“丞相婴、太尉蛉免,申公亦以疾免。”窦婴也倒霉了。这次就彻底失败了。
  
  这样分析就可以看出,汉武帝继位初,的确有调整的行动。主导的不是汉武帝也不是董仲舒。另外,儒学与黄老之学,背后有残酷的政治斗争。三是儒学没有顺利地成为统治学问。结论是,汉武帝继位之初,没有立即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现在许多常识有问题。经过这次,是不是儒学一败涂地呢?不是。这次交锋,窦太后虽然压下去了。可是年轻的汉武帝经过一次折腾,心里有了想法。他的性格强势,对祖母心生反感。

    窦太后的暂时胜利,却把汉武帝推向了对立面。过了四年,窦太后去世了,汉武帝立即把她任的丞相许昌罢免了,任命田蛉为相。第二年,在全国范围内召人才,调整统治思想。这时,董仲舒才出现。不是董仲舒提出建议,汉武帝才罢黜百家,而是汉武帝要取代黄老学说,董仲舒才脱颖而出。这不意味着汉武帝了解了儒家的真谛。调整统治思想与调整丞相人选都是为了清除窦太后的影响。至于真正的儒学,汉武帝就没有真正的兴趣。听到申公的话,汉武帝不爱听,感到不满,“默然”。
  
  来看司马迁,他觉得汉武帝不是按儒家标准来要求自己的君主。“今天子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大搞迷信活动。其次,儒学也未必是唯一正确的思想。他不是纯粹的儒家学者。司马谈是黄老学派的学者,司马迁的知识结构多元。班固在《汉书》说是“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正因此,司马迁没有那些条条框框。

    司马迁是既不认可汉武帝也不认为儒术应该独尊。在司马迁看来,汉武帝他是在政治斗争后,思想与实践上表里不一的君王。班固的认识却恰恰相反,作为正统的儒家学者,他要捍卫汉武帝与儒学传统。为了显示儒学是天然最有利于指导国家发展的学说,班固盛赞,汉武帝“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的行为。把他塑造成了儒学的护法神。班固这样做也有道理,是希望大家把注意力放到儒学价值本身上去。儒学对于社会的意义在哪里,班固的目的是想为后来的帝王做正面的引导。二人对比可以看出司马迁是批判工作,班固是建设性的工作,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司马光呢?与二位不一样,对于汉武帝是深刻地批判。把他与秦始皇放在一起,认为是典型的暴君。但是对于儒学,他是力挺的。司马光要批判汉武帝,而要捍卫儒学。这就难办了。前面提到董仲舒。司马光不是随便写的。他让董仲舒在汉武帝即位时就出现了。借他来讲施政纲领。即位初就立在那,让汉武帝后来的作为来比照,结果是“穷窖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没一条符合儒家思想。他想告诉我们儒学是好的,就得借此来指导。汉武帝不好正是没有按照这个标准来做。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