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Board logo

标题: 百家讲坛《南唐后主李煜》(八)国破身降 [打印本页]

作者: 湖南草根    时间: 2013-4-14 21:05     标题: 百家讲坛《南唐后主李煜》(八)国破身降

在前面的节目当中,赵晓岚教授讲到,就在南唐后主李煜沉迷声色、专心佛事、诛杀忠良之时,北宋的军队早已磨刀霍霍,做好了攻打南唐的一切准备。

起初,赵匡胤对李煜采取的是诱降的策略,希望不动干戈、不损一兵一卒得到富庶的江南,不想李煜“倔强不朝”。

于是,筹谋已久的赵匡胤以此为借口,派兵大举进攻,并且迅速打到了南唐首都金陵的城下。

然而当南唐军据城死守,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之后,本来胸有成竹的赵匡胤却产生了撤军的打算。

那么北宋的军队为什么要撤军?

他们在南方打仗究竟遇到哪些意想不到的困境呢?

湖南师范大学赵晓岚教授,为您南唐后主李煜的艰难岁月。

《百家讲坛》系列节目《李煜》第八集《国破身降》。
作者: 湖南草根    时间: 2013-4-14 21:05


作者: 湖南草根    时间: 2013-4-14 21:05

在前面的节目当中,赵晓岚教授讲到,就在南唐后主李煜沉迷声色、专心佛事、诛杀忠良之时,北宋的军队早已磨刀霍霍,做好了攻打南唐的一切准备。起初,赵匡胤对李煜采取的是诱降的策略,希望不动干戈、不损一兵一卒得到富庶的江南,不想李煜“倔强不朝”。于是,筹谋已久的赵匡胤以此为借口,派兵大举进攻,并且迅速打到了南唐首都金陵的城下。然而当南唐军据城死守,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之后,本来胸有成竹的赵匡胤却产生了撤军的打算。

    那么北宋的军队为什么要撤军?他们在南方打仗究竟遇到哪些意想不到的困境呢?湖南师范大学赵晓岚教授,为您南唐后主李煜的艰难岁月。《百家讲坛》系列节目《李煜》第八集《国破身降》。

  赵晓岚:

  中国古代作战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从南唐军队这方面来说,他们打的是在本土的反侵略的卫国战争。而且李煜和他的父亲、爷爷在做皇帝期间,对手下人都比较宽厚,对人民的生活也很关心,群众基础也相当不错。因此地利和人和这两个战争的有利条件,他们都占住了,这也是南唐军队能够坚持下去的重要原因。

  特别是进入夏天以后,老天爷也来帮他们的忙了。南方的夏天大家是知道的,潮湿、闷热。这些对于南唐的守军来说,他们是早已习惯了,算不了什么。可是对于北宋的军队就不同了。宋朝的士兵都是在北方的干爽气候里住惯了的,因此当南方高温酷暑季节一来,他们很快就出现了不适应的症状,很多人得了病,没有得病的人也都疲惫不堪,战斗力下降。想想看,大热的天穿着厚厚的盔甲去打仗,去爬城墙,有几个人能受得了呢?

  这样好不容易熬到了七月份,秋天的凉风还没有吹起来,秋老虎却先发了威,把北方的士兵热得是七昏八素,叫苦连天。尤其严重的是瘟疫也来凑热闹。古代的医疗水平不发达,对待瘟疫这一流行病没有什么制止的办法,因此死亡率也就很高,他在士兵们的心理上造成了很大的恐慌。这些情况报告到汴京城里,一向根本就不把李煜放在眼里的赵匡胤也不禁挠起头来。眼看李煜就成了瓮中之鳖,没想到我战无不胜的大军被南方的这些鬼天气和疾病整成这个样子。怎么办呢?想来想去,他最后还是决定先把部队拉回北方,修整一下再说。

画外音:

    由于受地理、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再加上士兵水土不服,疾病流行,北宋的军队元气大伤,赵匡胤不得不决定暂时撤回江北休整。可是就在他这个命令即将下达之际,一个犯人居然又使赵匡胤改变了主意。李煜也因此失去了可以苟延残喘的机会。

    那么,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犯人?他为什么有如此大的能力可以影响到赵匡胤的觉得呢?

