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八分书

【原文】

今世俗谓之隶书者,只是古人之八分书,谓初从篆文变隶,尚有二分篆法,故谓之八分书。后乃全变为隶书,即今之正书、章草、行书、草书皆是也。后之人乃误谓古八分书为隶书,以今时书为正书,殊不知所谓正书者,隶书之正者耳;其余行书、草书,皆隶书也。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云:“陈仓石鼓文①已讹,大小二篆生八分。苦县、光和尚骨立,书贵瘦硬方通神。”《苦县老子》《朱龟碑》②也。《书评》云:“汉、魏牌榜碑文和《华山碑》,皆今所谓隶书也。”杜甫亦只谓之八分。又《书评》云:“汉、魏牌榜碑文,非篆即八分,未尝用隶书。”知汉、魏碑文皆八分,非篆书也。

【注释】

①石鼓文:先秦时秦国刻在十块鼓形石上的文字,唐代发现于陈仓(今陕西宝鸡东)。其字介于金文与小篆之间,传统上或称金文为大篆。石鼓原物现在尚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②《苦县老子》《朱龟碑》:此谓杜诗所说的“苦县”指的是《苦县老子碑铭》,“光和”指的是《汉幽州刺史朱龟碑》。二碑在宋时均见于亳州(今安徽亳县)。老子相传为苦县人,《朱龟碑》则立于汉灵帝光和六年(183),故杜诗分别以“苦县”、“光和”代指二碑。此引杜诗的大意是:石鼓文已经残驳讹缺,而由大、小两种篆书逐渐产生出八分书。《老子碑》《朱龟碑》的字尚如同骨立,所以古人认为书法崇尚瘦硬才能通神。

【译文】

现在世俗所称的隶书,只是古人所称的八分书,意指字体的变迁最初从篆文演变为隶书,还保存着二分的篆法,所以叫做八分书。后来就全变为隶书了,而现在所称的正书、章草、行书、草书,原来也都是隶书就有的称呼。

后人误称古代的八分书为隶书,而以现在通行的书写字体为正书,殊不知所谓正书,原先只是指规范的隶书;其余行书、草书,在隶书中也都有。

杜甫的《李潮八分小篆歌》说:“陈仓石鼓文已讹,大、小二篆生八分。苦县、光和尚骨立,书贵瘦硬方通神。”所谓“苦县”、“光和”,分别指的是《老子碑铭》和《朱龟碑》。

《书评》说:“汉、魏牌榜碑文和《华山碑》,都是现在的所谓隶书。”

这些牌榜碑文,杜甫诗也只称之为八分书。

《书评》又说:“汉、魏牌榜碑文,不是篆书就是八分书,未曾用过隶书。”可知汉、魏碑文都是八分书,而不是篆书。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南唐书画印记

【原文】

江南府库中,书画至多,其印记有“建业文房之印”、“内合同印”。“集贤殿书院印”以墨印之,谓之“金图书”,言惟此印以黄金为之。诸书画中,时有李后主题跋,然未尝题书画人姓名,唯钟隐画,皆后主亲笔题“钟隐笔”三字。后主善画,尤工翎毛。或云凡言“钟隐笔”者,皆后主自画,后主尝自号“钟山隐士”,故晦其名谓之“钟隐”,非姓钟人也。今世传钟隐画,但无后主亲题者,皆非也。

【译文】

南唐的府库中,收藏的书画极多,其印记有“建业文房之印”、“内合同印”等。其中“集贤殿书院印”是以黑墨印在书画上的,而称之为“金图书”,说的是只有此印是用黄金铸造的。

各种书画中,时常会看到李后主的题跋,然而未尝题写书画人的姓名,只是钟隐的画,都有后主亲笔题写的“钟隐笔”三字。

后主善画,尤工于花鸟。或说凡是有“钟隐笔”三字的,都是后主自己画的,后主曾自号为“钟山隐士”,所以隐藏自己的真名而称为“钟隐”,并非真有个姓钟的人。

现在世上所传的钟隐画,只要是没有后主的亲笔题跋的,都不是南唐的真品。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三足鬲与铜香炉

