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檢舉)
分享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腾讯微博
Facebook
Google+
Plurk
Twitter
Line
标题:
百家讲坛《大隋风云》(上部)(十)建立大隋
[打印本页]
作者:
大隋风云
时间:
2013-4-26 17:23
标题:
百家讲坛《大隋风云》(上部)(十)建立大隋
公元580年,杨坚平定了三总管叛乱之后,他的身份开始不断地变化,不断地提升,公元580年9月,杨坚被任命为大丞相,10月又加上了大冢宰,12月,杨坚的爵位晋升为随王。转过年来581年2月,周静帝又把杨坚的职务换成了相国,而且让他剑履上殿,赞拜不名,加九锡之礼。此时杨坚的身份已经越过正常大臣的红线,改朝换代只剩下时间问题了。公元581年,杨坚建立大隋,史称隋文帝。杨坚改朝换代成功,有一个人却被放到了最尴尬的位置上了。她就是杨坚的女儿,北周太后杨丽华。现在大隋王朝取代了北周,这个前朝太后怎么办?杨丽华又如何看待杨坚的作为呢?
杨坚建立隋朝,从他矫诏辅政开始,一直到建隋称帝,一共才用了九个月的时间,这在中国古代帝王的创业史里,算是比较容易的。杨坚创业之所以如此顺畅,当然是利用了前朝太后之父这个特殊的身份。所以清朝的一个学者赵翼说,古来得天下,没有比隋文帝更容易的了。但是蒙曼老师还认为,其实事情远远比这个复杂,那么她为什么这样说呢?
蒙曼老师认为,北方地区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胡汉融合已经基本完成。这种历史背景正是杨坚称帝的天时。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杨坚的天下得来的真是不易。那么在地利和人和上,杨坚又占有哪些优势,为什么蒙曼老师认为历史选择杨坚,还有地利和人和的因素呢?
在蒙曼老师看来,历史选择杨坚,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体现了社会的进步。既然如此,那么,杨坚建立隋朝,就绝不是一场简简单单的宫廷政变,而是一个历史新时代的开始。新时代就要有新气象,杨坚建立的隋朝又有哪些新气象呢?
无论是恢复汉姓,还是恢复汉制,杨坚所做的工作都是彰显汉人和汉文化在国家中的主体地位。但是我们也要知道,建立一个新的政权,要想让它走稳,走好,不能只靠制度建设,还要树立相应的政治风气和政治精神。那么杨坚在隋朝开创之际,它的政治风气如何呢?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蒙曼副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大隋风云》(上部)第十集《建立大隋》。
作者:
大隋风云
时间:
2013-4-26 17:23
作者:
大隋风云
时间:
2013-4-26 17:24
(公元580年,杨坚平定了三总管叛乱之后,他的身份开始不断地变化,不断地提升,公元580年9月,杨坚被任命为大丞相,10月又加上了大冢宰,12月,杨坚的爵位晋升为随王。转过年来581年2月,周静帝又把杨坚的职务换成了相国,而且让他剑履上殿,赞拜不名,加九锡之礼。此时杨坚的身份已经越过正常大臣的红线,改朝换代只剩下时间问题了。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蒙曼副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大隋风云》(上部)第十集《建立大隋》。)
大臣们当不下去了,改朝换代只是时间问题了。庚季才开始说话了,太阳从正东方出来是二月。甲是天干的开始,甲子日是惊蛰,节气也吉利。周武王是二月甲子天即位的。享国八百年,我们也应该在二月甲子一天改朝换代,各方面都吉利。小皇帝周静帝就只能配合了。李德林早就替他起草了禅位诏书了:“元气肇辟,树之以君。有命不恒,所辅惟德,天心人事,选贤与能,尽四海而乐推,非一人而独有。周德将尽,妖孽递生……今便祗顺天命,出逊别官宫,禅位于隋,一依唐虞、汉魏故事。”天命不常,唯德是福,天命在隋王这里了,我看得清楚,所以我决定禅位于隋王。这就等于正式表态了。后续手续完毕,杨坚就接受了传国玉玺,正式称帝。建立了新朝,王朝叫什么名字呢?古代国号往往根据开国者在前朝的封号而来。他原是隋国公隋王,当时不叫隋,先前是“随”,而到现在,是隋了。那是走之旁,不能说走就走。改同音字。年号呢?叫开皇元年,开皇的意义是,佛教名词,“圣皇启运,像法载兴”。杨坚小时是被尼姑养大的,用这个是向佛教徒表态。废佛的事过去了,会大力弘扬佛法。这不仅是佛教名词,也与道教有关。每一劫开始就有新领导,开皇是历劫后的开始。这也是向道教开始,得41亿年。拉拢了佛、道两教,希望得到两教的保佑。
当年不断有术士说他必得天命,现在这种忧心过去了,可以享受大富大贵了。豪情在心里升起。
(公元581年,杨坚建立大隋,史称隋文帝。杨坚改朝换代成功,有一个人却被放到了最尴尬的位置上了。她就是杨坚的女儿,北周太后杨丽华。现在大隋王朝取代了北周,这个前朝太后怎么办?杨丽华又如何看待杨坚的作为呢?)