赵晓岚:

    这个人名叫侯陟(zhi),本来是扬州的代理知府。在北宋军队攻打金陵的时候,他也带着自己的地方军参加了战斗,而且还打了一个小胜仗。他之所以从前线跑到汴京城里,完全是个意外,他收受了贿赂,东窗事发,被部下告了一状。大约事情还比较严重,所以一向办事雷厉风行的赵匡胤就不管他是还在前方打仗,派人把他从前线抓回汴京治罪。

    我们知道,这些贪官们虽然智商不一定很高,但是情商差不多是很高的都有自己相当过硬的关系网。这侯陟也是这样,他跟当时宋朝参加政事卢多逊是铁杆朋友。这个卢多逊大家可能还会有些印象,他曾经代表赵匡胤到南唐来给李煜过生日,临走的时候把南唐的地图都给要走了。回去之后,他就极力鼓动赵匡胤对南唐动手。因为很对赵匡胤的心思,所以就被提拔进了宋朝的核心领导班子。

    侯陟在这个关键时刻当然不会忘记向自己的老朋友求救。巧的是,他这个一贯宣扬打下江南不成问题的老朋友,现在正为赵匡胤要撤兵的事情着急呢,正想着要找一个能说会道的人去劝赵匡胤再坚持。现在可好,雪中送炭的来了,让侯陟这个刚从前线回来的人去说一下,是再合适不过了。于是他就如此这般地教导了侯陟一通。侯陟被押到汴京之后,马上打报告给赵匡胤,说有江南的情报十万火急,要求跟赵匡胤面谈。赵匡胤正为江南的事闹着心病,当然是马上召见了。

    据《续资治通鉴长篇》这书记载,当时侯陟正病着,连路都走不动,还是赵匡胤派侍卫把他扶进宫里去的。要知道,贪官都是有一些表演天赋的,关键时刻,侯陟把它发挥得淋漓尽致。远远地瞄到赵匡胤在那里,它就装出一副痛心疾首的样子,夸张地大喊,江南马上就要平定了,陛下为什么在这个节骨眼上撤兵呢?希望再加一把劲儿,我保证一定成功,如果我说得不对,陛下可以诛我的三族。那就是父族、母族、妻族全部杀光。

    赵匡胤一听,哎,有文章,当下就把侯陟叫到跟前来,叫左右的人退下去。两个人就密谈起来。这侯陟按照卢多逊的教导,把金陵在宋朝部队的围攻下已经如何样的困难,如何样的危险的情况添油加醋地说了一通。还真把赵匡胤给说转了心意。于是兵也不撤了,侯陟的罪也不追究了,而且马上把他还调到组织部负责人事工作。这侯陟死性不改,后来还利用职权干了不少卖官的事。这个我们就不说了。

    总之,一次本来可以让李煜得到喘息的机会,居然因为宋朝一个贪官罪行的败露而给搅黄了。历史因此发生了重大改变。我们现在把这叫做“蝴蝶效应”。本来是蝴蝶翅膀的一次小小的振动,到后来居然引起了一次大风暴。

    赵匡胤在决定把这场风暴举行到底之后,还对李煜做了一次挽救行动。他派人把李煜的弟弟李从镒送回金陵,并且带去他的旨意,说如果现在赶快投降还可以按照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否则就不客气。李煜当时确实就快要挺不住了,所以也有一点点动心。可是他的两大军师陈乔和张洎仍然对金陵坚固的工事很有信心,仍然坚持宋朝就要退兵的说法。于是,一向没有主见的李煜又决定再继续挺下去。

    然而,李煜所面临的局势是进一步地恶化了。到了九月份,围城的宋兵不但是挺过了疾病和天气的考验,而且攻势越来越猛。尤其严重的是,李煜这个时候他的后方阵地润州也失守了。润州在地理位置上十分重要,如果说采石矶是金陵的西大门的话,那么润州就是东大门。金陵城了里的后勤补给主要就是通过它来完成的。

    为了守住润州这个生命的通道,李煜派跟随了它多年的侍卫长刘澄去当润州的节度使兼留后,也就是城防司令。临走的时候,李煜对刘澄依依不舍地说,你本来是不应该离开我的,我也舍不得让你走,可是这个重任只有靠你才能完成了。这刘澄也对着李煜流了几滴眼泪,回去之后,他就把所有的金银珠宝全部装上船只带走了。还对外面扬言说,这都是陛下先后奖给我的,现在国家有难,我要把它全部都捐献出来,保卫国家。他这些话传到李煜的耳朵里,不消说,李煜心里是喜滋滋的,为自己有这么一个忠臣感到欣慰了。然而,李煜没有想到,他这个忠臣确实也是个投降派。

