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Board logo

标题: 百家讲坛《蒙曼说唐》长恨歌之长恨悲歌(三)范阳起兵 [打印本页]

作者: 唐明皇    时间: 2013-4-22 07:31     标题: 百家讲坛《蒙曼说唐》长恨歌之长恨悲歌(三)范阳起兵

天宝十四载11月份,安禄山有一天就把手底下的将军都召集起来了,在他们面前拿出一封所谓的敕书来,然后说,我奉到密旨,皇上让我到朝廷里去讨伐杨国忠去,你们都得跟我去。这样呢又经过了几天准备,到11月的9日,安禄山就率领着自己手下的士兵还有他俘虏的那些奚,契丹等等少数民族的归顺兵一共15万人,号称20万,打着讨伐杨国忠,清君侧的旗号从范阳起兵,造反了。影响大唐乃至整个中国历史的安史之乱就此爆发。

因为太平日久,唐朝上下还认识不到战场的残酷性,对安禄山的反叛,还有一些轻敌。将军封常清出征迎敌,但马上就发现自己的队伍素质太差,这样的队伍,对付安禄山的虎狼之师,几乎是打不赢的,但他知道打不赢也要打,因为,他的身后就是洛阳,大唐帝国的东都。所以这仗是一定要打的,怎么打呢?封常清知道,洛阳以东100多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口叫虎牢关,封常清就在这儿安营扎寨,打算依托关口保护洛阳。那么他刚刚在这儿驻好军,安禄山的兵就已经下来了。安禄山的兵是以骑兵为主的,而封常清带的都是刚刚拼凑起来的步兵,他哪里能够禁得起骑兵的冲击,所以几乎是一触即溃,连连败退,马上就败退到洛阳城边上。

那我们也知道,虽然说封常清招募的是一群市井子弟,但是毕竟就是在洛阳本乡本土招募的,现在保卫家乡,这些市井子弟也算是拼命了。可是,关键是两军实力相差太悬殊,他们再怎么拼命也打不过,就没有一仗是打赢的。

封常清带着残兵和大将高仙芝会合,在潼关驻扎下来,但唐玄宗听信宦官挑拨之言,两军阵前杀了封常清和高信芝,那么,潼关能守住吗?安禄山的叛乱,会给唐朝带来多大程度的伤害呢?中央民族大学蒙曼副教授将带您走近大唐玄宗时代。敬请关注系列节目《长恨歌》之《长恨悲歌》第三集《范阳起兵》。
作者: 唐明皇    时间: 2013-4-22 07:32


作者: 唐明皇    时间: 2013-4-22 07:32

公元755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打碎了唐玄宗的盛世之梦,也彻底改写了大唐乃至整个中国的历史。这场风暴就是安史之乱。那么,这场巨大的风暴到底是怎样爆发的呢?唐玄宗君臣又将如何应对呢?

天宝十四载八月之后,安禄山手下的士兵开始莫名其妙地改善生活了。隔几天就有酒喝,有肉吃。最近又没打什么仗,干吗总犒劳战士呀?士兵一边吃,一边心里也犯嘀咕。十一月初,这个谜底终于揭开了。这一天,安禄山把手下的将军召集起来,拿出一封所谓的敕书,说:“有密旨,令禄山将兵入朝讨杨国忠,诸君宜即从军。”将军们一听,都面面相觑。皇帝陛下让我们将军去打宰相,这也太神奇了吧?可是虽然有人怀疑,但是,谁也不敢说什么。十一月九日,经过几天紧锣密鼓地准备,安禄山率领自己手下的将士,连同奚、契丹等等归附的少数民族士兵一共十五万人,号称二十万人,打着讨伐安禄山的旗号从范阳起兵,造反了!改写整个唐朝乃至中国历史的安史之乱就此爆发。那么,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局,唐玄宗君臣会做出怎样的反应呢?