【原文】

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谓鬲也。煎和①之法,常欲湆②在下,体③在上,则易熟而不偏烂。及升鼎④,则浊滓皆归足中。《鼎卦》初六:“鼎颠趾,利出否。”⑤谓浊恶下,须先泻而虚之。九二阳爻,方为“鼎实⑥”。今京师大屠善熟彘者,钩悬而煮,不使著釜底,亦古人遗意也。又古铜香炉⑦,多镂其底,先实火于炉中,乃以灰覆其上,火盛则难灭而持久;又防炉热灼席,则为盘荐⑧水,以渐⑨其趾,且以承灺⑩之坠。其他古器,率有曲意,而形制文画,大概多同。盖有所传授,各守师法,后人莫敢辄改。今之众学,人人各出己意,奇袤年浅陋,弃古自用,不止器械而已。

【注释】

①煎和:烹调,烹煮。

②湆(qì):肉汁。

③体:牲体。此泛指肉块。

④升鼎:指肉煮好后取出,犹今言出锅。

⑤此所引为《易经·鼎卦》初六爻的爻辞,意谓把鼎足倒过来,利于倒出脏物。否,恶,指不洁之物。

⑥鼎实:《鼎卦》九二爻辞原作“鼎有实”,指鼎中又放入了烹煮之物。

⑦铜香炉:此指古人在室内燃香饼以取香味的一种熏炉,三足有盖。香饼用香料掺在炭末及其他添加剂中做成。

⑧荐:进。此指盛上。

⑨渐(jiān):浸泡。

⑩灺(xiè):燃烧物烧剩的部分。

袤(xié):同“邪”。

【译文】

古鼎中有三足皆为空心而其中可以盛东西的,这样的鼎就是古人所称的鬲。用鼎烹煮肉食的方法,总是希望汤汁在肉块下面,肉块浮在汤汁上,这样就容易煮熟而又不会一边烂、一边不烂。等到取出煮熟的肉块时,混浊的渣滓就都落到鼎足中。

《鼎卦》的初六爻辞说:“把鼎足颠倒过来,便于倒出不洁之物。”这是说脏物沉淀后,必须先把它倾泻掉,把鼎足清空。所以到九二阳爻,爻辞才说“鼎中又有了烹煮之物”。

如今京师有名的屠夫善于烹熟整条猪的,都是用钩子悬挂着烹煮,而不让它附着于锅底,这也是从古人的用意继承下来的。此外,古代的铜香炉,大都在底部镂孔,使用时先把点燃的香饼放入炉中,再以灰覆盖香饼,这样火旺后就不容易熄灭而能燃烧得久;

又为防止香炉烧热后烤坏席子,因而在炉下放一托盘而加水,以浸泡香炉的三足,且用以承接未烧完就掉下来的残留香饼。其他古器,大率都有曲折周到的用意,而形制和文饰,大抵多相同。

这是由于古人的技艺和学问只要有所传授,就都各守师法,后人不敢随意更改。今天的众多学问,人人各出己意,离奇不正而浅陋,放弃传统,师心自用,又不止于器物的制作而已。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飞鸟图”与《守令图》

【原文】

地理之书,古人有“飞鸟图”,不知何人所为。所谓“飞鸟”者,谓虽有四至①里数,皆是循路步之,道路迂直而不常,既列为图,则里步无缘相应,故按图别量径直四至,如空中鸟飞直达,更无山川回屈之差。予尝为《守令图》②,虽以二寸折百里为分率③,又立准望、牙融④,傍验高下、方斜、迂直,七法以取鸟飞之数⑤。图成,得方隅⑥远近之实,始可施此法,分四至八到为二十四至,以十二支⑦、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八干、乾坤艮巽四卦名之。使后世图虽亡,得予此书,按二十四至以布郡邑,立可成图,毫发无差矣。

【注释】

①四至:亦泛称“四至八到”,指某地到它周边相邻各地的距离。“四至”以东西南北言,“八到”又加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个方向。

