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檢舉)
分享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腾讯微博
Facebook
Google+
Plurk
Twitter
Line
标题:
百家讲坛《蒙曼说唐》长恨歌之开元盛世(七)牛刀小试
[打印本页]
作者:
唐明皇
时间:
2013-4-21 19:24
标题:
百家讲坛《蒙曼说唐》长恨歌之开元盛世(七)牛刀小试
在唐玄宗的默许下,才高气盛的张说略施小计,成功地排挤掉了最大的政敌张嘉贞,顺利地成为唐玄宗内阁的首席宰相。而自从唐玄宗在开元元年真正执掌社稷以来,大唐王朝历经十多年的发展,尽管初步显现出盛唐气象,但是一些积存已久的弊病也开始渐渐地显露出来。那么,此时出任首席宰相的张说,是否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呢?而唐玄宗真的会放手让张说一展拳脚吗?
张说以前在担任天兵军节度使期间,积累了丰富的治军经验,对边关布防与战略部署十分精到,所以无论是处理边防军过于臃肿的问题,还是改革都城兵防的问题,他都能够手到擒来,游刃有余。可是,处理军事问题得心应手的张说,在日常工作上却遇到了一个大麻烦。更让他想不到的是,身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席宰相,有一个八品小官竟然不听他的管辖。那么,究竟是谁会如此大胆?这个人到底凭借什么,敢惹怒张说这个皇帝身边的大红人呢?而才高气盛的张说又会怎样对付这个“愣头青”呢?
张说有勇有谋,确实是首席宰相的合适人选,正是从张说担任宰相为标志,唐代的宰相制度产生了深刻的变化。而此时,张说又做了一件锦上添花的事,让唐玄宗龙颜大悦,并从此对张说更加宠信。那么,这到底会是一件什么事情?唐玄宗为什么会对这件事情高看一眼呢?
中央民族大学蒙曼副教授继续做客《百家讲坛》,讲述首席宰相张说走马上任后的华彩亮相,敬请关注系列节目《长恨歌》之《开元盛世》第七集《牛刀小试》。
作者:
唐明皇
时间:
2013-4-21 19:27
作者:
唐明皇
时间:
2013-4-21 19:31
画外音:在唐玄宗的默许下,才高气盛的张说略施小计,成功地排挤掉了最大的政敌张嘉贞,顺利地成为唐玄宗内阁的首席宰相。而自从唐玄宗在开元元年真正执掌社稷以来,大唐王朝历经十多年的发展,尽管初步显现出盛唐气象,但是一些积存已久的弊病也开始渐渐地显露出来。那么,此时出任首席宰相的张说,是否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呢?而唐玄宗真的会放手让张说一展拳脚吗?
蒙曼: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人事斗争很没意思。不过,复杂的斗争也总有其理由。事实上,张说跟张嘉贞斗也不完全是争权夺利,他也有自己的理想,他想要辅佐唐玄宗干一番大事业!经过从地方到中央几年的历练,他发现,唐朝在军事、政治和文化上都存在着一些大问题、大弊病,他想集中权力,在自己手上解决这些问题。
那么,他都发现什么问题了?张说发现,当时军事领域存在的最大问题有两个,第一是边防军太多了,第二是中央的卫兵太少了。先看边防军。当时唐朝驻守边疆的士兵有多少呢?60万。有人说这也不算多。但是,判断兵多还是少,关键看够不够用。张说在边疆待了几年,他知道,以当时的边疆形势,根本用不了60万兵。这些兵说是去驻守边疆,其实好多人都成了白白给将军们干活的奴隶了。这不是人才浪费吗?怎么办呢?开元十年(722),张说平定完河曲地区的胡人叛乱,回到长安之后不久,就把心中酝酿已久的建议提出来了。
他对玄宗说:现在边境形势比较稳定,不如减少20万的边防军,让他们回家种田算了!玄宗一听眼睛都瞪大了,说:边防军总数是60万,减员20万,这不就等于裁军三分之一吗?这规模太大了吧。何况,以前的将军们都在跟我说兵力不够,整天要追加兵额,现在你怎么要裁军呢?张说回答说:我在边疆这几年,太了解边疆的情况了。我们大唐最大的威胁来自突厥,可是自从开元四年默啜可汗死后,突厥就衰落了,自顾不暇,哪还有精力跟我们打仗!再说,兵贵精,不贵多。以前的将领之所以整天让陛下增兵,那无非是为他们自己考虑,一方面侵吞国家配给士兵的物资,另一方面也是想要白白使唤这些士兵。哪里真是出于巩固边防的需要!本来就用不了这么多兵,现在河曲的胡人问题也解决了,更用不了这么多人。所以,不如趁此机会裁员,让这些士兵回家种田。要知道,农业才是国家的根本呢!玄宗说:你讲得自然有道理,但是,一下子裁这么多人能行吗?张说一听,慨然答道:陛下要是不放心,我张说愿意以全家100多口人作担保,如果因为裁军造成边疆不稳,我们张家全家抵罪!玄宗见宰相如此有信心,也就表态说:既然如此,那就按照你说的办吧!一下子,20万人解甲归田了。