    到达润州以后,他的手下劝刘澄趁着吴越兵刚到,还没有站稳脚跟的时机发动突然袭击。可刘澄不干,说太危险了,万一打不赢咱们就全部成俘虏啦,还是留在城里等援兵吧。就这么等来等去,等得吴越兵是越来越多,宋朝也派了部队过来了,把润州就像围金陵一样的团团围了起来。李煜知道这个情况之后,只好又抽调金陵城里最厉害的将领卢绛,率领八千精兵突围去增援。这卢绛作战勇敢,又有头脑,当年他就预言(总)有一天吴越会成为帮助宋朝攻打南唐的帮凶,当时他就建议李煜用计先灭掉吴越再说。可李煜担心这样会惹火了赵匡胤,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像他的这样一个人到了润州之后,当然会跟本来就准备投降的刘澄搞不到一块儿。俩人互相猜忌,你防我我防你的

    到后来,刘澄甚至想找个由头把卢绛给杀了。幸亏被卢绛给发现了。刘澄见卢绛那么机灵,自己奈何他不得,就只好用计来激他说,情报人员刚才过来报告说我们的都城已经被围住了,马上就会被拿下,如果都城都守不住,我们在这里守着又有什么用处呢?卢绛虽然明白刘澄这是想赶他走,但因为他是从金陵城里突围出来的,知道那里的情况确确实实已经是十万火急。于是就说,好吧,你在这里守着,千万要顶住,不抛弃,也不放弃,救援金陵的事就让我去办吧。刘澄装出一副为难的样子,支吾了半天,最后勉勉强强答应了。实际上,他早已把投降的意图派人通知了围城的吴越军。等卢绛一走,他就打开城门,请吴越人进来当家作主。

    金陵东西的两个重要的军事基地都落在了敌人的手里,南唐的首都已经成了一座孤城。

画外音:

    由于刘澄的叛变,吴越和北宋联军兵不血刃占据了润州,保护金陵的门户被打开,南唐的首都终于陷入了绝境,危在旦夕。如果李煜不想投降,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条路可以尝试,一条是来文的,就是派人去宋朝进贡求情,寄希望于赵匡胤能够大发慈悲,网开一面;另一条就是用武的,让驻扎在江西境内的十五万南唐大军火速东进,跟赵匡胤做最后一博。那么,李煜究竟会选择哪一条路呢?

赵晓岚:

    我们生活中有句话,叫做“病急乱投医”。李煜现在的病当然是已经急得火烧眉毛,于是他就文的武的一起上,一面派人到北宋去跟赵匡胤磨嘴皮子;另外一面就催促在江西的将领朱令?S(yun)赶快带兵(东下)。李煜派到北方去的有两个人,其中一个是我们多次提到的徐铉,另一个的名字叫周惟简。

    李煜之所以派这两个人去,是经过了一番考虑和设计的。我们从他对两个人的分工就可以看出。其中徐铉资历比较老,文学方面的名气也大,而且骨头比较硬,很有些儒家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气节。他这次去是担任首席代表兼第一辨手,负责递交正式的文书,并且主动发动进攻,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让赵匡胤觉得理亏,从而答应李煜的退兵的请求。而另一个人周惟简他本人是个隐士,整天高谈阔论的,就是主张隐退的道家思想。他这一次是担任次席代表第二辨手,准备在徐铉出师不利的情况之下,出面替李煜哀求,让赵匡胤同意李煜去退休养病,以此来博取赵匡胤的同情心。为此,李煜还专门写了几百字的请求退养报告的提纲,让周惟简随身带着,需要的时候就递上去。

    听说这两个名嘴要来汴京,赵匡胤的大臣还真有些紧张。有大臣就提醒赵匡胤说,徐铉这个人博学多才,很能说的,陛下你可要做些准备。赵匡胤哈哈一笑说,去吧去吧,这些事情用不着你们操心。徐铉和周惟简来到汴京之后,赵匡胤先耍了一个心理战术,没有马上接见他们,而是让人安排他们在宾馆里住下,并且故意挑了几个大字不识的武将去作陪。可怜这个名嘴徐铉一路上早就想好了一肚子引经据典的话,可是却找不到对手,对那些大老粗,无论他说什么,就简直是对牛弹琴,或许比对牛弹琴稍微好一点,有时候他还得到几句回答,是吗、我不知道啊。气得满腹经纶一腔热血的徐铉简直要去撞墙。