唐玄宗是什么反应啊?一开始,唐玄宗根本就不相信。因为这么多年来,已经有不少人跟他汇报过安禄山谋反的事情了,每次都证明是虚惊一场。这一次,玄宗觉得,没准还是安禄山的对头在谎报军情。所以,不用理睬。马照跑,汤照泡,舞照跳。但是,接下来的几天,安禄山攻城陷地的消息逐渐密集起来了,到十一月十五日,唐玄宗终于明白,这一次,安禄山是真反了!这时候,距离安禄山起兵,已经都有一星期了。所以,用两个字概括唐玄宗的反应,那就是迟钝。

皇帝的反应迟钝,宰相杨国忠怎么样呢?说来难以置信,杨国忠的第一个反应居然是得意。他不是早就说过安禄山要谋反吗?现在自己的预言变成了现实,他打心眼里佩服自己有先见之明,按照《通鉴》的说法,就是洋洋有得色。国难当头,一个宰相居然幸灾乐祸,这已经够雷人的了吧,更雷人的是他接着发表的高见。他说:“今反者独禄山耳,将士皆不欲也。不过旬日,必传首诣行在。”要知道,安禄山准备造反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就在天宝十四载的年初还把一批汉族将领换成了胡人将领,内部早就铁板一块了,杨国忠凭什么说只有安禄山想造反,将士们都不愿意呢!所谓十天半个月就自然会有人把安禄山的头送来,不是痴人说梦么!

不过,宰相虽然说得轻松,但他毕竟是个文官,没打过仗,唐玄宗还是觉得不踏实。将领们会怎么看这个问题呢?这时候,正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入朝,这是个有实战经验的人,唐玄宗马上就召见他,向他询问讨贼方略了。封常清是怎么回答的呢?他信心十足地说:“今太平积久,故人望风惮贼。然事有逆顺,势有奇变,臣请走马诣东京,开府库,募骁勇,挑马棰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献阙下!”什么意思呢?如今天下太平已经很久了,人们害怕打仗,所以望风而逃,开始可能会有失利。但是,事情在道义上有顺有逆,逆不胜顺,所以,我相信形势会发生出其不意的转变。如今,我请求到东都洛阳去,开府库募兵,然后跃马跨过黄河,跟敌人决一雌雄!您就数着日子等我吧,我很快就能把安禄山的首级给您献上!这话说得怎么样?太动人了,千载之下读起来,还是觉得豪气干云。一听封常清这么说,唐玄宗心里踏实了不少。这样一来,整个朝廷都弥漫着一种的乐观情绪。

可能大家要奇怪了,安禄山可是兼领三镇的节度使啊,手下兵强马壮,唐玄宗君臣怎么会这么轻敌呢?唐玄宗固然可以说是年老昏聩,杨国忠也可以说是昧于形势,见识浅薄,封常清毕竟是一个将军啊,对战争形势应该很敏感才是,他怎么也说大话呢?我想,关键是因为他太不了解内地形势了。封常清从小在西域长大,后来又当了河西节度使。看惯了边疆地区那些身手矫健,性格刚强的百姓,所以,他觉得,只要朝廷肯出钱,那么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再配上他这么一个杰出的将军,安禄山不足平也!可是,他不知道,府兵制瓦解之后,中原的老百姓早不知道打仗是怎么回事了,就算重赏,也召不来勇夫了!

既然上上下下都很乐观,那就打吧,唐玄宗从华清宫回到长安,马上进行战略部署了。既然封常清说可以“计日取逆胡之首”,唐玄宗当即任命他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到东都洛阳招募士兵,抵抗安禄山。可能有人要说,这范阳、平卢节度使不是安禄山吗,怎么又任命给封常清了?很简单,这是激励封常清呢,现在这两个头衔固然是个虚职,但是,你能打败安禄山,就可以变成实职。封常清接受任命之后,马上就到洛阳去了,准备向东迎战安禄山。这算是唐朝派出的先遣队。

