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Board logo

标题: 百家讲坛《蒙曼说唐》长恨歌之开元盛世(八)封禅大典 [打印本页]

作者: 唐明皇    时间: 2013-4-21 19:31     标题: 百家讲坛《蒙曼说唐》长恨歌之开元盛世(八)封禅大典

唐玄宗在三十岁时,成为了一个大权独揽的皇帝,当他四十岁的时候,开元盛世的画卷已经在他的领导之下徐徐展开。唐玄宗十多年殚精竭虑的紧绷状态终于可以放松一下了,是享受胜利成果的时候了。把国家治理成这个样子很不容易,他得给自己一个说法,也让天下人知道,他是一个伟大的皇帝。眼看着唐玄宗已经进入了志得意满的状态,一些洞察皇帝心思的大臣们动起了脑筋,那么这些大臣都是谁呢?他们会怎样说辞呢?

于是有大臣开始提出封禅,封禅是一种帝王受命于天下的典礼。这种仪式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齐、鲁的儒士认为泰山是天下最高的山,人间的最高帝王,应当到这座最高的山上去祭祀至高无上的神灵,向天下人彰显国力的强盛。封禅是中国古代封建帝王都非常向往的一件事,但由于各种原因,进行过封禅的中国封建帝王屈指可数。封禅是一件极其复杂的仪式,对于当时的唐王朝来说也不例外,如果封禅,对于大唐王朝来讲,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呢?

由于封禅活动的复杂性和神圣性,宰相张说把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考虑进去了。当时的财政状况良好,大唐王朝在唐玄宗的领导之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是经济繁荣,举办封禅大典应该不成问题。但是蒙曼老师认为,财政之外,更大的问题是安全问题,那么这里的安全指的是什么呢?

经过宰相张说等人的积极工作,唐玄宗封禅前的各种问题都迎刃而解,真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了,封禅大典就要正式开始了。随着历史的远去,现在的人们已经很难想象,当时封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了。那么蒙曼老师通过史书的记载会为我们描摹一个什么样的封禅大典呢?

在史书的记载中,唐玄宗的这个封禅大典可谓规模巨大,盛况空前,呈现出开元盛世的伟大画卷,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通过这次封禅体现了出来。但是在这次封禅的背后,蒙曼老师认为,它也预示着另外一种危机,那么这个危机是什么呢?

中央民族大学蒙曼副教授将带您走近大唐玄宗时代。敬请关注系列节目《长恨歌》之《开元盛世》第八集《封禅大典》。
作者: 唐明皇    时间: 2013-4-21 19:32


作者: 唐明皇    时间: 2013-4-21 19:32

同期声:唐玄宗在30岁时成为了一个大权独揽的皇帝,当他四十岁的时候开元盛世的画卷已经在他的领导之下徐徐展开。唐玄宗十多年殚精竭虑的紧绷状态终于可以放松一下了,是享受胜利成果的时候了,把国家治理成这个样子很不容易,他得给自己一个说法,也让天下人只有他是一个伟大的皇帝,眼看着唐玄宗已经进入了志得意满的状态,一些洞察皇帝心思的大臣们动起了脑筋,那么这些大臣都是谁呢?他们会怎样说辞呢?中央民族大学蒙曼副教授为您讲述系列节目《长恨歌》之《开元盛世》第八集《封禅大典》。

    蒙曼:其实在唐玄宗开元初期的时候就有大臣拍他马屁巴结他,撺掇他去封禅,可是那时候唐玄宗还在艰苦创业阶段,励精图治哪有那工夫,哪有闲情逸致,哪有闲钱去摆这个排场,所以他是一口拒绝了。可是现在呢?轮到他自己主动想要封禅了,那那大臣能不能体会他这番苦心呢?有一个大臣体会到了,谁啊?张说啊。张说他当时已经是首席宰相了,是百官的头。在他的推动之下唐朝的军事、政治、文教都进行了大的改革,而且改革非常成功。德君行道这不是张说的毕业追求吗?现在梦想已经变成显示了,对于张说来讲这叫什么?这也叫人生丰收时节啊。而且我们说张说是文人的领袖,是丽正书院后来的集贤殿书院的领导,唐玄宗还让他负责修国史,这就使得张说的历史意识特别强。

    他就在想,我这个丰功伟绩怎么才能够彪炳史册呢?怎么样才能让人们永远纪念,永远怀念呢?也只有封禅啊,因为对一个文臣,一个史臣来讲封禅也是最难得的一个经历,也是一个项最大的荣耀。当年汉武帝封禅的时候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不是当太史令吗,就因为没有能够去参与封禅不是活活给气死了吗?对于史臣来讲封禅是天大的一件事,张说从自己这个角度来讲他也想撺掇皇帝去封禅,这等于君臣两个想到一块儿去了。那我们说君臣两个人想到一块儿那不就好办了,两个人一商量该怎么办怎么办不就得了嘛。在开元十二年的十一月,张说就开始安排文武百官来请愿来了,文武百官怎么请愿的,他们说皇帝啊“英威迈于百王,至德加于四海。”说皇帝的英武威风比以前的帝王都强,协定皇帝的大恩大德已经泽及四海之内。

    换句话说,皇帝你足够有资格封禅了,另外大臣们还讲说我们不知道修了几辈子的福分才能够生在现在这样的时代,您也让我们参与一回盛世吧。说得很恳切,让皇帝封禅。那咱们说唐玄宗应该什么反应啊,又是一点悬念没有,他得拒绝,三让而后受之,这是老传统,这是政治礼仪。所以唐玄宗就拒绝了,当然唐玄宗为什么拒绝张说这儿知道得非常清楚,所以不屈不挠,接着劝进。就在文武百官请愿之后张说和源乾曜这两个宰相又接连三天上疏请求皇帝顺应天意民心来举行这样一场封禅大典。

    那么宰相也上疏了,给皇帝戴得帽子,三次一顶比一顶高了,民间也得有反应啊。这时候大批的文士和儒生就开始献诗献赋,等于说表达人民心声,那这样一看各个层次的人都给发动起来了,唐玄宗觉得这事差不多了,终于表态了,说既然你们都想让我封禅,那我就勉为其难去封禅一次吧。时间就定在开元十三年的十一月份,封禅的诏令就发布了。

    同期声:封禅是一种帝王受命于天的典礼,这种仪式是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齐鲁的儒士们认为泰山是天下最高的山,人间的最高帝王应该到这座最高的山上去祭祀至高无上的神灵,向天下人彰显国力的枪声,封禅是中国古代封建帝王都非常向往的一件事。但由于各种原因进行过封禅的中国封建帝王屈指可数。封禅是一件及其复杂的仪式,对于当时的唐朝王来也不例外,如果封禅对于大唐王朝来讲将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呢?