张说这个建议意义大不大呢?太大了。要知道,20万人就是20万家庭的主要劳动力,中国古代农业立国,农业是体力活,靠的就是青壮年劳力。这些人都走了,家里头谁来种地啊?要是地都抛荒了,那还谈什么开元盛世啊!所以裁军是一项大大的德政。可能有人会想,当时玄宗锐意进取,张说能当上宰相,不是跟他的军功直接相关吗?那他为什么还要裁军呢?其实,这就是张说了不起的地方了。他是一个能打仗的人,但是他决不想搞穷兵黩武。他知道,无论如何,国内发展才是大唐帝国的重心所在。能够认识这一点,坚守这一点,就是好宰相,这也是开元盛世的真正思想基础。
边防军解决了,再看中央的卫兵。中央的卫兵为什么太少了?因为都跑光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要知道,唐朝前期实行的是府兵制,府兵制最大的特点就是兵农合一。府兵本身都是均田的农民,平时在家种地,遇到战争就自己准备各种装备随军出征。我们熟知的《木兰辞》不是讲得非常清楚吗?一旦木兰决定替父从军,马上就得开始作各项准备了:她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为什么买这些呢?因为按照规定,府兵的装备是要自己准备的。除了出征和镇守边疆之外,府兵还要轮流到朝廷担任卫士。这种制度最大的好处就是国家不用养兵,财政负担小。但是,最大的坏处就是,府兵本身的负担太大了。唐朝初年的时候,战争比较少,府兵还能负担得起,而且,唐初立了功赏赐也多,好多人,像我们熟悉的英雄薛仁贵,还会自备行头,当志愿兵。但是,到了唐高宗、武则天以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战争越来越多,府兵们逐渐意识到,到了战场很可能有去无回啊!就算在战争中侥幸活下来,自己已经没多少时间种地了。地种不好,家里自然越来越穷,穷到一定程度,只好把地卖掉,卖了地,拿什么去买军事装备呢?整个成了恶性循环,谁都不愿意当府兵了。
但是,政府手里有兵籍,就像《木兰辞》里说的:“兵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到时候就会召唤你,怎么办呢?只好逃跑。户口本上还是长安县某乡的农民,实际上已经全家都跑光了。这种情况发展到唐玄宗执政的时候,已经非常严重了,根本就抽调不到足够的人到长安城来宿卫了!怎么办呢?其实,这件事张说已经琢磨很久了。他对唐玄宗讲,府兵制维持不下去了,不如索性花钱雇人当兵。凡是身体条件合格的,不管是什么出身、经历,只要他愿意到长安来当兵,我们就花钱雇他。如果能这样做的话,那当兵就不是一份义务,而是成了一份职业了。既然当兵也能养家糊口,那肯定有人愿意从事这个职业,就不愁没兵了。玄宗一听有道理,马上在长安周边几个州发出招兵的通知,结果怎么样?青壮年踊跃报名,不到半个月,就招募了12万精兵。这12万精兵是严格选拔出来的,所以论质量,可比原来的府兵高了不少。而且,他们既不用种田,也不用再到边疆打仗,就专门承担守卫长安的工作,专业素质当然也就提高了。
唐朝的燃眉之急不就解决了嘛!大家可能觉得,这张说太有才了!我们这么想,可是,古代人未必这么想。比如《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就说,这场改革,大大地不好!为什么不好呢?他说:“兵农之分,从此始矣!”兵农分开,怎么不好了?说白了就是财政负担重了,国家得养兵了。那么到底应该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我觉得,司马光固然是个伟大的史学家,可是,他的观点也并不都对。就拿府兵改募兵这件事来说,张说这个改革没什么不好。相反,它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 首先,社会越发展,专业分工就越细,这是一个基本趋势。