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檢舉)
分享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腾讯微博
Facebook
Google+
Plurk
Twitter
Line
标题:
百家讲坛《鲍鹏山新说水浒》之鲁智深(七)命犯桃花
[打印本页]
作者:
水泊梁山
时间:
2013-4-28 17:08
标题:
百家讲坛《鲍鹏山新说水浒》之鲁智深(七)命犯桃花
上一讲说到,鲁智深两次醉酒大闹五台山,伤了许多无辜的僧众,这样的行径让一向以宽容为怀的智真长老,终于也忍无可忍,要赶他下山了。
但是,举目无亲的鲁智深能去哪里?在通向未来的茫然道路上,等待他的命运将会是什么?
而当年明代著名思想家评点大家李贽,在评点鲁智深的这一切荒唐行为的时候,反倒比以前更多地称赞他为“佛”。
这位声名显赫的思想大家,怎么会有这样一些荒唐的评价呢?
而在此后,这样一个已经皈依佛门的鲁智深和尚,竟然鬼使神差地命犯桃花,进了别人的洞房,这阴错阳差的一切究竟因为什么?
上海电视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鲍鹏山与我们共同经历传奇和尚鲁智深的这一段奇异经历,为您讲述鲍鹏山新说水浒之《鲁智深命犯桃花》。
作者:
水泊梁山
时间:
2013-4-28 17:09
作者:
水泊梁山
时间:
2013-4-28 17:09
【画外音】上一讲说到,鲁智深两次醉酒大闹五台山,伤了许多无辜的僧众,这样的行径让一向以宽容为怀的智真长老,终于也忍无可忍,要赶他下山了。但是,举目无亲的鲁智深能去哪里?在通向未来的茫然道路上,等待他的命运将会是什么?而当年明代著名思想家评点大家李贽,在评点鲁智深的这一切荒唐行为的时候,反倒比以前更多地称赞他为“佛”。这位声名显赫的思想大家,怎么会有这样一些荒唐的评价呢?而在此后,这样一个已经皈依佛门的鲁智深和尚,竟然鬼使神差地命犯桃花,进了别人的洞房,这阴错阳差的一切究竟因为什么?上海电视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鲍鹏山与我们共同经历传奇和尚鲁智深的这一段奇异经历,为您讲述鲍鹏山新说水浒之《鲁智深命犯桃花》。
我们上一讲讲到,鲁智深在五台山做了和尚之后。他做的实在是个另类和尚,他完全不能够按照寺院里的清规戒律来约束自己。两次醉酒,大闹五台山,尤其是第二次醉酒,最后打折了山亭,打坏了山门,推倒了佛像,最后还闹得卷堂大散。这样闹下去,他在五台山没法再立足了,所以智真长老安排他当天晚上住在他的方丈里面。第二天把鲁智深叫到身边,让侍者给他领来了一件皂布的直裰,所谓皂布的直裰就是黑色的僧衣,一双僧鞋,再给他十两白银,让他走路了。当然这不是开除,智真长老非常的仁慈。对于这样的一个破坏清规戒律的,而且是两次碰坏清规戒律的和尚,他仍然是奉行给出路的政策。他说,你过来我给你写一封信,我推荐你到别处去安身。鲁智深也很伤感,他对智真长老也是很有感情的,他听到智真长老这样说以后呢,他说了一句话:“师父你叫徒弟到哪里去安身立命?”这句话确实说的很伤感,象鲁智深这样一个大英雄,最后弄到走投无路,真是让我们感慨万端。实际上《水浒》里面的英雄好汉,大多是因为走投无路,最终才走上梁山的。
