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Board logo

标题: 百家讲坛《蒙曼说唐》长恨歌之盛世危情(四)宰相纷争 [打印本页]

作者: 唐明皇    时间: 2013-4-21 20:04     标题: 百家讲坛《蒙曼说唐》长恨歌之盛世危情(四)宰相纷争

开元初期,唐玄宗知人善任,任用了姚崇、宋璟等一批贤相,国家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然而随着这批贤相的下台,继任的宰相素质就下降了,非但再也没有创造“姚宋”那样的业绩,而且还像中了魔咒一样,彼此纷争不已。把唐玄宗的朝廷搞得乌烟瘴气。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唐玄宗任用了哪些人当宰相呢?

杜暹和李元纮尽管有着共同的优点,但却没有合伙搭班子的缘分,争争吵吵毁掉了两人的政治前程。他们俩下台了,宰相的位置不能因此闲置啊,要谁来补缺呢?依照常理来讲,既然李杜纷争让唐玄宗也伤了不少脑筋,那么下一届宰相,一定要找能相互配合的,那么唐玄宗到底会起用谁呢?新一届宰相班子相处得又怎么样呢?

让萧嵩和裴光庭当宰相,唐玄宗也是用心良苦,希望俩人能够互相搭配、报效朝廷,况且俩人又都是亲戚,总有些情分在里头,合作应该不成问题,然而现实还是打碎了唐玄宗的幻想。现在裴光庭死了,谁来接替他当宰相呢?怎么样才能保证这个继任者和萧嵩亲密合作呢?

唐玄宗在一届又一届的宰相问题上,伤透了脑筋。在裴光庭死后,他甚至放开手脚让萧嵩自己选择,可见唐玄宗对这个问题已经无可奈何。但是即便如此,萧嵩和他自己选择的宰相韩休仍然难以相处,那么事情到了这个份上,唐玄宗会怎么处理呢?萧嵩和韩休之间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呢?

中央民族大学蒙曼副教授将带您走近大唐玄宗时代。敬请关注系列节目《长恨歌》之《盛世危情》第四集《宰相纷争》。
作者: 唐明皇    时间: 2013-4-21 20:04


作者: 唐明皇    时间: 2013-4-21 20:04

  画外音:开元初期,唐玄宗知人善任,任用了姚崇、宋璟等一批贤相,国家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然而,随着这批贤相的下台,继任的宰相素质就下降了许多,非但没有创造“姚宋”那样的业绩,而且还像中了魔咒一样,彼此纷争不止,把唐玄宗的朝廷搞得乌烟瘴气。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回事呢?唐玄宗为什么为任用这样的人当宰相呢?

  蒙曼:现在有句话叫“家合万事兴”,说得很有道理。可是到了开元中期的时候,他不仅家庭不稳,家奴纷争,甚至在朝廷里,宰相里的纷争也没有停止下来。自从张说下台之后,唐玄宗任命的宰相就跟中了邪一样,哪一届都得吵架,而且吵得都很厉害。这是什么回事呢?我们一组组讲起。第一个打架的宰相,一个叫杜*,一个叫李元纮。张说下台后,唐玄宗就任命这两个接班。在当宰相之前,李元纮是户部侍郎,杜*是安西副大都护,一个是财政官员,一个是军事官员。

    财政与军事是开元中期政治重心所在,任命这两人当宰相,是工作搭配之间的关系,除了工作搭配之外,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这两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非常清廉、俭朴。我们知道,张说下台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贪污受贿。从这事之后,唐玄宗就想惩前毖后。这次挑宰相,一定要找一个比较清白的。李元纮和杜*都非常符合这个要求。李元纮虽然当了宰相,但是不修房子,家里的老房子又旧又破,今天掉了一块砖,明天又掉一片瓦,住得很差。出门也特别不体面,别人当官了,出门都是轻裘肥马,这李相公出门带一个老仆人,穿得破破烂烂的。这么一对走在街上,人们都觉得,咱们大唐帝国这么富裕,怎么宰相搞成这个样子。宰相钱可弄得不少,那李元纮的钱哪里去了呢?他就像陆怀慎一样,都散给了亲族。这是李元纮的先进事迹。杜*的先进事迹更突出,杜*年轻时在地方当官,卸任时走的时候,手下的小吏就给他送了一万张纸。那送这玩意干嘛,这就是我们今天的人不理解古代人。