    蒙曼:诏令一发封禅这事就算是定下来了,可是要把这道诏令变成现实那可又是一件不简单的事了,怎么不简单?因为要承办这样一场大的典礼一定要先行解决三个问题,哪三个问题。第一个财政问题,第二个礼仪问题,第三个安全问题都很重要。那我们先看财政问题,财政问题差不多可以说是一个首要问题,但是在当时这个问题还真不是一个很难办到的事情。因为经过唐玄宗十几年的休养生息,励精图治嘛唐朝的国库已经是堆满了东西了,国家不差钱,这是第一件事,不难。

    那有些人可能说了第二个事情礼仪问题那不就更不难了吗?唐玄宗之前不都已经有封禅的经验了吗?武则天也封禅了,唐高宗也封禅过,按一个替换键直接把他们的礼仪给移职过来不就得了吗?话还真不能这样说,礼仪问题没有那么容易解决,为什么呀?因为我们一定要知道在唐高宗封禅的那一次武则天的影响力已经很大了,所以在那一次封禅的时候她是充当亚献的。把一个本来很庄严肃穆的仪式搞得莺歌燕舞,那不是当时都让大臣笑掉大牙吗?这样的事情你怎么能够效仿呢?再说武则天自己那次封禅更不行了,武则天且不要说她封禅的地方是在嵩山,不是在泰山不正统,就说她这个人吧就更不正统了,一个女皇帝你也国封禅,这不纯粹是异端吗?这是绝不能效法的。所以那两次的礼仪不能够完全借用,当然你说完全不一样那也不可能,总之要有取舍。

    那要有取舍由谁来进行这个取舍呢?我们刚才说了,张说啊,张说是文人领袖嘛,是礼仪专家嘛,唐玄宗就把这个事情交给张说办了,这时候我们就能看出丽正书院,集贤殿书院的好处了,集思广益。张说就在这儿组织者帮学士进行研讨,研讨了多久呢?差不多研讨了一年的时间中遇到开元十三年的十月份把这个礼仪最后给敲定了。那么这一次封禅泰山的礼仪和唐高宗那次相比它有什么中的不同呢?最重大的不同是在禅礼这儿。我们知道封禅封禅是分为封礼就是祭天,禅礼就是祭地。祭天那部分差不多可以,但是祭地这部分要进行大的改造。怎么改道啊?

    我们知道在唐高宗那时候祭祀地,祭土地的时候陪位,陪祭的是谁啊?那是唐高宗的母亲长孙文德皇后,那是依据男性祖先配天,女性祖先配地这个原则来的。所以陪着接受祭祀的是唐高宗的母亲,正因为陪位的是一个女性祖先所以不是才被武则天钻了空子,说既然接受祭祀的是女性,这个献上祭品的也得是女性,所以她不是才担任了亚献吗。这一次绝对不能再这样搞了,不能这样搞这个禅礼究竟怎么规定啊?这次张说在这里写出来了,这次在禅礼过程中陪位的不是唐玄宗的母亲,而是唐玄宗的父亲,唐睿宗。

    那大伙儿可能及怪了,唐睿宗陪着祭地,谁祭天啊?祭天的时候哪个人哪个祖先陪位啊?很容易解决啊,唐高祖李渊啊,李渊是开国皇帝啊,由他来配天,而睿宗那是前生父亲,由他来配地,这不也可以吗?等于说对于皇帝而言高天后地之恩都来自于自己的男性祖宗,女性祖宗没事了。那既然不再祭祀女性祖宗了,当然也就不需要女性再来参与这个祭祀了。那不需要女性来参与祭祀,到底是谁在那儿祭呢?首献没有任何争议,是唐玄宗本人。亚献呢?亚献当时安排的是唐玄宗的堂兄李守礼,这个我们讲过,那终献是谁呀?终献是唐玄宗的大哥唐睿宗嫡长子李成器,当时已经改名叫李宪了。做了这样一番修正,那大家多张说做这样一番调整它有什么意义啊?

    第一个意义很清楚,那就是继续清除武则天以来宫廷女性对于政治的强烈干扰,这也是开元年间的一个基本政治思路,没有问题,这里不让任何女性参加,这是第一个意义。

    第二个意义是什么呢?第二个意义就是强调了李唐皇室的精诚团结,你看亚献的李守礼那是什么人那?那是唐高宗的长孙哪,终献的李成器当时叫李宪那是什么人啊?是唐睿宗的嫡长子,这两个人身份都很特殊,所以当年都曾经是唐玄宗当皇帝的有力竞争对手,唐玄宗没少防范过他们,可是现在时过境迁,他打算通过这次典礼展现一下对这两个人身份的尊重。所以这次这样的人事安排也算是对于李成器和李守礼的一个安抚,一个交代,也算是对于李唐皇室的一种正面效益,大家要紧密团结在皇帝周围,皇帝不会亏待人家。

    那礼仪问题经过张说的这么一番苦心安排又解决了,接下来第三个要解决的事情就是安全问题了,安全总是很重要的。那么安全问题当时指向是什么呢?

    同期声:由于封禅活动的复杂性和神圣性,宰相张说把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考虑进去了,当时的财政状况良好大唐王朝在唐玄宗的领导之下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是经济满溶,举办封禅大典应该不成问题。但是蒙曼老师认为财政之外更大的问题是安全,那么这里的安全指的是什么呢?