你看我们前面所看到的王进,本来是八十万禁军的教头,为高俅所逼,不得以带着老母亲北走延安府,从此以后不知下落。史进在大闹少华山以后,大闹史家村以后,想到延安府找自己的师父王进,怎么也找不到,在渭州碰到了鲁智深,从此以后,两人分别至今流落江湖,不知在什么地方。李忠一直漂泊江湖,在江湖上一条杆棒,几副膏药,也是非常地沦落,非常的凄惶。这个荡荡的乾坤,这么一个纷纷的市井,茫茫人海,滚滚红尘,这些英雄好汉们都找不到他们的安身立命之处。所以说《水浒传》它写的是一个非常悲凉的故事。它写出了人间的荒凉,那么实际上,我们客观的说鲁智深在五台山上的所作所为,已经确实不能在五台山呆下去了。智真长老虽然非常看好他,认为这个人慧根很好,将来必成正果。但是他这样的所作所为,而且一而再的这样做,他已经无法再保护他。我们知道一行有一行的规矩,一处有一处的秩序。五台山是千百年来清静的香火之地,哪里容得了鲁智深这样的大闹呢!实际上,清规戒律是和尚修行的必经之途,是一般和尚参禅悟道的必经之路。如果不是这样,任由和尚吃酒、撒泼、打人,那这个五台山还叫五台山吗?寺庙还叫寺庙吗?所以我们说客观地说,鲁智深在五台山上的所作所为确实已经不能让人容忍,他的行为已经确实不能够再叫一个和尚了。但是非常奇怪的是这么一件事情,有一个人他对于鲁智深在五台山的所作所为,确实非常非常的欣赏。这个人是谁呢?他为什么这么欣赏鲁智深在五台山上,这样胡作非为无法无天的行为呢?这个人就是李贽,明代的李贽,他是给《水浒传》做评点的。他在给《水浒传》做评点的时候,讲到鲁智深的时候,在跟鲁智深有关的行为里面,尤其是我们前面讲的鲁智深两次大闹五台山的时候,李贽给了他极高的评价。他把鲁智深成为“仁人、智人、勇人、圣人、神人、菩萨、罗汉、佛”,给了他这么高的评价。在第四回“鲁智深大闹五台山”这一回的评语里面,他有这样一段话,他说这回的文字分明是“成佛作祖图”,实际上就是说一个人如何才能成佛。那就是说,像鲁智深这样的行为才能够成佛。这个观点太奇怪了,李贽为什么这样欣赏鲁智深,他欣赏鲁智深是不是有他的一个道理,有他一个想法,有他一个理论的根据?讲到这个地方,我们就要涉及到一个问题了,中国的佛教史上有一个很特别的现象,叫狂禅。禅我们知道,就是和尚的修行,念经、打坐、坐禅、禅定,那么狂禅是什么呢?我们先看两个故事,这两个故事都是很恐怖的故事。
【画外音】“禅”留给我们的从来就是宁静、深远、温和的印象,这样一种禅意的境界怎么可能会与什么恐怖联系在一起?在这淡定与宽容的禅机背后又怎么可能隐藏着杀机呢?
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德山和尚,这个德山和尚给那些小和尚讲经的时候,他每到经堂讲经的时候,他带着一根长长的大棒,然后他给那些小和尚提问题。这很好呀,你提问题人家回答就可以了。但是他提完问题告诉他们:“我提的这个问题,你回答不出来,我要打30棒。”这也可以,你回答不出来,那惩罚一下。但是他下面还有一句:“你回答出来,我也打30棒。”所以在德山和尚下面,小和尚们经常挨打,所以在佛教史上有个很著名的词语叫做“德山棒”。甚至有一天有一个小和尚见到德山和尚时,先给他做个礼拜,向他行个礼,德山和尚一棒子就打过去了。小和尚说:“我才跟你行礼,我还没说话,你凭什么打我?”德山说:“等你再说话,再打你,那还来得及吗?”这就是狂禅。实际上德山在暗示,修行也好,悟道也好,不能通过语言来表达,要靠你心灵的开悟。所以,你说,你说得出来,回答得出来,我也要打30棒。为什么呢?回答得出来,你是用语言来表达,真正的禅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所以这是一种很特殊的修行方式。这还好,还只是个打。所以说这样的一种教学的方式,这样的一种修行的方式,实际上就是狂禅的方式。狂禅的基本特点就是认为平常心是道,真正的修行不需要念经,不需要参禅,不需要坐在那个地方毕恭毕敬地念经,不需要的。日常生活,担水劈柴,生活起居都叫禅。这就叫狂禅。如果照这个理论,我们来看一看鲁智深在五台山的行为倒还真是有一点像。