光有先遣部队还不够,还得有主力部队。封常清走后,玄宗又任命儿子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率军东征。这支军队由皇子挂帅,可以看出玄宗的重视程度。为了组建这支军队,唐玄宗把家底都拿出来了。长安城里的禁军,刚刚从各个藩镇赶来勤王的军队还有临时招募的市井子弟全都编进了军队之中,一共凑了五万人,这也就是中央当时能拿出来的全部兵力了。这五万人由高仙芝率领,驻扎在陕郡,就是今天河南的三门峡市西边,准备增援封常清。这个战略部署是否合理呢?应该还是不错的。特别是两个将军的人选,也算是第一流的了。要知道,高仙芝和封长清可都是西北名将,而且,还是一对黄金搭档。这两个人的经历,都非常传奇。高仙芝是高丽人,长得高大俊秀,跟偶像剧演员似的。少年时就跟随父亲到安西从军,才二十出头就已经当到了将军,在西北边疆威名赫赫,帕米尔高原,兴都库什山脉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号称山地之王。封常清的经历就更传奇了。他原本是中原人,从小父母双亡,跟着外祖父生活。可是,外祖父不知犯了什么罪,被流放到安西,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库车去充军了。封常清也只好追随外祖父到了安西。不过,外祖父虽然犯了罪,但本来也是读书人。没事就教封常清念书,这样一来,封常清虽然在边陲长大,但是,受的教育倒还不错。可是,没过几年,封常清的外祖父死了,他得自己找饭吃了。到哪儿找呢?当时,高仙芝已经当到了安西都知兵马使,每次出门,身边光是文字秘书就有三十多人,而且个个衣着光鲜。封常清一看,非常羡慕,也想当高仙芝的秘书。就写了一封自荐信给高仙芝。高仙芝看看自荐信,觉得不错,面试一下吧。结果一看封常清,立刻灰心了。

封常清从小营养不良,长得非常瘦弱,这也罢了,关键是他还有残疾。一只眼睛斜视,一条腿还短一截,走路一瘸一拐的。这面试哪能通过呀。当即就回绝了。可是,封常清不屈不挠,第二天又来了。高仙芝是个懂礼貌的人,也不愿意刺激他,就说,对不起,我这里文书已经满员了。没想到,封常清一听这话,勃然大怒,说,我看你是个人物,才来找你。没想到你居然以貌取人,你就不怕失去一个杰出的人才吗?听完这段慷慨陈词,高仙芝什么反应啊?没什么反应,扭头就走了。说,你是不错,可是我这不缺人,你还是另谋高就吧。高仙芝是不缺人才,可封常清缺饭碗啊,怎么办呢?封常清就在高仙芝家门口打上持久战了。从早到晚等在高府门口,只要看见高仙芝,就跟他求职。这样呆了几十天,终于有一天,高仙芝实在顶不住了,只好让他当了文字秘书,但是,也只是给他一碗饭吃而已,并不看好他。

可是,后来发生了两件事,一下子就让高仙芝对封常清刮目相看了。什么事呢?第一件,有一次高仙芝奉命出征,把封常清留在军部了。回来之后,发现封常清已经把捷报写好了,而且,捷报里面叙述高仙芝在哪个地方驻扎,哪个地方迎战,采用什么谋略,获得什么战果,都清清楚楚,简直像他亲眼看见一样。就算高仙芝自己写,也不可能比这更好了。这说明什么问题呀?封常清颇有谋略,懂得用兵!从此,高仙芝就高看他一眼了。每次出征,都让封常清当留后,相当于代理节度使。就在留后这个岗位上,又发生了第二件事。封常清不是出身低吗?眼看高仙芝这么抬举他,有一个人不服气了,谁呢?高仙芝乳母的儿子。这家伙仗着和高仙芝关系特殊,根本不把封常清放在眼里,有一次,封常清在前面走,他骑着马从后面一溜烟就过去了,根本不下马。这不是无视长官吗!