比方说,我们常常觉得古代人都是全才,像孔子,不仅懂哲学、伦理学,还懂音乐、数学,甚至还懂武术!我们现在哪有这样的人呀,是不是我们不如古人呢?当然不是,应该说随着社会发展,专业分工越来越明晰,我们当了哲学家,就很难再当音乐家了。军队也是一样,越向前发展,就越不可能兵农合一。兵农分开了,军队成了专职,素质就能提高;同样,农民不用分心,只管好好种田,生产能力也提高,这不是两全其美的事吗?其次,原来兵农合一,国家的负担是轻,可是老百姓的负担重,而一个国家要想繁荣,除了国家储备要上得去,更重要的是老百姓手里得有钱。当时,唐朝经过一百年的发展,再加上玄宗的励精图治、勤俭节约,政府已经不差钱了,本来也该承担起更多的责任,让老百姓松一口气了!张说在这种情况下改革府兵制,实行募兵制,就叫做实事求是,顺应历史潮流! 张说以前在担任天兵军节度使期间,积累了丰富的治军经验,对边关布防与战略部署十分精到,所以无论是处理边防军过于臃肿的问题,还是改革都城兵防的问题,他都能够手到擒来,游刃有余。
可是,处理军事问题得心应手的张说,在日常工作上却遇到了一个大麻烦。更让他想不到的是,身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席宰相,有一个八品小官竟然不听他的管辖。那么,究竟是谁会如此大胆?这个人到底凭借什么,敢惹怒张说这个皇帝身边的大红人呢?而才高气盛的张说又会怎样对付这个“愣头青”呢? 军事问题很重要,但是,毕竟还不是宰相的日常工作。宰相的日常工作是什么呢?就是作决策,搞行政。可是,这时候,张说发现这里也有问题,而且非常严重。什么问题呢?第一个问题,宰相太辛苦了,忙不过来。为什么忙不过来呢?因为当时宰相都是兼职的。唐朝前期,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开始的时候,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尚书省的长官慢慢退出,法定宰相就是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了。可是,中书令和门下侍中并不是专职宰相,他们只是上午在一个叫“政事堂”的地方集中开会,研究大政方针,下午还要回到各自的部门主持工作。本来,如果社会平稳发展,需要决策的事情不多,也就罢了,可是,玄宗统治的时候正是国家大发展,社会变革特别激烈的时期,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宰相专职尚且忙不过来,再让他身兼数职,不是要把他累死嘛!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宰相就算夜以继日、累死累活研究出对策了,还往往执行不了。怎么回事呢?因为在三省制的体制之下,宰相只有决策权,没有行政权。行政权在尚书省的六部那里,宰相作为中书省和门下省的长官,指挥起来不顺手。举个例子。过去府兵制的时代,兵部管兵籍,管地图,管武将的升降,每年按部就班地工作。现在,府兵都逃跑了,宰相跟皇帝一商量,改募兵了,那么,让谁去管招募呢?找兵部,兵部说不行啊,我的职责里不包括这件事啊!再说了,我自己的日常工作都忙不过来,哪有精力管额外的事啊!他这么一说,宰相只有干着急。这是第二个问题。第三个问题,宰相不光指挥衙门不灵,指挥起人来也不灵。谁这么有派呀,连宰相都不怕?当时,宰相最指挥不了的人叫宇文融。是一个著名的宠臣。宇文融为什么得宠呢?因为他协助唐玄宗进行了清查逃户的工作,把财政难题给解决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要知道,唐朝初年实行均田制,给每个农民分田,同时进行户籍登记,任何人不得随意流动。政府则按照户籍收税,征兵役、徭役。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土地买卖越来越频繁,再加上兵役、徭役等负担,好多人就把土地卖了,或者干脆抛荒,自己跑到其他地方,或者开荒,或者买别人的地种,反正脱离政府的控制,也不给政府缴纳赋税了,这些人当时叫做逃户。逃户若是比较少的话,其实倒也无所谓,还能活跃经济,可是人太多国家就受不了了。当时唐朝可是根据户籍登记按人丁收税的,纳税人都跑了,国家财政吃不消!怎么办呢?这时候,有一个监察御史叫宇文融,给玄宗提了一个著名的建议。