②《守令图》:又称《天下郡县图》《天下州府军监县镇图》。沈括制作,为一套图,有大图一、小图一、十八路图各一。始作于熙宁九年(1076),完成于元祐三年(1088)。今四川省博物馆所藏《九域守令图碑》,当即其总图的碑刻。

③分率:即现在所称比例。以二寸折百里,即以地图上的二寸表示百里的实际距离。

④准望:方位。牙融:二字之意未明。疑指行政区划的地理边界而言。又按晋人裴秀的“制图六法”,此下仍当有“道里”一项。

⑤七法:疑二字前当有“凡”字。鸟飞之数:即直线距离。

⑥方隅:方位。

⑦十二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译文】

地理书籍中,记载古人有一种“飞鸟图”,不知是什么人制作的。

所谓“飞鸟”,指的是过去的地理书虽记有四至的里数,而都是沿着相互间的道路步测的,由于道路的曲直没有常规,在绘制成地图以后,里数和步测就无法一致,所以就按地图另为量度四至的直线距离,如空中鸟飞直达,这样的直线距离也就不会再有因为山川阻隔与道路曲直所造成的里数上的误差。

我曾制作《守令图》,虽以二寸折算百里为比例,而又测定方位、边界和道里,并以地形高下、方向斜正、道路曲直为验证,凡用七种方法,以推求各地间的直线距离。

地图绘成后,天下郡县的方位和远近皆得其真实情况,于是施用飞鸟法,细分四至八到为二十四至,并以十二地支、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八个天干名和乾、坤、艮、巽四个卦名为二十四至的名称。

即使后世郡县地图亡佚了,只要得到我这套飞鸟图,按二十四至在上面填布郡邑,马上就可以绘制出新图,丝毫不会有差错。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磁针有指北者

【原文】

以磁石磨针锋,则锐处常指南。亦有指北者,恐石性亦不同。如夏至鹿角解,冬至麋①角解。南北相反,理应有异,未深考耳。

【注释】

①麋(mí):麋鹿,俗称四不象。

【译文】

用磁石磨针尖,则针尖的一端常常指向南方。也有指向北方的,恐怕是磁石的性质有所不同。如夏至季节鹿角就脱落,麋鹿的角却在冬至季节脱落。

南北方向是相反的,按说磁石磨过的针尖指南或指北应该有不同的道理,只是人们未曾深加研究而已。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河豚

【原文】

吴人嗜河豚鱼,有遇毒者,往往杀人,可为深戒。据《本草》:“河豚,味甘温,无毒,补虚,去湿气,理①脚腰。”因《本草》有此说,人遂信以为无毒,食之不疑,此甚误也。《本草》所载河豚,乃今之鱼,亦谓之鮠(五回反)鱼,非人所嗜者,江浙间谓之回鱼者是也。吴人所食河豚,有毒,本名侯夷鱼。《本草注》引《日华子》云:“河豚,有毒,以芦根及橄榄等解之。肝有大毒。又为鱼、吹肚鱼。”此乃是侯夷鱼,或曰胡夷鱼,非《本草》所载河豚也,引以为注大误矣。《日华子》称又名鱼,此却非也,盖差互②解之耳。规鱼③,浙东人所呼;又有生海中者,腹上有刺,名海规。吹肚鱼,南人通言之,以其腹胀如吹也。南人捕河豚法,截流为栅,待群鱼大下之时,小拔去栅,使随流而下,日暮猥④至,自相排蹙⑤,或触栅则怒,而腹鼓浮于水上,渔人乃接取之。