    蒙曼:他不是说害怕有刺客,这还是小问题。当时唐朝主要害怕的是什么呢?害怕在封禅的过程中皇帝也出来了,大臣也出来了,都在路上,都不在首都待着有外敌入侵啊。害怕那些老对手像突厥啊,契丹啊,奚啊,害怕这些民族趁乱入侵,那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张说当时就找到兵部去了,跟他们协商,要不咱们临时增派一些兵到边疆区,严防死守,把他们堵在国们之外。

    当时兵部有一个郎中五品官叫裴光庭,一听张说这么说他就笑了,他说封禅是什么?封禅不是告成功于天地吗?那什么叫成功啊?成功不就是国家富强,四夷宾服吗?现在你一方面说要封禅,一方面你又如此的害怕少数民族,这不是笑话吗?封禅的意义都没有了。张说很恼火呀,他说你说不这样办怎么办?裴光庭说很简单呀,你发现没有在所有的少数民族之中突厥是一个头啊,只要突厥不闹事其他的民族都看突厥的脸色行事,突厥不闹他们也不闹,所以只要让突厥安定就可以了。张说说你说的每错啊,这个道理谁都懂啊,可是怎么样才能让突厥这时候不起义,老老实实在自己的疆域上呆着呢?裴光庭说这也很简单啊,突厥一直有一个愿望和我们大唐和亲,可是朝廷出于种种考虑一直没有答应过他们的请求,这时候呢我觉得不妨派一个使者到突厥那儿去暗示他,只要参加封禅和亲就有希望。

    那么突厥满怀着希望肯定会同意派人来参加这个封禅大典,那么他们人来了不就是人质嘛。有人质在我们手里我们威胁着他们,再有和亲的希望在那儿吊着他们,诱惑着他们,他们肯定老实啊,就不会闹事啊。突厥不闹,那其他民族一跟风也不闹。再说了,如果突厥派人来参与封禅陪同封禅的话,其他的民族肯定也会跟风也会派出自己的人来跟着皇帝陛下一块儿去封禅,那我们就等于同时抓住了N个人至,这样边疆问题不就解决了吗?我们不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吗?张说一听行啊,这裴光庭别看官不大,但是很有头脑,那就这么办吧。就派了一个使者到突厥去了,果然,一见到这个使者突厥第一个事情说的就是和亲问题,嗯,使者一听突厥人上钩了,很高兴,说这样吧,这个事情我是一定回去会向皇帝陛下汇报的,把突厥这个意思我会讲清楚。

    但是呢?我建议咱们突厥也不妨派一个重臣去随同皇帝陛下封禅,那不就给皇帝陛下留下一个好印象,而且沿途也可以亲自商量一下这件事啊。突厥一听,和亲有门非常高兴,马上就表态了,我们一定会派人追随皇帝陛下封禅的。那其他民族一看,连突厥都来共襄盛典来了,那就更不敢怠慢了,或者是王亲自出马,或者是王子,或者是重臣,或者是使者,反正争前恐後要求随同封禅。这样一来,唐朝不费一兵一卒安全问题解决了。

    眼看着这三大问题都解决了算是万事俱备了,开元十三年的十月十一日这个封禅活动就正式开始了。

    同期声:经过宰相张说等人的积极工作唐玄宗封禅前的各种问题都迎刃而解,真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封禅大典就要正式开始了,随着历史的远去现在的人们已经很难想象当时封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场景了。那么蒙曼老师通过《史书》的记载会给我们描摹一个什么样的封禅大典呢?

    蒙曼:开元十三年的十月十一日这个封禅活动就正式开始了,当然开始还不是说要直接封禅,得走,先从洛阳要走到泰山去,所以就从10月11日开始玄宗就率领着文武百官,皇亲国戚,儒生文士,四夷酋长,还有日本啊,大食啊等等,这些周边国家的王、王子、使者等等很多人从洛阳出发浩浩荡荡就直奔泰山而去了。那这个场面非常大,仅仅是后勤供应部队就绵延了好几百里。一路上是彩旗招展,鼓乐喧天,白天已经相当热闹了。到了傍晚你看吧,更热闹了,都搭起帐篷来准备宿营了,这么多人的帐篷搭了多大的范围呢?方圆几十里都是封禅的帐篷。那人热闹马也热闹啊,当时有几万匹马随同封禅啊,场面非常浩大,让人叹为观止。

    那大队人马在路上走了将近一个月,二十几天,到开元十三年十一月初六终于来到了泰山脚下,准备登山了。那大家问是不是这些人都登上去啊,那可不成,那把泰山压塌了,人太多了,太挤了,不行。怎么办呢?唐玄宗说了,神仙都好清静,所以大伙儿别都上去了,就我皇帝,还有宰相还有亲王们,就是主要是王子还有兄弟这些人上去就可以了,其他人走了这么一路挺辛苦的了,在山下等着吧。皇帝就率领这些亲随人员去登山了。那么爬过泰山的朋友都知道,泰山也是一个很险峻的山,那不是说上去就上去了,不是五分钟就吊上去了没这回事。所以要慢慢地走,张说就有安排了,说第一天就先爬上去,别搞任何仪式,爬上去之后在山顶宿营,到第二天再举行正式的仪式。这是一个很好的想法,一直到这个时候整个封禅过程还是相当顺当的,什么事都没出。

    可是就在登上山顶按上帐篷宿营的时候,出事了,出什么事了?下雨了,可别以为下雨是小事,咱们今天也是一样搞大的典礼最害怕就是坏天气啊,而且那时候是什么概念?是农历11月份天很凉了,凄风冷雨啊,卫士们都冻得瑟瑟发抖啊,天气不好也不光是说影响身体,更重要的是什么呢?是封禅本来是祭天的,你在那儿祭天老天这时候下雨了,这个不好看,面子上都觉得高不去。怎么办呢?唐玄宗和张说君臣都着急啊,可是着急这时候谁也不敢说人定胜天,就只有在那儿祈求老天爷开恩吧,开恩吧。两个人其实不光是他们两个人,所有人都在那儿祈祷,那么老天爷到底开恩没有啊?老天爷还真开恩了,眼看着就要到黎明了,到清晨了,居然这雨就停了,而且太阳就出来了,天清气爽,一下子唐玄宗和张说两个人高兴坏了,这是意外之喜啊。唐玄宗赶紧登上祭坛焚柴展礼,就是燃起了祭天的大火。那么一看大火在山上熊熊燃烧泰山脚底下那几万个在那儿等候的人就发出一阵欢呼,都喊万岁啊,声震天地。