    古代纸张很紧缺,一直都是手工生产,产量一直上不去,所以直到唐朝时候,这些纸张还是属于奢侈品,比方说现在看敦煌文书,好多都是写了正面又写背面,就是因为纸不够用。因为纸是稀缺资源,大家都争抢着要纸,好多官员卸任的时候,都把那些过期的,不再存档的公文带走。所以说当时给官员送纸可以说是一种行政惯例。这时候杜*要走,小吏从节余的纸张中拿出一万张给他,因为是行政惯例嘛,所以送的时候也是大大方方的送,没想着背着谁。那么,杜*对于这送礼,他是怎么处理的呢?他不好干脆拒绝,这样太不近人性了,所以杜*就从这一万张纸中抽除一百张,说你们的心意我领了,再说这么多纸我也带不走,也用不着,你们还是拿回去办公吧。我们说了送礼这事是公开进行的,所以他拒绝收礼这事,其实就是一场公演,所有当时送别的官员都知道了。我们还知道一句话叫“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

    官是到处流动的,所以自从杜*拒绝收礼之后,元论是到这里来当官的,还是从这里当官了出去到别的地方当官的,大家都在传诵这个故事。杜*的名气就越来越大了,后来清廉就成了杜*的一张名片。不过人就是这样,如果说荣誉太大之话,有的时候就会变成负担。杜*现在名声在外,他就得格外要求自己,他就觉得很多人很多事会对他的名声有所损害。谁可以损害他的名声呢?杜*认为他的亲戚就可能损害他的名声。刚才讲李元纮把吃饭以外的钱散给亲戚了吗,杜*他偏偏没有穷亲戚,他有富亲戚,他的亲戚个个都比他有钱,都想帮他一把,送他点什么东西,接受亲戚送来的东西也是对名声有损害的,所以杜*发誓凡是亲戚送来的东西一概不要。这样久而久之,亲戚觉得这人很矫情,很不好接近,不好跟他来往,他就变成了孤家寡人了。这也是为名所累啊。我们把李元纮和杜*的背景介绍了,大家觉得他们会不会相处得很好呢,理论上讲,这两个人应该相处得很好,首先,工作上各有所长,一个善于理财,一个善于管军事,这是可以互补的。另外在精神追求上,也是志同道合的,都是清廉君子,不正好惺惺相惜吗。事实是不是这样呢?不是这样。

     根据《旧唐书》记载,李元纮和杜*吵得相当厉害,清廉是清廉,但工作没法做,李元纮提出一件什么事,杜*保证反对,同理可证,杜*提出什么事,李元纮也反对。那他们吵架吵什么内容呢?史书根本没有记载,但我们可能推断,肯定是一些鸡毛蒜皮的不值得记载的小事。其实人吵架都是这样,开始是些具体的事情,后来就变成意气之争,反正就没什么实际意义了,最后吵来吵去,俩人最后撕破了脸,直接在皇帝面前就打了起来,你说我不是,我说你不是,反正就是人身攻击。这很没面子了,没能给官员做表率了,唐玄宗就讲,干脆你们就别干这工作了,你们也干不了这份工作,你们下台吧。第一对打架的宰相就这样下台了。

   画外音:杜*和李元纮尽管有着共同的优点,但却没有合作搭班子的缘分,争争吵吵毁掉了两个人的政治前程。他们俩双双下台,可宰相的位置不能空缺啊。那么要谁来补缺呢?按常理说,既然李杜纷争让唐玄宋伤了脑筋,那么下一任宰相一定要找能够互相配合的了。那么唐玄宋又起用谁呢?新一届宰相班子合作得又怎样呢?

   蒙曼:杜*和李元纮下台了,唐玄宗接着让谁当宰相呢,唐玄宗换了两个人,一个叫萧嵩,一个叫裴光庭,为什么让这两人当宰相,也非常有道理,这时候,萧嵩是军事专家,裴光庭是行政专家,仍然是互相搭配,专家治国。那他们又怎样呢?先说萧嵩,萧嵩有三个特征,第一,长得好,是个美男子。是当年南朝皇室的后裔,遗传基因很好,长年白皙高大。最长眼的还是他长了一把胡子,飘飘洒洒,跟关公似的。我们知道唐朝选官,讲究“身言书判”。身就是身材,言就是你说话是不是利索,书就是写字好不好,判就是你断个案子能不能成,这四个条件里,长相是第一位置的。