封常清回到节度使使院,就把他召来了,说:我起自寒微,你当然清楚得很。但是,如今节度使信任我,让我当留后,你这样轻视我,我的工作可就不好开展了!我只好借你的命用一用,来整肃军容!说完把他拿下,痛打了六十大板,打死了。高仙芝的妻子和乳母在外面拍打大门,连哭带喊,封常清根本不理。等高仙芝回来了,封常清再见到他,连提都不提这件事。高仙芝呢,也不再提起。但是心里对封常清更加肃然起敬了,这家伙,不仅有谋略,还有威仪,是个当将军的料啊。就不断地提拔他。再到后来,高仙芝调离,封常清就继任安西节度使。我们说这些什么意思啊?这两个人都是难得的军事人才,封常清敢于担当,高仙芝心胸开阔,两个人都是百战余威,可以说是大唐最有力的两个将军了。另外,他们俩长期合作,相知甚深,让他们配合作战,应该是效果最好的。所以,唐玄宗对他们也寄予了厚望,高仙芝出发的时候,唐玄宗甚至亲自送行。

那么,他们俩是否能像唐玄宗希望的那样,把安禄山消灭掉呢?封常清一到洛阳,就知道不行了。为什么呀?第一、他的兵太少了。他不是说要开府库,募壮士吗?现在府库倒是开了,可是,并没有那么多人来应募,招募了半个月,也才招到六万人。安禄山的兵马有多少?十五万。这不是明摆着寡不敌众吗!第二,也是更重要的,他的兵战斗力太差了。全都是市井子弟,打球可以,打仗就不行了。兵少、兵差也罢了,如果多有一点时间,还可以再招募,再训练,问题就是,封常清还面临着第三个困境,就是安禄山推进得太快了。我们讲过,安禄山是河北道采访处置使,整个河北地区的官都是他提拔的。所以,他从范阳一路往南打,基本上没有遇到任何有效抵抗。按照《通鉴》的说法就是:“所过州县,望风瓦解,守令或开门出迎,或弃城窜匿,或为所擒戮,无敢拒之者。”进入河南之后,倒是出了他的辖区了,而且,为了对付安禄山,唐朝刚刚任命了河南节度使,应该有抵抗了吧。有抵抗不假,可是力度太小了。这也难怪,自从府兵制解体之后,中原就没有武备了,好多武器都是现从仓库里拿出来,早就朽了,战士们只好拿木棒当兵器,这能有多大杀伤力呀。武器不行,人也不行。安禄山打荥阳的时候,荥阳守军倒是抵抗了,可是,他们没见过战争啊,一听见安禄山那边战鼓敲得振天响,胆子都吓破了,从城墙上纷纷往下掉,按照《通鉴》的说法是“自坠如雨”。这怎么能挡住安禄山的铁蹄呢!这样一来,不到一个月,安禄山就已经快到洛阳了,封常清还那里有训练的时间!所以,仗还没有打,封常清已经知道没戏了。

可是,事已至此,也只能是破釜沉舟了,准备打吧。怎么打呢?洛阳以东一百多里有一个重要的关口叫做武牢关,封常清就在这安营扎寨,打算依托关口,坚守洛阳。刚刚到了武牢,安禄山的军队也过来了。要知道,安禄山的主力可是骑兵啊,经营了这么多年,各个如狼似虎,封常清这支刚刚组建起来的步兵哪是他们的对手!连连败退,很快就退到洛阳城了。要知道,封常清这支部队可就是洛阳本地招募的,虽然说都是市井子弟,为了保卫家乡,也算拼命了,可是,两军的实力相差实在太悬殊了,虽然英勇阻击,可是没有一仗打胜的。按照《通鉴》的记载就是,“战于葵园,又败;战上东门内,又败。……战于都亭驿,又败;退守宣仁门,又败。”一句话,就是屡战屡败。到十二月十二日,安禄山的军队已经从四面八方杀进洛阳城了。再打下去,好不容易聚起来的几万人都要拼光了。怎么办呢?封常清只能是推倒洛阳城西边的围墙,向西撤退。官军撤走了,洛阳也就算失陷了。安禄山纵兵烧杀抢掠,正好那天下大雪,皑皑白雪上到处都是一片一片殷红的血迹。这时候,大诗人李白正在庐山隐居呢,听说洛阳失守,真是五内俱焚。他在《古风》里写道:“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当年他写“云想衣裳花想容”的时候,大唐是何等风流富贵呀!如今成了这个样子,谁能不痛心呢。