    那么这时候唐玄宗也是非常激动,他就对张说讲,说国家能治理成这个样子,今天我能在这里封禅,全靠宰相的辅佐,希望我们君臣之间能够永远像今天这样。那么张说听皇帝这样讲他也非常激动,他说陛下,您看昨天也是还是浓阴密布,细雨绵绵,到了今天早晨已经是云开日出,天清气朗了,这是什么啊?这真是得到了上天的眷顾啊,这是千载难逢的奇迹啊,希望陛下能够记住上天对您的眷顾,能够慎终如始,如此则天下幸甚。眼看着玄宗和张说说得都这么动人,旁边是一片欢呼声。那到这个时候祭天这个仪式结束了,结束了之后皇帝率领大队人马又下到了泰山脚下,干嘛去呢?还得再到社首山去举行禅礼就是祭地的仪式。那么禅礼呢就像我们说的那样,排除了女性的干扰了完成得也很顺利。那到了开元十三年十一月十二日那天封禅的主体活动就算是基本结束了,这一天皇帝在临时搭成的帐殿,也就是帐篷做的大殿里头接见中央文武百官,地方刺史,儒生文士代表以及几十个民族和国家的首领使节,接受他们的朝觐,那真是空前的国际盛会。

    同期声:在《史书》的记载中,唐玄宗的这个封禅大典可谓规模巨大,盛况空前,呈现出开元盛世的伟大画卷。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推动这次封禅体现了出来,但是在这次封禅的背后蒙曼老师认为它也预示着另外一种危机,那么这个危机是什么呢?

    蒙曼:这次封禅可比唐高宗那时候规模又大多了,但是除了感慨规模大,场面宏大之外我们还应该注意两点内容,注意哪两点呢?第一点,这也是开元中期唐玄宗走上好大喜功之路的一个突出标志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那是从开元十二年就作出举行要封禅的,这个封禅活动光筹备就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在路上走又走了差不多一个月,真正的典礼用了一个多星期,这得耗费多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啊。唐玄宗从皇帝到最普通士兵一共参与典礼的应该是几万人,可是给他们提供服务的那就不是几万人了,而是几十万人,几百万人了。唐玄宗不是从洛阳走到泰山去的吗?在回程的路上他都没有原路返回,他换了一条路了,为什么?再富庶的地方也经不起如此短时间内两次折腾啊,我们不是讲嘛,光帐篷就摆开好几十里,那周围的人民能不受影响吗?不是有人也会说,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举行大规模的典礼是有意义的,它可以凝聚民心,提高国际地位,是不是这样呢?是。我们承认,光是一次封禅绝不能就说唐玄宗走上好大喜功之路了,关键是封禅不是一个单独的活动,还有后续呢?就从封禅活动开始慢慢的这样大规模的活动就多起来了,一个接着一个了。

    举一个例子,开元十七年也就是唐玄宗封禅四年之后,这一年八月初五唐玄宗的生日到了,怎么庆祝啊?我们都知道唐玄宗当皇帝之前是住在那个长安城兴庆坊的五王宅,跟弟兄一块儿住。后来当了皇帝了,这兴庆坊就改叫兴庆宫了,这一天就在兴竞宫大摆酒宴,文武百官都到这儿来给皇帝祝贺生日来了。那么载歌载舞酒酣耳热之后呢,当时张说和源乾曜两个人就率领文武百官给唐玄宗跪下了,说陛下啊,四十四年的今天相光绕室圣人诞生啊,要是没有您在那一刻的诞生怎么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啊,所以呢?我们请求您把这个生日八月初五定成全国性的节日,普天同庆。大家说,唐玄宗面对这样的请求应该怎么表现呢?应该拒绝吧?没有,唐玄宗这一次连这样的客气都不要了,他当即就满口答应下来了,说好啊好啊,朝野同庆这是好事,就这么办吧。

    那么从此之后八月初五就真的定成了全国性的法定假日了,叫做千秋节,后来又改名叫天长节。那么天长节这一天全国都要放假三天,每个村子都要摆寿酒来替皇上祝寿,可是这么大的一个节日光享乐不行,皇帝过生日别人总得有所表示,送送礼,怎么送礼?当时连这样的细节问题都规定好了,文武百官给皇帝送什么呢?送万岁寿酒。王公贵戚送什么呀?送金镜绶带,就是镜子和绶带。老百姓送什么呀?老百姓也见不到皇帝,所以也没法送礼,但是还是讲了老百姓在这一天都要准备用丝做的承露囊,表明全国人民都承受着唐玄宗的雨露之恩。你看这是什么样的场面呀?要知道,在中国古代所有的节日都是按照时令来设计的,把皇帝的生日居然就造成一个节日,这唐玄宗可是开天辟地头一份啊。这足以表明他讲排场,好大喜功了吧。

    所以我们说从封禅泰山开始唐玄宗逐渐骄傲起来了,越来越喜欢排场,越来越喜欢享乐,越来越好大喜功了,这是我们要知道的第一个问题。

    但是呢?尽管好大喜功了,尽管奢侈享乐的倾向出现了,但是在这个时候玄宗还是比较清醒,比较关心民生的这是我要说的第二个问题。他还是关心民生的,怎么关心?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这个封禅泰山有一个传统仪式,就是要把一个玉牒,就是写着祭祀文的玉牒给放进石室,就是石头造的屋子里头,用这种方式来传达皇帝对上天的气球。那么按照传统这个玉牒上写的是什么文字,是密不示人,绝对不公开。皇帝写上去然后悄悄的放在那个石头屋子里就得了。可是这一次呢?唐玄宗就问了一句,说以往的玉牒上的文字都密不示人是怎么回事啊,为什么要这样做?

    当时的吏部侍郎叫贺知章嘛,他就对皇帝讲说一般这个玉牒文上写的都是皇帝的私人信息,比方说请求上天让他长生不老,让他当神仙,都是这样不方便公开的内容,所以以往这个玉牒从来不公开。玄宗说是这样啊,那我这次没写这些私人内容,没什么不方便公开的,还是公开一下吧,让文武百官都知道知道,就让人宣读了一下这个玉牒上的问题,那么他到底写的是什么呢?我给大家读后面的几句,“恭承大宝,十有三年;敬若天意,四海晏然;封祀岱岳,谢成于天;子孙百禄,苍生受福。注意他是把结句结到了苍生这儿,结到了老百姓这儿。