所以李贽才特别欣赏鲁智深,因为李贽就把鲁智深在五台山的行为看成是狂禅的一个典型的体现。但是我们说鲁智深的行为真的是狂禅吗?显然不是。为什么?我们来看一看,第一他们自己是已经悟道之人,而且他们在悟道之前都经过了长期的修炼。鲁智深有这个过程吗?没有。鲁智深悟道了吗?没有。所以这是鲁智深和他们的一个大不同。第二,他们有一个目的,这个目的是什么呢?让对方能够悟道,而不是恶作剧,而不是欺负人。那鲁智深在五台山上的行为是不是这样呢?他把那狗肉硬塞给小和尚吃,他拿着一个棒子一个桌腿打伤了数十个人,他是想这数十个人悟道的吗?显然不是。这是第二个不同。第三,他们平时日常的行为可是严格按照佛家的规矩来的。他们平时不会胡作非为,平时不会无法无天,平时绝对不会喝酒撒泼啊。这点也是鲁智深不具备的。所以鲁智深跟他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李贽在这个地方显然是看错了。好了,现在我们再回到鲁智深,智真长老给他写了封书信,让他到别处去安身立命,是什么地方呢?原来智真长老有个师弟,这个师弟在东京大相国寺做住持。于是智真长老就给他的师弟写了封信,信上很详细得把鲁智深的出身、经历以及在五台山上的所作所为全部写清楚了。然后告诉他的师弟,这样的人在五台山我已经实在没有办法再保护他了。所以我把他推荐给你,希望你那个地方能给他一个安身之地,让他能在你那里再受一些磨炼。鲁智深就带着智真长老给他的一封书信,给他的这件黑色的僧衣,一双僧鞋,然后还有10两白银上路了,从五台山下来到东京。
【画外音】智真长老安排鲁智深前往当时北宋首都东京的大相国寺,似乎一切都安排地非常圆满。但是在这路途上鲁智深非但没有直奔大相国寺,反倒是进了新婚的洞房。一个修行的僧人怎么会做出如此荒诞的举动?其中的背后原委究竟是什么?
五台山是六根清净之所,大相国寺也是这样。可是在大相国寺和五台山之间是什么呢?是桃花村和桃花山。桃花是一个特别有寓意的名字,在中国的文化史上桃花是有特定的含义的。诗经里面最早的一首诗,就是写桃花的,这个诗的名字叫《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个诗写什么呢?写女孩子出嫁,这个新娘非常漂亮,艳如桃花,象桃花一样漂亮。嫁人以后,她还能够像桃子一样能够结很多果实,有很强的生育能力,可以生子累累。所以对对方的家庭特别的特别的好,诗经里就有这么首诗。这首诗实际上是那个时代在婚礼上给新娘唱的一首祝福的歌,说你今天真漂亮,你以后会生很多的孩子。那么从此以后桃花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在我们的历史上它就有了一个特定的含义了。桃花这个词就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的名词,就是大自然界开的桃花,它还有一些暗示了。它暗示了什么呢、和什么有关了呢?和婚姻,和性,和男女之情有了关系。比如我们说有些词叫“桃花运”、”命犯桃花”这都跟桃花有关。桃花的颜色“桃色”就变成了不正当的男女关系的代名词。不正当的男女关系还有一个说法叫“绯闻”,为什么叫“绯闻”呢?绯是什么颜色啊?绯就是红色,就是桃花的颜色,是从桃花转变过来的。因此《水浒传》的作者把鲁智深从五台山下来后,他不让他到别的地方去,他就说他去了桃花村,然后又上了桃花山,让这个和尚也命犯桃花一回。五台山是空,桃花山就是色。“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他就让鲁智深经历这么一个过程。那果然我们就有好戏看,鲁智深在桃花村后就碰带一件“桃色事件”。是什么样的事件呢?
