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Board logo

标题: 百家讲坛 崇祯那些年(九)温体仁的心思 [打印本页]

作者: 帝王脸谱    时间: 2014-2-22 17:15     标题: 百家讲坛 崇祯那些年(九)温体仁的心思

百家讲坛 崇祯那些年(九)温体仁的心思

  在袁崇焕被处死的原因中,有一点非常重要,崇祯皇帝怀疑袁崇焕与朝中大臣勾结,形成朋党,然而,最终的结果表明,并无此事,但事已至此,已经无法挽回,大明王朝失去了一个干将,而此时的皇宫内却异常复杂,内阁成员之间的争斗反复无常,你方唱罢我登场,其中尤以内阁大臣温体仁的最为奸猾。

    他一方面炮制罪名,导致了袁崇焕的最后被杀,另一方面他又频频向内阁大臣们发难,所有的目的就是为了当上内阁首辅,那么,温体仁的目的最终会达成吗?厦门大学傅小凡教授和您一起走进那段令人触目惊心的历史变革中,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崇祯那些年》之《温体仁的心思》。
作者: 帝王脸谱    时间: 2014-2-22 17:16


作者: 帝王脸谱    时间: 2014-2-22 17:16

百家讲坛 崇祯那些年(九)温体仁的心思

  在袁崇焕被处死的原因中,有一点非常重要,崇祯皇帝怀疑袁崇焕与朝中大臣勾结,形成朋党,然而,最终的结果表明,并无此事,但事已至此,已经无法挽回,大明王朝失去了一个干将,而此时的皇宫内却异常复杂,内阁成员之间的争斗反复无常,你方唱罢我登场,其中尤以内阁大臣温体仁的最为奸猾。

    他一方面炮制罪名,导致了袁崇焕的最后被杀,另一方面他又频频向内阁大臣们发难,所有的目的就是为了当上内阁首辅,那么,温体仁的目的最终会达成吗?厦门大学傅小凡教授和您一起走进那段令人触目惊心的历史变革中,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崇祯那些年》之《温体仁的心思》。

     崇祯公开宣布袁崇焕的罪状,其实是借口。要杀袁崇焕另有原因。这与朝廷重臣有关,这是钱龙锡,东林党的领袖。第一任内阁大学士。专门负责清理阉党案。当崇祯发现袁崇焕与钱龙锡走得近时,心中不舒服。这为他的死埋下了隐患。这涉及崇祯的心结。估计历代皇帝都有这种心绪。怕自己的大臣们结成朋党。袁崇焕是边关大帅,手中有重兵,钱龙锡是重臣,掌握大权,威望也高,要是结成朋党,对付皇帝,崇祯想想都怕。要杀,就是认定二人间是朋党关系。那么二人都不能放过。宣布钱龙锡私结边臣,蒙隐不举,令廷臣议罪。大臣们纷纷请求时,崇祯帝大怒,钱龙锡蒙蔽了大家,从今往后,谁敢结党营私,决不饶恕。崇祯要杀袁崇焕,就是想震慑敢于结党营私的人。那么二人间到底是不是朋党关系?我曾说过崇祯对袁崇焕是非常信任,简直是言听计从。二人是他的臂膀。立过大功,清理阉党,收复辽东失地。虽然走得近,但并不怀疑他们结党的。是从钱龙锡辞职后开始怀疑。钱龙锡辞职回家后,阉党分子不甘心。史范上疏弹劾说他收受了贿赂。藏在亲家家里。皇帝相信了,一搜,没搜到。从此怀疑二人间关系不一般。立即下令,立刻查清楚,在杀毛文龙上二人是什么关系。锦衣卫连忙提审。呈口供给崇祯皇帝。这更让他相信二介朋党。袁崇焕能承认,恰恰相反,间袁崇焕是否密谋了?袁崇焕说完全是自作主张,与钱龙锡毫无关系。这本说清了。崇祯应该饶了他。恰恰是这个态度,让崇祯相信他们是朋党。因为二人关系太铁了。袁崇焕一副为朋友两肋插刀样,让他相信二人是朋党。袁崇焕的死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钱龙锡死里进生:袁崇焕死后十五天,六十多大臣开会,讨论处理钱龙锡。结果是,杀毛文龙与他无关。但是钱龙锡对此没有察觉,所以罪责难逃。皇帝看着办吧。显然大臣不同意处置。这种讨论结果让崇祯下了决心,把钱龙锡打入大牢。大臣们的同情也让皇帝心中不舒服。有关方面秉承这种主意,判为大辟。也就是斩首。这本是秋后的事,却来个决不待时。看得出急切。收拾好刑场了,这时,突然接到圣旨,无逆谋,令长系。还是长期关起来吧。崇祯皇帝为什么这样改变呢?正是钱龙锡写的上疏救了自己。上疏说了些什么?“斩帅一事,袁崇焕自知,专杀有罪,借临别时,无心间答一语,为分过之地。”用这段谈话为自己分担罪责。钱龙锡怀疑袁崇焕出卖了他。也难怪。阉党是怎么知道的。无非是想供我出去。恰恰是这种态度,让崇祯相信他们不是朋党。他咬了袁崇焕,二人没有默契呀。这种态度与袁崇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钱龙锡咬袁崇焕是他不死的原因。崇祯也明白二人不是朋党,可是晚了。袁崇焕被杀了,大错铸成了。他有苦难言。这是他一生最大的错误。袁崇焕被杀后,上升趋势就此打住了。中兴的愿望就破灭了。