    那么这个祭祀文这个玉牒文境界高不高啊?还是比较高的,高不高真的是要比一比才知道。我们拿他跟武则天封禅嵩山的那个东西一比就知道了,武则天封禅那个玉牒没有留下来,但是金简留下来了,金简和玉牒的这性质是一样的,金简上写的是什么呀?写的是“大周国主武曌,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气三官九府,除武照罪名。大家听听这是什么呀,这全是个人私利方面的请求啊。请求除罪,请求长生不老。

    那跟唐玄宗为苍生祈福一比这个境界不就出来了嘛,那么唐玄宗开元年间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不就是因为唐玄宗心里还是装着老百姓的吗?这是我们说的第一个例子。

    再举一个例子,玄宗不是从泰山要返回洛阳,途径宋州就是现在河南商丘那一带,在宋州他就找了一家酒楼,当然是当地政府安排的一家酒楼宴请随员。那么宋州刺史名字叫做寇此,当时也在再。那么饭菜吃上之后唐玄宗就跟张说说话了,他跟张说讲过去我也是经常派使者到地方去了解吏治情况,了解谁是好官谁是坏官,现在我一看我得到的信息都不大实在,这次我亲自走了一通我可是发现了几个好官,谁是好官呢?第一个提出表扬的是怀州刺史王丘,为什么要表扬他呢?这个人除了基本的物资之外任何东西没有孝敬给我,他不愿意把额外的东西给我来求我对他有好印象,这是个好人。

    第二个要表扬的是魏州刺史崔沔,为什么表扬他呢?他给我提供的帐篷都是朴实无华的,上面任何装饰都没有,我明白他的意思,他是想让我尽量俭朴一点,我也领他这番好意,我觉得他也是个好官。第三个要表扬的是济州刺史裴耀卿,这个人没给我孝敬别的东西,他给我献了一个表,就是一篇文章了,表文里他说封禅不能扰民,扰民就不叫封禅,这个意思我也记在心里了,时时提醒自己现在这个表文我还带在身边呢,我以后还会用它来提醒自己,这是三个人了。

    第四个我要表扬的就是在座的这个宋州刺史寇此,然后他就回头对寇泚说了,你知道我为什么要表扬你?因为最近几天我身边的人老跟我这儿告你的状,说你给他们提供的饮食都太简单了。我知道你是不愿意苦了百姓去巴结我身边的人来给自己求官,所以你也是个好人啊。来,我敬你一杯,一看皇帝都亲自给寇泚敬酒了,张说赶紧率领在座所有的官员都站起来向寇泚表示祝贺,那酒楼上下又是一片沸腾啊。没过几天这几个受到表扬的人都升官了。

    那我们看一看被唐玄宗表扬这几个人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啊?就两个字,爱民。因为他们爱民唐玄宗才会表彰他们,他能表彰这样爱民的地方官不就说明玄宗本身心里还是有老百姓的吗?一方面呢是好大喜功,另一方面还在勤政爱民,这其实也就是开元中期的基本政治特色。

    那么这次封禅圆满成功体现了唐朝玄宗十几年统治的杰出成就,也体现了宰相张说的非凡领导才能,可以说君臣同时就达到了人生的巅峰境界了,也就是在泰山之巅唐玄宗不还是对着张说深情款款的讲希望咱们君臣互相扶持,天长地久吗?但是没有想到言犹在耳,张说却要大难临头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咱们下集再说。
作者: 唐明皇    时间: 2013-4-21 19:35

唐玄宗执政以后,经过十几年的治理,唐朝政局平稳,边疆安宁,文教兴盛,社会出现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开元盛世已经到来。那么如何宣扬这样的丰功伟绩呢?一个传统的概念出现在他的脑海中,那就是封禅。封禅是一个帝王告成天下最好的方式。通过封禅大典,玄宗又将展现出怎样的志趣与情怀呢?

一、封禅启动

   孔子说过,人生发展是有阶段性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一个人到30岁的时候应该有自己的事业了,而到了40岁,人就不再迷惑了。因为这个时候你自己是几斤几两,已经基本清楚了。你是能人还是庸人,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基本上也已经确定了。用这种阶段论来套唐玄宗,还是挺合理的,他在差不多30岁的时候开始当上了大权独揽的真皇帝,有了自己的事业;到了开元十三年(725),他年满40岁的时候,他已经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皇帝了。什么样的皇帝呢?一代明君啊!开元盛世的绚丽画面已经在他的领导下徐徐铺开了!人到这个时候会有什么心理呢?有人打过一个很有趣的比方说:有点像刚吃完一顿丰盛的午饭,虽然还在回顾上午的工作,却已经有点醺醺然,头脑发晕了。唐玄宗当时就处于这样的一种状态下。十多年的殚精竭虑可以稍微告一段落了,此时的唐朝政局平稳、边疆安宁、物价低廉、文教兴盛。把国家治理成这个样子不容易,他要给自己一个说法,同时也让天下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多么伟大的皇帝!怎么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

   熟悉传统文化的人都知道:封禅!没错,封禅是中国古代最隆重的大典,封禅泰山,告成功于天地,这是对一个皇帝最大的认可。唐高宗封禅过,武则天封禅过,对于唐玄宗而言,这既是先例,也是榜样啊。事实上,早在开元初年,政变功臣崔日用就曾经拍皇帝马屁,建议唐玄宗封禅了。可是,当时玄宗还在艰苦创业阶段,哪有心思摆那个排场!一口拒绝了。现在,经过这么多年的治理,他觉得自己有资格封禅了,问题是,大臣们会不会体会到他的心意呢?

  有一个大臣体会到了。谁呢?张说!他已经是首席宰相了,是全国官员的领袖。

   在他的推动下,唐朝的军事、政治和文化领域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得君行道,这不正是他的毕生追求吗?现在,这个梦想已经成为现实,对张说而言,这也是人生的丰收时节。另外,他是丽正书院(后改叫集贤殿书院)的头儿,因此也是全国文人的领袖。因为有这种身份,唐玄宗特地让他负责修国史,这让张说的历史意识格外浓厚。怎样才能让自己的辉煌业绩彪炳史册,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呢?当然也是封禅了。能够参与封禅,那可是一个文人、一个史臣的最大荣耀。当年汉武帝封禅的时候,司马迁的爸爸司马谈当太史令,不就是因为没能参加封禅大典,活活郁闷死的吗?所以,张说从自己的角度考虑,也愿意撺掇玄宗封禅。既然皇帝和宰相想到一块儿去了,是不是他们俩一合计就成了?哪有这样简单,封禅是最隆重的典礼,一切都要郑重其事才行。