我们来看看,鲁智深到了桃花村的时候天色已晚,他已经很饿了,他想到这个村庄里面去弄一点吃的,并在这个地方投宿。可是他一到这个地方,他发现这个地方今天有一点蹊跷。这个村庄很神秘,很奇怪。已经傍晚了,可满村的村民都在搬东搬西,忙忙碌碌。晚上了还搬东搬西、忙忙碌碌在干什么呢?然后他上去向别人打探说,我是一个远游而来的和尚,希望在你们这借宿一晚,明早便走。可惜这些村民就告诉他,你赶紧走。不接纳他,要赶他走。鲁智深说我只是个和尚,我到这儿只是要投宿,来吃一点饭,你为什么让我赶紧走呢?桃花村的村民就讲,你不要在这里讨死。鲁智深一听就更生气了,我只是来投宿一下,你为什么说我到这儿来讨死呢!桃花村的村民就告诉他,你再不走我们就把你绑起来了。鲁智深哪受过这气呀,拿起禅杖就要跟别人打。这个时候桃花村的村长刘太公及时的走出来,平息了事态。刘太公跟鲁智深自我介绍,这个地方叫桃花村,我嘛人称桃花庄刘太公,你既然是五台山来的和尚,那么请你到我庄里来,请你住下。然后刘太公就问鲁智深:“你吃不吃荤?”鲁智深说:“我不管是荤还是酒,我都吃,不忌荤酒。”人家只问他吃不吃荤,他说自己不但吃荤,而且还加了一个酒。这才是他最关心的问题。他下面接着讲了:“不管是清酒浊酒我都吃,不管是牛肉狗肉我都不忌。”那刘太公说,好啊,让庄客给他搬来。他们没有想到鲁智深是个什么样的食量,也不知道鲁智深平时怎么喝酒,所以给他弄来一壶酒、一个盏子、一盘牛肉,再加上三四样的蔬菜。刘太公就陪他坐在对面,不一会的功夫,一壶酒喝完了,一盘牛肉也吃完了,三四样蔬菜一点都没动。把刘太公吃得目瞪口呆,这是和尚吗?然后又叫庄客端上饭来,鲁智深把饭也吃完了。刘太公说,现在你去安歇。今天我们庄子里有点事,热闹的时候你不要出来。这更神秘了,这庄里有什么事呀?而且鲁智深发现这个刘太公一直脸色不好,眉头紧锁,脸色阴沉。鲁智深就问这个刘太公:“是不是你怪我来打搅你了?我明天早上就走。今天我吃的这些东西包括晚上住的,我明天早上一块算钱给你。你不要这么眉头皱着好不好,你不要生气好不好?”刘太公说:“跟你无关。我一直是信仰佛教的,我一直尊崇佛法僧三宝的。象你这样从五台山这样大地方来的人,我应该好好招待的,我怎么会生你的气呢?不过我们庄子里今天确实有事。”鲁智深这个人特别好奇,你知道这个人就好管闲事啊。“你到底什么事啊?”然后桃花村的这个刘太公就告诉他:“我们这个村庄的附近有一个山叫桃花山,桃花山最近有两个强人,手下有五七百人打家劫舍。其中的二大王到我们村上来,看上了我的女儿,丢下了二十两金子一匹丝绸,订下了今天的日子要到我庄入赘为婿。”鲁智深说:“这个你愿意吗?”刘太公说:“我怎么会愿意呢?”你想刘太公这么一个奉公守法的老地主,老村长,怎么会愿意把女儿嫁给强盗,怎么会愿意把女儿嫁给土匪呢?
当然不愿意啦。鲁智深说:“好的,既然如此,这个问题我来解决。洒家有一个道理,让他回心转意。”刘太公对他是很不放心的,他说:“桃花山上的这个二大王是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君。你能够用什么道理让他回心转意呢?”不仅仅是刘太公对他不放心,我们读者也对他不放心。为什么我们对他不放心呢?我们说鲁智深什么时候跟人讲过道理?鲁智深什么时候会讲道理?他是一个讲道理的人吗?他的胸怀里有道理吗?再说,对方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君,是一个强盗,他能够听你的道理吗?你的道理到他那能管用吗?所以刘太公不放心啊!这个道理管不管用,这确实是个很大的问题。在先秦时代,韩非子就讲了一个有关道理的故事。韩非子就不相信道理管用,韩非子一直认为管用的是实力不是道理。韩非子专门讲了一个故事,他说中国讲道理讲得最好的是谁呢?谁那个地方道理最多呢?孔子。孔子那个地方道理最多。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子贡,最擅长讲道理的。如果孔子是生产道理的,那么子贡就是推销道理的。可是这两人有一次道理就没有推销出去。哪一次呢?有一次齐国要进攻鲁国了。孔子是鲁国人,齐国强大,鲁国弱小,齐国要进攻鲁国,鲁国一般来说是打不过的。孔子就跟子贡说,你到齐国国君那去,你劝劝他,你跟他讲讲道理,叫他不要进攻鲁国了。子贡确实是个外交家,确实是口若悬河,非常能言善辩。他就跑到齐国国君那里去了,跟齐国国君讲了一番道理。那道理讲得真好,讲得是真感人,把齐国国君讲得感动得不得了。齐国国君说:“你这个道理讲得真好,我太感动了。可是我要的是鲁国的土地,我要的不是你的道理。”太有意思了,你道理讲得好,我不要。我要的是什么呢,我要的是鲁国的土地。道理管不管用呢,不管用。那同样道理,这个桃花山上的二大王他此时要的是道理吗?不是,他要的是刘太公的女儿,而不是鲁智深的道理。况且你鲁智深到底有没有道理,你鲁智深到底能不能会不会说道理,还是两回事。所以到这个地方我们觉得很奇怪,不光刘太公不放心,我们也不放心。但是鲁智深本人是很有信心,是非常非常有信心。他说:“你放心,我在五台山智真长老那里学过因缘的,我跟他讲一讲因缘。佛家不是讲因缘吗?我跟他讲一讲因缘,他就是铁石人,我也能把他劝得回心转意。你就放心吧!”