封常清不是从东都洛阳一路向西撤退吗?撤到那里去了呢?他撤到陕郡,跟高仙芝汇合了。本来想在那儿依托大部队再打,可是一看高仙芝的士兵,封常清更泄气了。所谓的主力部队跟自己的差不多,也是拼凑起来的杂牌军,而且才只有五万人,这仗还怎么打呀!想来想去,封常清对高仙芝说:“常清连日血战,贼锋不可当。且潼关无兵,若贼豕突入关,则长安危矣。陕不可守,不如引兵先据潼关以拒之。”什么意思呢?三层意思。第一、安禄山兵锋太盛,硬拼不是办法。第二、陕郡无险可守,以我们目前的兵力,根本守不住,徒然消耗有生力量。第三,陕郡有兵无险,西面的潼关倒是有险无兵,无人把守。潼关可是首都长安唯一的一道屏障,万一敌人突破我们的防线抢占潼关,长安也就保不住了!因此,我们不如放弃陕郡,利用现有兵力退守潼关!

封常清这个建议,高仙芝怎么看待呀?我们刚才说过,高仙芝和封常清可是老搭档了,他太了解封常清,也太信任封常清了,他的判断不会有错!现在朝廷只有这么一点兵力,一定要用在刀刃上。想清楚这点,高仙芝决定,不打了,主动撤退到潼关去!两个人赶紧组织兵力撤退到了潼关,在那里整修装备,准备死守。高仙芝和封常清赶到潼关太即时了。事实上,他们刚刚站稳脚,安禄山的先头部队就已经到了潼关了,看看高仙芝他们已经在那里防守,只好悻悻然地撤回去了,真是好险啊。

可是,到这个时候,战争发展的形势可是和朝廷当初的判断相去甚远了。当初封常清说要“挑马棰渡河,计日取逆胡之首献阙下”。现在呢?不仅没能打到安禄山的老家去,反倒丢城失地,退到离长安不远的地方了。相反,安禄山那边倒是一路凯歌行进。刚才我们不是说过天宝十四载年底安禄山占领洛阳了吗?就在天宝十五载正月初一,安禄山举行盛大仪式,在洛阳当了皇帝,定国号为大燕。两相对比,唐朝这边的状况真是惨不忍睹。是不是这样呢?其实也不尽然。这个时候固然安禄山气势很盛,但是,唐朝也开始出现一些利好的迹象了。什么迹象呢?

首先,因为封常清的建议和高仙芝的决策,潼关守住了,这就给长安上了一道保险。其次,随着时间的推移,安禄山的后方出问题了。我们说过,安史之乱并不是官逼民反的产物。相反,它发生在唐朝全盛时期。所以,当是的老百姓并不恨唐朝。虽然变乱初期,他们在安禄山的淫威之下被迫屈从,但是,没过多久,抵抗运动就广泛开展起来了。从河北到河南,到处都有人起兵反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大书法家颜真卿了。颜真卿别看是文人出身,但是,钢肠铁骨,第一个拉起了抵抗的旗帜,而且,四处派人联络,组织各郡反抗。本来,唐玄宗听说河北各郡都跟着安禄山跑了,非常伤心,说:河北二十四郡竟无一义士耶?后来听说颜真卿还在抵抗,不仅大为感慨。就是在他的组织领导下,河北二十四个郡有十七个郡都重新归顺了朝廷,他们推颜真卿为盟主,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抵抗叛军,安禄山的后方非常不稳。




欢迎光临 草根学园 (http://caogenleyuan.six168.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