    赵匡胤让这些南方来的文化人好好地郁闷了一回,消磨了几分锐气之后,这才正式召见。那徐铉好不容易逮着了发泄的机会,所以一进朝堂就仰头大喊,李煜没有罪,陛下您这武力用得名不正言不顺。赵匡胤说,这位先生不要着急嘛,你过来,咱们慢慢说,我对李煜用武怎么是名不正言不顺了?徐铉说,李煜这么多年来侍奉陛下,就像儿子对待父亲一样,恭恭敬敬的,从来没有过失,陛下为什么要对他用武呢?接着徐铉就把李煜这么多年来如何尊重宋朝的做法进行了一番华丽的排比。赵匡胤耐心地听他说完,最后回了一句,嗯,不错,确实跟父子一样,那么你说,是父子却要分成两家人,这样行吗?这话要搁到现在,可能就有年轻人说,儿子长大了,成了家,自然就和父亲是两家人了,有什么不行的呢?可这要在古代,特别是在有儒家思想的人看来,父和子如果分成了两家人,那可是很严重的伦理道德问题了。要知道,徐铉是很有儒学风范的大师,所以赵匡胤这一番“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话,一下子噎得他作不了声。

    在一边的周惟简一看情形不对,马上就拿出李煜的退养报告,说李煜现在已经没有心思,也没有力气再当江南特区的行政长官了,所以请陛下允许他体面地推出政坛。赵匡胤接过这个退休报告,翻了翻,说,你们主子的这些话,我不明白它们是什么意思这样吧,先搁我这儿,我研究研究再说吧。大家知道,赵匡胤一说要研究研究,这事基本上就等于判了无期,没什么指望了。就这样,徐铉和周惟简这对有攻有守的论辨黄金组合,双双败下阵来,毫无成果地回江南去了。

画外音:

    用文的不通,那就来武的。虽然从当时双方军事上的整体实力来看,南唐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但是,如果只论水上作战的话,南唐军队的经验要更加丰富,战斗力也相当强大。因此,穷途末路的李煜别无选择,他只能孤注一掷,把最后一线生机寄托于江西十五万大军朱令?S的援军身上。

    那么,朱令?S的援军能够及时赶到吗?而南唐的命运就此得到改变吗?

赵晓岚:

    朱令?S这个人,我们以前也提到过,再李煜杀林仁肇的事件中,他是起了很不好的作用的。林仁肇死了以后,他接替了林仁肇的职位,做了江西军区的司令员兼地方长官。但这个人对南唐的忠诚度是没有问题的。金陵被围以后,他马上就做起了救援的准备。不过,这个人有一点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的毛病,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在五月份的时候,他救援金陵的一切准备工作已经就绪。他的手下就劝他,趁着长江夏季涨大水的机会,赶快组织船队乘风而下,猛冲宋军在采石矶的浮桥,解围就会有很大的成功机会。可惜的是,朱令?S却担心,万一要是不成功,被敌人一断后,就会全军覆没。所以,他也不管李煜在那儿等他,等到花儿都谢了,他就是不发兵。

    这样一直拖到十月。李煜再派人来催,朱令?S也知道,如果这个时候再不博一把,那可就不是花儿都谢了的问题,而是果实都会要被赵匡胤的军队给摘走了,这才终于出动了大部队。据说他的船队十分庞大,大的木筏,一张就有一百多丈长,大的军舰上面可以容纳一千多士兵,他自己乘的那艘战船有十多层高。然而兵贵神速,他进军的最好时机已经错过了,长江这时已经进入了枯水期。他的船队只能在中游缓慢地行进,一路上耽误了不少时间。下游的宋军早做好了迎战的准备。

    当朱令?S的船队到达皖口,就是今天安徽安庆市西南,皖水入口的地方,到达这里的时候,早就守候在那里的宋军万箭齐发,集中力量,一顿猛攻。在这危急时刻,朱令?S决定使用他的秘密武器“火油机”,也就是载满了油脂和柴草的船,把它点燃以后,朝下风位的宋军猛冲过去。这一招火攻果然有效,宋军顿时被搅得一片大乱。可就在这紧要关头,老天爷却再不帮南唐的忙了,江面上忽然刮起了北风。南唐的船队变成了下风位,那些“火油机”倒过来,吹到了这一边,反倒把朱令?S的船队给点着了。我们知道,朱令?S的这个船队非常庞大,行动迟缓,又因为枯水期几乎是排在一起,这么一烧,就没办法收拾了,南唐的军队就变成了赤壁大战中曹操的部队。十五万人死的死,逃的逃,一下子就报销了。朱令?S也以身殉国,死在了火海中。