【画外音】鲁智深的这个举动有点奇怪。既然要讲因缘,什么地方不能讲,偏偏要到别人的洞房去讲?更何况一个强盗山大王又怎么可能会耐下性子来听鲁智深讲什么道理?这个鲁智深到底要干什么呢?
鲁智深为了说服刘太公,让你也不怕,鲁智深就说:“你放心啦,我的不是性命吗?如果我不能用因缘把他说得回心转意,他首先杀我呀。我都不怕,你怕什么呢?我既然敢拿性命做赌,我是有把握的。”这话说得很有道理,所以刘太公到此时还真信了,非常高兴。是的,你没有两下子,你也绝对不敢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呀。所以刘太公就特别高兴,出来以后跟他的庄客们讲,我们太有福了,遇到一个活佛下降,可以为我们排忧解难。然后就问鲁智深:“你还要吃饭吗?”地主家也没有别的东西,一表示感谢就让你再吃。鲁智深说,饭不吃了,有酒吗,再喝一点。然后刘太公就让庄客搬上酒来。这时候可不是用一个小酒壶拎一点过来,是搬上酒来。鲁智深一口气吃了二三十碗,也不是小盏子了,是用碗吃的。这才让他真正的吃得快意了。鲁智深叫来庄客:“你们把我的行李包裹,拿到我住的房子里面去放下。”然后他把禅杖和戒刀带在自己身边。那个禅杖可是60斤的水磨禅杖,还有一把戒刀带在身边。这个时候我们也觉得奇怪呀,你既然说因缘,带上这两件兵器干什么。然后问刘太公:“你的女儿躲了吗?你女儿安排她走开了吗?”刘太公说,他女儿已经躲了,已经住到别的村子去了,我女儿的新房已经腾出来了,你可以去了。这个时候鲁智深说了一句话,这句话说得特别有意思,他怎么说的呢,说:“引小僧新妇房里去。”为什么说这句话特别有意思呢?这是句奇怪的话。为什么说这句话奇怪?我们来看,鲁智深什么时候自称自己是小僧呢?他从来都是洒家或者是俺,这才是符合他的口气。这个时候他突然毕恭毕敬的,小僧,引我小和尚去,他什么时候也没用过这样的词称呼过自己。而且讲到对方的女儿的时候,他一直都说你女儿,现在也不说你女儿了,说新妇。这个称呼也不对,只有嫁人才叫新妇。现在刘太公已经不准备把女儿嫁给他了,那怎么叫新妇呢?而且鲁智深前面一直你女儿你女儿,现在突然变成了新妇。所以这句话本来应该怎么说呢——引洒家到你女儿房里去,这是正常的话。可是一变变成了,引小僧到新妇房里去。所以这句话很怪,这句话怪在哪里,怪在这句话实际上不是鲁智深的口气。我们说小说写得好,有一点那就是其中每一个人的语言都是个性化的。就是什么样的人,讲什么样的话。《水浒》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好。你看那宋江讲话,,跟李逵讲话一样不一样呀,不一样。水浒的英雄好汉动不动就是那些粗话,什么鸟男女呀等等等等。宋江口里从来不出现那些字。为什么呀,身份不一样,宋江自幼饱读经书,所以讲话的时候文绉绉的。李逵讲话就是很粗的。每一个人的语言都是不一样的。这是《水浒》在语言上很成功的地方,就是个性化的语言。所谓个性化的语言,就是说你这句话说出来一定是符合你的性格的,是你应该说的话。但是我们看这句话是不是鲁智深应该说的话,不是。这好似谁的话,这是施耐庵的话,不是鲁智深的话。那就有个问题了,为什么在这个地方,施耐庵不用鲁智深的口气来说话,而用这样的口气来说话?因为施耐庵哟啊造成一种效果。什么效果呢,我们来看“引小僧新妇房里去”,把它翻译过来就是“把和尚带到新媳妇房里去”。和尚进新媳妇房里去了,它让人产生一种很搞笑的这么一个联想。这就是施耐庵故意在这个地方玩了这么一招。这样的招在《水浒传》里很多地方都有,很有意思,是《水浒传》里语言上非常特别的地方。就是引我们一笑,让我们产生联想。
【画外音】一个身为和尚的鲁智深就要这样进入一个他本不该去的新婚洞房之中,他这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而在这样一个晚上,兴冲冲准备见新娘的强盗山大王忽然看到新房里坐着的竟然是一个大胖和尚的时候,将会发生什么?