     因为萧嵩长相好,没少给他在仕途上加分。第二个特征是没文化。举个例子,与前面讲过的一个宰相苏廷有关系。唐玄宗励精图治,琢磨着让谁来当宰相,一直琢磨到半夜,这个苏廷也是他这么琢磨出来的,让苏廷当宰相是好不容易想出来的事,唐玄宗心急啊,等不了天亮,马上吩咐左右,去中书省看看,谁还在值班,把他给我叫来,现场给我起份任命苏廷当宰相的诏书,那天值班的人正好是萧嵩,就把他叫了过来。唐玄宗一看,这小伙子长得帅,写文章也一定好,就吩咐他,我想任命苏廷当宰相,你给我起草一份任命诏书。萧嵩说行啊,马上回到中书省起草去了,因为到中书省,那有参考书啊,过去那么多任命当宰相的诏书都在那里留有底,他可以回去照葫芦画瓢。没多久,参考了几个人的任命诏书后,他起草了一份,看了也不错,给唐玄宗拿来,唐玄宗一看,里头赞美苏廷的时候,有这么句话,说苏廷是“国之*宝”。那唐玄宗就好心提醒萧嵩,人家苏廷的爸爸就叫苏*,按中国人的传统,你不能对着儿子说爸爸的名字,这不礼貌,所以你把这“国之*宝”改一下。

    萧嵩说行啊,拿着诏书又往外跑,这时候唐玄宗就把他给拦住了,说一个字的事,你为什么还要回去,就现场改改吧,我就在那边等着你。萧嵩没文化啊,皇帝给他现场作文,没有参考书了,汗立刻就出来了,脑子里一片空白,手在不停地抖,笔墨水都点到了纸上了,就写不出来。那唐玄宗不知道啊,还在那边等着,等到了一会儿,萧嵩还不过来,再等一会儿,还是没有过来,心里就想,他是不是也把文章结构也改了,精益求精,肯定能改出一篇好文章来,那我先睹为快,我过去看看,悄悄来到萧嵩背后,一看,满纸又是汗水又是墨点子,真正写的字只有一个,那“国之*宝”确实改了,改成“国之珍宝”。唐玄宗给气得脸都青了,心想,就这么一个字,你至于这么费劲吗,就把萧嵩给请出去了。之后,唐玄宗把这诏书丢到地上,踩了两脚,说真是假有其表啊。这是说他没文化。我们知道,唐朝是一个崇尚文化的时代,特别是武则天之后,对文人很敬重,人要是没有文化是要受到歧视的。所以没文化,在仕途上也给他减分不少。那你看,萧嵩在仕途上有加分项,也有减分项,那到底他在仕途上顺不顺利呢。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因为他还有第三个特征,就是实干,行政能力强,办事还是比较妥当的。这特征在西北战场就表现出来了。

    开元初年,唐朝的西北战场出了大事了。当时先是吐蕃攻陷了唐朝的西北重镇瓜州,也就是现在的敦煌。接着回纥又趁火打劫,伏击了唐朝的军队,把当时的河西节度使王君*给杀了,王君*是唐朝安排在河西的一员勇将,不仅他勇敢,连他夫人也很勇敢,很会打仗。现在连王君*这么一员大将都被杀了,那河西地区马上人心惶惶,能不能守得住。这时候得赶紧派新的节度使去。那派谁呢?萧嵩当时当任兵部侍郎,好,中彩了,就是派他去河西安定局面。这是属于临危授命,得给人一定好处。所以唐玄宗给萧嵩提了一级,从兵部侍郎提到兵部尚书了,让他以兵部尚书的身份到河西去平定地方事态。萧嵩虽然文化不高,但他脑子够用,他知道要凭自己一个文人去跟人家吐蕃拼刺刀,肉搏战,肯定是打不赢的,只能在谋略上下功夫。可是要定谋略,得先调查研究,掌握敌方、我方情况。通过几天的调查研究,萧嵩看出来了,吐蕃为什么那么厉害,就是因为他们有一名大将,叫悉诺逻恭禄。这人有勇有谋,凡是对唐作战,都是这人主持打的。可这人在前线攻城掠地,那难免就有功高震主的嫌疑。所以吐蕃上层对他就不太信任。