杨丽华是软弱的女子。当初希望爸爸帮她。为此还帮过杨坚矫诏辅政。当她发现父亲志不在此,她可不愿意父亲改朝。她嫁给北周的皇室,不希望父亲变天。二是也为自己前朝太后身份考虑。身份不好摆正。不满意父亲想篡位。“后知其父有异图,意颇不平,形于言色。及禅位,愤惋逾甚。隋主内愧之,改封乐平公主,久之,欲夺其志。公主誓不许,乃止。”表现出不满情绪。改朝换代后,更格外愤愤不平。没有意义了。她没实际权力,这样做有什么意义?杨坚心里觉得点对不起她,重新封她为乐平公主,打算找一个好女婿。被杨丽华拒绝了。两重身份在她一个人身上,这在历史上独此一家。
(杨坚建立隋朝,从他矫诏辅政开始,一直到建隋称帝,一共才用了九个月的时间,这在中国古代帝王的创业史里,算是比较容易的。杨坚创业之所以如此顺畅,当然是利用了前朝太后之父这个特殊的身份。所以清朝的一个学者赵翼说,古来得天下,没有比隋文帝更容易的了。但是蒙曼老师还认为,其实事情远远比这个复杂,那么她为什么这样说呢?)
历史上所谓偶然性也往往是必然因子在起作用。杨坚是偶然发生前的必然铺垫了。这种历史铺垫归于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天时指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分裂应该结束了。北方中原地区一直在少数民族统治下。北魏时开始实行汉化,但触犯了鲜卑利益,失败了。后重新回到胡化倾向。像赐胡姓,杨坚父亲就被赐为普六茹姓。这其实是想让汉人将领认同胡人。这是胡化措施。西魏是少数鲜卑进入汉人的大海中,不可能无视汉人的力量。主观上胡化,客观上汉化也在开始。像宇文泰也模仿周礼建六官制。想继承三制来确立文化正统性。北周后,汉化倾向更明显了。北周武帝改革重要的一条是允许汉人参军。北周军队构成就成以汉人为主了。周宣帝时,汉化上继承了父亲的方针,甚至走得更远。他穿着汉人衣服登基的。加强皇权,起用汉人小臣,北周官僚队伍结构也变化了。像刘昉、郑译都是汉人。这说明汉官僚在当时占据大比例了。中原汉人官、兵、民多,汉人当皇帝也顺理成章了。当时北方民族在中原活动了两百多年,有大的政治军事实力。给中原深深打上了印记。如果是纯粹的汉人,能不能担当重任?他不会了解这些背景,到底什么样的汉人为好?杨坚就好,是汉族,得到汉人的官兵民的拥护,也是鲜卑人政治体制下长大的,与他们还有错综复杂的关系。他是民族融合的产物。太不容易了。311年算起,整整270年时间为杨坚这样一个汉人登基做准备,这个天下不容易。登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说过,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全人类的一大步。对杨坚也是,重新建立以汉族为主体包含多民族的因子的政权,也是一大步,这正是天时。用了几百年时间。
(蒙曼老师认为,北方地区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胡汉融合已经基本完成。这种历史背景正是杨坚称帝的天时。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杨坚的天下得来的真是不易。那么在地利和人和上,杨坚又占有哪些优势,为什么蒙曼老师认为历史选择杨坚,还有地利和人和的因素呢?)