刘太公就引到鲁智深到他女儿房的旁边,鲁智深转身就对刘太公说:“你们自取躲了。”这句话讲得也有意思,你是来说因缘的,既然是说因缘的,大家也都可以听,就算不听的话,也不至于都去躲了,赶紧躲开。所以鲁智深的这一切行为,包括带上禅杖,带上戒刀,现在又说你们都去躲了,他让我们就产生一个悬念——这个家伙是跟人家说道理去吗?说道理要带刀吗?带禅杖吗?说道理还要别人都躲开吗?所以给我们留下很大的悬念。那么刘太公当然也是求之不得,他也不知道鲁智深能不能说服这个山上的山大王,所以让我躲了,我就赶紧躲了,免得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我先躲了再说。然后鲁智深就到了房子里面,房子里也没有灯,那是天色还不是很晚,还看得见,他就进去了。然后把禅杖放到床头,把戒刀放在床边。注意这些动作,禅杖戒刀都放在伸手就能拿到的地方。然后他脱得赤条条的,坐到了新娘的床上。你有没有注意到这一句话,它也有这样的效果?新娘的床上赤条条的坐着一个胖和尚。你说你去说因缘的,你要脱光干什么呢?你就算要跟别人打架,你也不至于把自己脱光。鲁智深虽然很粗鲁,可他从来也没有赤条条的。一辈子也就是在这个新娘的床上,他脱了个赤条条。所以说刚才那个个语言,不是鲁智深的语言,是施耐庵的语言。那么这个是不是鲁智深的动作呢,也不是鲁智深的动作。是谁的动作呢,也是作者施耐庵的动作。施耐庵就是要制造这样一个效果,他就是要故意来干扰情节。我们说真正的一个好的小说,应该是很客观的描写人的语言,人的动作。人在一个场景下,特定的场景下,该说什么话,你就必须让他说什么话,该做什么动作,你就必须让他做什么动作,这样写出来才真实,才传神。可是施耐庵在这个地方,我们看看该说的话没让他说,说了句不该说的话,该做的动作没做,让他做了一个不该做的动作。他为什么这么做?而且他这么做,按照一般的文学创作规律来说,那你这是违背文学创作规律的,你小说写得不真实了,我们要批评你的。可好似施耐庵的这个做法不但没有让读者或者让听众反感,恰恰相反,他得到了我们听众的喝彩。我们觉得这样写才好,才有效果。因为一想到这个就觉得好笑,一个和尚跑到新媳妇房里去了,然后还脱得赤条条地坐在新媳妇的床上。一个光头的一个大胖和尚坐在那里,他有一种漫画式的效果。《水浒》的作者施耐庵要是在今天,他要做一个导演,他一定是一个一流的导演。因为他知道怎么样做,才能有最佳的效果。好了,现在在新媳妇床上坐着一个赤条条的胖和尚,床边是禅杖,床头是戒刀,这一切都在等待着那一个新郎。
等待着新郎的到底会是什么,我们下一讲再讲,谢谢大家。
欢迎光临 草根学园 (http://caogenleyuan.six168.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