    消息传到金陵,李煜知道再也没有指望了,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好又派徐铉和周惟简到汴京去,跟赵匡胤磨嘴皮子。可是这回,胜券已经在握的赵匡胤却不再客气了。当徐铉还在那里再三再四地说李煜没有罪的时候,这位一代雄主站起来,按着剑,气势汹汹地说,你不要再说了,江南是没有罪,可是这天下只能有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也就是说,我的床边怎么能够允许别人在呼呼大睡呢!把个徐铉吓得再也不敢作声。那周惟简的表现就更差劲了,他一下子就变成了“独善其身”的思想家,赶忙说自己本来是个隐士,是李煜逼着做了官,又派到这里来。他的理想就是将来到终南山去做个隐士。

    李煜一点点侥幸的心理,到现在是完全落了空。他最后的挣扎是向空门寻求安慰和保佑。陆游和马令的《南唐书》都记载,在金陵城被围的这段期间,李煜曾向被他捧为“一佛出世”的北宋间谍小长老寻求帮助。这小长老还是一顿胡说,没问题,没问题,北宋军队虽然厉害,哪里比得上佛祖的力量呢。为了验证他的话,这个小长老还真登上了城楼,摆出一副佛祖显灵的样子,向四处挥挥衣袖,几声大喊。说也凑巧,正好在这个时候,宋军不知道什么原因,还真的稍稍退了一些。把个李煜高兴得合起掌来直念阿弥陀佛,奖了小长老一大堆东西。李煜还叫全城的居民一起念:救苦救难观音菩萨。那声音之大就跟长江的涛声一样。

    可是好景不长,不久之后,宋军又来攻城了。李煜又赶紧派人去请小长老,可这回小长老却装病不肯出来了。我们知道,装病这个理由是李煜常对赵匡胤用的,所以李煜他也起了疑心。这个小长老的结局,《南唐书》和《江南野史》都说是被发现受骗的李煜用毒酒毒死的。可是《笑谈录》却说这个小长老本来是一个叫江正的少年,他后来还到北宋去做了官。于是就有人推测,被李煜杀死的那个人只是个替身,而真正的小长老江正早已经金蝉脱壳,悄悄地跑到北宋去了。

画外音:

    外援落了空,求情又行不通,佛祖也不显灵,南唐首都金陵已经成为惊涛骇浪中一座绝望的孤岛。北宋开宝八年,也就是公元975年农历十一月,宋军统帅曹彬向李煜发出最后通谍:本月二十七日,宋军一定会攻破金陵。那么,在烽火危城中坐以待毙的李煜该如何选择自己的路呢?他是准备苟且偷生,选择投降还是准备悲壮地死去?实践“不作他国之鬼”的诺言呢?一首千古传颂的词“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是怎样反映李煜当时亡国的心情呢?

赵晓岚:

    对于这个问题,李煜当时心里其实也没有明确的答案,他还在犹豫着,抵抗吧,结局已经很清楚了,投降吧,又实在不甘心,而且也不放心。那个时候没有喝赵匡胤的敬酒,现在跟他对着干了这么久,再来喝这杯罚酒,以后还会有好日子过吗?于是,他的办法就还是拖,拖一天算一天。他的两大军师陈乔和张洎也一再地给他鼓劲,说什么天象还没有变,南唐的国运还在。虽然经过这么多失败以后,李煜心里也明白张洎的国家真的是穷途末路了,但是这两个亲信的话也多多少少在心理上还是给他增强了一些再拖几天看看的信心。

    于是他就托人给曹彬带了一个口信,说会叫自己的儿子仲寓到赵匡胤那里去投降。曹彬回话说,那好,我就等着吧。等了几天不见动静,曹彬又派人来催,说要赶紧,只要你的公子出来到我的兵营里,我就下令停止攻城。李煜说好好好,只是行装还没有准备好,要到二十七号才能出来。这回曹彬火了,别说二十七号了,就是二十六号也晚了。

    在宋军和吴越军的合力攻围下,金陵城里的情况是越来越糟糕。城里粮食奇缺,饿死、病死的人到处都是。南唐的守军终于顶不住了,十一月二十七号的早晨,就在金陵就要全线崩溃的最后时刻,绝望中的李煜终于作出了最后的痛苦的决定,投降。不能再让全城的百姓受自己的连累了。