     另外,他一路打胜仗,吐蕃后方也觉得唐朝人也比较好打的嘛,希望他往前打,越打越勇、越打越快,一路往东推进。可是他是前线的将军,他知道什么回事,唐朝并不是那么好打的,每打一仗他都慎重其事,因此这个战争进度就没那么快。后方希望他快,他前方希望节奏再慢一点。于是双方产生了矛盾,有了矛盾,又对他如此骁勇,有功高震主的怀疑,这就可以利用了。怎么利用?反间计啊。所以萧嵩就派人到吐蕃去散布谣言,跟前方战士说,悉诺逻恭禄他不可能往前打了,他不仅不会往前打,他还会往回打。大家知道,谣言散开来,比互联网还快啊。很快,这事情就传到吐蕃本部,吐蕃首领就知道了,很紧张,因为这一员大将打回来是很危险的。怎么办?就把悉诺逻恭禄召回来。召回来以后,也没有经过严格的审问,就匆匆忙忙地把他给处死了。很冤啊,就像明朝的袁崇焕一样。悉诺逻恭禄一旦被处死,前方的军心就立刻散了,他们都无法接受,我们这么英勇善战,结果回去就被处死,那谁还安心好打仗啊。所以接下来的几场战役都是吐蕃丢盔弃甲,一下子西北的局势就稳定下来了,瓜州城也守住了。

    捷报传到长安,唐玄宗高兴坏了。心想萧嵩这绣花枕头,居然在前线有出息了,对于萧嵩的看法一下子改变了。那么萧嵩打胜仗以后怎么处理呢?这时候已经不是姚崇、宋璟不赏军功的那个时代了。唐玄宗当时正热衷于军功呢。马上萧嵩就从前线给调回中央当任中书令,然后兼领河西节度使。一边是中书令,一边还让他一只眼睛看着河西局势。这个任命太重要了,因为中书令这岗位当时已经空缺了4年,自从张说下台之后这个岗位就一直空着。那有人说,杜*和李元纮干嘛,他们俩虽然是宰相,但是都是从同平章事的身份当的宰相,没有一个是中书令,唐玄宗觉得不配。现在有了萧嵩了,唐玄宗觉得这个位应该终于可以授给他了,不仅让他当了中书令,唐玄宗为了表达心中对萧嵩最热切的心情,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萧嵩的儿子,两个人成了亲家。那么萧嵩是宝贝啊,那唐玄宗让谁跟他搭班子呢。唐玄宗任命了一个叫裴元庭的人,我们讲唐玄宗封禅泰山时曾经说过,裴元庭给当时任宰相的张说出主意,说让突厥人跟着一块封禅,这样就解决了封禅过程中的安全问题,那就是裴元庭的主意。自从他出了这好主意之后,就成了重点培养对象。

    史部、兵部他都干过,可以说是非常有经验的行政方面的专家,特别擅长处理人事组织问题。这时候唐玄宗觉得让裴元庭给萧嵩搭班子非常好,他觉得这两个人肯定没有矛盾,因为这两个人有太多的共同之处:一是既有军事经验又有行政经验。虽然说萧嵩更则重于军事,裴光庭则重于行政管理,但是两个人说话都能互相听懂,谁也别想骗谁。这也就避免了因不了解对方的工作而引起的麻烦。二是两个人都是唐玄宗的亲戚,萧嵩与唐玄宗是姻亲,两个是亲家,那裴光庭的夫人就是武三思的女儿,而武三思就是唐玄宗的舅舅吗,所以唐玄宗与裴光庭也是姻亲关系,这三人转都是姻亲,亲戚之间就好说话了。唐玄宗觉得就凭这亲戚情分,两个人也不会再吵。三是两个人性格也很像,这两个人都比较沉默寡言,不善言辞。不善言辞不就不会吵架吗。唐玄宗觉得他们俩搭配没问题了。但事实上他们两个人也不合。按《旧唐书》记载“同位数年,情颇不协”,一块儿干宰相工作好几年,但是情感上非常不和。虽然没有公开互相吵架,但私底下都互相看对方不顺眼。那什么事看对方不顺眼,史书也没有记载,那我们仍然推断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反正性格、处理问题的态度都不一致。那不协调怎么办?是不是也像杜*和李元纮一样,让两个人同时下台。这次还真不是。因为在开元二十一年,裴光庭一病就死了。裴光庭死了,无论是唐玄宗还是萧嵩都松了口气,总算耳边清静了。可是死人固然不会吵架,不会工作,可他那份工作总得有人顶上来,那谁接替裴光庭的班呢?