地利上,杨坚的出身,是关陇贵族。父亲是武川镇人,进入西魏政权中,成为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之一。这就是关陇贵族集团。顺利把女儿嫁给北周皇室,这是他能篡权的基础。放在父亲时代开始,也经历了几十年时间。这也不容易。
再看人和,周宣帝时代的政治局面:一是周宣帝疏远宗室,二是他荒唐残暴。他死时,根本找不出宗室来主事。辅政才能落到杨坚头上。北周的大臣对北周统治不满,所以杨坚没受到激烈的反抗。这个因素从北周宣帝角度叫失人心,从杨坚就是得人心。所以叫人和。建立这样的因素,也用了三年时间。杨坚建隋看起来是偶然,但必然因子看,就得几十年几百年时间了。
(在蒙曼老师看来,历史选择杨坚,经过了漫长的过程,体现了社会的进步。既然如此,那么,杨坚建立隋朝,就绝不是一场简简单单的宫廷政变,而是一个历史新时代的开始。新时代就要有新气象,杨坚建立的隋朝又有哪些新气象呢?)
建隋在政治上有新气象,两方面表现:一是恢复汉姓,580年,以周静帝名义发布诏令:“诸改姓者,宜悉复旧”。首先是他自己恢复了汉姓。许多汉人都恢复了。二是恢复汉制。开皇元年二月,马上宣布废除六官制度改行汉魏制。什么大前疑退出了舞台,而三师三公进入官职系统。尚书门下御史台等重新回来了。就成为新政府的主要职能。这时杨坚的主体原则是恢复原有的汉人的官职。彰显汉文化在整个国家中的主体地位。这是不是大汉主义?不是,汉人占绝大多数。汉文化也不是别的文化所能取代的。这在中国历史发展上有积极意义的。符合中原各民族根本利益的。杨坚对于未来国家发展都有利,是有眼光的。
(无论是恢复汉姓,还是恢复汉制,杨坚所做的工作都是彰显汉人和汉文化在国家中的主体地位。但是我们也要知道,建立一个新的政权,要想让它走稳,走好,不能只靠制度建设,还要树立相应的政治风气和政治精神。那么杨坚在隋朝开创之际,它的政治风气如何呢?)
举两个例子,一是当时一个官员叫荣建绪,跟杨坚关系不错,出任刺史,杨坚说,别走,在京城呆几天,一起享受富贵。暗示要改朝换代了。荣建绪说,不敢听,不支持。去上任了。杨坚以刺史身份回来,问他后悔吗?他说,“臣境非徐广,情类杨彪”。这里面有典故,徐广当年曾哭泣,杨彪终生闭门不出,自称汉臣,不愿意为曹魏大臣。这表明他愿意对旧朝称臣。杨坚表态呢?帝笑曰,“朕虽不晓书语,亦知卿此言不逊”。能听得出来,不是好话。没有处置照样让他升官。这个例子说明,杨坚想树立传统的儒家价值观。希望以后所有人向荣学习,忠诚。二是要树立一种宽容的政治精神。所有大臣曾为两朝服务过。想让他们为自己的隋服务,只能宽容,允许对旧朝存在感情,给他效力的机会,才能笼络人心。他处理得好。树立了正面的形象。
第二个例子,对北周宗室问题,他对北周宗室可不如此温情了。一个叫虞庆则的出了主意,杀宗室还不够。想站稳,得把所有活着的宗室杀了,免得后患。杨坚考虑,宗室与大臣不一样,大臣可以宽容,他们不会发动大事,宗室却有名分有号召力,万一受人利用怎么办?野心家打上旗号怎么办?他要大开杀戒。想杀光宗室。一个人来提反对意见。李德林来了。他提的意见是,不能这样滥杀,这不是大乱时建的朝,我们是欺负孤儿寡母来的,没正义性,如果这种情况下滥杀,只能让人印象更坏。如果没有道德正义对长期发展不利。他是想宽恕,要春风化雨,要慢慢解决。现在杨坚会听吗?遗憾的是,他没听,马上怒气回了,“君书生,不足与议此”。照杀不误。把周文帝子嗣明帝,武帝宣帝所有的子嗣通通杀掉了,还有一些很远的宗室。还开始疏远李德林。可以看出,杨坚的宽容不稳定,他性格中有猜忌残酷的一面;对李德林这些儒家知识分子与文化有怀疑。他到底是什么态度?隋文帝是权,现时严酷是真正的政治特色。对儒家文化是缺少真正的教养。大隋是带着朝气与肃杀之气而来的。隋会走向何方呢?看下集。
欢迎光临 草根学园 (http://caogenleyuan.six168.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