【注释】

①理:治。唐人避讳“治”字,改写为“理”,后人多承之。

②差互:错互,彼此互相混用。

③规鱼:“”、“鮠”读音皆同“规”,故俗称“规鱼”。

④猥(wěi):多而杂,拥挤。

⑤蹙(cù):迫,挤。

【译文】

江浙一带的人嗜好吃河豚鱼,有中毒的,往往死人,应该深以为戒。

据《本草》记载:“河豚鱼,味甜而温和,无毒,能够补虚弱,去湿气,治脚病和腰病。”因《本草》有这样的说法,人们就相信了,以为河豚无毒,食之不疑,这是个大误解。

《本草》所记载的河豚,指的是今天的鱼,也称鮠(五回反)鱼,江、浙间称为回鱼的就是这种鱼,并不是人们所嗜好的河豚。江、浙人所吃的河豚是有毒的,本名侯夷鱼。

《本草注》引《日华子》说:“河豚,有毒,用芦根及橄榄等可以解其毒。其肝有大毒。又称为鱼、吹肚鱼。”这是说的侯夷鱼,或叫胡夷鱼,不是《本草》所记载的河豚,引《本草》为此作注释就大错特错了。

《日华子》说这种鱼又称鱼,这却是不对的,大抵是一种相互混用的解释。把这种鱼叫做规鱼,是浙东人的称呼;又有生于海中的一种鱼,腹上有刺,叫做海规。叫它吹肚鱼,是南方人笼统的称呼,因为它腹部能膨胀,就像吹起来的一样。

南方人捕河豚的方法,是在河流上横着设置栅栏,等到成群的鱼大批游下来时,稍微提起栅栏,使鱼群随流而下,黄昏时候鱼越来越多,自相排挤,或触栅即发怒,而腹部胀鼓鼓地浮上水面,渔人就在下面接捞上来。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扬州二十四桥

【原文】

扬州①在唐时最为富盛②,旧城③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东西七里三十步,可纪④者有二十四桥。最西浊河⑤茶园桥,次东大明桥,今大明寺⑥前。入西水门有九曲桥,今建隆寺⑦前。次东正当帅牙⑧南门,有下马桥,又东作坊桥,桥东河转向南,有洗马桥,次南桥,见在⑨今州城北门外。又南阿师桥,周家桥,今此处为城北门。小市桥,今存。广济桥,今存。新桥,开明桥,今存。顾家桥,通泗桥,今存。太平桥,今存。利园桥,出南水门有万岁桥,今存。青园桥,自驿桥北河流东出,有参佐桥,今开元寺⑩前。次东水门,今有新桥,非古迹也。东出有山光桥。见在今山光寺前。又自衙门下马桥直南有北三桥、中三桥、南三桥,号九桥,不通船,不在二十四桥之数,皆在今州城西门之外。

【注释】

①扬州:古代州、路、府名。隋代开皇九年(589)改吴州为扬州,治所在江都(今江苏扬州),元代改其为扬州路,明代改其为扬州府。

②富盛:富裕强盛。唐代扬州是对外贸易海港之一,经济与文化都比较繁荣,所以当时曾有“扬一益二”的说法,意思是说扬州和益州(今四川成都)在经济与文化方面在全国是数一数二的。

③旧城:老城,文中当指唐代扬州城区。扬州唐城在今扬州蜀冈上下,沈括在下文中所记旧城方圆规模,与现代考古发现的扬州唐城的规模基本相符。

④纪:通“记”,记载。

⑤浊河:扬州古河流名,在扬州子城南,临近蜀冈一带。

⑥大明寺:扬州著名寺院,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刘骏大明年间(457—464),故称大明寺,后又称栖灵寺,宋代复称大明寺,清代乾隆皇帝赐名“法净寺”。1980年,鉴真大和尚像从日本“回乡探亲”时又恢复原名大明寺。

⑦建隆寺:古代扬州寺庙名,后毁于兵燹(xiǎn)。兵燹,战争造成的焚烧破坏等灾害。

⑧帅牙:帅衙。牙:古代官署的称呼,这个意义后来写作“衙”。

⑨见(xiàn)在:现今存在。

⑩开元寺:扬州古寺名,原位于唐代扬州城墙的东北角,后废堙。今扬州市下属江都市境内建有开元寺。
山光寺:扬州古寺名,原称果胜寺,在扬州东北湾头镇前、古运河之滨,隋大业中建,原为隋炀帝行宫,后舍宫为寺,今仅存遗址。