他说,现在再放任下去不行了,得彻底清查逃户!清查逃户,国家收入不就增加了么!玄宗当时要营造盛世气氛,哪件事不需要钱呢!一听这个建议,非常感兴趣,就让宇文融负责这件事。可是,清查逃户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涉及各个州县的协查,还有中央有关部门的协调,没有权威不行!怎么办呢?玄宗就搞了一个发明创造,任命宇文融为覆田劝农使,其实就是皇帝的特使,不受任何衙门制约,直接对皇帝负责。在协查逃户问题上,宇文融就是最大领导,各州各部都把自己的情况先报告给宇文融,再上奏中书省。要知道,覆田劝农使可不是光杆司令,他手下还有一批从各个部门抽调来的劝农判官,这些人可就组成了一个游离于原有的官僚体制之外的使职系统了。
使职的出现,是唐朝政治体制的一项大变革,对于整个唐代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当时大家对这件事的认识还没有那么深刻,一时间只是觉得宇文融太潇洒了,简直就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除了皇帝,没有人管得了。宇文融是个精明强干的人,没有辜负皇帝的信任,当了覆田劝农使之后,恩威并施,三年的时间,给国家盘查出80万逃户。这80万户和其所拥有的土地一下子又成了征收赋税的对象,是多大一笔收入啊!唐玄宗对宇文融欣赏得不得了,很快把他从八品的监察御史提升到五品的御史中丞了。皇帝和宇文融都开心了,张说可郁闷了。他是个政治强人,眼看着这颗政治新星冉冉升起,不受自己控制,他受不了!而且,可以想象,以后随着新问题的不断涌现,这样的特使会越来越多。原有的宰相机构管不了他们,怎么办呢?宰相制度存在的问题,其实在唐玄宗初年乃至整个唐朝初期就已经出现,只是始终没有人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罢了。
那么,张说能解决这个前人无法解决的难题吗?怎么解决这三大问题呢?张说思来想去,提了一个大建议:改革宰相机构!把从前宰相集体议政的“政事堂”改为“中书门下”。有人说,这不就改一个名字吗?可不是那么简单。政事堂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一个议政的场所,不是个衙门。宰相上午在政事堂开会,即使形成了一项决策,也得下午再回到各自的宰相机构,加盖中书省和门下省的大印,这才能够发布施行。但是,改成中书门下之后可就不一样了。中书门下不是办公场所,而是实实在在的行政机构。宰相到这里来上班,形成决议,就直接盖“中书门下”的印,就可以生效了。不再像原来那样盖一个中书的印,再盖一个门下的印。换言之,中书门下已经成了一个真正的决策机构了。因为中书门下的职能变了,宰相也就由兼职改专职了。中书令和门下侍中不是宰相吗?他们从此也不用再回本省上班了,就是专职的宰相;至于本省的公务,就由两省副长官侍郎办理,跟他们没关系了。这还不算完。中书门下还下设了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等五房,算是直属机构。可能很多人看出来了,这不是和尚书省的六部很像吗?没错,这五房和尚书省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确实实存在着对应关系,有了这五房,中书门下就可以直接插手原本属于尚书省的行政事务了。好多决议一旦形成,就直接交给五房办理,干脆绕过尚书省六部了。
这样一来,中书门下是什么呢?它既是最高决策机构,同时还成了最高行政机构了。从此,尚书省慢慢被架空了。张说这个行政体制改革大有好处,权力一集中,不仅可以提高应对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而且也提高了宰相的地位。现在,宰相变得无所不管了,宇文融也好,其他的使臣也好,你绕得过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你还绕得过宰相吗?真是于公于私,两全其美。
画外音:张说有勇有谋,确实是首席宰相的合适人选,正是从张说担任宰相为标志,唐代的宰相制度产生了深刻的变化。而此时,张说又做了一件锦上添花的事,让唐玄宗龙颜大悦,并从此对张说更加宠信。那么,这到底会是一件什么事情?唐玄宗为什么会对这件事情高看一眼呢?
