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 成败论乾隆(上部)(四)叛逆的继承人
雍正十三年即公元1735年,在位十三年的雍正皇帝猝然离世于圆明园,终年五十八岁。根据雍正设立的“秘密立储”制度,此时众王大臣应该火速派人,将藏于紫禁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面的立储密旨取出,当众宣读密旨,拥立新君即位。不过圆明园远在京城西北,交通不便,往返紫禁城一趟肯定要耽搁不少时间,然而“国不可一日无君”,那么究竟应该如何解决这个棘手难题呢?普天下人人皆知的储君——皇四子弘历继位的过程是否顺利呢?
在雍正的国丧期间,乾隆表现得极尽孝道,留给世人完美的孝子形象。然而时隔不久,乾隆却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折,他接二连三发布谕旨,将他父亲雍正在位期间热衷的活动全部取消,将雍正曾经严惩的政敌予以平反,将雍正颁布的一些重要政策予以废除。要知道过去传统政治强调以孝治天下,很少有人刚一登基,就这么迫不急待地和父亲对着干。那么,乾隆为什么偏偏要这么做呢?如此这般的效果又如何呢?
传统政治讲究的是“以孝治天下”,继任皇帝为表明自己继承皇位的合法性和正统性,一般都会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政策延续,很少有哪个皇帝一上任,就像乾隆这样大幅度地推翻前任皇帝的政策措施。那么,乾隆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让我们继续跟随作家、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后张宏杰先生,还原历史,走近乾隆,探究乾隆皇帝的成功与失败。敬请关注系列节目《成败论乾隆》上部,第四集《叛逆的继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