【译文】

扬州在唐代时最为繁荣富庶,老城南北长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东西长七里三十步,可以记录下来的桥有二十四座。最西面的是浊河上的茶园桥,往东是大明桥(在现在的大明寺前)。

进入西水门有九曲桥(在现在的建隆寺前)。再往东正对官衙的南门,有下马桥,还有东边的作坊桥。在桥东河流转向南面,有洗马桥,往南有南桥(如今在州城的北门)。

再向南有阿师桥、周家桥(如今此处是州城的北门)、小市桥(如今还在)、广济桥(如今还在)、新桥、开明桥(如今还在)、顾家桥、通泗桥(如今还在)、太平桥(如今还在)、利园桥。

出南水门有万岁桥(如今还在)、青园桥。在驿桥北面河流从东流出,有参佐桥(在今开元寺前)。再向东是东水门(如今有新建的桥,不是古迹),向东出去有山光桥(在现在的山光寺前)。

还有,从官府门前的下马桥一直向南,有北三桥、中三桥、南三桥,号称九桥,不通船只,不包括在二十四桥的数目之内,它们都在如今的扬州城西门外边。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黄镮(紫藤)

【原文】

黄镮①,即今之朱藤②也,天下皆有。叶如槐,其花穗悬,紫色,如葛花。可作菜食,火不熟亦有小毒。京师人家园圃中作大架种之,谓之“紫藤花”者是也。实如皂荚③,《蜀都赋》④所谓“青珠黄镶”者,黄镶即此藤之根也。古今皆种以为亭槛⑤之饰。今人采其茎⑥,于槐⑦干上接之,伪为矮槐。其根入药用,能吐人⑧。

【注释】

①黄镮:也作“黄环”,紫藤的古称,豆科,高大木质藤本,奇数羽状复叶,春季开花,蝶形花冠,青紫色,荚果像皂荚,产于我国中部,广为栽培供观赏。

②朱藤:紫藤。

③皂荚:也称皂角,豆科,落叶乔木,有分枝的圆柱形刺,偶数羽状复叶,荚果带状,富含胰皂素,捣碎浸水可供洗涤衣物,皂荚的果实、刺均可入药。

④《蜀都赋》:晋朝著名文人左思的《三都赋》之一,赋中有一段谈蜀地药材丰富,有“……百药灌丛,寒卉冬馥。异类众伙,于何不育?其中则有青珠黄镮,碧砮芒消……”句,青珠、黄镮、碧砮、芒消都是药材名。

⑤亭槛:这里泛指庭院、园林。

⑥茎:植物的主干,文中可能指紫藤的干或枝条。

⑦槐:槐树。

⑧吐人:使人呕吐。吐:在这里用作使动词。

【译文】

黄镮,也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朱藤,各地都有。它的叶子像槐树叶,花成穗状挂在枝条上,紫色,像葛藤的花。可以用来做菜,如果烧得不透,也会有微毒。

京城人家的庭院花园里,常常搭起高大的架子来栽种黄镮,叫做“紫藤花”的就是这种,它的果实像皂荚。《蜀都赋》中所说的“青珠黄镮”,那黄镮指的就是这种藤的根。

古今都有人栽种这种植物用作亭台栏架的装饰。现在还有人截取它的枝干嫁接在槐树干上,假作矮槐树。它的根可以入药,有让人呕吐的功用。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续笔谈

鲁肃简公劲正


【原文】

鲁肃简公①劲正,不徇爱憎,出于天性。素与曹襄悼②不协,天圣中因议茶法,曹力挤肃简,因得罪去;赖上察其情,寝前命,止从罚俸,独三司使李谘夺职,谪洪州。及肃简病,有人密报肃简,但云“今日有佳事”。鲁闻之,顾壻张昷之③曰:“此必曹利用去也。”试往侦之,果襄悼谪随州。肃简曰:“得上殿乎?”张曰:“已差人押出门矣。”鲁大惊曰:“诸公误也。利用何罪至此?进退大臣,岂宜如此之遽!利用在枢密院,尽忠于朝廷,但素不学问,倔强不识好恶耳,此外无大过也。”嗟叹久之,遽觉气塞。急召医视之,曰:“此必有大不如意事动其气,脉已绝,不可复治。”是夕,肃简薨。李谘在洪州,闻肃简薨,有曰:“空令抱恨归黄壤,不见崇山谪去时④。”盖未知肃简临终之言也。