    开元十二年(724)十一月,张说就安排文武百官请愿了。说皇帝“英威迈于百王,至德加于四海”,应该封禅了。大臣们好不容易生在这样的时代,都希望能够目睹这一盛事。面对大臣的请愿,玄宗怎么表态呢?一点悬念没有,拒绝了。三让而后受之是政治传统,皇帝得谦虚啊!张说对这一点心知肚明,所以,不屈不挠,接着敦促。就在这次大规模的官僚请愿之后,他和另一个宰相源乾曜接连三天上书,反复恳请皇帝顺应天意民心,而且,给玄宗戴的帽子一次比一次高。按照张说的说法,玄宗有什么样的功劳呢?“创九庙,礼三郊,大舜之孝敬也;敦九族,友弟兄,文王之慈惠也;卑宫室,菲饮食,夏禹之恭俭也;道稽古,德日新,帝尧之文思也;怜黔首,惠苍生,成汤之深仁也;化玄漠,风太和,轩皇之至理也”。一句话,把所有古代圣君的优点都集中了,有这样的圣德,不封禅哪行呢!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儒生文士也纷纷献诗献赋,表达人民心声。到这一步,玄宗觉得差不多了,终于勉为其难,发布诏令:将要在第二年,也就是开元十三年的十一月“封泰山,禅梁父,答厚德,告成功”!可能有人会认为,这一套礼仪多虚伪啊。其实,礼本来就是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的结合,三让而后受之是形式,谦虚是内在精神。一个皇帝,遵守形式反复推让,我们固然不能因此断定他具有谦虚的美德。但是,如果根本不尊重形式,大言不惭地说我就是功盖天地,这不更不可能有谦虚的美德了吗?就算是伪君子,那也是文治教化的表现,决不能一概否定。

  封禅是一种表明帝王受命于天下的典礼。这种仪式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齐、鲁的儒士认为泰山是天下最高的山,人间的帝王,应当到这座最高的山上去祭祀至高无上的神灵,向天下人彰显国力的强盛。封禅是中国古代封建帝王都非常向往的一件事,但由于各种原因,进行过封禅的帝王屈指可数。封禅涉及极其复杂的礼仪,对于当时的唐玄宗君臣来讲也非常头疼。那么,如果要封禅,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呢?

二、紧锣密鼓

    诏令一发,封禅这件事算是定下来了,可是,真要把这道诏令变成现实,那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为什么不简单呢?因为办这样一场大的典礼,一定要解决三大问题:第一,财政问题;第二,礼仪问题;第三,安全问题。

  先看财政问题。封禅是古代社会规模最大的庆典,当然也就是最烧钱的事。没有强大的财力后盾,还真是办不起来。但是唐玄宗不发愁这个。经过开元这十几年的休养生息,朝廷物质储备已经相当丰富了。再加上宇文融清查户口,财政上更加宽裕。笔记小说《开天传信记》有一段充满热情的描述:“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安西诸国,悉平为郡县。自开远门西行,亘地万余里,入河湟之赋税。左右藏库,财物山积,不可胜较。四方丰稔,百姓殷富,管户一千余万,米一斗三四文,丁壮之人,不识兵器。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一句话,国家很富裕,财政问题不用发愁。

   第二,礼仪问题。可能有人会说,这个问题更容易。高宗和武则天不是都封禅过吗?照搬他们的仪式不就可以了吗?事情可没那么简单。要知道,高宗封禅的时候,武则天的影响力已经很大了,所以那一次,她在举行禅礼的时候充当亚献,把一个本来非常严肃的仪式搞得莺歌燕舞,差点让文武百官笑掉了大牙。这怎么能效仿呢!武则天自己封禅那一次就更不能照抄了,且不要说她是在嵩山封禅,地点不一样;关键是,她一个女皇帝封禅,这纯粹是异端嘛!所以说,前面两次封禅都受到女性干政的强烈影响,而玄宗拨乱反正,反的内容之一就是女性干政,怎么能再沿用那一套呢!怎么办呢?张说不是文人领袖吗,对礼仪非常内行,玄宗就把这件大事交给他办了。

     张说跟丽正书院的学士们反复商量了大半年,到开元十三年(725)十月,终于把整个仪式的方案拿出来了。这个方案和高宗那次相比,改革最大的是在禅礼的部分。所谓禅就是祭地。高宗时候,按照男性祖先配天,女性祖先配地的原则,陪祭的是长孙皇后——唐高宗的母亲。正因为是女性陪祭,所以武则天才找到借口,说男女授受不亲,既然接受祭祀的是婆婆长孙皇后,是女性,那可不能让大臣插手,只能是她这个儿媳妇充当亚献。这一次,为了避免再出现类似情况,张说把禅礼改了,陪祭的不是玄宗的母亲,而是玄宗的父亲——唐睿宗。那有人可能要问,睿宗配地,谁配天呀?

  开国皇帝唐高祖配天。这样一来,高天厚地之恩就全成了男性祖宗的事了。被祭祀的对象既然都是男性,那么献上祭品的人当然也就得是男性了。到底都是谁呢?首献没得说,当然是玄宗本人。亚献是唐玄宗的堂兄邠王李守礼,终献是玄宗的大哥宁王李成器,当时已经改名叫李宪了。张说这样改仪式有什么意义呢?首先当然是继续清除武则天以来女性对于政治生活的影响,这是唐玄宗开元以来政治的主旋律。其次,它也再次强调了李唐皇室的精诚团结。李守礼是高宗长孙,李宪是睿宗长子,当年都是李隆基当皇帝的竞争者。玄宗对他们也没少防范。现在时过境迁,他们已经不可能再掀起什么风浪了,就让他们充当亚献和终献吧,也是表明玄宗对他们身份的尊重。自从武则天以来,李唐皇族都已经七零八落了,活下来不容易,不是更应该精诚团结吗?这也算是对皇室的一种正面教育。

   由于封禅活动的复杂性和神圣性,宰相张说把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考虑进去了。当时的财政状况良好,礼仪细则也已制定出来,剩下的最大问题就是安全问题了。那么,安全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