    于是,他亲自写好了降书,交给陈乔,让陈乔和自己的儿子仲寓去打开城门放宋军进来。不料,这陈乔接了李煜的降书之后,回家就把它扔到水沟里了,然后他就来见李煜。陈乔对李煜说,陛下,对不住啊,我一直劝你不要投降,结果弄到今天这个地步,您还是把我杀了吧,如果赵匡胤要追究你不肯投降的决定,你就全推在我身上好了。可是李煜不答应,拉着他的手,眼泪汪汪地说,这是咱们的国家气数到了,你死又有什么用呢。陈乔说,陛下,你不杀我,我也没脸活在着世上了。说完抽手就走了。据陆游《南唐书》的记载,他是吊死在自己的办公室里。

    十一月二十七号,金陵城终于被攻破了。

    李煜率领他的亲属官员一共四十多人,肉袒到城外投降。“肉袒”就是脱去上衣,露出肢体,这是古时候在祭祀和谢罪时表示恭敬和惶恐的一种做法。李煜用这种方式向赵匡胤表示彻底的认输。同时也宣告他帝王生活的彻底结束和囚徒生活的开始。经过长时间地艰苦挣扎之后,他终究还是没能逃脱赵匡胤的手掌心。

    第二天,经过一番匆忙的准备之后,李煜和他的亲属、官员被押上大船送往汴京,走上了和前代金陵的帝王孙皓、陈叔宝相同的道路。永远离开了给过他无尽欢乐的江南。他有一首词《破阵子》,写的就是这个离别的时刻: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这首词应该是他北上之后,回忆亡国时刻的作品。“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说的是南唐这个国家维持的时间和它的国土面积。南唐建国于公元937年十月,到975年十一月,有三十九个年头。它的国土包括现在的江苏、安徽、江西和福建一带,大约有三千里长。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说的就是南唐首都金陵城的皇宫是如何地豪华了,雕绘着龙凤行状的高楼大厦一直连接到了云端。这个“霄汉”本来是指天上的天河,但后来也泛指天空。到处都是美丽的花草树木,望上去烟雾笼罩,丝萝纠缠,就像在人间仙境一样。而我们的李煜就在这人间仙境里长大。“几曾识干戈”,什么时候见识过战争呢?干戈是古代常用的武器,干是防御性的武器,戈是进攻性的武器。后来就用干戈来指代战争。

    所以,下半首一开始就说,“一旦归为臣虏,沈(shen)腰潘鬓消磨”。“臣虏”就是俘虏的意思。“沈腰”和“潘鬓”是用了两个典故。南北朝时有个文人叫沈约,他病了很久,给朋友写信的时候说,自己消瘦得很厉害,过几天就要把腰带给紧一紧。所以后来就用“沈腰”来形容消瘦。“潘鬓”与古代著名的美男子潘安有关,他在他的一篇《秋兴赋》的文章里为自己年纪老大,两鬓斑白伤心得不得了。李煜这两句词的意思是说,突然之间,那么美好的江山,那么美丽的宫殿都不属于自己了,自己现在只能过一种俘虏的生活。在这种强烈的反差之下,自己被日子已经消磨成了“沈腰潘鬓”,老了,瘦了,头发都斑白了,憔悴得不像样子了。在这样的忧愁困苦中,什么是自己最深刻的记忆呢?当然是跟那人间仙境一样的江南故国告别的最后时刻。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在离开金陵的那一天,李煜匆匆忙忙地到供奉着祖宗灵位的太庙里去辞行,心里本来已经是很难受了,可是旁边的教坊乐队偏偏还奏起了离别的哀乐。于是,他对着身边的美女留下了眼泪。

    关于李煜的这首词和他在亡国后的表现,我们可以把它拿来和项羽做个比较。历史有时会出现一些惊人的巧合。李煜跟项羽都是帝王,在长相上都具有重瞳的特征。而他们现在的结局也大致相同,都把自己的江山给丢了。而他们丢掉江山的原因也有颇值得我们思索的一些相似之处。比方说政治上的幼稚,率性而为,没有主见,过于讲情面等等,这一些都可以留待做另一篇文章。这里我们要提及的最有意思的一个相似点,就是他们在大势已去之后的表现于是如此地相似。项羽在四面楚歌声中,对着身边的美女虞姬流下了眼泪,唱“虞兮虞兮奈若何”。而我们的李煜呢,也来了一个“垂泪对宫娥”。

    当然,项羽最后的结局是自杀了,而李煜是做了俘虏。那么李煜究竟有没有实施过自杀的行为呢?他北上以后又会受到怎样的对待?欲知后事,请听下集。




欢迎光临 草根学园 (http://caogenleyuan.six168.com/) Powered by Discuz! 7.2