   画外音:让萧嵩和裴光庭当宰相,唐玄宗也是用心良苦,希望两个人互相搭配,报效朝廷,况且两个人也都是亲戚,总有些情份在里头,合作应该不成问题。然而现实还是打碎了唐玄宗的幻想。现在裴光庭死了,谁接替他当宰相呢?怎样保证这位继任者与萧嵩亲密合作呢?

  蒙曼:唐玄宗现在也想明白了,干脆让萧嵩自己挑一个,他自己挑,肯定挑亲信,亲戚肯定不会跟他吵架。于是就把萧嵩叫来,说鉴于以往的情况,我不替你选搭档了,你自己挑,你说是谁就是谁。萧嵩一听,感动得热泪盈眶,心想,苍天啊,大地啊,终于迎来了萧嵩扬眉吐气了,我也能钦点宰相了。那让谁当宰相呢?回家琢磨了半天,选了一个叫王丘的人。这人也是封禅时唐玄宗钦点的爱民模范之一。萧嵩与王丘感情好,想让他来当宰相 ,可爱民模范精神境界就不一样。王丘说,我当地方官可以,当一般官员也可以,可是当宰相,我想我不够格,我管不了那么多事。怎么办呢?他说萧大哥,我给你推荐一个人。当时有一个尚书右丞叫韩休,他说这个人相当不错,我觉得他可以和你搭档。萧嵩想,韩休这个人就是一位忠厚长者,感觉也不错,还有既然是朋友推荐,朋友还能害他吗。他也没有了解韩休太多。

     第二天就把这事汇报给了皇帝,说我选择中了一个人,是尚书右丞韩休,这人忠厚善良,志存高远,我俩一定能够好好合作,绝不再给你添麻烦。萧嵩选择了韩休,那韩休是不是就跟萧嵩没有矛盾了呢?也不是,而且这两个人的矛盾比谁都大。因为韩休这人以前没有处在重要领导岗位上,大伙儿不了解他,他这人特别耿直认死理,别说是萧嵩,连皇帝他都敢顶。因为他想自己也是宰相,主任一事,总得有点业绩吧。有点急于求成的心态。举个例子,怎么顶撞唐玄宗的。

     当时有一县尉,让唐玄守看不顺眼,唐玄宗就责成韩休把他贬到地方去。可韩休当时正盯着条大鱼,这条大鱼叫程伯献,是位大将军,跟高力士是结拜兄弟,有了高力士的撑腰,他在唐玄宗面前也很得宠,为非作歹。韩休早就看他不顺眼,想把他除掉,就是没逮到机会,现听皇帝说要除掉一个小小县尉,韩休就说,这县尉是小官,犯的罪也是小罪,可是程伯献他是大官,犯的罪也是大罪,你怎么不先处理他呢?如果陛下处理程伯献,我也处理县尉。唐玄宗想,这那行,这一码是一码,你先给我处理这县尉。韩休说,我偏不,你这叫做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你只盯着小鱼,你不盯着大鱼,这那能成啊,这事主要我在,办不了。把唐玄宗搞得没脾气,而且被他搞得有点神经质了。什么叫神经质?当时是开元中期,国家比较富裕,所以唐玄宗没事就想搞一场打猎啊、办一个宫廷酒会什么的,搞点娱乐活动。声音稍大一点,他就说小点声,小点声,一会儿韩休听到了。可是不管他每次多么小心,可事后没多久,韩休肯定把谏书逞到皇帝面前,说皇帝你又错了。这样唐玄宗搞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神经衰弱了。那么韩休连皇帝的面子都不给,你想他能给萧嵩面子吗?萧嵩也是个老官僚了,难免有点官僚习气,做事比较圆滑,比较无可无不可。可韩休讲原则,他就看不惯这套,整天看着韩休一会儿巴结宦官,一会儿奉承皇帝,心里非常瞧不起。瞧不起就要斗争。怎么斗,跟以前一样,只要萧嵩提出什么事,韩休立马投否决票。一来二去,关系越来越僵,经常在皇帝面前争吵。

  画外音:玄宗在一届又一届的宰相问题上伤透了脑筋,在裴光庭死后,他干脆放开手脚,让萧嵩自己选择。可见唐玄宗对这个问题已经无可奈何,但即使如此,萧嵩与他自己挑选的搭档韩休仍然难以相处。那事情到这份上,唐玄宗会怎样处理呢?萧嵩与韩休会是怎样的结局呢?