    这种打击朋党的努力,还有更深远的负面影响。不愿意看到大臣们团结的心态被人利用了。这就是温体仁。因为他想往上爬。他在万历时就是朝中大臣了。是三朝元老了,他想当内阁首辅,却一直没机会。他觉得现在来机会了。可以随意攻击拦住自己的人,他可以大肆排斥异己。这反而让崇祯更信任他。果然,温体仁如愿以偿地入阁了。他还不满,想当首辅,这相当于宰相。首先得打倒成基命。这人七十多了。快退休了。可是温体仁等不及了。唆使人上疏弹劾说他,闭门高坐,巧为卸任。成基命面对这些,上疏为自己辩护。言官们不停地上疏。成基命上疏辞职。崇祯好言挽留,他坚决不干。只好接受了。内阁首辅的位置出来了。可是温体仁没当上。周延儒当上了。皇帝喜欢他,是因为他有见解。比如崇祯元年,宁远前线置出来了。可是温体仁没当上。周延儒当上了。皇帝喜欢他,是因为他有见解。比如崇祯元年,宁远前线士兵因为军响哗变了。周延儒请求被发。大臣说动用国库。周延儒说,边关士兵是防备敌人。现在反过来得防他们了。一哗变,就补,还有完吗?是要补发,但得有长久之计。几天后,皇帝间他计策。周延儒说,最好使用粟。因为山海关处盛产。只要屯田,不缺。崇祯一听,觉得有见解,从此特别器重。第二个特点是敢说真话。与温体仁打小报告不一样,他总是当面诋毁。他当着皇帝与大臣们的面,对王洽说,作为兵部尚书,平常不加强战备,敌人来了一塌糊涂,哪有这样的尚书?崇祯下令把王洽谈打入大牢。崇祯觉得他敢说真话。三是没人缘。在朝廷上孤立,恰恰皇帝觉得没有朋党。周延儒入阁了。

    混体仁设计扳倒周延儒:虽然温体仁没当上,周延儒成了他第二个对象。周延儒对他一直挺好。二人都当过礼部侍郎,二人常一起打击政敌。温体仁入阁还是周延儒推荐的。温体仁开始拆他的台。一天来到钱龙锡家,看望他。周延儒说,皇帝生大气了,为了救你,我们费了大劲了。钱龙锡感激。温体仁也来了。钱龙锡就重复了一遍。幸亏你们相救。温体仁听完后,毫无表情,平淡地说,皇上根本没生气。意思是这事根本不存在。钱龙锡一听,就生气了。他撒谎干嘛?温体仁不说话。钱龙锡就此对周延儒非常反感。这事在朝中传开了。温体仁诚实。这在舆论上胜了一筹。当然要扳倒,这不行。温体仁寻找机会。会试开始了,主考官应该是礼部负责人。周延儒非要当。温体仁觉得不对劲了。你不合常理。觉得一定有文章,就指使亲信盯着点。真没失望。周延儒让亲信在封闭试卷时记下了考官,跟阅卷的记住,老朋友的儿子取得了会试第一。这下好了。这是考场舞弊。于是上疏弹劾。周延儒听到风声了,这下全完了。最后一咬牙,揣上试卷,面见皇帝。一看,很好。我想给第一,行吗?皇帝答应了。崇祯这样答应,太武断了。其实是因为太信任了。周延儒就借这个,把朋友的儿子排为第一了。他巧妙地逃过了这场风波。第二个机会来了,毛文龙旧部又叛乱了。消息传进京城,讨论如何应付。温体仁指使上疏,孙元化行贿,收买了周延儒。太绕了。崇祯不相信。又没得逞。

    扳倒周延儒:皇帝对周延儒如此信任,周延儒就不知天高地厚了。他本性就张狂。四岁时,爷爷背他上街,看到牌坊时说,我将来做宰相,立哪儿呢?爷爷责怪他。还真说准了。当了宰相后,他在崇祯宠信下,更张狂。他当着人家的面说,皇上不过是面子,更多的事是我说的算。这被温体仁上疏了。言官当场把见证人都找来。周延儒只好辞职。就这样,被扳倒了。温体仁当上了内阁首辅。可是,温体仁感到了更大的压力与不安。因为崇祯不长久信任内阁成员。他更换了十九个内阁首辅。温体仁上台后,就想办法维护地位。怎么个维护法?就是装病。老这么装病,皇上就动了换人的念头。有一天,皇帝突然想到,出题考试,来提拔。除了温体仁外,各部尚书,都到场了。参加考试的都准备就绪了。写一份奏疏。第二天一看考卷,怎么没有文震孟的?说他不愿意。调来档案。几天后宣布任命他为内阁大学士,立即入阁。大家愣了。没想参加的选为内阁成员了。显然崇祯是想破格提拔文震孟。这个人是天启年间的状元。有才华,为人正直。当时弹劾魏忠贤时贬为平民。后来官复原职。皇帝让他讲儒家经典。文震孟常在讲课之余提醒皇帝,小心阉党的反复。皇帝想把他选拔到内阁,帮他打理朝政。可是文震孟耿直,人际关系不太好。想推举出来,不可能。再说,崇祯想绕过传统方式来提拔。因为逃避不了人际关系。崇祯不管这些,破格提拔了。皇帝涮了所有考试的人员。温体仁连忙上班来了。因为他太了解文震孟的能力了。他觉得这是要换自己了。他将采取哪些措施呢?




欢迎光临 草根学园 (http://caogenleyuan.six168.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