蒙曼:军事、政治问题都理顺了,张说开始关心起老本行——文化来了。他觉得,当时的文化制度也有问题。什么问题呢?全国文人很多,也很活跃,但是,都是单打独斗,形成不了整体的力量,不能集思广益,为国家服务。简而言之,张说觉得,国家需要一个专门的文化机构了。张说这么想,正好玄宗也这么想。他让张说当宰相,就是看中了他作为文人领袖这个身份。所以,张说一上台,玄宗就办了一个丽正书院,让张说当修书使。丽正书院主要负责修撰图书、整理图书、研究礼仪,根据皇帝需要帮其作一些决策,而且还给皇帝讲课。总之,综合了现在图书馆、国史馆、大学乃至社科院的诸多功能,是个名副其实的思想库、智囊团。张说以首席宰相的身份兼任丽正书院的领导,可见唐玄宗对这个事情的重视。张说对皇帝的意思心领神会,而且这是他的老本行,所以特别热心,他积极张罗,把一大批文人都集中到丽正书院来了,像我们熟悉的大诗人贺知章,张说当年修三教珠英时候的老同事徐坚,还有张说在贬官岳州时结交的好友赵冬曦,全都在丽正书院供职,一时间真是人文荟萃。这时候,张说上奏玄宗,这些人在丽正院修书,总得给个什么统一的名分吧。什么名分呢?君臣一协商,就叫丽正院学士吧。相当于今天的院士了。唐玄宗看到这么多人才济济一堂,也非常高兴,就命令有关部门一定要保证供应,把这些人照顾好,这不仅是国家的文胆,也是国家的门面啊。国家发展文教事业,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没想到,有一个叫陆坚的中书舍人不以为然了。他说:这些学士其实良莠不齐,也不是各个水平都高,凭什么皇帝这么重视啊!再说了,不就是一帮文人吗?能干什么呀?给这么高工资纯属浪费,不如把他们都解散算了。要说陆坚也是个实在人,你心里不平衡,自己嘀咕两句也就算了,顶多找朋友发发牢骚。可他不。他直接找张说谈心来了,见了张说就说:丽正书院学士白吃饭,不干活,不如遣散回家!要知道,张说可是丽正书院的领导,你这样说他能高兴吗?不可能。张说教训他说:“自古帝王于国家无事之时,莫不崇宫室,广声色。今天子独延礼文儒,发挥典籍,所益者大,所损者微。陆子之言,何不达也!”意思是说,自古以来,皇帝要是把国家治理得差不多了,都会变得奢侈腐化,或者是大兴土木,或者就是纵情声色。只有我们皇帝不这样,他在国家安定之后干什么呢?他是礼遇儒生,搜罗典籍,这是多了不起的事情啊!
你说养学士费钱,你不知道,这社会风气的进步,文治的昌明可是用钱买不来的!这就叫做提高软实力!所以,如今圣上做的事情,花费少,收获大,你怎么能反对呢!你太愚昧了!这话传到玄宗耳朵里,玄宗高兴啊!还是张说了解我啊!要想当圣天子,还真得让这样的聪明人辅佐!从此也更加看重张说了。两年以后,开元十三年(725),因为封禅礼成,玄宗在洛阳的集仙殿请宰相、礼官和丽正书院的学士吃饭。酒足饭饱,玄宗说:这个殿叫做集仙殿。世人都想当神仙,可是,谁见过神仙呢?我反正不信这一套。真正让我思慕不已的不是神仙,而是贤臣!如今我和诸位在这里聚会,诸位都是贤臣,干脆把集仙殿改叫集贤殿算了!学士们一听,激动不已,山呼万岁。从此,丽正书院就改叫集贤殿书院,学士也都叫集贤殿学士了,张说还是领导。这领导怎么称呼呢?玄宗说,别人都叫学士,你叫大学士吧。没想到,张说一口拒绝了。他说,这是个学术机构,不是个官僚衙门。在这里,不能论谁官大,只能论谁学问好。所以,绝不能因为我官大,是领导,就叫大学士。这话说得多高明,多得人心!这就叫保持知识分子本色。有这样的领导抓文化,能不文治昌明吗?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张说办的这四件事呢?应该说,这可是关系着开元中期发展的基本思路的四件大事。如果说姚崇的“十事要说”是开元前期的政治纲领的话,那么,这四件大事也就奠定了开元中期的发展基础。这四件大事,张说解决得干净利落,举重若轻,真是个难得的人才! 唐朝有本诗歌选集叫《河岳英灵集》,里面讲了一个故事。张说当宰相的时候,在办公室挂了一幅匾额,上面写着诗人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他逢人就说,这是诗的楷模。确实,这两句诗的气魄太大了。残夜未消,但是太阳已经露出了红顶;时令虽然仍在旧年冬天,但是,万物萌动,春天已然悄悄来到了长江边上。这孕育着无限希望与激情,展示着无限美好未来的诗句不正是开元年间的写照吗?那么,真正的红日磅礴、春意盎然会在哪一刻到来呢?小试牛刀就已经露出非凡能量的张说,又会有怎样的精彩表现呢?
欢迎光临 草根学园 (http://caogenleyuan.six168.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