  蒙曼:萧嵩这人心想,我怎么就引狼入室,推荐这么一个人。萧嵩咽不下这口气,想来想去,干脆使一招苦肉计算了,你不让我好过,我也不让你好过,要完咱俩一块完。有一天,也就是韩休当上宰相七个月后的一天,萧嵩就去找唐玄宗说,我已经老了,能力也不行了,我打算告老还乡,请批准我的辞职吧。唐玄宗一听,说萧爱卿,我没厌倦你啊,我觉得你也挺好的,干得也不错,你为什么要辞职呢?再干几年吧。皇帝提出挽留。这时萧嵩说“臣蒙厚恩,待罪宰相,富贵已极,乃陛下未厌臣,故臣得从容引去,君已厌臣,臣首领且不保,安能自遂”。说我在这当宰相,我也没咱高追求,富贵已经达到了极点,现在趁着自己还没招你讨厌时候就辞职,你还能给我一份安身立命之处,让我回家养老。

     一旦哪天你讨厌我了,我脑袋都保不住了,还谈什么辞职不辞职。说完这句话,眼泪跟着就流下来。这就是所谓的苦肉计。就是在皇帝面前表白:有人老在你面前挑拨离间,老在说我的坏话,我已经受不了了,既然我斗不过人家,我先辞职罢了。至于整我的那个人,你看着办吧。眼看着平时风流潇洒的老亲家,给搞得这么灰头土脸的,唐玄宗心里也是老大不忍。唐玄宗说“卿且归,朕须思之”。你先回去吧,我再想想看。想想看什么结果?唐玄宗批准了萧嵩的辞职报告。但同时也把韩休这宰相给免了。

     这两人同归于尽。我们讲了这三对宰相纷争,我们到底应该怎样看待这一时期。就是从开元十四年到开元二十一年,这几年时间朝廷里纷纷扰扰的情况。我觉得有两点值得我们注意。第一,这时的宰相整体水平不太高。他们有的是军事专家,有的是行政专家,在专项方面很不错,但论统观大局,就与姚崇、宋璟那几任宰相有好大差距。这是因为他们专业性强,全局性差,所以看事情往往才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才会觉得别人说不行。这就是这一时期宰相斗争比较激烈的一个原因。第二,在处理宰相问题上,唐玄宗既有失误的地方,也有清醒的地方。失误的地方是,宰相平庸,不是宰相的错,一定会是皇帝的过错。因为我们知道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好人有的是,关键是你皇帝会不会选。在开元前期,唐玄宗总能摸准时代脉搏,选合适的宰相,引领朝政向前发展。到了中期,他眼光似乎下降了。他清醒的地方,就是他还保持一种基本的人君之德,就是皇帝应该有的风范。

     举个例子,还是韩休的例子,在韩休当宰相时,有一天早晨,唐玄宗起来照镜子,照了半天,很沉重地把镜子放下,左右看出来他不高兴,就跟他说,陛下,自从韩休当了宰相,你可一天比一天瘦了,你干嘛不让他离开呢?唐玄宗说“吾貌虽瘦,天下必肥,萧嵩奏事常顺旨,既退,吾寝不安。韩休力争,既退,吾寝乃安。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就是我虽然瘦了天下因此会获利,萧嵩顺着我,我回去老睡不觉。韩休老驳我,可每次被他驳后,我回去睡觉睡得倒挺香。因为我知道,所有可能的情况都已经被他提前制止了,所以我任用韩休,不是为了我自己,而是为了天下百姓。这就叫做人君之德。就是选择宰相要考虑天下的利益,而不仅仅是我自身的利益。这是一种美德。另外,在他们宰相争执的时候,一块儿罢免,没有分亲疏,这也是一种美德。唐玄宗这两点都做对了,我们就说他还有非常清醒的一面。现在萧嵩和韩休两位宰相卸任了,新的宰相即将粉墨登场,这一届宰相又是何许人呢?




欢迎光临 草根学园 (http://caogenleyuan.six168.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