   礼仪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安全问题了。所谓安全,倒不是怕路上有刺客,而是怕皇帝和大臣都不在首都,老对手突厥、契丹等周边民族趁机入侵。怎么办呢?张说就跟兵部商量,想要多派些军队到沿边地带,严防死守。这时候,兵部郎中裴光庭说话了。他说:所谓封禅,不就是向天地报告成功吗?什么叫成功?国家富强、四夷宾服才是成功。现在一方面封禅,一方面又怕少数民族,这不是笑话嘛!张说问:那你说怎么办呢?裴光庭说:在我们大唐周围这些民族里,突厥是最强的。其他民族都随着突厥行事。所以,只要突厥不动,其他民族就都没问题了。可是,怎么才能保证突厥不动呢?裴光庭说:突厥多次请求跟我们和亲,朝廷都怕助长了他们的威风,没有答应。现在不如派一个使者到他们那里去,暗示他们,只要随同封禅,和亲就有希望。突厥想和亲,必然会派人来。这样一来,我们手里既有人质威胁着他们,又有和亲的事情诱惑着他们,他们肯定就老实了。另外,只要突厥带头随同封禅,其他民族保证跟风,这样一来,我们不就高枕无忧了嘛!张说一听行啊!这个裴光廷别看官不大,相当有头脑!马上派一个使臣到突厥去了。

   大食唐、宋时期对*人、*帝国的专称和对伊朗语地区穆斯林的泛称。大食帝国和大唐帝国大致同时建立,双方有频繁的交往。751年,双方曾发生怛逻斯(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江布尔城附近)之战。

    果然,使者一去,突厥第一件事说的就是和亲。他们说:吐蕃哪有我们高贵呀?

    契丹和奚就更差了,过去都是我们突厥人的奴隶。现在倒好,他们都能尚公主,为什么我们可汗屡屡求婚,都被拒绝?我们也知道,那些和亲的公主都不是皇帝的亲生女儿,我们也不在乎什么亲生不亲生的,好歹嫁给我们一个,否则我们也太没面子了,以后还怎么在别的民族面前做人呀!使者一看上钩了,马上保证,我回去就跟皇帝汇报这件事。另外,我给可汗您出个主意。我国即将举行封禅大典,您若想和亲,最好随从这次封禅,给皇帝留个好印象,这样再谈和亲的事不就容易了吗?突厥一听非常高兴,马上把一个重臣派出来了。其他民族看见突厥都来共襄盛典,就更不敢怠慢,或者是王本人来,或者是派儿子、重臣来,个个争先恐后。就这样,不费一兵一卒,安全问题也解决了。

   经过宰相张说等人的积极工作,唐玄宗封禅前的各种问题都迎刃而解,真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封禅大典已经开始倒计时。随着历史的远去,现在的人们已经很难想象,封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大典呢?
  
三、封禅大典

    眼看万事俱备,开元十三年(725)十月十一日,玄宗领着文武百官、皇亲国戚、儒生文士、四夷酋长,还有日本、新罗、大食等国的国君、使者从洛阳出发,浩浩荡荡地向泰山进发。场面浩大,光是后勤供应队就前后绵延了好几百里。一路上彩旗飘扬、鼓乐喧天。这已经够壮观的了,而最热闹的是晚上宿营的时候,方圆好几十里全是帐篷。人热闹,马也热闹。随行的几万匹马,按照毛*分,每种毛色单独编队,组成方阵。远远望去,一块黄、一块白、一块黑,简直就像织锦的缎子在地上跑,真是让人叹为观止。大队人马在路上走了20多天,到十一月初七,封禅的队伍终于到达了泰山脚下。这么多人难道都登山吗?不可能,人多,太挤!玄宗说了,神仙好清静,咱们这么多人,别都上去了,就宰相、诸王和礼官跟我走,其余人都留在山下等着吧!

   新罗朝鲜古国。是亚洲历史上立国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4世纪称雄朝鲜半岛东南部,与百济和高句丽鼎足而立。7世纪灭百济和高句丽,统一朝鲜半岛。935年又被高丽所灭泰山还是比较险峻的,光爬上去也要一天的时间。所以,按照张说的安排,第一天爬上去之后就在山顶宿营,第二天再举行仪式。一直到这一步,整个封禅活动还都相当顺利。可没想到,半夜时分,忽然下雨了。这可是十一月份,凄风苦雨扑面而来,把卫士们冻得瑟瑟发抖。这可让玄宗和张说着急了。举行典礼最怕坏天气,再说了,封禅本来就是告成于天地,要是老天下起雨来,岂不是面子上不好看!怎么办呢?这时候谁也做不到人定胜天,只能祈祷老天爷开恩。那老天爷还真给面子,眼看着清晨将至,雨居然停了。云开日出,天清气爽。这对于玄宗君臣来讲简直是意外之喜。玄宗赶紧登坛祭拜,焚柴展礼。眼看着祭天的大火熊熊燃烧,山下等候的大队人马山呼万岁,声震天地。

  这时候,玄宗非常激动,对张说说:国家能走到今天,全靠宰相辅佐啊!希望我们君臣之间的关系永远能像今天一样!张说也很兴奋,他动情地说:昨天夜里还乌云密布,细雨绵绵,今天早晨就天清气朗,这真是上天显灵,是千古未有的奇迹啊!希望陛下以后慎终如始,则天下幸甚!君臣两个说得这样动人,马上,周围又是一阵欢呼。封泰山之后,唐玄宗又在社首山举行禅礼祭地,到十三日,封禅的主体活动基本完毕。唐玄宗在帐殿接受中央文武百官、地方刺史、儒生文士代表以及几十个来自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首领和使者的朝觐,真是空前的国际盛会。看到眼前的盛况,玄宗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在高兴之余,他大赦天下,封泰山神为天齐王。真是普天同庆,连山神土地都跟着沾光了。

   在史书的记载中,唐玄宗的这个封禅大典可谓规模巨大,盛况空前,呈现出开元盛世的伟大画卷,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通过这次封禅体现了出来。但是这次封禅的背后,又潜伏着怎样的危机呢?