【注释】

①鲁肃简公:即鲁宗道,与下文李谘及议茶法事,均参见卷十二“宋代茶法”条。

②曹襄悼:即曹利用(971—1029)。字用之,宁晋(今属河北)人。武人出身,真宗时官至枢密使加同平章事。在位久,颇恃功逞威,然每抑宦官、贵戚、宗室子弟的法外请赏,由是结怨。仁宗即位后,以他事罢知随州,后又谪房州安置,半道被押送的内侍侵逼,自缢死。

③张昷(wēn)之:字景山,宋城(今河南商丘)人。官至光禄卿。

④崇山:此用传说的尧曾流放崇伯鲧(大禹之父)的掌故。李谘二句诗的意思是:只让鲁宗道抱憾而死去,可惜没有看到他被流放。

【译文】

鲁肃简公为人刚正,行事不循从个人爱憎,这是出于他的天性。他一向与曹襄悼不合,天圣中曾因讨论茶法,曹极力排挤肃简,因此导致肃简得罪被罢职;

不过随后赖皇上察觉到真实情况,又撤销了先前的罢官令,仅给了他扣罚俸禄的处分,只有三司使李谘被削去贴职,贬到了洪州。

等到肃简公病重时,有人给他传递宫中密报,但只是说“今天有好事”。

鲁听到消息后,回头对女婿张昷之说:“这一定是指曹利用要丢官了。”

张昷之试着去打听,果然时曹利用谪官随州。

肃简说:“皇上召见他了吗?”

张说:“已经派人把他押出国门(京城门)了。”

鲁闻听大惊,说:“这事几个主事大臣办得不对。利用的罪过怎么能到这地步?贬斥大臣,哪儿该这么仓促!利用在枢密院,还是尽忠于朝廷的,只是他向来不学无术,倔强得很,有时不识好歹,此外并无大过错。”

他嗟叹了好一阵子,突然觉得闷得慌。

家人急忙请医生来看,医生说:“这一定是有大不如意的事让他动气了,现在气脉已断绝,没法再治。”

当天晚上,肃简谢世。

李谘在洪州,听到肃简去世的消息,曾写诗曰:“空令抱恨归黄壤,不见崇山谪去时。”

他大概还不知道肃简公临终所说的话。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乌鬼”再考

【原文】

杜甫诗有“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之句,近世注杜甫诗,引《夔州图经》称:“峡中人谓鸬鹚为‘乌鬼’。蜀人临水居者,皆养鸬鹚,绳系其颈,使之捕鱼,得鱼则倒提出之,至今如此。”又尝有近侍奉使过夔、峡,见居人相率十百为曹,设牲酒于田间,众操兵仗,群噪而祭,谓之“养鬼”(养读从去声)。言乌蛮战伤多,与人为厉,每岁以此禳之。又疑此所谓“养乌鬼”也。

【译文】

杜甫诗有“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的句子,近年世人注释杜甫诗,引《夔州图经》说:“峡州一带叫鸬鹚为‘乌鬼’。蜀人临水居住的,都养鸬鹚,用绳系住它的脖颈,让它捕鱼,在它捕到鱼后,就把它倒提起来,使它把鱼吐出,至今还是这样。”

然而又曾有皇上的贴身侍从奉命办差,路过夔州、峡州一带,见当地居民相互跟随,以几十人或上百人为一群,备置牺牲和酒食于田间,众人操着兵器,集体鼓噪而举行祭祀活动,称之为“养鬼”。所谓“养鬼”,意思是乌蛮战死的人多,这些死者会变成厉鬼害人,所以每年都举行这种活动来禳除灾害。

我因此又怀疑这种活动就是所谓的“养乌鬼”。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