四、封禅评价

      我们应该怎么评价唐玄宗的这次封禅活动呢?我想,有三点值得注意。

      首先,这次封禅是开元盛世成就的充分展示。我们说过,封禅是中国古代最隆重的典礼,不是哪个皇帝都有资格举行的。张说曾经总结了封禅的三个条件,非常有道理:第一,位当五行图箓之序;第二,时会四海升平之运;第三,德具钦明文思之美。“位当五行图箓之序”其实就是说,你的政权具有政治上的合法性,不是小朝廷。“时会四海升平之运”是指国力强盛,天下太平。而“德具钦明文思之美”则是指统治者道德高尚,推崇文教。拿这几点标准衡量唐玄宗,他都做到了,而且做得非常成功,非常到位!正因为如此,他的这次封禅才成为整个中国封建历史上六帝十次封禅泰山中最为成功,也最为隆重的一次。

  其次,这次封禅也是开元中期唐玄宗逐步走向好大喜功的一个突出标志。整个封禅活动筹备用了一年的时间,从洛阳到泰山,路上又是一个月,在泰山上,正式典礼又持续了一个多星期。从皇帝到卫兵,几万人参加庆典,为他们提供服务的恐怕就不止几万人,而是几十万人,上百万人了。从洛阳到泰山的路上,每次宿营,光是帐篷就要占据方圆几十里,沿途老百姓得受多大的影响啊!所以,封禅之后,唐玄宗并没有原路返回,而是换了一条路线。因为无论多富庶的地方,短时间内也禁不起两次折腾。可能有人认为,在一定历史时期,举行这样一次标志性的活动也是有意义的,它可以凝聚人心,提高国际地位。没错,仅仅一次封禅并不能表明玄宗的统治理念发生了变化,但是,关键问题是,封禅不是一次单一的活动,而是一系列热闹活动的开端。什么活动呢?开元十七年(729),也就是封禅四年之后,八月初五,玄宗的生日到了。这一天,兴庆宫里大摆筵席,为玄宗庆祝生日。

  曲水流觞,酒酣耳热之后,左丞相源乾曜和右丞相张说率领文武百官跪在唐玄宗面前,说:44年前的今天,祥光照室,陛下诞生,如果没有那一天圣人的诞生,怎么会有今天的太平盛世呢?所以,请陛下把八月初五设定为全国性的节日吧!玄宗怎么反应的呢?这一次,玄宗连形式上的谦虚也不要了,根本没有推让,就满口答应下来。他说:朝野同庆,这是好事啊!从此之后,八月初五就叫千秋节,全国放假三天,每个村子都要摆寿酒,普天同庆。皇帝过生日,大家得有所表示啊!怎么表示呢?玄宗君臣连细节都想好了。这一天,群臣要给皇帝敬献万岁寿酒,王公贵戚要献金镜绶带。老百姓见不到皇帝,就不用给皇帝送礼了,都用丝线编织“承露囊”互相赠送,表示承受皇帝的雨露之恩。要知道,在中国古代,节日都是根据时令定的,拿皇帝生日作为国家节日,唐玄宗可是第一个,这还不是好大喜功吗?所以,很明显,从封禅泰山开始,玄宗君臣逐渐骄傲起来了,越来越喜欢排场,喜欢享乐了。

   第三,尽管好大喜功、奢侈享乐的倾向出现了,但是,在这个时候,玄宗还是比较注意民生疾苦的。举两个例子。第一个,封禅泰山的过程中有一个传统仪式,就是把写着祭祀文的玉牒放在祭祀用的石室里。按照以前的惯例,这个玉牒究竟写了什么,从来都是秘而不宣的。可是,这次,玄宗忽然问:为什么玉牒一定要保密呢?礼部侍郎,也就是大诗人贺知章回答说:因为牒文一般都写的是皇帝的私人请求,比方说请求当神仙、长生不老之类的事情,所以不好公布。玄宗说:

   原来是这样啊!我这个牒文写的不是这方面的内容,所以,不妨公布出来,让文武百官都知道!那唐玄宗的牒文到底写了些什么内容呢?牒文是这样写的:“恭承大宝,十有三年。敬若天意,四海晏然。封祀岱岳,谢成于天。子孙百禄,苍生受福。”注意,这个牒文最后可是归结到“苍生受福”了,这个境界还是比较高的。我们拿他跟武则天比一比就知道了。武则天封禅嵩山,玉牒没有找到,但是与之内容相似的金简找到了。她的金简里写道:“大周国主武瞾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瞾罪名。”这里有没有跟老百姓有关的内容?没有!全都是个人私利。两相对比,不就看出玄宗的境界来了么!事实上,开元年间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大的成绩,不正是因为玄宗心里还装着百姓嘛!

  再举一个例子。玄宗从泰山返回洛阳,途经宋州,就是今天河南的商丘。在酒楼宴请随从官员,宋州刺史当然也在座。酒席之上,玄宗对张说讲:过去我也总派使臣到地方考察官吏,这次出来走了一圈,才知道:他们经常骗我呀!这次封禅,有几个地方官值得表扬。第一个是怀州刺史王丘,这个人,除基本物资供应之外,再没有孝敬过其他东西,是个好官。第二个是魏州刺史崔沔,他给我提供的帐篷都质朴无华,没有什么装饰,这是希望我俭朴,也不错。第三个是济州刺史裴耀卿,他给我上了一个表,写了好多规谏的话。跟我说,封禅绝不能扰民,如果扰民,就失去了封禅的本意了,我看了也很有感触。这篇文章已经被我放在座位旁边了,随时看看,提醒自己。第四个就是在座的宋州刺史寇泚了。说完,他回头对寇泚说:你知道我为什么表扬你吗?因为这几天身边的人老是跟我告状,说你安排的饭菜太简单!我知道,你是不愿意巴结我周围的人来给自己求官。来,我敬你一杯!张说一看皇帝都亲自敬酒了,赶紧率领群臣起来祝贺。整个酒楼,万岁声喊成一片。没过多久,这几个受表扬的人都升官了。唐玄宗表扬的这几个人有什么共同特点呢?两个字:爱民。唐玄宗表彰提拔这些爱民的地方官,也说明他心里还想着百姓。一方面好大喜功,一方面还在勤政爱民,这其实也正是开元中期唐玄宗的基本政治特色。

   不管怎么说,这次封禅,体现了玄宗十几年统治卓越的成就,也体现了张说杰出的组织才华。通过封禅,玄宗和张说君臣都达到了人生的巅峰状态。在泰山上,玄宗也深情款款地对张说说:希望君臣之间能够互相扶持,天长地久。可是,谁也没想到,言犹在耳,张说却要大难临头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欢迎光临 草根学园 (http://caogenleyuan.six168.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